ICU的发展简史与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0年代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了“术后恢 复室”向更高层次发展。
❖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 行。
❖ 脊髓灰质炎流行,累及பைடு நூலகம்髓,病人出现呼吸 肌麻痹,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达87%。
❖ 需要呼吸支持。
❖ 当时麻醉医生对出现呼吸方面通气衰竭是比 较熟悉的。
❖ 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麻醉医师贝尔森 (Bjern Ilsen)在麦迪(Blegdam)医院建立 了一个105张病床的大型治疗单元,雇佣了 250位医学生执行人工通气,260位护士护理 病人。
辽宁省ICU发展史
❖ 1989年后,起步晚于国内其他省份。 ❖ 真正起步2000年后,2005年后近5年发展飞
速。 ❖ 现全省30余家三甲医院除我院外都建立了标
准的综合ICU。 ❖ 目前向县级医院普及。如昌图县、庄河县、
岫岩县等都在建设中。
我市ICU谁先?
❖ 惠好医院儿科PICU已开展3年余。 ❖ 我院ICU在筹备中。 ❖ 兴城市医院为评三级医院已启动ICU建设。 ❖ 其他连山区医院、313医院有意向。
❖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一大批集微机、电子 、机械、和传感等技术为一体的先进仪器进 入临床,这些仪器不仅需专人使用管理,而 且造价昂贵,在短期内还不能普及使用,其 中一些则可能仅能对危重病人使用。
❖ 这些产生了把危重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给 予专门研究和独立管理的必要性,这是ICU 产生的背景。
理论依据
封闭式管理需要医院配套新措施
❖ 医护人员出入ICU需要换鞋及衣服。 ❖ 取消家属陪护,家属每天探视半小时,需要
换鞋、穿隔离衣和戴口罩。——科内组织完 成家属探视。 ❖ 病人病情观察、医疗护理当然由医护人员完 成。——科内医护人员床旁24小时不间断看 护。
❖ 病人的生活护理完全由医护、护工人员承担 。 ——科内完成。
❖ 第十九条 医院应采取措施保证重症医学科医 师和护士具备适宜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定期 进行评估。
❖ 第四章 医院感染管理
❖ 第二十四条 重症医学科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对特殊感染患者的 隔离。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 危因素实行监控。
❖ 第二十九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严格限制非医务 人员的探访;确需探访的,应穿隔离衣,并 遵循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规定。
ICU为什么实行全封闭管理
❖ ICU是集合了全院的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管 理的特殊场所,收住在ICU的危重病人全身 插了各种各样的管道和电极,床旁布满了各 种抢救仪器、设备,这些管道、电极、仪器 、设备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必须有经过 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密切的监视、管理 ,若病人家属在病人床旁不小心触动了这些 管道、电极、仪器或设备,就可能会对病人 生命造成威胁;
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
❖ 一、 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 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 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 ,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 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 电线路分开。每个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 反馈电路供应。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 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每个 电路插座都应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 器。
❖ 各临床科室都会出现危重病人,虽然这些病 人的原发病不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导 致心、肺、肝、肾、脑、胃肠道等重要脏器 损害,以及免疫、代谢、内分泌等全身系统 的功能紊乱,从而构成对病人生命的严重威 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种类病人的病理生 理变化有许多共同点,其治疗原则和亟待解 决的问题往往是一致的。
❖ 五、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 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另配备一 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 六、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 、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 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 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 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置血液净化装 置、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
60年代,各种先进监测(如S-W导管) 及抢救设备仪器不断出现。
60年代末,欧美发达国家ICU普及,分科 愈细,CCU、SICU、RICU、PICU等。
❖ 1970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 重病医学学会。这表明,危重病医学作为一 个新的学科,以及ICU作为危重病医学主要 的实践场所已经成熟并取得了巩固的学术地 位。
我院应建立相对标准的 重症医学科
❖ 与省内同级医院水平持平。
❖ 包括三方面:医护人员技术;管理;医疗设 备。
医护人员技术水平
❖ 医生:科主任水平; 护士:护士长水平。 ❖ 更强调:团队整体水平。 ❖ 提高方法:首先是加强内部自身的业务培训
和学习、管理;请进来现场示范指导;走出 去短期培训学习等。多种措施并举来提高整 体医护技术水平。
❖ 并在随后列入医院诊疗科目及职称晋级考试 科目。
统一ICU中文名称
❖ 统一中文名称:由原来的综合ICU、中心ICU
等统一称为重症医学科( ICU);目前设置
在与本专科重症患者治疗有关的病房,中文 名称统一为XX科重症监护病房(室),继续 在相关专业范围内开展诊疗活动,其医师执 业范围不变。
❖ 医师执业范围:重症医学科
❖ 二、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 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 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 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监护仪 。
❖ 四、 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原则上应该 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 学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 。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 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 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
❖ 随后又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规范该科室的发展,充分表达了发 展我国危重病医学和ICU的决心,标志着重 症医学科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来建设和发展 。
ICU产生背景
❖ 各临床专科趋向高度专业化,但限制专科以 外的能力,一旦病人出现危及生命的问题时 ,非危重病专业的任何领域的专家就难免感 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虽然都有一定救治 能力,但毕竟不是其所长,用现代危重病救 治水平衡量,在经验和能力上都是欠缺的;
❖ 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以后又进一步扩大到 为失血、休克等危重外科病人开僻的“小房 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便是现在ICU的 雏形
“术后恢复室”
❖ 上世纪20年代这种“小房间”被正式命以 “术后恢复室”。最早的“术后恢复室”主 要是为神经外科病人设置( 1923年,美国, 神经外科术后icu ),此后各种专科及综合性 的“术后恢复室”作为麻醉科或外科的一部 分相继成立并很快普及。
❖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 医学科的发展,卫生部2009年2月23日制定 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 理指南(试行)》
❖ 共6章34条
❖ 第一章 总则(5条)
❖ 其中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 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 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 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 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 合法权益。
❖ 但此后几年处在启蒙阶段,发展还是缓慢的 。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ICU会议, 参加者只有50余家医院,代表60个ICU和拥 有336张床位,研讨内容是生存和发展模式。
❖ 1992年国家卫生部为加快我国ICU发展步伐 ,在其颁布的医院等级评审规定中,明确将 ICU列为等级评定标准之一。此后我国ICU发 展进入大发展时期。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 范围
❖ 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规定:
❖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
❖ 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 能支持;
❖ 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重症医学特点
❖ 以急性重症患者为主要治疗对象。 ❖ 以应用现代化的监测及干预性技术为方法,
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生理机能的连续、动态 和定量的监测、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危 重病进行积极的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 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过程,最终提高危重患 者生存率为目的的医学专业学科。
❖ 病人相关化验、标本等取送由医院完成。 — —由ICU外部人员完成。
❖ 医护人员入ICU会诊、拍片等与内部沟通— —需要电子可视门以便内部查看及开关门。
❖ 这些需要医院有相关配套措施与之适应,否 则难以完成封闭式管理。
需要协调其他部门配合
❖ 各临床科室:会诊问题、病人转入转出等。 ❖ 化验室/微生物室:增加化验项目,细菌培养
重症医学科管理方面
❖ 全封闭管理。 ❖ 工作模式的改变。
ICU为什么实行全封闭管理
❖ 首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危重病人抵抗力 降低,家属过多探视会增加病人感染的可能 ,这些感染也可能是致命性的。一旦合并了 感染,不仅加重了病情、延长了病程,而且 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加重了家属的经济负 担。所以,现代概念的ICU必须实行全封闭 管理。
我院建设ICU的意义
❖ 医院的发展趋势(ICU代表医院最高救治水 平,是医院整体的缩影)和患者对医疗服务 的需求。
❖ 社会效益(社会功能)与经济效益。 ❖ 更是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进一步提高医疗安
全的迫切需要。(近年医疗纠纷的反馈)
卫生部关于ICU的相关规定
❖ 卫生部2009年1月19日印发了《关于在<医疗 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 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 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 科。确定重症医学科为一级诊疗科室。
❖ 每天有50-70名患者在此接受手动式通气治疗。
❖ 这个在当时先进的集中使用人力、医疗设备 来治疗危重患者的模式,就是现代ICU。
❖ 使病死率由87%下降到40%,成功挽救了900 名患者,是ICU雏形的第一次胜利,这在医 学史一个里程碑。
ICU正式名称
❖ 1958年美国拜提冒(Baltimore)医院麻醉师 彼得(Peter Soufa)建立了一个专业监护单 位,正式起名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即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 第二章 基本条件
❖ 第九条 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 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 第十条 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 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床旁B超、X 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 室检查。
❖ 第三章 质量管理
❖ 第十八条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重症医学科医 师负责管理,患者病情治疗需要时,其他专 科医师应及时提供会诊。
❖ 2003年春季非典大流行,ICU起到巨大的作 用。
❖ 2005年5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正式成 立。
❖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ICU发挥主导作用, 再次发挥巨大作用。
❖ 2008年7月重症医学正式获得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代码( 320.58)
❖ 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卫医政发〔2009〕9 号,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 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代码28) ,并规定原已设置的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科( 病房、室)(ICU)应重新申请“重症医学 科”诊疗科目登记,并更改原科室名称为重 症医学科。
❖ 从此, ICU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ICU发展史
❖ ICU在我国是个非常年轻的事物,出现在我 国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无论在观念、技术 水平还是设施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均存在巨大 的差距。80年代初,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生 陈德昌到外国学习,回国后建立了我国第一 个ICU,此后其他南方大医院相继建立了现 代模式ICU。
汇报内容
❖ ICU发展简史及我院建立ICU意义。 ❖ 简介卫生部关于ICU建设的相关规定。 ❖ 我院ICU的建设与管理。
ICU雏形
❖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即已认识到了给 予外科手术病人特别管理的重要性。 1863年 伟大的护理事业的先驱者南丁格尔就曾撰文 提到,当时“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 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 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 况已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