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
肠溶阿司匹林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肠溶阿司匹林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摘要】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理为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由于血小板内这些酶不可再合成,所以此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还有其他抑制作用。
因此它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作用肠溶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使血小板产生血栓烷素A2 的能力下降,后者是一种强力的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刺激物,作为环氧化酶的抑制剂,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作用。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聚集又是动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肠溶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阐述如下。
1肠溶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以动脉管壁增厚、僵硬而失去弹性为特征,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的积聚、纤维组织的增生和钙质沉着,而后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的形成。
局部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管腔小、血流速度快、剪切应力高、血小板易聚集,故容易形成血小板血栓。
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抑制剂,从其作用机制来看,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后者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产生不可逆性的抑制,导致血栓素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由于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生存期约为7天,且血小板成熟后自身没有合成蛋白的的能力,其环氧化酶失活后在其生存期内是得不到补偿的,故口服1次阿司匹林后其抗血小板作用的时间可持续5~7天,换言之,血小板的促凝功能受到抑制后,要一直等到有新的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功能才能恢复。
由此看来,只需每天早餐后服药1次就能起到抗血栓的疗效。
这样既避免了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又起到了抗血栓的作用。
而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小剂量即可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的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新的环氧化酶,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够明显地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所以阿司匹林可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一线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二级预防。
药理学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理作用及应用〔1〕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病症,并可用作鉴别诊断。
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
〔2〕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应用可较好的抑制T*A2合成,而不致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
因而,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药动学特点〔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酸时,其代按一级动力学进展,半衰期约2~3小时。
当用量≥1g时,其代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酸中毒。
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展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2〕乙酰水酸为弱酸性药物,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主要不良反响〔1〕胃肠道反响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发觉的胃出血,与它抑制胃粘膜合成PG,减少了源性的粘膜保护因子有关。
〔2〕凝血障碍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造成出血倾向。
可用维生素K预防。
〔3〕过敏反响除常见的过敏反响外,*些哮喘患者用药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其发生机理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根本一样,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较后者强而迅速,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
半衰期约为61.3分钟。
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液黏稠度起到抗血栓作用,而双嘧达莫则通过溶解血栓来改善血流循环。
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发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具有显著疗效,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和改善生活质量。
未来,该联合疗法有望成为脑血栓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本研究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望为脑血栓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关键词】关键词:阿司匹林肠溶片,双嘧达莫,脑血栓,联合治疗,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临床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目前脑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作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酶的活化,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双嘧达莫是一种纤溶药物,能够促进纤溶系统的活化,溶解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而有些研究结果则认为单独应用双嘧达莫已经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必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明确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评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这一联合疗法在提高脑血栓患者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检测,全面评估该联合疗法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
鱼腥草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1、呼吸道感染:鱼腥草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具有 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2、尿路感染:鱼腥草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帮助排尿,减轻尿频、尿急等症 状。
3、皮肤病:鱼腥草外用可以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参考内容二
一、药理作用
鱼腥草,也被称为蕺菜,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的活性 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使得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 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虽然这种风险相 对较低,但仍需注意。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3、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 者的病情。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三、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不良反应。
1、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 癌症发病率。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 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2、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 生率降低25%。
参考内容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 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 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 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本次演示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 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药理学——阿司匹林
体内过程
阿司匹林体内过程: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 小肠吸收。0.5~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在吸收过程 中与吸收后,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 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因此,乙酰水杨酸血浆浓度低, 血浆t1/2短(约15分钟)。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 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并 可通过胎盘。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达 80%~90%.水杨酸经肝药本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与 甘氨酸结合,少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自肾排泄。
3.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素A2 (TXA2) 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 物质,可直接诱发血小板释放ADP,进一步加速血小板的聚集过 程。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COX活性,减少了血小板 TXA2的合成,因而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过量则 可引起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 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活性,减少PGI2(prostacylin.前列环素) 的合成。PGl2是TXA2.的生理拮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 血栓形成,故常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用于预防 心肌梗死
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 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调定点恢复(降至) 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 冒、流感等退热。该品 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 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 因,故需联合用药。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
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 24~48小时内退热,关节红、 肿、疼痛缓解,血沉缓慢, 症状迅速减轻。由于控制急 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 故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 湿性关节炎也可以迅速镇痛, 使关节炎症消退,减轻及延 缓关节损伤的发展。
9.其他
驱虫;治疗小儿皮肤黏 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 病);治疗X线照射或放 疗引起的腹泻;降压保 胎等。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尽管阿司匹林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其临床应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水杨酸乙酯,可以用于多种治疗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并提供相关信息供参考。
一、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一系列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痛风、风湿病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其抗炎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产生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三、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可缓解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感。
四、阿司匹林的抗热作用由于其抗炎作用,阿司匹林也可用于降低体温,对于发热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疗效。
五、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还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其抗血栓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实现。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临床研究报告及相关病例数据。
如需查阅,请与相关医院或临床研究机构联系。
法律名词及注释:1、非处方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2、抗炎作用:指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指减弱血小板之间的结合,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
4、镇痛作用:指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作用。
5、抗热作用:指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的药物作用。
6、抗血栓作用:指减少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L/O/G/O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
研究背景
血栓形成可导 致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肺栓塞等心、 脑、肺循环疾病,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 的并发症,也是介 入性血管形成术后 再闭塞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活化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 作为常规治疗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PGH2 前列环素合成酶 PGI2
(-)
异构酶
还原酶
腺苷酸环化酶
PGE2
PGF2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实验原理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 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 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 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 ,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 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 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 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 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 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
仪器: 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 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 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 试剂和药品: 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L NaCO溶解后再用0.1mol·L HCl 调节 pH 7.0),花生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 10mg/L肝素,生理盐水
小剂量阿司匹林用药指导
健康域用药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血脂异常和血小板聚集是其病变基础,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用药,使用人群非常广泛,长期位居医院药品销售量前列。
经常有患者询问,“我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阿司匹林什么时候服用效果最好”“阿司匹林应该怎么服”等问题,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解答。
什么是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最早作为解热镇痛药应用于临床,用药剂量较大,需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只能短期服用。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用于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需要长期坚持服用,为了将副作用降到最低,所以需要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剂量是75毫克—150毫克/日,因此我们将这个剂量称为小剂量阿司匹林。
这个剂量的阿司匹林达不到退烧、止痛的效果。
哪些人群需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被推荐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也就是说推荐用于已经确诊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外周动脉疾病。
既往小剂量阿司匹林也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即那些目前没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群。
然而,近年的研究显示,考虑到服药的风险,这类人群并不能从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中获益,所以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作用正在被削弱,而且,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止血栓,是否需要服用要根据病史和身体情况。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服用方法因为阿司匹林会刺激胃,因此推荐使用肠溶片或肠溶胶囊,每天一次,或遵医嘱服用。
为了使肠溶制剂尽快通过胃进入肠道,在小肠碱性环境中释放,减轻胃刺激,患者需要空腹服药,用餐1小时前,或者用餐2小时后,均可。
服用肠溶制剂时,要整片吞服,不要压碎、掰开或咀嚼。
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的十大生活妙用阿司匹林除了可以治疗头痛以外 在生活中也有让你意想不到的妙用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1、去头屑 把两片阿斯匹林捣碎放入洗发水中 使用这种混合洗发水洗头后 头屑会逐渐减少。
2、治疗粉刺 将片剂的阿司匹林捣碎成粉末 之后用清水调匀 敷在粉刺上2分钟左右后清洗 粉刺将从脸上快速消失。
3、保持插花的新鲜 从花店里买来鲜花后 在花瓶的清水中放入两片阿司匹林 便可保持鲜花常开不败。
4、祛除血渍 将阿司匹林捣碎后用清水调成阿司匹林溶液之后用该溶液洗衣 衣物上的血渍即可轻松祛除。
5、除老茧 手脚等部位的老茧是不是让你觉得难看 可以用6片阿司匹林捣碎 然后与半匙“清水+柠檬汁”混合 将混合物敷在老茧处 用温热布包好 15分钟后摩擦生茧部位即可轻松除茧。
6、消灭真菌 将阿司匹林粉末与爽身粉混合 之后将其敷在真菌滋生处 每天两次可以有效消灭真菌。
7、活化土壤 在植物的土壤上喷洒少量阿司匹林溶液可消灭土壤与植物争抢养分的真菌 但要注意不可过量。
8、遮住吻痕 如果爱人不小心把吻痕留在身上 在吻痕处抹点阿司匹林溶液后 用眼药水清洗剂可清除较浅的痕迹。
9、治疗蚊虫叮咬 被蚊虫叮咬后 用阿司匹林溶液擦在伤处 可以消肿。
10、祛疣 疣 俗称瘊子 是很恼人的皮肤累赘 将阿司匹林捣碎后敷在疣上 然后用胶布贴住 经过一段时间 疣会慢慢消失阿司匹林防治五种老年病 一 失眠 据报道 阿司匹林对偶发性失眠有良佳效果。
这是因为本品具有延迟性镇静和催眠的作用。
因此 每晚睡前口服 毫克肠溶阿司匹林 对偶发生失眠的老人可获良效。
二 心肌梗死及脑中风 阿司匹林是一种重要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药。
每日定时长期小剂量 口服本品 可预防心肌梗死和中风。
因本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之作用。
三 糖尿病 本品能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促进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元合成 遏制肠内吸收葡萄糖 使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 从而阻止血小板凝集和 二磷酸腺苷 的释放 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改善患者的糖耐量。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退热、消炎等作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降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产生,进而减少血小板凝聚和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血栓和抗炎的作用。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反应(如胃痛、恶心、呕吐、胃溃疡、消化不良等),并发症(如出血、溶血性贫血等)和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急促、闭塞性支气管炎等)。
此外,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因此,在用药前应注意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医嘱使用,并及时就医处理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凝集和血栓的影响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从而产生的一些非传染性的流行病。
其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病率持久不下,比如说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
目前对于这些疾病没有根治的手段,但是近期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系统血栓发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另外,青海地处高原,高原病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研究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改善生活方降压 降糖 降脂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二【依据内容】血栓形成机制和阿司匹林抗血栓机制1.血栓形成机制: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昔(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❶血小板粘附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2.阿司匹林抗血栓机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Aspirin ,Asp )是环氧化酶(COX )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酶的级联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它的乙酸基与含有600个氨基酸的酶活性中心发生不可逆结合(530位的丝氨酸残基),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即PG 合成酶)乙酰化,从而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前列腺素类化合物)的形成,其中第一步就是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PGH2)。
PGH2是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它至少可产生5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前列腺素类物质其中包括TXA2和前列环素(PGI2)❷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四【实验方法】40只健康雄性小鼠❸,体重18~20 g,Asp结晶(临用前以50mmol·L1-Na2CO3溶解后再用0.1mol·L1-HCl pH 7.0),花生四烯酸(AA)实验方法: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小鼠20只,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10只。
脑血栓片的功效与作用
脑血栓片的功效与作用脑血栓片是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药物。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液凝结形成,导致脑血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脑组织的缺氧和坏死。
脑血栓片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脑血栓片的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血小板聚集因子,阻止血栓的形成。
另外,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炎症反应。
脑血栓片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在脑血栓发生时,血管内的血液被阻塞,导致脑组织缺氧和坏死。
脑血栓片中的阿司匹林能够溶解血栓,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其次,脑血栓片还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在脑血栓的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脑血栓片的主要功效是治疗脑血栓和预防脑血栓的再发。
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脑组织的坏死和残疾。
脑血栓片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液循环,可以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另外,脑血栓片还可以减少脑血栓的再发。
脑血栓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
脑血栓片中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从而减少脑血栓的发生。
除了治疗脑血栓和预防复发,脑血栓片还可以用于预防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脑血栓片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然而,脑血栓片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作用,使得出血时间延长。
对于有出血倾向、溃疡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病人,应谨慎使用脑血栓片。
阿司匹林药理学
不良反应
4. 水杨酸反应:过量(5g/d)可致中毒:头痛、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 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需立即停药,并施行各种对症治疗,输氧、静滴 碳酸氢钠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以纠正酸血症和碱化 尿液促进水杨酸排泄。
不良反应
5. 瑞夷综合征:严重肝损害和脑病。罕见(患病毒感染性发 热的儿童和青少年)。
• 主要用于抗炎和镇痛:因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其 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病例。对风湿、类风 湿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有效;对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能见效。
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 胃肠道: 厌食、恶心、腹痛、诱发溃疡 - 中 枢: 眩晕、额痛、精神失常 - 血 液: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再障. - 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严重者哮喘。
6. 对肾脏的影响:对正常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在少数人, 即使使用药前肾功能是正常的,也可引起水肿、多尿等肾小 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苯胺类
• 非那西丁(Phenacetin),仅用于复方。 •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Tylenol),是非那
西丁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又名扑热息痛,是本类药 的常用药物。
吡唑酮类
包括保泰松(phenylbutazone)及代谢产物羟基保泰 松(oxyphenbutazone)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后,关节组织中保持较高浓度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保泰松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而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临床 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较大剂量可促进尿酸排泄,用于急性痛风。
痛风饮食主要忌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等),抑制 尿酸排泄的食物(如酒精)。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是指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过程,
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
管疾病、肺栓塞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
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合成的血栓素A2,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则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止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等。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
同的机制抑制凝血过程,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肝素和低分子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过程的进行。
华法林则通过抑
制维生素K的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这些
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出血、皮肤过敏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例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戒烟限酒等都可以降低患
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总之,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对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对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及三药联合在临床中对血栓形成的作用。
方法通过临床资料和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对血栓形成中的一些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能够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降低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的形成。
结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且三者联合用药对比其他单独用药组,其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1 前言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壁表面形成小块, 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的病理过程。
其主要有两种类型:在动脉系统形成的红色血栓和在静脉系统形成的白色血栓。
动脉血栓通常是由动脉受损、粥样硬化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的;静脉血栓通常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血液处于淤血和高凝状态, 从而引起纤维蛋白和血细胞混合形成栓子。
血栓形成是大多数血管急症(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肺栓塞等)的重要病理基础[1]。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主要分为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三类。
其中,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药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溶栓药用于血栓的溶解[2]。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中心环节[3],在血栓形成特别是动脉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目前认为, 所有动脉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都是血小板与血管壁内膜的黏附[4],随后激活并释放出ADP、血栓素A2等物质促使更多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逐步形成血栓[5]。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替罗非班等。
2、临床应用2.1 一般资料入选配合本实验的动脉血栓患者978例。
其中男性476例,女性502例,年龄介于40-88岁,平均年龄59.8岁。
冠心病患者272例、动脉粥样硬化183例、心肌梗死153例,236、脑血栓317例,心房颤动95例,其他18例。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血小板作用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的用量和其服用的禁忌症、抵抗性做较为全面的说明,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栓进展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据统计[1],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启动环节是血小板激活。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血管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中。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1、血栓的形成机制按照1856 年Virchow 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
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2]。
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一、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μg/L 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
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
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
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禁忌:(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2)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2、氯吡格雷、波利维:适应症: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卒中患者(从7天到小于6个月)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
·不良反应: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胃肠道系统异常:腹泻、腹痛和消化不良二、抗凝血药:1、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适应症:- 2000 AXa IU 和4000 AXa IU注射液: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 ,特别是与骨科或普外手术有关的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机制、作用特点、药代动力学及出血风险处理等并发症处理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机制、作用特点、药代动力学及出血风险处理等并发症处理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脑梗死急性期、二级预防的主要治疗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过程在细胞外基质,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及GPIb-IX-V 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附着在胶原蛋白上形成活化后的血小板。
在整合素αIIbβ3介导下,纤维蛋白原通过桥联的方式,两端与不同的αIIbβ3 结合,最终导致血小板的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还会释放内源性二磷酸腺苷和血栓素A2,最终导致更多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特点阿司匹林1)机制: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导致TXA2 生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阿司匹林的达峰时间约为 0.3~2 小时,清除半衰期与剂量相关;肠溶片较普通片吸收时间可延长3~6 小时。
因此,快速起效时可选择嚼服。
3)功能恢复时间: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需要等待血小板的再生,即完全停药后 7~10 天。
4)代谢途径:阿司匹林经由肾脏代谢,因此,使用时需考虑肾功能情况。
禁用于合并氨甲蝶呤时,可能会减少其肾清除。
5)合并用药:同样作用于水杨酸的NSAID,如布洛芬等,合并时也需要谨慎。
此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磺唑酮等,也可能需要谨慎。
6)注意事项: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因此,也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哮喘。
7)服用时间: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退热止痛,肠溶型的阿司匹林不会在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下溶解,而会进入碱性的环境,以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建议餐前服用。
同时由于阿司匹林可以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应用时需注意其消化道出血并发症。
氯吡格雷1)机制:氯吡格雷经过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ADP 与血小板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 其原理是损伤 动脉内皮, 导致其功能紊乱, 激活白细胞和血 小板, 引起血小板聚集, 形成混合型血栓, 此模 型重复性好, 误差小, 与人体动脉血栓相似。
PGE2
PGF2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研究和开发 疗效好,新 型的抗血栓 药物是当代 医药界的重 要任务之一
阿司 匹林
作为预防血栓 性疾病一线用 药。选用何种 剂量较为合适, 一直是临床争 论的问题。
Purpos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Background
血栓形成可导 致急性心肌梗死、 中风、肺栓塞等心、 脑、肺循环疾病,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 的并发症,也是介 入性血管形成术后 再闭塞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活化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 作为常规治疗用于 心脑血管疾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
形成时间, 从而说明其有较强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 激活。
• 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 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 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 改变形式。
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量,指导临床用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Reagents and Instrument
阿司匹林( aspirin, ASP) 结晶 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 )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腺苷二磷酸( adenosine diphos2phate, ADP) 戊巴比妥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实验过程中, PRP中的血小板数应控制在约5 ×108 cell / mL。按Born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 性测定, 用PPP 300μL 调零, 于比浊管中加入 PRP 300μL,分别加入3 种诱导剂:AA终浓度0.35 mmol/L, ADP终浓度3μmol/L,PAF终浓度 7.2nmol/Lult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ASP对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x ±s n = 10)
组别
对照A组
B组
剂量( g·kg-1)
OT(min)
C组
D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ASP对ADP、AA、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x ±s, n =
10)
组别
剂量
最大聚集率
对照组
(g·kg1)
ADP
30 60 120 180
(min)
AA
30 60 120 180
(min)
PAF
30 60 120 180
(min)
B组
C组
D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试验设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1 人体内血栓形成很难直接观察到, 从而给血栓及 抗血栓的研究和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通过模拟血 栓状况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期间患者体内血栓 形成与栓塞程度, 以此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前期(潜 伏期) 体内隐性血栓的存在和发展, 其临床意义是十 分明显的。本实验用CAST仪形成的体外血栓与体 内血栓有十分相似的结构, 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 血栓指数Q值下降是因为小剂量阿司匹林使血小板 内血栓素(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抗血栓形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小板聚集体内试验
• 健康家兔4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A 组: 0.19 % NS 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20和30 mg/kgASP组。
• 给药前取血1次, 然后按上述分组分别沿兔耳缘静 脉给药后, 分别于30、60、120 和180 min取血。 各时间点所取血液用3.5mg/mL肝素抗凝(血与抗凝 剂的体积比为9: 1),收集于塑料离心管中, 以 900×g离心9min, 取上层液即为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剩余血液继以 25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液得贫血小板血浆 (platelet-poor plasma PPP)。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aspirin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 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 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 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 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 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 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 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临床 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 作。
三道电子刺激器,超声血液流量计,四道血 液凝聚仪,离心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
• 雄性SD大鼠4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10只。A 组: 0.19 % NS 作为空白对照组; B-D组:10、20和30 mg/kgASP组。
• 大鼠用30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上述 各组份均以0.11mL/100g体重大鼠股静脉注射.给 药后15min,分离大鼠左颈总动脉, 置两根银制电 极,超声探针置远心端, 用电刺激器以115mA的直 流连续刺激大鼠颈动脉7min, 用超声血流量仪记 录血栓形成时间(即从刺激开始至颈动脉血流量为 “零”的时间, occlusion time, OT)。观察刺激 开始后60min内的血流量变化, 如血管仍未栓塞, 则以60min作为最大OT。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阿司匹林
➢AA 途径 ➢ADP途径 ➢PAF途径
血小板活化聚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PGG2
(-) 阿司匹林
TXA2
(-)
血栓烷合成酶
PGH2 前列环素合成酶 PGI2
异构酶
还原酶
腺苷酸环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