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的“文化改造”运动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些阶段的简要描述:1.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改革。

这导致了文艺界的大规模变革,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和戏剧等领域。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表达,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艺术成为了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的工具。

艺术家们被要求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的作品,强调宣传革命理念和社会主义建设。

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政治控制和限制。

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艺术受到了极端的批判和迫害,许多艺术家被迫放弃他们的创作。

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遭到摧毁,许多文物和艺术品被损毁或丢失。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艺术史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也对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接触到国际艺术潮流和思潮,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观点。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同时传统艺术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和发展。

这些阶段展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和发展方向。

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塑造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推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理论基础、改造内容以及影响。

一、背景中国在解放战争胜利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残留势力的存在,使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因此,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然的选择,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理论基础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在改革开放后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观点。

三、改造内容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步。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

这也奠定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国有化和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国有化和合作化运动。

通过国家对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化运动则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和管理农田,提高农业生产力。

3.文化教育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也包括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中国建国初期,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推广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

四、影响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国有化和合作化,中国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农业基础,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这为中国之后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公平与福利社会主义改造使得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缩小了贫富差距。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中国建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运动涵盖了文学、艺术、电影等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发展历程中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正是在康生的倡导下逐渐兴起的。

这场运动旨在批判旧思想观念,倡导新文化,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在运动初期,很多文学家开始创作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他们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

二、特点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审美标准的转变: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主张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为导向,审美标准从个体情感转向了社会责任和阶级斗争。

2. 正面价值的宣扬: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倡导为社会主义思想服务,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批判并抵制资产阶级文化,鼓励创作充满斗争性和批判性的作品,以清除旧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

这场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使中国文化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其次,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化更加传达人民群众的声音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们纷纷走进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另外,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文化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才。

最后,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场运动激发了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⑵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 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 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D
主体一致原则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
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
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
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
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
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考点
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
三大民主制度) 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国名经济恢复发展。 (2)1953-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 3.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1949年,《论人民民主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但它与西方文化相比却显得较为内向、封闭。

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并为国家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时期(1949-1965年)1949年至1965年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反帝反封建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并开始探索新的文化建设模式。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解放,而且是思想上的解放。

在传统文化中,封建主义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思想有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但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所冲突。

因此,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革命的思想,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并推行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的核心理念是要建立起一个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相统一的新型国家。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上个阶段的文化革命远远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于是在1966年至1976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包括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和四年的“批林批孔运动”。

中国共产党发动文化大革命背后的动机是想通过透彻地批判旧文化,只留下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优秀内容。

起初的理念是要反对中国官僚主义文化,并用革命者谈话、社论、书籍等方式推进新文化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长达十年的运动中,革命的精神也开始波及到艺术、文学、工程科技领域,这样很快就泛滥成灾。

人们发现,在文化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等等。

同时也失去了西方例子的错综复杂的建筑形式、热情的音乐和一些太過時的行政文書。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载《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找一找
1、公社性质: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 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作为管理生产、管 理生活、管理政权的基层单位。
2、公社特点:
①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即 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 调拨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失误原因:
人民公社制度大大 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 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 实的可能性,违背了 “按劳分配”的社会主 义分配原则。
4、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 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议一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原因和历史教训
原因——



对国情分析不够 缺乏建设经验 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宣传画
看一看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壁画
大麦穗、大玉米,送到北京去 见毛主席!
读一读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群众想移山,山走; 群众想移地,地动。
看一看
工业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届全国人大)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意义?
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49
1956
1976 1978
一、“大跃进”运动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历程【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工程部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2015年在紧张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了,工程部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生产方针,始终把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作为部门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与其他部门携手顺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回顾2015年,工程部施工任务刷新了历史记录,2015年我们又取得佳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们工程部完成开工项目76个,验收项目40个,完工待验收项目5个,尚在建跨年度项目29个,完成总产值约8700万。

不可否认,我们是欣喜的,但在欣喜的同时那些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扰我们仍然会谨记于心。

那些力不从心日子,那些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解决的日子,那些为了保证工程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我们不辞艰辛的日子……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新岁新的开始,在此,我代表我们工程部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工程部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的工作重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2015年工作总结(一)核心工作控制情况1.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开工前,三级安全交底贯彻到位,安全文明施工设施配备齐全,现场布置到位,严格监督检查,杜绝了较大事故发生。

2.进度控制:2015年度项目部共计实施了76个项目,70%的项目能在合理计划工期内完成。

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1)计划制定不合理。

没有结合工程所需设备、部分定制材料的供货时间编制,提前进场施工,导致中途出现设备不齐全、材料供货不及时,被迫停工,进而延误了计划的工期。

(2)计划工期控制不严格。

工期偏离时未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纠偏措施不及时。

(3)施工班组施工力量较弱,人员不足,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班组不予积极配合。

(4)项目部施工过程未能做到天天梳理,发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汇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中国现代史1949今

中国现代史1949今

中国现代史(1949----今) 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事件: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主义时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1956—1966)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文化大革命(1966—1976)事件:两大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事件: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第一次全体会议 确立国家领导机构,选举国家领导人; 确立首都、国旗、采用公元纪年、代国歌、建立纪念碑;新中国成立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实现民族解 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历史, 时间:1951年5月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完全统一。

西藏和平解放 启示: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和平解放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 益,有利于民族团结,为西藏的发展开辟道路 。

时间:1950—1953 司令员:彭德怀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目的: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

意义:粉碎美国的侵略,保卫中朝独立安全,提高中国国际威望。

时间:1950—1952年 原因(目的):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改革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

(没有改变土地私有的性质)意义: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1953年,我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一化” “三改”一五计划(1953——1957)背景(原因):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水平十分落后。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成就:建成东北工业基地(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川藏、新藏公路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造方法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公私合营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历程。

在这一时期,封建主义的束缚逐渐被打破,传统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颠覆,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开始兴起。

本文将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介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鸦片战争:思想观念的颠覆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是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的开端。

由于中国队伍的战败,中国人开始思考传统观念的固步自封导致国家衰落的原因。

这场令人痛苦的战争激起了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们对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渴望。

二、戊戌变法:知识分子的觉醒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旨在推行一系列革新政策,以振兴中华民族。

这一运动是一批知识分子对封建主义体制的反叛,他们推崇西方的政治、法律、教育等体制,并积极倡导思想解放和民主自由。

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但却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旧体制的意识觉醒。

三、新文化运动:传统观念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期最重要的社会文化运动之一,对中国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等,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等方式,公开批评封建礼教、主张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和女权等观念。

这场运动不仅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激烈争论,也为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运动之一。

在这个运动中,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传统的束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社会制度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识界的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1956年至1957年的一场知识界的开放运动。

这场运动积极鼓励知识分子自由思考、发表批评意见。

在这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些著名学者和作家被重拾,他们的思想发表得到了重视和承认。

2020届二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课件(48张)

2020届二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课件(48张)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命题立意]
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创设情境,再现了新中 视角独特 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气象,即农民对知识
(4)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充分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3.对外关系的发展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外交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 17 国正式建立 了外交关系。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命题立意]
情境鲜活 以漫画作为材料,信息更加直观、形象 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
热度不减 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 强调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价值观念 建设中去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考向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
【真题1】 命题点:1953年年画的时代风貌 (2019·全国卷Ⅲ,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 作品( )
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 具体 政
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 表现 治
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
五”计划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具 体 表 现
经 济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 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 发展。社会生活有所变化,但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较大,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解析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一 时期工业产值有了增加,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已基 本建成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这一 时期,农业的增长速度较慢,而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停 滞不前,排除C项;“一五”计划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 初步基础,排除D项。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文艺运动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文艺运动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文艺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和文艺运动,这些变革和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文化变革和文艺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标志之一。

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推翻旧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和个人解放的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由于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和反封建的倾向,影响了当时的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他们以笔为武器,通过媒体和文学作品传播新思想,激发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创新。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伸和深化,也是近代中国文艺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在1919年爆发,最初是因为对巴黎和约中中国领土被割让的不满。

然而,五四运动很快演变成一场反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文化的大规模运动。

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学生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关键词。

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改革,也促进了文艺创新。

他们重视个人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在文学、雕塑、绘画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

3. 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是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兴起的一场文学运动,旨在推动白话文的普及和发展。

在这之前,中国文化主要以文言文作为标准语言,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和使用。

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使用民间语言进行写作,使文学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通过普及文化知识、传递新思想推动了文化变革。

4. 影响文艺创作的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文艺运动还产生了一系列思想启蒙,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和阶级斗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主题。

中国知识分子们逐渐认识到,文学艺术应该面向广大人民,关注社会现实,批判封建道德观念和旧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进步。

5. 文艺对社会进步的促进近代中国文化变革和文艺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一览讲解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一览讲解
10月,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月,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四川懋动。
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
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2年
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3月,日本操纵的伪“满州国”成立。
1933年
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5月,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与蒋光鼎在福建发动反蒋事变。
冯玉祥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总司令。
1934年
6月,东北抗日武装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
1859年
4月,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起草的《资政新篇》。
1860年
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1月,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处理各国事务。
11月,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
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2年
陈玉成在安庆防御战中牺牲。
10月,刘铭传率清军击退进犯台北的法军。
1885年
3月,法舰进犯浙江镇海。刘永福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十多个州县。
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要地。
6月,《中法新约》签订。
10月13日,清政府成立海军军事衙门。
1887年
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建国时期的文艺和文化运动

中国建国时期的文艺和文化运动

中国建国时期的文艺和文化运动中国建国时期(1949年-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的文艺和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伟大的变革和发展,文艺和文化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文艺和文化运动。

一、文艺运动中国建国时期的文艺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运动。

在文学方面,中国的文学创作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农民文学、工人文学等多种文学流派的转变。

作家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的热爱,在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当时农村和城市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呈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真实面貌。

在戏剧领域,中国戏剧艺术也经历了从历史剧、抗战剧到革命剧的转变。

优秀的戏剧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革,更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民带来了积极的精神力量。

电影作为大众媒体的代表,也在中国建国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风貌,更传递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

这些电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文化运动除了文艺运动,中国建国时期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文化运动。

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

这些运动包括对古代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对艺术、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推广和发展,以及对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对于当时的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经典的整理和研究,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通过对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的保护和挖掘,人们在艺术创作中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传统价值的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中国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文艺与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文艺和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D.1978
1956 1982
中国在五十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八 十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一切成就都应 归功于这两座里程碑。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三改造)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一五计划)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改造)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宪法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 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2. 大跃进(1958)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以钢为纲” 大炼钢铁
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 万吨到1200万吨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 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 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 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钢产量8000万吨
农“业以总粮产为值纲五”年:增人长有2多.7 倍大以胆上,地有多大产。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 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那样的帝国主义国家联 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 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 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三个转变”——基于1946-1956十年间的文化建设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三个转变”——基于1946-1956十年间的文化建设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三个转变”——基于1946-1956十年间的文化建设实践作者:顾濠李宁来源:《理论导刊》 2018年第4期顾濛,李宁(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00)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服务,理论上策略性突出,灵活适应战争需要,并在实践中立足东北根据地不断扩展,大力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理论开始逐步系统化、制度化,形成各项政策,指导了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和建设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十年的文化建设,从斗争性到统一性的诉求之变,文化策略到文化政策的理论之变,部分性到全面性的实践之变,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三个转变”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4-0025-05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袖政治语言研究”(2017B18514)成果;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毛泽东到习近平政治语言变迁研究”(17JDB014)。

作者简介:顾濛(1991-),男,江苏常州人,法学硕士,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李宁(1977-),女,河南周口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

1946至1956年的中国是风云变幻、翻天覆地的十年。

解放战争开始前我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身上。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以充分发动人民,配合解放战争,夺取最终胜利为宗旨展开,与国民党文化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具有鲜明的“战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1956年的“文化改造”运动
1951
年,刘少奇与黄炎培亲切交谈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是意识形态一元化。

建国伊始,中共就开始了文化改造,主旨是改变自五四以来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多元并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1951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用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

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

" 1951~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一、第二、第三卷先后出版,印行达100万册以上,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范本,用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文化改造的重要领域是教育界。

对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马叙伦说:教育"是一种控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有效工具"。

不只是共产党,左翼民主人士也不满于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体系,认为"将来必然地须在根本上来一个革命"。

不只因为现有院系、专业设置不适应工业化建设要求,尤其因为它深受欧美自由主义影响,学生大都为富家子弟,很少工农子弟。

1949年12月下旬,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改造"旧教育"的第一步,是使全部学校教育公立化。

国家政府全部接管国统区公立学校;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对所有接受美英等国资助的学校、医院、教会先后收回自办,包括20所高等院校,514所中等学校,1500余所初等学校;1952年下半年到1956年,全部私立79所高等学院、1467所中等学校,8925所小学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几乎同时,全国高等学校及所属院、系进行全面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专业人才为重点,将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院、系合并,发展专门学院,整顿综合性大学。

例如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理、法三个学院和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学,撤销燕京大学。

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84所。

院系调整虽然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对专业人才的急需,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忽视人文学科、理工分家、专业设置狭窄、拆散名牌大学、削弱综合性大学、中断民间办学传统等。

院系调整的政治含义是削弱欧美教育传统,引进苏联教育模式。

凯洛夫《教育学》以及大量苏联高校和中专学校的教材被引进中国,1950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1951年创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仿效苏联教育的样板,从培养目标、学制、专业设置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组织机构和师资培训全部依照苏联经验,随后苏式教育的影响在全国扩展。

1954~1956年,尊奉苏联模式,否定欧美教育传统达到高潮。

文化改造的主要目标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从民国时期过来的知识分子,多数是中共党外知识分子。

直到1956年初,在10万高级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仍占93%,他们大都有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教育背景。

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多数高级知识分子选择了留在大陆。

1948年当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81人,去美国的12人,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的9人,留在大陆或从海外回大陆的60人,占74%。

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上有"左、中、右"的分野,但共同点是爱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深厚传统。

他们中的多数并不了解和认同共产主义,对共产党存有疑惧,但他们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却是实情。

季羡林回忆说:"解放初期,政治清明,一团朝气,许多措施深得人心。

旧社会留下的许多污泥浊水,荡涤一清……觉得从此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到来,曾激发出广泛的热情,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和科学家回国效力。

1950~1953年,约有2000名留学生回国,成为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

至1955年11月,回国的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有1041人,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各类科学研究的奠基人或学术界的泰斗。

中共对知识分子的待遇也相当宽厚。

一份研究表明,北洋政府时期,教授薪俸相当于中央政府部门的科长;南京政府时期,教授薪俸相当于一等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教授最高工资相当于中央副部长。

台湾学者陈永发认为,中共透过"包"下来的政策,变成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衣食父母,使名气响的知识分子深感知遇之恩,并有负疚感,"他们对中共的思想改造工作,与其说是抗拒,毋宁说是欢迎"。

1951年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就是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首先在北大发起,众多名教授响应的。

然而,接下来的运动渐渐激烈起来,给知识分子以很大精神压力。

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批判梁漱溟的"九天九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批判"红学家"俞平伯,形成了政治围攻,知识界感到的压力与日俱增。

1955年2月,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公开批判演变成政治上的肃反运动,高级知识分子受审查的人很多,知识界空气变得空前沉闷。

为什么发动一系列文化批判?一方面,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大多数是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政治上难以信任他们;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知道,国家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服务。

因而,他的政策是改造和使用两手,通过思想改造促使知识分子皈依马克思主义,至少是拥护新政权,为国家建设出力。

首先是打掉知识分子的道德优越感,使资产阶级及其思
想"在非党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名声扫地"。

费正清说,这些运动并不见得能打碎知识分子埋在心底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却"使大多数人只有屈服于权威,至少暂时接受新的态度和观念,此外别无出路"。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