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反思
反思指的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结合了必修一和必修二甚至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知识,因此知识面特别广。在考试的时候,很多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是学生就是诉苦说,怎么每次都会认识那么多见都没见过的新区域。只能说他们前面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时候,积累太少了,才导致这样的现象。所以才觉得区域地理难学。
必修三教材主要采用了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这是学习区域地理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第一单元,主要是些理论知识,整体讲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教材给的文字很少,不过是配了很多图片和活动,因此在课堂中,多采用分析、归纳的办法,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比如对比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采用列表归纳的方式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比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亲自动手查找资料,完成表格,很好的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单元就是一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每一节都是以具体的区域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给学生分析的方法,他们再通过自身的积累完成其他区域的用用。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环境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因为涉及到很多先进的技术和一些网络平台,学生一方面
感到很好奇,一方面学起来又感到很吃力,不过这个在课标中的要求较为简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过多展开。
我是第一次面对这些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处于摸索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个非常低落的状态,找不到突破口,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不适合教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把握不准教材,抓不住重难点。因为都是案例式的课程,而且对于题目接触的也很少,所以,不知道哪些才是考试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哪些又是难点。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有时会"一把抓",就是把我在资料上看到的,做过的题目全都讲给学生,生怕漏了什么。这样就导致时间安排紧凑,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我讲得也很累,但是效果却不见得好。
2、只教内容,缺乏方法的传授。区域地理的学习主要是讲求方法和积累,首先掌握了方法,就成功了一半。由于思路的混乱,在讲课过程中往往只在乎课堂内容而忽略了方法的传授。学习区域地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是通过比较去区分、认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规律,运用规律和原理去分析区域的特征。
3、教学设计缺乏创新。记得以前每次准备新课,我会有各种各样的灵感,设计一些很新颖、吸引学生的活动或者是知识。但是现在总是缺乏这样的灵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材内容本身的缘故,还是我自己的缘故,课堂缺乏创新,有些呆板。
这些都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认为很严峻,也在反思自己,要怎么样进步,怎么样做得更好。我相信,人是在成长中不断进步
的,如果有信念,不管起点有多低,都会攀到最高峰。我立志在今后的教学中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二)
本学期是我个人初次教授"新课改"课程地理《必修三》(新课程人教版),在此历程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及感受,结合"必修3""国土整治"特点,谈几点看法。
教学反思一:两种教学设计的启示——看教学案例的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
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因为学校教学的需要,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地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