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案 学生版 - 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学案答案
A、①(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②(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
③(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④(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⑤(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主要指贫穷,经济困难)
⑥(古义:随水流而消失;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⑦(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B、①(错通措,措施)②(邑通悒,苦闷)③(圜通圆)
④(离通罹,遭受)⑤(章通彰,明显)
C、(1)
①(束缚、约束)②(合群)
(2)(在早晨)(在晚上)
2.(1)使动用法:
①(使……受委屈;使……受压抑)②(使……步行)③(使……返回、掉转)
(2)(为……而死)
3.(1)①(方枘、圆凿)②(淫荡的事)
(2)(推重、看重)
(3)①(使……加高)②(使……加长)
(4)(为……悲伤)
E、一词多义
1、修建,修造
2、修理
3、治理
4、修养5修订,修改6、编纂,编写7、学习,研究
8、整饬9、善,美好10、长,高11、长,高12、长,高
1、明确:屈原与楚怀王的矛盾“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本指神仙,这里指是君主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疏远了屈原。

屈原与周围群臣间的矛盾:他们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没有准则,没有尺度可言。

如“替余以惠。

揽。

”“众女。

竟周容以为度。


2、明确:屈原的“美政”理想是“选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选贤授能-- ------世卿世禄
循绳墨而不颇----背绳墨以追曲兮
为国家前途考虑-----为个人利益考虑
屈原的美政理想必然触犯了群臣的各种特权及利益,他与群小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他在现实中碰壁也是必然的。

3、明确,虽然他受到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

誓死捍卫理想。

从文章直接抒发作者感情,表明心志的诗句可看出,例子略。

当屈原对朝廷以及群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后,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作者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

作者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说明,他可以放弃仕途,但不能放弃操守,不能放弃他所崇尚的美德。

4、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之以揽苣”“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贬黜的原因及被贬黜后的行为。

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

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决心。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苣”“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
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美好的幻想境界。

诗人用们来象征自己高沽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5、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黜,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6、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7、参考句子: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
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
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8、讨论明确:
(1)、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再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最后,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轨羁”“郁邑”“佗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2)、明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春蚕”“蜡炬”象征对爱情、事业的执着追求。

(2)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那人”,是词中的幽独佳人,象征词人追求的不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也象征一种人生、治学的最高境界。

(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咏雁》)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
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象征义有多中说法,有爱情失落说、自我失意说、政治挫折说和放弃仕进说,可谓“寓意高远”。

特别是后者,“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

1.答案:B(A乳臭(chòu)未干:臭xiù,气味的总称。

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

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C不见经传(chuán):传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

经传上没有记载。

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D恐吓(xià):吓xià,使害怕;吓hè,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亦作“恐赫”,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


2.答案:D(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近义词】患难之交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

C、改弦更张(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3.答案: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

才有多少时候。

指没过多久。

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

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D、拾人牙慧【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

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

4.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

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答案:A(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解题思路:从横线前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A、C中选择选项。

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需思考③的位置。

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6.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7.答案: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8.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9.解析:A、汩罗江水的味道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混黄而不清澈”,更是因为它包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道”。

E、“因而决定”错了。

作者结尾说“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汩罗”只是牢骚话。

注意文中的:“说不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