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教育作用
(一)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育是治国治民最重要的手段。
(二)教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 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发展上的重大差别。所 以,要特别重视教育。
❖ 出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父亲是一位下级武官,但在其3岁时去世。 后随母亲迁居曲阜,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力学成才,博通多能。
❖ 30岁左右时正式招生办学,开始教育生涯。 ❖ 40岁左石形成了白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在私
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 ❖ 大约50岁时,获得从政机会,任中都宰(今山东汶上县西)、司空、司寇,
四、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使受 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商人及 一般社会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 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五、论教育的目的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 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而所不知,人其舍诸?”
第二讲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的思 想学说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 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 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 材料。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哲学与政治思想
❖ (二)中庸之道 ❖ “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方法论,是观察和处理问
题的方法和原则。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久鲜矣。”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与?” 子曰:“过犹不及。”
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师如何教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因材施教
❖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特点。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其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 第三,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举。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二)学生如何学 虚心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问结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行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实践方式为“克己复礼”。 所谓“礼”,就是“周礼”,即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礼 节仪式,中心是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 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的原则,这就是“仁”。 ❖ 仁的修养方法在于主体的内心自觉与主观努力。
仁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 本与。
二、哲学与政治思想
❖ (一)仁学
“仁者,爱人”。“爱人”是孔子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 “仁”体现 在忠、孝、悌、信、恕等道德规范方面。 “孝”是对父母的敬养与服从,“悌”指尊重兄长。 孝与悌是维护家族、宗族之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是维护宗法关系的纽带。 “忠”是“孝”的扩大,指臣对君的忠诚与服从。 “信”就是诚实不欺,信守诺言。 “恕”指推已及人,强调的是不要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学的宗旨是培养人们认识和遵守“礼”的理性自觉性。
二、哲学与政治思想
❖ (三)认识论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
学之又其次也。” ❖ 在认识论上,把社会上的人群分为不同等级。
生来就大智大识是再好不过,可谓是上等人; 主动学习而有智识者就逊其一筹;如果是 “困”而被迫学习,那就更低一等了。 ❖ 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主张“学而知之。”
后因与执政者季桓子政见不一,终弃职出走,学生也随之而去,他的私学 也成为流动学校。 ❖ 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话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奔波14年,只在 卫、陈稍受礼遇,其他则受冷待,甚至遭到武力威胁和围困。“不抛弃, 不放弃” ❖ 58岁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上, 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 工作,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 公元前479年病逝,许多弟子服丧3年,个别长达6年,表现了深厚的师生 情谊。
五、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圣人——理想人才,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君子——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
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士——辅佐之才。 选拔方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六、论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 《诗》——《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书》——《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礼》——《士礼》,礼仪规范,“不学礼,无以立。” 《乐》——诗歌舞曲,陶养情操,移风易俗,散佚于秦 《易》——《周易》,卜筮之书,天人关系 《春秋》——记述了公元前722年至前581年共242年历史 四教:文、行、忠、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八、德育思想
德育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德育内容:仁德 1.孝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