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且所占分值较大。

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但学生谈古文色变,觉得古文高深莫测,厌学心理相当普遍。

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他们,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会方法,重视预习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采取“教读—串讲—翻译”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老师课上讲得累,学生课上写得累,下课背得更累。

味同嚼蜡,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针对这种现象,我一改过去的教读为讲授方法,引导预习阅读,让他们自己通过预习,初步明白文章的意思,达到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首先,在每节新课结束后为下节课做“引子”,如结合下节新课内容,口头讲述相关的文言故事,或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一幅画,播放一首曲子等。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预习课文。

比如: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一首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

教师对张若虚描绘的月夜美景作简析后,要求学生预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苏轼又是如何写月景的?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其次,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预习。

例如:要识字解意,要熟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译课文、编演小故事等。

例如:学习《〈世说新语〉两则》时,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在课下自由结合,编演小话剧,准备在课堂上表演。

老师可提示他们注意故事背景、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等。

再次,交
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如,“三步读书法”:初读,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再读,疏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三读,质疑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疑难问题。

我鼓励学生对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提出质疑,发表独到的见解。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效利用手中的各种参考资料,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二改变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位德国博士生这样说:“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能讲的……”的确,在以往,我们总把“讲读”错误地理解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和读,以“教”统治“学”,代替“学”。

学生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成了书记员。

以教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学”,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为了能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我改讲读为点拨,既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又不至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新大纲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以每课练习中涉及的实词为准,常用词要会辨析。

并掌握一些文言文句式,常用文言虚词,为高中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又因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毕竟有限,需要教师给予点拨。

但此时已不是串解到底、包办翻译,而是让学生把预习、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但如: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一词
多义现象,古今异义现象,“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等,则要讲解与点拨、归纳与总结。

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对某些特殊句式、疑难句子也给予解疑、分析。

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是“钥匙”,是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课堂应成为他们的舞台。

如,办法之一:让学生当“老师”讲课文。

可以是一整篇课文,也可以是课文的某一语段,还可以是文中的某一个句子,或是对文中某人物发表的看法等。

为了当好老师,为了有好的表现,他们课下就积极查阅资料、认真看书、备课,向老师、同学请教。

不放过任何细小问题,以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课堂上,他们有的讲得头头是道;有的模仿老师的课件制作有模有样;有的则被问的抓耳挠腮……而我则是根据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引导,作必要的补充。

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保姆”、“主心骨”,而是为学生造就主心骨的人;作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角色。

三联系中考,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
毕竟,他们三年的努力和奋斗的重要目标,是为了中考有个好成绩。

在教学中,我把中考试题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中考的试题,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

也使他们知道,中考试题并不难,它源于我们每节课所学的知识;但中考考试也不容易,它需要我们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掌握住每个知识点。

这种做
法,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却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教为不教,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学会方法、提高能力、也提高成绩。

〔责任编辑:李继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