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短歌行》文本分析
一、概述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 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建安诗歌,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

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也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

曹操诗歌现存20 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

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抱负。

如《不出厦门行•龟虽寿》;而《短歌行》是表达曹操那
种思贤若渴的意愿。

曹操擅用汉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二、内容分析对于主旨的解读,有以下几类: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乌鸦嘴”说,《三国演义》中认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
在赤壁大战前写下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解读,诗以言志,结合历史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因此,这首诗就是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是写宴会欢乐的情况,“人生几何”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

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

用什么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好端起酒杯,愿杜康可解心中烦忧。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亦或凡夫俗子,面对难题时总是如此消遣。

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忧叹。

其实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抒写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

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

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通过“比” ,表达了对人才的执着的追求,就好像是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执着。

“沉吟至今”表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曹操的脑海中萦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

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

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

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
谈,心念旧恩。

”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意思是:贤才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看得到而摸不
着,这种焦急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思绪
又回到了宴会上,看到朋友们“越陌度阡”地赶来赴宴,相互问候,诉说别后重聚之情,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

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

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贤才多多益善。

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

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

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三、艺术手法分析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

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

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

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四、总结
《短歌行》是作者将个人的政治抱负融入浓郁的诗歌意境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表达,使之立意深远,其实充沛,极富“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时代特色,荡气回肠。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体的节奏,领悟诗歌的情趣,初步感受作品风格。

对于思想感情和人物评价,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

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读—深思—深悟”为模式的深度阅读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

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

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 ,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 ,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
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深品,将文本表层含
义和隐含意义解读结束后,我的教学并没有结束。

我我和学生一起思考该词的感情基调,回忆初中所学《龟虽寿》和《观沧海》,体会曹操诗歌的
慷慨之气,由此理解“建安风骨”。

阅读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

这当然也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个思考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2、比与兴、用典等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看情境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说到曹操,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仅获“英雄”之名,亦有“奸雄”、“枭雄”之谓, 然而可以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
的片段
设计意图: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而这个视频片段是对历史的演绎,最合适从这里作为切入口,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二)美美地读——融情入文
播放曾在CCTV—3 播出的朗诵视频,然后作节奏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感情,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设计意图:采取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情感真挚,境界开阔,慷慨深沉。

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诵读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预感。

(三)美美地思——文本解读
1、思考:师勖说这首诗有“不祥之音”,也有人说“大军临战之时,身为主帅,如此忧闷,有损军威”。

请结合课文说说诗中有何“不祥之音”,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贤才难求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生苦短,功业未就
2、“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刘邦、项羽、曹操、毛泽东莫不如此。

下面我们
来研究一下曹操的抱负情怀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先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手法——用典。

(1)了解用典及其作用(课件展示)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引用典故可以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2)按顺序找出用典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边提问边明确,同时以课件展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语出《诗经》。

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语出《诗经》。

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山不厌咼,海不厌深。

借用《管子》之语。

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典出《史记》。

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第二、接下来我们复习刚刚学过的比兴手法,找出诗句分析。

边提问边明确,同时以课件展示: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并以此起兴,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咼,海不厌深。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
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第三、除了上述手法,诗歌还运用了一些修辞,请找出并分析。

边提问边明确,同时以课件展示:
比喻借代设问引用
3、联系背景,理解诗歌忧而不伤,慷慨深沉的内容下,隐含的雄心壮志。

播放赤壁之战前夕,曹操视察军营及宴请文武群臣的视频:
(1)介绍曹操:
课件展示资料: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领袖,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作为一名军事家,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2)背景介绍
课件展示资料: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消灭刘备,孙权,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前夕,
与众文武官喝酒,听到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此时曹操54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立体地阅读鉴赏,使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为何在诗中不仅表明自己的求贤的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同时,曹操的人物形象也颇具研究价值,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借刀杀杨修还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名言,都让后人觉得曹操奸诈、阴险、善妒。

通过鉴赏内容、艺术手法和对文本意图的挖掘,让我们感受到了多面的曹操,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看到他的“建安之风”,肯定他的历史价值,肯定他的进步意义,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物,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其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得富有个性而又不偏颇的个体理解。

(四)美美地品一一风格探究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诗歌继承《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 著有《魏武帝集》。

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

下面总结一下这篇建安文学的佳作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的语言风格的。

明确:语言质朴情感深沉苍凉悲壮雄伟刚健
拓展:名家评点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

”一一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一一毛泽东
(五)总结
是非曲直,善恶忠奸,自待后人评说;千秋伟业,万古风流,不免为之唏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