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服饰史
一.早期服饰 二.拜占庭时期 三.十字军东征时期 四.哥特式服饰 五.文艺复兴期间 六.巴洛克时期
七.洛可可时期 八.近代后期 九.现代
一.早期服饰
1.贯口式服装 配上腰带有时 很像旧式的胯裙。 2.大围式服装 服装的缠裹程 序不一样,有的很简单, 用 “布”也节省;有的则较为复杂, 但成形后式样很优美。 3.上下配套式服装 意味着一 身衣服要由上、下两件衣服构成。 4.整合式长衣和围裹式长衣 出现成为固定模式后,也在服装定 制时期中成为惯制中的典型,一直 沿用至今。
主要服饰:以袍衫为主要 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 为常服,所谓“补服”, 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 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 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 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 来区分官阶品位。
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绯袍, 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 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 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 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 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传统戏 曲所采用的官服形式。这些不同的鸟纹兽纹,都设计成方形框架之内,布置 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下围装金饰玉的腰带,极其壮观。
中山装——中西文化的结合
“中山装”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 後,孙中山先生认为革命党人穿什 麽式样的服装是个大问题,他依据 中服和西服式样进行了改革。孙中 山先生带头穿这种服装,人们为纪 念他就称这款服装为“中山装”。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 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 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 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欧 洲军服,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 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 于世,故称中山装。它具有我国民 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
特点:1.强调形体美、曲线美 2.色彩、面料上极度考 究,纹饰图案、立体 装 饰奢华富丽
六.巴洛克时期
• 男子穿紧身衣,带耳环、花边 皱领、用金刚钻装饰的鞋、扣 形装饰品和羽毛帽,呈现男装 女性化倾向。另外,蝴蝶结领 带、假发的运用更使男装女性 化变得明显。并且这一时期多 会用密集的扣子进行装饰。 • 女装多缎带花边,并且裙子造 型肥大,多为轮状大皱领、露 肩、造型丰满。并且这一时期 女子大都带手套,并且在腰间 放镜盒和香盒来放一些饰品。 巴洛克艺术风格盛行时期,服 装形象上的大胆创新和竞相奢 丽都被认为是正常的。
背景: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穿着打扮要求愈来 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交通,这条横 贯欧亚的陆路通道就是着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 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 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主流服饰:袍服除了作为内衣, 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 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 种十分流行的服饰;上至帝王, 下至百官,不分级别、不论男女, 也可作为朝服。因此,这种实用 的服装便取代了深衣,成为最时 尚的服饰。
特点:始於商代的上 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 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商代社会由麻 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 取丝造衣,使服饰的 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
社会背景:周代,分封制确立後,等级制度也成形。 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特点:贵贱有别,衣 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 严格的区分,反映在 服饰上,有祭礼服、 朝会服、从戎服、吊 丧服、婚礼服。这在 今后的两千年的封建 社会中都有沿用。 图为西周贵族服饰。
唐朝服饰的特点:华丽开放,等级制度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 在贵妇间流行的款 式:高腰襦裙。它 将裙带高高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 甚至系在胸线上方, 准确地说应称为齐 胸襦裙。这种款式 无论身材丰腴还是 瘦削都能达到别样 的飘逸效果,尤其 是在以丰腴为流行 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明朝重拾汉唐服制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後,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 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腾文化的鲜明特点。
清朝——庞杂繁冗
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 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 沿用明代“补服”的特徵。 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妇女主要穿旗袍, 旗袍原来是满族人的服饰,汉人也穿着。旗袍款式宽大,腰 身为筒式,後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 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 似马蹄,因满族人善骑射, 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 上

影响因素:长时间战争影响,罗马帝国对外国强制推行罗 马文明,紧 身衣与斗篷几乎遍布西欧(Roman empire imposed on foreign Roman civilization, so tights and cloak almost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 特点:骑士装风靡,紧身衣和长筒袜组合形成浓郁服饰风格 (Knight is popular,tights and stocking combination form rich dress style.)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 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 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 轻松、自然、随意;
女子服饰则长 裙拖地,大袖 翩翩,饰带层 层叠叠,优雅 而飘逸。
隋唐——华丽开放
社会背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 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 新,充满大唐风范。 主要服饰: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 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於是逐渐禁止臣 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 半臂短袖)肩披帛巾。 特色:唐代织锦,无论在织造技术或花样图案上,都已达到 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 西方艺术形式,别具一格。
四.哥特式服饰
影响因素及特点:受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 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 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 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真正的哥 特时尚体现为:黑色的东西,或其他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五.文艺复兴时期
中 西 方 服 饰 文Baidu Nhomakorabea化 对 比
中 国 服 饰 文 化 发 展
西 方 服 饰 文 化 发 展
总 结 : 中 西 方 服 饰 对 比 异 同 点
相 互 借 鉴 融 合
服装1401班 姓名:谭磊
商周——衣裳之始
社会背景:在古代社会,当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时,人们 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於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 形成了宗教信仰。 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 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 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 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 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 维”(即礼、义、廉、耻),前 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 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 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 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 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 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 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 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 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 平统一之大义。
魏晋——宽衣裸身
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 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 这一地区。 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於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 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 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七位贤士,世人称“竹林七贤”。 特点:1.与民族服饰特点相融合 2.与当时主流思想相呼应
秦汉时代——内衣外穿
社会背景: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立 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特点: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 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 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二.拜占庭时期
影响因素:宗教禁欲主义束缚(大),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小), 中国的丝绸和养蚕缫丝纺织技术通过拜占庭,被广泛地传播到西 方各国。 特点: 男服主流中包括整合式长衣 和 围裹式长衣 ,这些是具有罗马传 统的服 饰。女服几乎继承了前代所 有的服装式 样。一件衣服要表现出 多种颜色的结 合,这是拜占庭时期 女式服装的特点 之一。
春秋战国——深衣出现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 “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 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 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 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 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 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 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深衣的用料多为麻布,领、袖、襟等部位 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Influence factor: The Renaissance movement is the first time in modern thought liberation, people began to people-centered see the world, think the problem, praise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fully affirmed the value and dignity of the person, and promote personality liberation.
旗袍——中国服饰文化变化的体现
在民国初期,女子旗袍跟清代旗袍没有太大分别, 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的旗 袍才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变化,更加舒 适、合体、美观,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感。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 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 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 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 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 性解放立了大功。
近代——社会革命
中国服饰的变革,从近代社会开始。进入民国时期,风气开化。 这一时期 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服饰文化也发生着变化、清代服饰做工考究工艺复杂 加之穿着庄重烦琐,在工作中十分不便,人们个性十分 活跃,参加社会活 动也十分频繁、与此同时国际间的交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与各 国的交往带来了不同风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此时的 对外开放对中国妇 女服饰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激起了“废除帝制,剪掉辫发,更换服饰” 的诉求。由於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整个社会包括服饰方面也日渐变化。 当时的男子服饰主要有长衫、马褂,青年人穿西装和“学生装”,“中山 装”则成为民国时期最时髦的服装。
• 唐代女服 •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 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 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 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 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 (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 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 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 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 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 女服的特点。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 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 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 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