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对上述音乐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歌剧《白毛女》第一幕 第一场采用了《风卷那个雪花》、《北风吹》、《我盼爹爹心中急》, 利用这三个唱段为后期生活发生巨变埋下了伏笔,其中《北风吹》 的音乐结构为歌谣体,旋律亲切且节奏轻柔,将喜儿“涉世不深”、 “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性格充分刻画出来;《风卷那个雪 花》和《我盼爹爹心中急》改编自《青阳传》,旋律优美而节奏跳 跃,将喜儿对父亲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充分表达出来;改编自《捡 麦根》的《十里风雪一片白》,旋律低沉而节奏缓慢,将杨白劳那受 尽旧社会地主阶级(黄世仁)压迫而无法反抗的穷苦大众形象表现 得淋漓尽致[2]。
歌剧《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与第三场主要讲述了杨白劳面 对黄世仁逼债的具体表现,这两场的音乐基调十分悲苦,通过对音 乐节奏与速度的把握,凸显出杨白劳心中的怨恨、悲愤与控诉。比 如,第三场中用《喜儿喜儿,你睡着了》表述出杨白劳对女儿和生 命的不舍,用《哪里有我的路一条》表达出杨白劳感觉自己已经走 投无路,为其之后自杀做了铺垫。第五幕第二场中,对于喜儿与大 春重新相遇的美好情境,歌剧采用了《太阳出来了》,一方面表达希 望终将冲破黑暗,喜儿被救后会过上幸福生活,另一方面赞颂中国 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旧社会”迟早会被“新社会”取代。
四、结语 总而言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 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歌剧相关人员的重视。在音乐语言 上,《白毛女》将传统乐曲素材与现代音乐创作方式有机结合,是 对传统音乐编创的革新;在表演形式上,该歌剧将诗、歌、舞充分 融为一体,增强了舞台表现能力,显得既优美又自然。■
歌剧《白毛女》体现了我国歌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发展,在 此之前,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多为“小型秧歌剧”,在此之后,歌剧 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了“大型现代歌剧”。《白毛女》在理念、方式、 过程等各阶段所体现出的创作艺术,为后期歌剧创作奠定了良好基 础,对推动我国民族歌剧发展进步具有积极影响。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概述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时间是1945年,创作者为延安鲁迅艺 术学院,剧中的“白毛女”喜儿的人物原型为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 中的“白毛仙姑”。这部歌剧通过描绘“喜儿”与“杨白劳”父女 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 盾,塑造了以“喜儿”为主的反抗地主恶势力的农民形象,以“杨 白劳”为主的被地主阶级逼上绝路的农民群体。在强烈控诉地主阶 级罪恶的同时,讴歌了共产党的美好,指出新社会才是解放农民、 促使其走出贫苦的必由之路。《白毛女》相较于传统歌剧,在艺术 形式上具有一定创新,是一部融合了诗、歌、舞的新型民族歌剧, 在情节、语言、结构、配乐上皆有所变化,完美展现了现实主义向 浪漫主义的过渡,成为我国民族新歌剧进步的奠基石。 二、歌剧结构中体现出的创作艺术 歌剧《白毛女》在结构上选择了“诗”、“歌”、“舞”相结合 的形式,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情节结构特点与分场方法,在场景 变换方面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的 延安时期,传承至今,涌现出了许多以其为基础的文章、论著,对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过去,《白毛女》的 艺术表现形式为“小型秧歌剧”,随着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社会 时代的发展变化,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演变 成“大型现代歌剧”。 这种创作艺术的演变是我国相关几代表演艺术家们的努力, 歌剧《白毛女》是民族音乐与大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延安解放 区文艺人员集体力量的体现,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新秧歌运动。自 1943年开始,各种小型新秧歌剧不断出现,为歌剧《白毛女》的出 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这种歌剧的创作艺术中包含着大量民间艺 术、大众艺术,认为艺术标准应与民众需求相符,因而该歌剧具有明 显的通俗性与普及性,与普通劳苦群众的生活实际相接轨,所以受到 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追捧[1]。“小型秧歌剧”到“大型现代歌剧”的转 变并不会一蹴而就,在创作歌剧《白毛女》之前,表演艺术家进行了 多种铺垫与尝试,比如歌剧《周子山》,无论是歌剧内容还是艺术形 式,都与传统歌剧存在较大差异,《周子山》作为“大型现代歌剧” 的首度尝试,为《白毛女》创作艺术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歌剧音乐中体现出的创作艺术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进行了创新,以我国传统 民间戏曲、北方民歌为基础,融合了西洋歌剧的部分表现手法,而 语言则继承了戏曲表演中“唱白兼用”的优秀艺术表达形式,为我 国歌剧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歌剧《白毛女》中,选用《青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4期 总第539期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杨 茜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白毛女”喜儿的经历则 表现出了该剧“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 进行阐述,分析歌剧所表达的精神与情感,以期能够为相关艺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歌剧创作;白毛女;创作艺术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体现出了极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在 表演艺术的创作上,歌剧将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的表演方法有机结 合,充分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题材艺术的创作上,歌 剧将我国延安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当作基础,描绘了农村穷苦大众 的斗争与不甘,反映出旧社会的黑暗与新社会的光明。歌剧《白毛 女》的创作艺术对我国歌剧形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推动民 族新歌剧进一步发展壮大。
阳传》(河北民歌)中的“北风吹,雪花飘”表达“白毛女”喜儿 对于新年的期待;利用《捡麦根》(山西民歌)塑造喜儿父亲杨白 劳那“在旧社会地主阶级长期压迫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形 象;通过《小白菜》才表述喜儿在黄府受到黄母迫害的悲伤、愤恨 与压抑;后期在喜儿逃出黄府,立志报仇时,则采用了曲调激昂的 梆子乐(山西)。
歌剧《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与第三场主要讲述了杨白劳面 对黄世仁逼债的具体表现,这两场的音乐基调十分悲苦,通过对音 乐节奏与速度的把握,凸显出杨白劳心中的怨恨、悲愤与控诉。比 如,第三场中用《喜儿喜儿,你睡着了》表述出杨白劳对女儿和生 命的不舍,用《哪里有我的路一条》表达出杨白劳感觉自己已经走 投无路,为其之后自杀做了铺垫。第五幕第二场中,对于喜儿与大 春重新相遇的美好情境,歌剧采用了《太阳出来了》,一方面表达希 望终将冲破黑暗,喜儿被救后会过上幸福生活,另一方面赞颂中国 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旧社会”迟早会被“新社会”取代。
四、结语 总而言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 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歌剧相关人员的重视。在音乐语言 上,《白毛女》将传统乐曲素材与现代音乐创作方式有机结合,是 对传统音乐编创的革新;在表演形式上,该歌剧将诗、歌、舞充分 融为一体,增强了舞台表现能力,显得既优美又自然。■
歌剧《白毛女》体现了我国歌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发展,在 此之前,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多为“小型秧歌剧”,在此之后,歌剧 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了“大型现代歌剧”。《白毛女》在理念、方式、 过程等各阶段所体现出的创作艺术,为后期歌剧创作奠定了良好基 础,对推动我国民族歌剧发展进步具有积极影响。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概述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时间是1945年,创作者为延安鲁迅艺 术学院,剧中的“白毛女”喜儿的人物原型为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 中的“白毛仙姑”。这部歌剧通过描绘“喜儿”与“杨白劳”父女 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 盾,塑造了以“喜儿”为主的反抗地主恶势力的农民形象,以“杨 白劳”为主的被地主阶级逼上绝路的农民群体。在强烈控诉地主阶 级罪恶的同时,讴歌了共产党的美好,指出新社会才是解放农民、 促使其走出贫苦的必由之路。《白毛女》相较于传统歌剧,在艺术 形式上具有一定创新,是一部融合了诗、歌、舞的新型民族歌剧, 在情节、语言、结构、配乐上皆有所变化,完美展现了现实主义向 浪漫主义的过渡,成为我国民族新歌剧进步的奠基石。 二、歌剧结构中体现出的创作艺术 歌剧《白毛女》在结构上选择了“诗”、“歌”、“舞”相结合 的形式,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情节结构特点与分场方法,在场景 变换方面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的 延安时期,传承至今,涌现出了许多以其为基础的文章、论著,对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过去,《白毛女》的 艺术表现形式为“小型秧歌剧”,随着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社会 时代的发展变化,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演变 成“大型现代歌剧”。 这种创作艺术的演变是我国相关几代表演艺术家们的努力, 歌剧《白毛女》是民族音乐与大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延安解放 区文艺人员集体力量的体现,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新秧歌运动。自 1943年开始,各种小型新秧歌剧不断出现,为歌剧《白毛女》的出 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这种歌剧的创作艺术中包含着大量民间艺 术、大众艺术,认为艺术标准应与民众需求相符,因而该歌剧具有明 显的通俗性与普及性,与普通劳苦群众的生活实际相接轨,所以受到 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追捧[1]。“小型秧歌剧”到“大型现代歌剧”的转 变并不会一蹴而就,在创作歌剧《白毛女》之前,表演艺术家进行了 多种铺垫与尝试,比如歌剧《周子山》,无论是歌剧内容还是艺术形 式,都与传统歌剧存在较大差异,《周子山》作为“大型现代歌剧” 的首度尝试,为《白毛女》创作艺术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歌剧音乐中体现出的创作艺术 歌剧《白毛女》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进行了创新,以我国传统 民间戏曲、北方民歌为基础,融合了西洋歌剧的部分表现手法,而 语言则继承了戏曲表演中“唱白兼用”的优秀艺术表达形式,为我 国歌剧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歌剧《白毛女》中,选用《青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4期 总第539期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杨 茜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而“白毛女”喜儿的经历则 表现出了该剧“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 进行阐述,分析歌剧所表达的精神与情感,以期能够为相关艺术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歌剧创作;白毛女;创作艺术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体现出了极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在 表演艺术的创作上,歌剧将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的表演方法有机结 合,充分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题材艺术的创作上,歌 剧将我国延安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当作基础,描绘了农村穷苦大众 的斗争与不甘,反映出旧社会的黑暗与新社会的光明。歌剧《白毛 女》的创作艺术对我国歌剧形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推动民 族新歌剧进一步发展壮大。
阳传》(河北民歌)中的“北风吹,雪花飘”表达“白毛女”喜儿 对于新年的期待;利用《捡麦根》(山西民歌)塑造喜儿父亲杨白 劳那“在旧社会地主阶级长期压迫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形 象;通过《小白菜》才表述喜儿在黄府受到黄母迫害的悲伤、愤恨 与压抑;后期在喜儿逃出黄府,立志报仇时,则采用了曲调激昂的 梆子乐(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