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杂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杂音是与正常心音绝不相同的一种杂乱的声音,它能够发生在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之间的收缩期,称为收缩期杂音;也可发生在第二心音与下一个第一心音之间的舒张期,称为舒张期杂音;杂音甚至能够在收缩期与舒张期内连续听到,称为连续性杂音。
心脏杂音的主因及类别
正常人在血液急速流过二尖瓣或肺动脉瓣时,可产生收缩期杂音,这种杂音如同春天的微风,故为柔和的吹风样杂音,可在心尖搏动点处(二尖瓣听诊)与乳房骨左缘第2
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分别听到,此纯属生理性的杂音。
若应用灵敏的心音图记录,几乎在每个人身上均可发现这种生理性杂音。
在运动、情绪激动或发热时,由于血流加速,可使上述的生理性杂音分明增强,这种状况,并不意味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在心腔或大血管的通道狭窄时,血流通过狭窄的瓣膜孔会发生旋涡,产生响亮的病理性杂音。
在心腔或大血管间发生不正常通道,血液不完全向正常方向活动,发生分流时,也可产生病理性杂音。
病理性杂音
首先是根据杂音产生的时间。
一般以为凡是舒张期的杂音总是病理性的,由于它是器质性心脏病的一个标记。
其次根据杂音的强度,响度,收缩期杂音达到了3级或3级以上也属病理性的。
再次,可根据杂音的性质、持续时间的是非及有无传导来加以辨别。
生理性杂音性质柔和,持续时间短,且不伴有传导。
而病理性杂音性质粗糙,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分明的传导,如向腋下、心尖、颈部或背部等处传导。
生理性杂音一般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杂音为收缩期吹风样的,性质柔和,持续时间较短,多在心尖搏动点处或肺动脉瓣听诊,强度在1~2级,不伴传导,更无震颤。
这种杂音在体检时由于情绪紧张、心跳加快而轻易听到,医生就会写下“SM1”或“SM2”,意思是收缩期杂音1级或2级,这种生理性杂音无损于健康,并不影响往后的升学、参军和招工。
各位读者一旦出现相关的症状表现,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在专家的帮助下查明具体的病情针对性进行治疗,争取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重享健康的生活。
在小儿时期发现心脏有杂音,不一定都是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应根据病情具体分析及诊断。
心脏杂音是指心脏正常心音之外的声音。
如果杂音很响,就意味着心脏存在某种疾病。
医学上将心脏杂音分为6级,Ⅰ-Ⅱ级心脏杂音较轻微,Ⅳ-Ⅴ级为较响的心脏杂音。
当心脏杂音出现在心脏收缩期的时候,称为收缩期杂音;而出现在心脏舒张期时叫做舒张期杂音。
医学上又把小儿时期的心脏杂音分为生理性杂音(又称无害性杂音或良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
生理性杂音在小儿时期较常见,医学资料表明健康(健康食品)小儿有23%-60%在胸骨左缘或心尖部可听到这种杂音,从新生儿、婴幼儿(幼儿食品)直至学龄儿心脏可有Ⅰ-Ⅱ级收缩期轻微的杂音,其性质较柔和如吹风样“夫一夫”音,有的呈乐音样。
这种杂音的产生与小儿代谢旺盛,心肌收缩有力及血液循环较快有关,一般到12-13岁时就会消失,孩子无任何不适,活动也不受影响。
经医生及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都缺乏心脏病的证据。
这种生理性杂音多在偶然情况下,如进行体格检查时或有其他疾病时发现,因此有生理性杂音并不是得了心脏病,不需要治疗。
病理性杂音是由于心脏备管发生病理改变(包括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而出现的杂音,这种心脏杂音一般较粗糙、响度达Ⅲ级或Ⅲ级以上,病儿活动时可出现气促、无力等不适,常见的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病。
但是有时生理性杂音偶尔可达Ⅲ级,不易和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杂音区别,必须进一步作有关检查。
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发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一般可以鉴别出小儿心脏杂音的性质是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并能了解生理性杂音发生的原因。
总之,当家长得知小孩心脏有杂音,不要紧张,但也不能忽视,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作认真细致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等,由医生来判断是生理性杂音还是病理性杂音,以及有无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