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圈的形成
• 与此同时,由于岩浆活动所排出的气体 (CO2与H2O 为主,含少量 N2)可能形成初步 的大气圈,形成与金星、火星相似的大气 圈。 • 大气压力相当于现代的 300 倍,温度可达 230℃左右,以后逐渐降温,气体中冷凝下 来的水 (富含 Cl、SO4离子) ,就可覆盖在几 乎整个地球表面
• 许多大变化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变动 逐渐积累而形成的。这就是他们的 “均变论”的主要观点。
灾变论
• 以居维叶(Cuvier.G., 1769~1832)为代表的 “灾变论”,则认为:
– 生物演化过程中,“没有一种缓慢 进行的原因能产生突然的效果”, “所以地球上的生命进程曾多次被 可怕事件所打断”,“地球表面曾 经历过相继的革命及各种灾变”。
地球系统科学
•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 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 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 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 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 类所造成的损害。
• • • • • •
地球动力系统 开放的地球系统 地球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 不可逆的进化 均变与灾变 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开放的地球系统 • 地球与宇宙进行着广泛的物质交换。 (星子吸积, 陨击、) • 地球与宇宙之间进行着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能,宇宙射线) •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在开放体系中 进行的。(地球是宇宙巨系统中的一份
子)
地球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
• 地球是由具有强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 的单元(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 地球各圈层的强相互作用
均变与灾变
• 地球的演化是在均变与灾变的交替中发展 的。表现为稳定期与活跃期的更迭。 • 稳定期(均变期):地球演化表现为相对 平稳、有序的特征。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岩石圈的变化相对平静。 • 活跃期(灾变期):地球演化表现为突变 或灾变,呈现极为不平衡的无序状态。气 候剧变、海平面上升、生物大量灭绝,地 磁翻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强烈
宇宙中地球的各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都是在相互作用 下,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的演化发展,并按照各自的规律(自组织性)、 不可逆地、前进式的演化。
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指出,自然界非平衡的约束 与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同时作用于开放的耗散系统, 使系统自发地由简单趋于复杂,由无序走向有序。
稳定期
–地层内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呈现 为整合的接触关系 –地热能稳定积累,热活动微弱;岩浆活 动稀少和微弱;以埋藏变质为主; –构造应力逐渐积累与调整,主应力方向 不明显,差应力值小;板块稳定升降, 水平位移量较小;岩石变形微弱; –陨击作用微弱,各天体处于相对稳定。
活跃期
• 地层中出现沉积间断,地层间呈现出角度不整合接 触关系 • 地球内部热能大量释放,岩浆活动与各种变质作用 剧烈; • 岩石圈内构造应力猛烈释放,岩石发生强烈变形, 构造应力的定向性明显,差应力值较大,板块升降 幅度与水平位移量都较大。 • 常发生大规模的陨击事件,各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 用常出现某种的异常变化。 • 气候剧变、海平面上升、生物大量灭绝,地磁翻转, 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强烈
大陆地壳的形成和增长
• 地壳的主要增生时期为30~18亿年即新太古—古 元古代时期,现在所知的大陆地壳基本上都是该 时期形成的。 • 在18 亿年以前的时期,由于地球内部的热活动一 直比较强烈,物质在垂直方向 ( 地球半径方向 ) 上 的分异、对流、迁移等作用都相当剧烈。 • 在18亿年以后,地球内部变冷,岩石可塑性变小, 使上地幔的顶部层位和地壳合成一个统一的岩石 圈,其刚性程度加大,出现了岩石圈板块。
水的形成
• 1998 年 Zahnle 认为地球上水主要由富含冰 (固体的H2O)的慧星撞击地球所致。 • 关于水的起源,留下的证据不足,也许两 种成因──岩浆排气与慧星撞击可能都同时 存在。 • 一般认为85%的大气圈与水圈(海洋)是在44 亿年前形成的。
均变论
• 18 世纪末叶到 19 世纪初叶,地质学的奠基 人,郝顿(Hutton, J., 1726~1797)和莱伊尔 (Lyell.C., 1797~1875)认为:
地球自转一周;日幅射; 半日潮; 生物 钟;固体潮。
• 地球内部层 圈的耦合与 解耦作用。 • 耦合是指两 系统通过相 互作用,彼 此影响甚至 联合的现象。 • 解耦是指两 体系解除耦 合关系后, 各系统自成 体系的现象。
早期的地球—地幔
• 地幔基本上一直保持固体状态。 • 下地幔成分相对均一,而上地幔存在着横 向与纵向上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说明上、 下地幔并没有经历过全部的熔融分异、以 达到平衡的演化过程。 • 而在地球表部,火山密布,同时还有相当 数量的陨石撞击,在 40 亿年前逐渐形成了 原始的大陆,使晶体结构较松散的铝硅酸 盐在地表聚集,造成了大陆地壳。
– 耦合与解耦作用 – 相邻两圈层之间强相互作用:壳—幔、核—幔、 水圈—岩石圈、岩石圈—大气圈 – 不相邻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磁场-内外核、岩石 圈放气、温度 - 地幔(地震、厄尔尼诺、拉尼 娜 、地幔放气、排热)
不可逆的进化
生物界: •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演变 • 随时间演化的不对称性和单向性 • 生物演化不可逆性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地球动力系统
• 地球上所有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 • 地球上不同物质的运动都有其独特的动力 学机制 •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公转 时间为一年。 •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在不停的运 动,形成了地球表层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 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进行着物质 与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复杂的内动力地质 作用过程
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 60 年 四大行星力距效应,地球公转半径变化; “天干地支”;固体潮,地震,火山,核幔耦合作用等 • 29.8 年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移;内核振动周期。
• 11 年 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厄尔尼 诺; 磁暴;地震活动短周期。
• 1 年 地球公转一周;日幅射周年变;生长季节变化; 固体潮。 • 13.1- 14.76 天 月球半月潮;大气超长波变;半月潮;固体潮, 余震。 • 1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