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PPT课件
合集下载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 课程简介 • 学科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
• 时间概念:发端于1917年1月《新青年》第 2卷第5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代表大会的召开。
• “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 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所 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 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 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 50 年代初期,全国高校新设“中国现代文 学史”这一课程。
教学目标:
• 掌握“五四”以来的主要文学思潮、社团、 流派、创作方法和代表作品。
• 较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无论是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 年),还是 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8 年),或是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 (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
• 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 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 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学科。
• 小说:创作上可以大致分为清末和民初两 个时期。清末的倾向以理想与谴责并存, 民初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
• 前期的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新小 说》《绣像小说》《小说林》《月月小 说》)为主,后期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 与《礼拜六》等杂志为主。
• 清末的小说有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两类。
•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基本上是一批主题先行、理 想化、概念化的作品。
• 第四,新式读者的出现。
• 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 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基础上,文学的接 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
• 时间概念:发端于1917年1月《新青年》第 2卷第5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代表大会的召开。
• “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 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和发展。所 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 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 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 50 年代初期,全国高校新设“中国现代文 学史”这一课程。
教学目标:
• 掌握“五四”以来的主要文学思潮、社团、 流派、创作方法和代表作品。
• 较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无论是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 年),还是 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8 年),或是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 (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
• 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 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 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学科。
• 小说:创作上可以大致分为清末和民初两 个时期。清末的倾向以理想与谴责并存, 民初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
• 前期的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新小 说》《绣像小说》《小说林》《月月小 说》)为主,后期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 与《礼拜六》等杂志为主。
• 清末的小说有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两类。
•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基本上是一批主题先行、理 想化、概念化的作品。
• 第四,新式读者的出现。
• 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 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基础上,文学的接 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PPT

从1840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开始,中国就开始陷入不断被迫签订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屈辱中,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帝国 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 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掠去的战争 赔款和其它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丧 失约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北 京、天津、吉林、辽宁、山东、山西、 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 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陕西、宁 夏等23个省(市、区)总面积之和。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
‚中国现代文学‛以 1917年 1月《新青年》第 2卷第 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 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是一个时间节点概念。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从性质思想理念创作手法文本样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文学不同的现代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 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 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 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 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 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 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 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 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 苛政的怨情。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共20页PPT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பைடு நூலகம்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பைடு நூலகம்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国现代文学史演示课件(55页)

6、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一批知 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 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 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 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 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 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 影响。
三、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文学的 过渡性特征)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 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 史,就是要掌握有关中国现 代文学的知识,培养阅读、 理解、分析、鉴赏中国现代 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史与 作家作品学习相结合,重在 解读文本。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 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 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 的激变。
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 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 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 ,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 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 家)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 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 、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9、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 原成员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 社团。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 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 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 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 创作。1934年解散。
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
其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 《娜拉》等作品,
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 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 绍者。
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精品-ppt】

1、为新文学作者提供了发表园地。 ❖ 《小说月报》、《语丝》、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晨 报副刊、 京报副刊) ❖ 2、培养一批文学新人 ❖ 鲁迅、周作人、冰心 郭沫若 郁达夫 叶绍 钧 ❖ 3、促进中外文学交流,加快了中国文学走 向世界的步伐。
梅光迪对五四新文学的评价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形成的原因
❖ 3、涌现出一批全新的作者队伍 ❖ 陈独秀、胡适、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
新文体
❖ 新文体: 梁启超把自己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 政论文章称为“新文体”。这些文字具有空 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 言白话之间,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文法,然而条理明 晰,笔锋常带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鼓动力 量。这种报章体语言是文言向现代白话的一 种过渡,对五四新文学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翻译文学的贡献
❖ 1、带来思想的解放 ❖ 2、文学观念的转变 ❖ 3、创作手法的更新 ❖ 从而催生了现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 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 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方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
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 1917年2月,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提出 三大主义: ❖ 曰 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 曰 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曰 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 1、崭新的文学价值观念
❖ 把个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解放提到首要位置,追求文学的
个性化 自由 平等 博爱
❖ 2、新的文学表现形态
(《时事新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晨 报副刊、 京报副刊) ❖ 2、培养一批文学新人 ❖ 鲁迅、周作人、冰心 郭沫若 郁达夫 叶绍 钧 ❖ 3、促进中外文学交流,加快了中国文学走 向世界的步伐。
梅光迪对五四新文学的评价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形成的原因
❖ 3、涌现出一批全新的作者队伍 ❖ 陈独秀、胡适、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
新文体
❖ 新文体: 梁启超把自己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 政论文章称为“新文体”。这些文字具有空 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 言白话之间,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文法,然而条理明 晰,笔锋常带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鼓动力 量。这种报章体语言是文言向现代白话的一 种过渡,对五四新文学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翻译文学的贡献
❖ 1、带来思想的解放 ❖ 2、文学观念的转变 ❖ 3、创作手法的更新 ❖ 从而催生了现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 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 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方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
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 1917年2月,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提出 三大主义: ❖ 曰 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 曰 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曰 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 1、崭新的文学价值观念
❖ 把个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解放提到首要位置,追求文学的
个性化 自由 平等 博爱
❖ 2、新的文学表现形态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共54页PPT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 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 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 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 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 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 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 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 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 创期。 ◆ 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 活跃期。 ◆ 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 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 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1.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PPT课件

2、陈独秀的主张与贡献:
《文学革命论》,1917年 2月1日《新青年》第2卷6号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陈独秀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贡献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一条的变相。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 (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这是“不摹仿古人” 一条的变相。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是“不避俗话 俗字”的变相。 这是一半消极,一半积极的主张。一笔表 过,且说正文。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
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 ❖ 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
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 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 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 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 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 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 二曰不摹仿古人: ❖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 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 明进化之公理也。 ❖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 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 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
《文学革命论》,1917年 2月1日《新青年》第2卷6号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陈独秀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贡献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这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一条的变相。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 (二)(三)(四)(五)(六)诸条的变相。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这是“不摹仿古人” 一条的变相。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是“不避俗话 俗字”的变相。 这是一半消极,一半积极的主张。一笔表 过,且说正文。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
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 ❖ 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
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 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 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 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 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 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 二曰不摹仿古人: ❖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 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 明进化之公理也。 ❖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 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 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文界革命最大的实绩,就是梁 氏新文体,影响颇大。
三、小说界革命
(1)梁启超对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进行了无限的提 升,突出其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 民,必自新小说始。”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2)徐念慈在社会功用之外,强调了小说自身的审美 价值,对梁启超理论的偏颇进行了反拨。 (3)林纾则以其翻译的西方小说概括出了某些现代小 说的艺术经验,并对中国的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四、戏剧观念的革新
陈独秀的理论 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 大舞台》 春柳社的实践
春 柳 社 《 茶 花 女 》 剧 照
李 叔 同 与 曾 孝 谷
五、言文合一的早期白话文运动
众多知识分子从维新的社会用途出发,提倡白 话,创办白话报刊。
六、王国维的贡献
《〈红楼梦〉评论》引入叔本华 的哲学,提出自己具有现代意义 的悲剧理论。 《人间词话》熔中国古典文论和 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 建立起 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其 “境界说”是影响深远的的美学、 文学理论。 王国维(1877-1927) 《宋元戏曲考》,我国第一部系 统整理古典戏曲的著作,开创了 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至五四文学革命 之间的20余年,是中国文 学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文 学迅速、巨大、根本性的 变革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水到渠成地发生发展 的。
梁启超、康有为与光绪
一、民族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 步导致五四文化上的根本变革。 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以现代的 科学的观念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产 生了文化变革的强烈要求。
三、小说界革命
(1)梁启超对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进行了无限的提 升,突出其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 民,必自新小说始。”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2)徐念慈在社会功用之外,强调了小说自身的审美 价值,对梁启超理论的偏颇进行了反拨。 (3)林纾则以其翻译的西方小说概括出了某些现代小 说的艺术经验,并对中国的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四、戏剧观念的革新
陈独秀的理论 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 大舞台》 春柳社的实践
春 柳 社 《 茶 花 女 》 剧 照
李 叔 同 与 曾 孝 谷
五、言文合一的早期白话文运动
众多知识分子从维新的社会用途出发,提倡白 话,创办白话报刊。
六、王国维的贡献
《〈红楼梦〉评论》引入叔本华 的哲学,提出自己具有现代意义 的悲剧理论。 《人间词话》熔中国古典文论和 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 建立起 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其 “境界说”是影响深远的的美学、 文学理论。 王国维(1877-1927) 《宋元戏曲考》,我国第一部系 统整理古典戏曲的著作,开创了 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至五四文学革命 之间的20余年,是中国文 学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文 学迅速、巨大、根本性的 变革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水到渠成地发生发展 的。
梁启超、康有为与光绪
一、民族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 步导致五四文化上的根本变革。 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以现代的 科学的观念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产 生了文化变革的强烈要求。
现代文学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三、小说界革命
小说观念变化始自光绪二十三 年(1897)《国闻报》发表的《本馆 附印说部缘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1902):“小说为文学之最上 乘”,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 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 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观点, 小说的不可思议之力具体表现为 “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引 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3、文化机制的蜕变,离不开异质文化的 撞击。 20世纪初,各种文体的革命使中国文学获 得了现代化的出发点,“人”的观念的发 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创作在传统基 础上进行着重大的改良与革新。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革命之前已出现的某些向现代变革的趋向)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1840年鸦片战争,开中国近代史 序幕。 (二)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敏感的知识 界率先觉醒。 (三)一些较有眼光的知识分子开始思 索寻求改变民族现状的良药。
翻译小说:林纾的《巴黎 茶花女遗事》、《黑奴吁 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 集》等。
甲午战败产生的危机感导致了变 法图强这一历史要求的产生,进 而导致“五四”文化上的根本变 革。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宣传物竞 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样 一种进化论思想,后来不少先进 的知识分子用进化论思想观察人 类社会生活。
二、文化机制变化对文学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第一、法律对文学活动 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表 面上也规定了给予臣民言论、 著作、出版等自由。辛亥革 命后的《临时约法》更是如 此。
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
诗歌:1909 南社 戏剧:一是旧剧改良 一是“文明戏”(春柳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1.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二节《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
❖ 1、两个小团体的酝酿:
❖
新青年杂志,留美学生
❖ 2、胡适与陈独秀的通信
❖ 3、刍议与革命论之发表
❖ 4、钱玄同、刘半农等相应;
❖ 5、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 6、文学革命向批判和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 批判:双簧戏;建设:“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 命者!足下诚豪健哉!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二、与文化保守派的斗争
1、与林纾等国粹派的斗争: 尊文言抑白话,“凡京津之 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诬称 白话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 语”, 攻击北京大学覆孔孟、铲 伦常; 发表小说《荆生》、《妖 梦》;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田其美)
(狄莫)
(金心异)
林纾:《荆生》:伟丈夫痛打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元绪)
(田恒)
(秦二世)
林纾:《妖梦》:阿修罗吞吃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黄侃为胡适改名:当面责难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 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如果 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 对。”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2、与《学衡》派的斗争(1922年) 学贯中西的理论架势; 反对新思潮的提倡; 中体西用 老调;攻击 《尝试集》 等新文学 创作;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梅光迪:《评提倡新 文化者》
胡先骕:《中国文 学改良论》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
❖ 1、两个小团体的酝酿:
❖
新青年杂志,留美学生
❖ 2、胡适与陈独秀的通信
❖ 3、刍议与革命论之发表
❖ 4、钱玄同、刘半农等相应;
❖ 5、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 6、文学革命向批判和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 批判:双簧戏;建设:“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 命者!足下诚豪健哉!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二、与文化保守派的斗争
1、与林纾等国粹派的斗争: 尊文言抑白话,“凡京津之 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诬称 白话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 语”, 攻击北京大学覆孔孟、铲 伦常; 发表小说《荆生》、《妖 梦》;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田其美)
(狄莫)
(金心异)
林纾:《荆生》:伟丈夫痛打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元绪)
(田恒)
(秦二世)
林纾:《妖梦》:阿修罗吞吃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黄侃为胡适改名:当面责难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 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如果 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 对。”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2、与《学衡》派的斗争(1922年) 学贯中西的理论架势; 反对新思潮的提倡; 中体西用 老调;攻击 《尝试集》 等新文学 创作;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梅光迪:《评提倡新 文化者》
胡先骕:《中国文 学改良论》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中国现代文学(朱栋霖版】 全套课件

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于1902年在梁《启新超民(丛1报87》3-上19,29提), 出了“新民为今日字中卓国如第,一号急任务公”,的又主号张饮,冰 并于同年十月创办室了主《人新,小广说东》新杂会志人。。中国
他在创刊号上发近表代的维文新章派《代论表小人说物与,群学治者。 之关系》中提出“中欲国新近一代国史之上民著,名不的可政不治先活 新一国之小说”。动提家出、“启新蒙小思说想”家或、“资小产说阶 界革命”的口号,级倡宣导传寄家托、“教政育治家之、议史论学”家 的“政治小说”。和他文是学推家动。启戊蒙戌主维义新与运文动学领 结合的开山匠人。袖之一。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梁,启号超任(公18,7又3~号19饮29冰), 室字主卓人如,,广号东任新公会,人又。号中饮国冰室 近主代人维,新广派东代新表会人人物。,中学国者近。代 中维国新近派代代史表上人著物名,的学政者治。活中国 动近家代、史启上蒙著思名想的家政、治资活产动阶家、 级启宣蒙传思家想、家教、育资家产、阶史级学宣家传家、 和教文育学家家、。史戊学戌家维和新文运学动家领。戊 袖戌之维一新。运动领袖之一。
文学变革的基础
3、人才基础。随着清末废除科举、兴学 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 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 型的知识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 动的生力军。
4、经济基础。而由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 入促成出版业的发展,晚清大批报纸副刊与 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 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 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
2020/6/16
上编
(1917~1949)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2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何谓“现代性”? 何谓“现代性”?
● “ 现代” 是和“ 传统” 相对的一个概念。 一般 现代 ” 是和 “ 传统 ” 相对的一个概念 。 来说, 现代化是现代呈现的现实形态, 来说 , 现代化是现代呈现的现实形态 , 现代性 是现代的主导精神蕴含。 现代” 是现代的主导精神蕴含 。 “ 现代 ” 首先是一个 时间概念,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同时, 现代”又是一种精神属性。 “现代”又是一种精神属性。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 , 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 概念, ● 作为一个 概念 程密不可分, 工业化、 城市化、 科学化、 程密不可分 , 工业化 、 城市化 、 科学化 、 世俗 市民社会、 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化 、 市民社会 、 殖民主义 、 民族主义 、 民族国 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 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 19世纪、20世纪之交, 世纪 世纪之交 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 的现代化努力, 的现代化努力 , 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 1898年前后发生。 发生。 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 器 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 ――制度上感觉不足 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 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 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 梁启超在《 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 。 梁启超在 《 译印政治 小说序》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小说序 》 , 《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 等文中 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 认为: 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 。 认为 : “ 小说为 文学之最上乘” , “ 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 文学之最上乘 ” 欲新一国之民 , 先新一国之小说” 先新一国之小说 ” , “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 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 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 四个方面; 刺 、 提 ” 四个方面 ; 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4 回
名称: 上下限: 阶段划分:
5
二、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 “风”起于“西学东渐”. ☺ “声”响于中外文化的撞击. ☺ “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要求. ☺ “形”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
返回6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与时代原因(外因) 社会语境与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近代语言及文学观念的革新 西方文学涌入的催生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 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 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 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老辈 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 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13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 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认为“群治”(社 会民众的道德修养)是与小说密切相关的。 中国群治之所以腐败不堪是与旧小说有重要 关系。今天要“新”道德、宗教、政治、风 俗,乃至学艺、人心、人格等,都必须“新” 小说。
14
戏剧观念革新。 中国戏剧的出路是向西方戏剧学习。 文艺观念更新。 1905年,王国维。 “美”(术)的“独立价值”。
15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7)中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 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 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11
诗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 中正式提出。认为古典诗歌已被“千百年来 鹦鹉名士占尽”,“诗运殆将绝” 。认为欲 诗歌革新,“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 境、语句,甚繁复而玮异,得之可凌轹千古, 涵盖一切”,提出了学习西方诗歌的时代课 题。
黄遵宪
12
文界革命:文章运用新名词,“文不中律,便 于放言”,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人称 “时务体”。
16
三、晚清文学创作实绩
略。 自学。
返回
返回
17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18
感谢聆听
7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出版业、报刊业繁兴。 文字运动;文学观念革新。 欧美、日本文学及思潮涌入。
8
翻译文学繁荣。 翻译家:林纾、包天笑、苏曼殊等。
9
三、文学观念的变革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戏剧观革新。 文艺观革新。
返回
10
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 号任公,笔名饮冰 室主人,广东新会 人,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学者。 享年五十六岁。
1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2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概况。[了解]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难点] 三、文学观念的变革。[重点] 四、文学创作的业绩。[了解]
五、课时:3 3
一、本课程概况
1、性质、名称、上下限、阶段问题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前言》)
名称: 上下限: 阶段划分:
5
二、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 “风”起于“西学东渐”. ☺ “声”响于中外文化的撞击. ☺ “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要求. ☺ “形”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
返回6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与时代原因(外因) 社会语境与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近代语言及文学观念的革新 西方文学涌入的催生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 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 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 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老辈 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 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13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 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出。认为“群治”(社 会民众的道德修养)是与小说密切相关的。 中国群治之所以腐败不堪是与旧小说有重要 关系。今天要“新”道德、宗教、政治、风 俗,乃至学艺、人心、人格等,都必须“新” 小说。
14
戏剧观念革新。 中国戏剧的出路是向西方戏剧学习。 文艺观念更新。 1905年,王国维。 “美”(术)的“独立价值”。
15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7)中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 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 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 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11
诗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 中正式提出。认为古典诗歌已被“千百年来 鹦鹉名士占尽”,“诗运殆将绝” 。认为欲 诗歌革新,“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 境、语句,甚繁复而玮异,得之可凌轹千古, 涵盖一切”,提出了学习西方诗歌的时代课 题。
黄遵宪
12
文界革命:文章运用新名词,“文不中律,便 于放言”,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人称 “时务体”。
16
三、晚清文学创作实绩
略。 自学。
返回
返回
17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18
感谢聆听
7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出版业、报刊业繁兴。 文字运动;文学观念革新。 欧美、日本文学及思潮涌入。
8
翻译文学繁荣。 翻译家:林纾、包天笑、苏曼殊等。
9
三、文学观念的变革
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戏剧观革新。 文艺观革新。
返回
10
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 号任公,笔名饮冰 室主人,广东新会 人,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学者。 享年五十六岁。
1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2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概况。[了解] 二、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难点] 三、文学观念的变革。[重点] 四、文学创作的业绩。[了解]
五、课时:3 3
一、本课程概况
1、性质、名称、上下限、阶段问题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
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