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问题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7820466d0d233d4b04e6900.png)
美日关系的演变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
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
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二、从敌对到伙伴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
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
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
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
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
试析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
![试析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86116f34431b90d6d85c75b.png)
试析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关键词:战后日本;美国主导;民主改革一、相关历史背景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正式前往日本就任盟军统帅,9月7日,盟军最高统帅总司令部(简称盟总)在东京宣告成立,同时宣布“接管日本的一切最高权力,天皇和日本政府必须在最高统帅的指令下活动,日本8000万人的所有民政责任和绝对控制权皆由麦克阿瑟一人执掌。
”从1945年9月起,美国占领当局推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
二、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早期措施阶段麦克阿瑟认为,解散日本多达589万的军队和不计其数的准军事组织,是民主化政策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
因此,从1945年9月起,美国就着手解散日本军队以实现其非武装化。
9月3日。
盟总颁布《关于在日本某些地区设置盟国占领军,以及具体指导日本解除武装和复原的命令》。
“解散命令执行的非常迅速,到10月15日,麦克阿瑟宣布,日本全国武装兵力解散问题业已告终,日本军队不复存在了。
1947年,日本在国外的300多万军队继续被遣返回国,作为军事强国的日本从此不复存在”。
另外,麦克阿瑟还在日本推行民主和自由、实现基本民主权利。
先后发布了《关于日本新闻规划的备忘录》、《关于废除对政治、公民、宗教自由限制的备忘录》、《废除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的法令》等有关改革文件。
10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撤销对于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限制的法令》。
10月11日,盟总发出“五大改革”指令:(1)解放妇女;(2)保障工会组织及其交涉权;(3)学校教育自由主义化;(4)废除专制政治;(5)经济制度民主化。
“以此为开端,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初,盟总向日本政府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民主化指令,解开了战后日本大规模民主改革的序幕”。
(二)大规模民主改革战后初期的大规模民主改革,是一系列早期措施的继续和深化。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战后新宪法的制定和实施1946年2月,麦克阿瑟提出制宪三原则:(1)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2)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3)废除日本国内现存的一切封建制度。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981ab819e8b8f67c1cb977.png)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作者:张悦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摘要:早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不断地商讨战后对日政策,直至日本投降前夕才大致确定对日占领政策原则-非军事化与民主化,而作为战时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对财阀势力的处置是占领政策中经济民主化的重点之一,对财阀的控制程度直接影响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苏的威胁力。
关键词:国务院;三部协调委员会;财阀解体;股份公司整理委员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出乎了华盛顿决策者们的意料之外,从1945年9月开始直至1946年末,对日重要政策才一一落实结束,其中财阀政策以SWNCC 302文件为标志,直至1948年才逐渐落实。
本文将通过梳理二战结束前对日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美国制定对日政策的考量,并通过战前财阀发展来阐述解体财阀的必要性,最后将对占领时期解体政策施行情况进行分析。
1 美国对日战后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一)早期对日政策设想1942年随着美国向法西斯国家宣战,国务院正式接手战后事务的计划。
国务卿赫尔于1942年2月扩充特别调查处,设立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第二次),同年夏天,委员会成立远东问题小组,开始讨论日本问题,其成员主要由当时的被称为知日派(Japan Lobby)的专家组成,其中包括远东问题权威布莱克斯利(George H. Blakeslee)及日本史专家博顿(Hugh Borton),最初议题主要是天皇制存废、日本领土范围、战后日本经济形式等问题。
知日派的对日规划始终与决策层有所差异,在1943年的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发出声明要求“德日意无条件投降”,与总统类似,大部分美国国民也希望实现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硬和平(hard peace),对此,知日派有不同考虑,他们希望以《大西洋宪章》为基础,实现以再建日本为目标的软和平(soft peace)。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经济政策规划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远东小组历时8个月着手制定具体对日政策,博顿与罗伯特·费瑞(Robert A1. Fearey)分别负责政治与经济事务。
美国占领与日本战后不彻底的民主改革
![美国占领与日本战后不彻底的民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4069a6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4.png)
美国占领与日本战后不彻底的“民主改革”日本战败之后, 美国随即以联合国的名义占领日本。
其于日本以“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与军国主义”、“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为标的, 采取一系列措施, 推行所谓“战后日本民主改革”, 诸如抢占占领者主导地位, 进行“间接统治”、推动“民主化”, 颁布新宪等等。
美国的占领政策固然在某种层面上具有时代意义, 然而其对日本固有的深具封建色彩的社会基盘没有, 也无法作根本的触动, 紧接“冷战”的需要, 又对日本旧政治、文化形态采取容留与温存的态度。
这就使占领的最后结果并未达至“根绝军国主义”的目的, 而留下无尽的历史隐患。
一、抢占主导与“间接统治”美国进入日本, 首着先鞭的是设置占领机构。
日本战败后即建立了由美、英、苏、中、法、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荷兰、菲律宾等11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委员会”(F Eeastern Commission)。
另外还在日本设立“对日理事会”作为总司令部的咨询机构。
然而这些组织仅具原则上的象征意义, 美国凭藉占领日本时的“特殊作为”, 没有在独占日本的问题上作丝毫的让步。
此后的日子里, 由美国独家支配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操作了日本的一切战后重建事务。
对日管理的目的纵有无数, 而为其要者则为: 其一、根绝日本的战争能力与军国主义。
其二、通过民主化使日本成为世界国家中的一员。
如坂本太郎所说, 上述目的, 日本“在短时间里就取得了出色的成效”。
为了实现“改造”日本的目标, “公职驱逐”与旧政体解散的工作随即在日本展开。
1945年9月, 日本军队与其所属机关被“一卒不留”地遣散, 同月将东条英机作为一级战犯逮捕, 并处以绞刑。
1946年1月4日, GHQ发出解散右翼团体及裁撤军国主义头目公职的指令, 规定所有战争的“协助者”, 一概从政界、经济界、言论界的岗位上离开, 结果约12万名旧政府公务员遭到“放逐”(解职)的命运。
原子弹的杀伤力阅读理解
![原子弹的杀伤力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0bbdc3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0.png)
原子弹的杀伤力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中,美国的原子弹对日轰炸中所凸显的破坏力,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恐怖的核时代。
战后,消除日本的核武装能力是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重要环节,美国联合参谋本部向盟军总司令部发布新的指令,要求扣押日本核能及其相关研究的全部设施。
而冷战大幕开启、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价值陡然上升。
1951年9
月8日,美日正式签署《旧金山和约》,条约中并无禁止或限制日本核研究的内容,此举标志着美国对日“全面核限制”政策解禁。
但美国联合参谋本部明确指出,禁止日本独自进行核武器研发。
随着核扩散使得核秘密价值不断缩水的情况下,美国试图在形式上将核角色从“垄断者”调整为“供给者1955年《日美核能研究合作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美国将日本纳入其核政策体系。
同时,日本也成功地从美国得到了研究所用的核材料及其相关技术。
一尹晓亮《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1945一195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核政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核政策调整对日本的影响。
格鲁在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形成中的作用
![格鲁在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形成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8f013b83c4bb4cf7ecd12f.png)
美国国务院必须加紧商讨无条件投降将意味着什 么, 又该如何 具 体 操 作 。赫 尔 不能 将 格 鲁 排 除在 这一 基本政 策 的讨 论 之外 , 的经 验 和建 议无 疑 他
具有 重要价 值 。当然 , 如果格 鲁 的建议 过于宽 大 , 也可 以在 国务 院内部加 以拒绝 或 修正 。正是 由于
并 不是 日本 所有 罪 恶 的根 源 , 只是被 军 国主义 它
者 所利用 , 以激起 民众 的热情 与盲 从 , 一旦 消除 了
包括 《 亚 杂 志》 内 的一 些 刊 物对 格 鲁 的 美 在
新任 命 表 示 了关 注。确 实 , 鲁 不 久 前 还 因 为 格
“ 加哥演说 ” 引起 的激 烈 反应 , 被赫 尔 国务 芝 所 而 卿要 求停止所 有 的公 开 演说 本方 面 。首先要 确定 的是对 日政 策 的基 本原则 。早 在 14 9 3年 1 月 召开 的开 1 罗会 议上 , 英 中 三 国领 导 人 就再 次 明确 了对 日 美 作 战的最终 目标 是 迫使 日本 无 条 件投 降。如 今 ,
然而 , 反对者 同样 不容 忽视 , 他们认 为保 留天 皇制 有 可 能使军 国 主义 死 灰 复燃 , 也会 阻 碍 日本 民主
第2 8卷第 21年 1 1 0 1 月 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g Ju a o Szo nvri f c neadTcnl) Sca Si c) or l f uhuU ie t o i c n ehooy( oi c ne n sy S e l e
V I 8N . o. o 1 2
以上 这些原 因 , 格鲁 最终 获得 了这 个职 位 。 对 日政 策 的最 大 问题 是 天皇 制 问题 。格 鲁刚 刚就 任 , 有 一 份 名 为 《日本 : 治 问题 : 皇 制 就 政 天 度》 P ( WC一16 sr s 的报告 被 递交 给他 。这 份 ei ) 1 e 报告 由战后 计划委 员 会 ( WC 从 14 P ) 9 3年底 就 开
美国占领对战后日
![美国占领对战后日](https://img.taocdn.com/s3/m/7316466e561252d381eb6e01.png)
一
改革
1 农地改革 原因 为了改变农村中的寄生地主制的土地制度 • 内容 • (1)在村的地主可保留的出租地,内地平均为 一町步,北海道为四町步 • (2)包括出租地在内的拥有土地限度 • (3)实行低额地租及用货币交纳 • (4)参加农地委员会的成员比例为:佃农5、地 主3名、自耕农2名
• 结果 • 基本消灭了寄生地主制,建立了自耕农 制度;改革的成功,为日本农业的恢复和 发展以及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 •
2 限令措施
• • 成立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 • 颁布《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 的法律》 • 通过《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
3 《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建议》 “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
二 政府主导型市场式
• 日本模式
经济计划大致分为三种: • 长期计划 • 中期计划 • 年度计划
• • • • • •
产业政策 (1)产业税制政策和补助金制度 (2)产业金融政策 (3)限制进口措施 (4)产业技术政策 (5)政企恳谈制度
三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 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 高速增长时期 • 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 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159ea9e6bec0975f465e222.png)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战后美国和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把日本纳入了美国的战略轨道。
2、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1951年,美国操纵签订了偏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了对日占领。
3、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植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批的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4、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加剧,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持和控制西欧。
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措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北约,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向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战后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则以华约组织相对抗。
2、50年代后期起到8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形成。
3、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局面结束。
在美苏争霸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突出事例为“柏林墙”和“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突出事例为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17470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e.png)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B符合题意。
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故,排除A;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此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再不断加强,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排除C;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即1991年之后,故排除D;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据中新网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
”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答案】A【解析】从题干“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可以看出,B、D正确。
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想匹配的。
这篇报道更说明另一个问题,是日本要积极的向海外派兵,想通过参与国际防务事务,让本国的军队正规化,常态化。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90f39f52ea551811a68725.png)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2)不同意。
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
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罗斯福新政要探究“罗斯福新政”,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
(1)就研究“罗斯福新政”而言,以上三则材料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非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阅读威廉·洛克腾堡《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的叙述:1933至1938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cf776c25c52cc58bd6bebd.png)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
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
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
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
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
美国占领政策
![美国占领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6a0fd02844769eae009ed87.png)
片面媾和与全面媾和之争
全面媾和论:反对军备;坚持中立;反对提供 军事基地;实现全面媾和。 学界:1949年3月,成立“和平问题谈话会”, 就 日本独立后与美结盟还是中立问题展开讨论。 政界:社会党、共产党主张全面媾和。 媒体:<朝日新闻> 日本劳动工会总评会议;日教组等。
日华和平条约
旧金山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没有代表参加,日本 独立后,面临选择大陆还是台湾建立外交的问 题。 吉田茂:“无论中国是红色的还是绿色的,中 国 是天然的市场,日本必须考虑市场问题”; “不 管意识形态如何,要从现实外交角度自主决 定。现在的对华关系要从通商上考虑,看对方 态度而定。日本认为,也可以在上海设立驻外 办事处”。 杜勒斯:如果日本不选择中华民国,参议院就 将不批准媾和条约。 “吉田书简” :保证与台湾方面缔结建立正常 关 系的条约。
冷战的爆发与美国占领政策的调整
1.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加重战争赔偿→终止赔偿; 道奇经济改革; 朝鲜战争特需. 2.支持日本政府加强治安、压制民主势力。 “赤色整肃”. 3.重整军备。 1948年5月,海上保安厅 1950年8月,75000人的“警察预备队” 1952年,警察预备队→保安队,成立保安大学 1954年,《防卫厅设置法》,《自卫队法》 保安大学→防卫大学 经济上:严格限制→大力扶持;政治上:惩罚右翼 →镇压左翼;军事上:非军事化→武装日本
新中国的对日政策
1.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基础, 共同对日缔结和平条约,反对美国的片面媾和 和《对日和平条约》; 2。反对美国对日本的长期占领,反对日本再 军备; 3。反对日本政府与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缔结和平条约; 4。对日本人民与实施了错误政策的日本政府 区别对待,支持日本人民的独立、和平与中日 友好。 5。中国以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为基础与日本 建立友好关系,发展贸易关系,反对日美两国 的封建与禁运。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6b1c81aa300a6c30c229fe5.png)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兴风作浪,使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犯下滔天罪行。
1941年日本更是将贪婪的魔爪伸向美国,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占领日本,由于曾经尝试到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中的巨大危害性,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日本的命运也在美国的统治下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二战;美国;日本;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洲作战都是远离本土,本国领土从未受到袭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日本法西斯主义却悍然制造事端,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海军以重创,自己几乎毫发无损。
这种卑劣的行为激起了美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随后宣战。
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战败国必然受到制裁。
美国在战争中领略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可怕性,为了防止其东山再起,决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肃清其军国主义力量,建立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份子,并承担对战胜国的赔偿义务,这些都是要达到两个目标,即“日本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即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所显示之美国目的的政府”。
为了在远东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的从属国日本,以适应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军事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建立占领体制,解除日军武装和军事机构。
在日本投降前,麦克阿瑟就向杜鲁门建议单独占领日本,杜鲁门表示同感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1945年8月底美国进驻日本,排斥苏联等其他盟国对日占领,虽然设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最后决定权和执行权都掌握在美国手中。
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并授予他至高无上的特权,指令“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限隶属于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德贵官,贵官的权限是最高的。
美国战后政策对日本右翼势力泛起的影响
![美国战后政策对日本右翼势力泛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837b82d0d233d4b14e6927.png)
量之一 。
、
政治改革和远东国际审判
( )政 治改革 。为了确保 日本今 后不再成为美 国的威胁 ,同 一
时也不再威昝世界和平与安全,使之最终建成一个尊重别国权利、 办 支持联合国宪章和负责任的政府,麦克阿瑟对日本实施了大规模的 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日本推行 “ 民主化”和 “ 非军事化”政
英机名 义下发的 ‘ 阵地训’,激怒 了东 条的记载 ,便认定其无罪 ”。
一
随着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全面展开 , 国对 日政策由抑制改为扶植 , 美 减轻对 日惩罚, 前,负责审理 战犯的 G Q( 国占领当局 )国际检察 局 (P )根据 H 美 i8
l 键词J 关 美国; 战后政策;日 本; 右翼势力: 影响 14 95年 8月 1 5日, 日本战 败投降 ,二 战告终。美国从其 国家 利益和全 球战略 出发 ,实现 了对 日本的单独 占领。占领初期 ,麦 克 阿瑟按照 “ 非军事化 ”、 “ 民主化 ”的改革方针 ,对 日 进行 了改 本 造 。改革 无疑对铲除 日本军 国主义和右 翼势力 的社 会基础 起 了积 极 的作用 。但 是改革并不 彻底 ,随着美苏 “ 冷战 ”的加剧和 中国革命 形势的发展,为防止社会主义阵营的冲击,美国需要 日 本在亚洲充 当其.事堡垒和反共前沿。14 手 = 98年以后,美国对日政策改为扶植日 本经济自立,讲和方针也改为非惩罚性,从政策上将 日 本纳入美国 在亚洲的战略轨道 。15 90年 6月 2 5日,朝鲜战争爆 发,美国中断 了对 日改革 ,重新武装 日本 ,使 日本成为 反苏反共的基地 。战后美 国对 f改革 的不 彻底性与 日本右 翼势力泛 起有 着密切 的联 系,美国 = 1 出于 自身利益考 虑,没有对 日本进 行严厉 的惩罚,未彻底清 理和铲 除 日本法 斯残余 势力 , 为战 后 日本右 翼势力重新抬头埋 下了祸根 。 本文拟从战后美日关系的角度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做简单 的分析和论述 。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7bcee9f78a6529657d5366.png)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摘要: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一度非常苛刻,意图就是彻底打击日本,使其再也不能威胁到自己。
但是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的对日政策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转向扶持日本,这使得日本得以快速复苏。
冷战无疑是美国对日政策大转变的最重要原因,美国需要日本成为东亚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站,而日本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关键词:美国;冷战;对日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国力被消耗殆尽,战后日本的经济破败不堪。
但在短短十数年之后,日本却完成了经济的重建,重新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一切都和美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国冷战前后的对日政策大相径庭,从极力压制日本到扶持日本,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战后美国对日政策1945年9月,杜鲁门签署了《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个文件规定了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即“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使日本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并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念”。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文件中又对日本的领土范围、全面解除武装以及民主化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指导。
这份总体上对日态度强硬的文件基本上构成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占领与管制政策的总体框架。
為了打击日本的军国主义,美国方面在这一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极为严厉的。
1945年年底,在日本的战争赔款问题上,盟国赔偿委员会美国代表埃德·温鲍莱认为日本的工业设施“除维持最低限度的经济所必需者外,均应该被拆除”,而所谓最低限度是“不高于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生活水平”。
为此,他还向总统提交了更为严厉的日本赔偿报告书,即“鲍莱赔偿计划”。
其中涉及到剥夺日本海外资产,利用战争赔款问题摧毁日本财阀等。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主旋律就是压制日本,让这个曾经的劲敌再也无法构成自己的威胁。
二、冷战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1947年美国对日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首先是对日方针文件的修改,从所谓的《鲍莱赔偿计划》,再到1948年4月26日的《约翰斯顿报告》,美国把一份本来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严厉的建议书慢慢变质为一纸振兴日本经济的计划书。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https://img.taocdn.com/s3/m/a884789525c52cc58ad6bef3.png)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作者:谭泳新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2期谭泳新(北华大学,吉林吉林 132000)摘要: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朝鲜解放,许多战前出于困顿或是由于征兵抵达日本的朝鲜人借此机会纷纷归国,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朝鲜人未能返回祖国,构成了战后的在日朝鲜人社会。
战后对于在日朝鲜人的管理主要涉及两大主体,其一是日本政府,针对处于特殊地位的在日朝鲜人实施了一系列民族差别以及民族同化政策,其二是战后对日本实施统治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由于对在日朝鲜人问题重要性的忽视,使得在日朝鲜人政策长期摇摆不定。
本文意在从两大管理主体的角度出发,剖析战后在日朝鲜人的境遇,进而为研究在日朝鲜人在日本社会现实状况奠定基础。
关键词: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日本政府;在日朝鲜人;政策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47-0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宣布投降,标志日本帝国主义战败,与此同时受日本殖民36年的朝鲜半岛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对于最初因为生活境遇艰难而南渡日本的朝鲜人来说,本应是选择归国的好契机,但事实上很多在日朝鲜人因为出于多种考虑,包括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的基本情况,最终选择留在日本而没有返回朝鲜半岛。
正是这一部分没有归国近60万扎根日本的朝鲜人形成了战后的在日朝鲜人社会。
1 GHQ的在日朝鲜人政策从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到1952年《旧金山合约》生效,这一时期都处在盟军总司令部的管理之下,盟军总司令部在日朝鲜人政策长期不稳定不定型,其中与在日朝鲜人相关的重要问题,比如涉及法律地位、国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是多站在自身利益以及日本政府的需求之上区别对待,这就使得在日朝鲜人在法律地位、国籍、就业、民族教育等方面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且始终处在外国人地位和日本人地位的冲突之中。
简评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
![简评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2a06fe9d25c52cc58ad6be75.png)
作者: 宋昊天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6-5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美国对日本改造;不彻底;影响
摘要:二战之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是指从1945年9月日本签订投降书到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生效这七年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主导下进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对于改造的成功与否,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将尝试分别从日本、美国和中韩等受过侵略的亚洲国家角度对这次影响深远的改造作出评价。
论占领方式与被占领国政治生态形成之间的关系——以美国对日占领史为中心
![论占领方式与被占领国政治生态形成之间的关系——以美国对日占领史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d4dd60f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c.png)
论占领方式与被占领国政治生态形成之间的关系——以美国
对日占领史为中心
郑毅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美国对日占领的方式和占领过程,决定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道路选择,是日本历史上与明治维新同等重要的历史阶段,日本社会政治形态的形成与占领国的政治倾向性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当今日美同盟关系的基础也源于这段历史.而战后日本社会中的战争反省观和历史认识等社会意识问题的形成期,同样是与占领史重合.
【总页数】8页(P71-78)
【作者】郑毅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东亚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盟国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滥觞
2.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3.美国从对日占领转向对日媾和政策的历史轨迹
4.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力争占领国内高新技术领域一席之地
5.中心企业如何占领国际市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问题从1945年9月日本签订投降书到1952年4月美国完成对日媾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长达7年之久。
在这段时期里,美国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又顾及到日本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对日占领政策。
本文将以时间为纵线,分以下三个阶段加以阐述。
文中不当之处,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美军单独占领与美军对日占领体制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日本的投降与德国不同,它是在美军占领冲绳等日本周围岛屿的情况下投降的,因而出现了美军占领日本的问题。
早在5月23日,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向联合计划参谋会议提出了占领日本的两个计划。
该计划提出,用23个师80万兵力,分两个阶段占领日本。
这一计划是美军用流血的方法在占领日本的同时,让苏联进驻北海道和本土的东北地区,英军进驻九州和中国(指日本关西的山口、冈山、岛根、岛取、广岛五县)地方,中国军队进驻四国。
首都东京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占领。
①这一计划是同德国一样,分割占领日本的,体现了盟国协调的精神。
与此同时,1945年6月1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又指令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制定占领日本的计划。
麦克阿瑟的计划是用15个师的兵力先占领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下关海峡,然后用23个师的兵力占领全日本,对盟国参加对日占领抱消极的态度。
②随着美、苏在欧洲的矛盾扩大,美国对日军事占领计划,由分割占领逐渐转变到单独占领。
7月25日,麦克阿瑟向杜鲁门总统建议,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杜鲁门也表示同意,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想分割管制占领区。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象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③8月30日,麦克阿瑟乘巴丹号军用飞机抵达日本,开始时候实施对日占领,到10日初大致完成。
占领军主要由美国太平洋第6军、第8军,第3、第5舰队和太平洋空军组成,总兵力约40万。
1946年1月起,少数英联邦军队也参加了中国、四国等地区的占领。
但当时英国面对东南亚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局面,无暇过多顾及日本;中国国民党忙于准备内战,仅派象征性军队一度参与对日占领;苏联当然更不愿将自己的军队置于美军指挥之下。
因此盟军的占领实际上是美军的单独占领。
美国为什么在日本能实行间接统治?首先,美军和日军在日本本土上没有交战,日本的政府机构和其统治体制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美军有可能利用它。
其次,可利用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天皇来统治日本。
再次,如实行军政,庞大的军人和文职官员较长时间驻扎日本,这既违背美国士兵早日复员归国的愿望,又增加美国的经济负担。
因此,实行间接统治可减轻美国的负担,而且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占领目的。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支持日本政府。
根据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部共同拟订的《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规定,这仅仅“是利用日本现有政治形态,而不是加以支持”,“天皇及日本国政府的权限……从属于最高司令官”,“如在天皇或其他日本国的掌权者执行投降条款上不能满足最高司令官的要求时,最高司令官得要求更换政府机构或人事,或者依据直接行动的权利和义务,加以限制”④。
美军在占领日本的同时,建立了占领体制。
日本的领土,除了冲绳和其北方部分是分别由美苏直接占领之外,本土的大部分是置于美军的单独、间接占领之下。
美国政府不希望其他盟国插手太深,所以在日本刚投降后的8月22日,向苏中英三国建议在华盛顿成立“远东咨询委员会”,遭到强烈反对。
按照《波斯坦公告》,战后日本应置于盟军占领之下,而盟军总司令部是最高统治机构;盟军最高司令官的指令,是凌驾于日本现行法律和日本政府的命令之上的。
虽然实现了单独占领的美军也曾经设想过对日本实行军事管制,即直接统治,但在进驻日本的过程中,占领军未遇到任何抵抗,而且,日本的战败投降与德意不同,日本政府未曾中断,投降交涉也是以日本政府为主体,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的,盟国也承认日本政府的存在。
考虑到日本的国民心理,在日本政府的一再要求下,麦克阿瑟决定放弃军管,将对日本的占领统治形式,最终确定为“盟总”指导日本政府的间接统治。
8月28日,美国不顾中苏等国的反对成立了盟国占领军司令部(简称“盟总”,GHQ)。
“盟总”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盟国驻日总司令部,又是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部,从最高司令员到工作人员都是美国军人,麦克阿瑟身兼两职。
“盟总”和麦克阿瑟对日本实行间接统治的方法是以指令、一般命令、备忘录、书信和口头指示等形式,通过日方的终战联络委员会或者直接向日本政府下达指令和命令。
“盟总”“虽然在形式上是代表联合国实行占领,但实际上,其军事上的上级机关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政治上则直接对美国总统负责,并不对其他盟国负责。
9月6日,驻日盟军总部从横滨迁至东京,从此开始了战后日本长达7年的军事占领时期。
10月30日,在华盛顿召开远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但苏联拒绝出席,坚持主张在东京设置四国管理理事会。
后来经过双方妥协、调整,在12月召开的莫斯科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上决定,在华盛顿和东京分别设置“远东委员会”(FEC)和对日理事会(ACJ)。
两会主席均由美国人出任。
远东委员会和对日理事会在对日占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内部存在对立和分歧,尤其美苏的对立,因而这两个机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对日的军事占领、占领机构以及占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美国和美军占有主导地位。
这与美国和美军对日作战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战后美国推行的全球战略有着密切关系。
(二)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战后不久,美苏之间便出现“冷战”状态。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冷战体制”正式形成。
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的重点是扶植西德和日本。
1947年3月12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将实施援助欧洲计划(即所谓“马歇尔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部部长、前驻苏大使凯南预言:美国对压制中国的革命形势已无能为力,在东方除扶植日本之外将别无选择。
⑤在战后初期的几年里,日本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946年“十月斗争”由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
“二•一大罢工”的流产,成为日本战后工人运动的转机,从此工人运动走向低潮,同时也预示着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
鉴于亚洲和日本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也把远东尤其是日本纳入其对外政策的重点。
在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中起重要作用的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凯南,于1947年11和1948年2月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可以信赖的唯一国家,是美国的桥头堡阵地。
为遏止苏联及共产主义国家,应利用日本潜在的工业力量,他认为,现行的对日政策,在解除军国主义方面颇有成效,但对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方面没有予以充分的考虑,因此应该重新研究对日政策。
凯南与1948年2月26日抵达日本,和麦克阿瑟商谈转变对日占领问题。
他回国后,于3月25日向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一份报告。
报告认为:日本有共产主义化的危险,因此应采取遏制政策,在国际上抗衡苏联,在国内防止共产主义化。
为此,报告提出了11条建议。
凯南这个报告,后来成为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主导性意见。
为早日决定对日政策的转变,政策设计委员会以凯南的3月25日报告为蓝本,起草《美国对日政策的劝告》即NSC13文件,并于5月26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
此时,美国陆军部和国务院就削减赔偿和远东委员会的问题上有分歧,他们于9月29日分别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各自的报告,即NSC13/1号文件。
但中国革命战争形势使他们消除了分歧。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以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把日本问题和中国问题一并研究。
10月9日终于通过了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NSC13/3号文件。
这两个文件的内容,大致与凯南的3月25号的报告相同。
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目的是,在军事上企图把日本变成美国在亚洲的前哨基地。
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NSC13/2号文件写道:停止非军事化和民主政策;如有可能重建日本军队;加强日本的警察力量;开发冲绳的美国第一线基地;暂时延缓对日媾和条约的缔结;美国继续驻扎日本。
⑥这样,日本北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南与菲律宾联结成为美国在太平洋西岸的前哨基地。
在政治上,美国把日本变成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共堡垒”。
1948年后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的日益强大,明显改变了亚洲的力量对比。
于是,麦克阿瑟更认为日本是“拦住共产主义东进和阻止其南进的防壁”⑦,妄图把日本变成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
1947年以后,在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中,开始关注日本的经济复兴问题。
而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的长篇对日政策演说,罗亚尔在演说中认为,必须鼓励日本发展工业,把日本纳入美国经济的轨道,发挥“远东工厂”的作用。
此演说标志着美国对日本政策转变的基本完成。
美国对日占领政策转变体现在经济政策方面。
第一,改变了要求日本赔偿的方针。
冷战开始后,本来积极主张赔偿的美国陆军部一反常态,开始重新研究赔偿计划。
1947年1月“斯特莱克报告书”,大大缩小了鲍莱方案的赔偿规模。
但由于美国改变了对日方针,美国对斯特莱克方案仍不满意,遂又于1948年3月20日派遣约翰斯顿赔偿调查团,制定的“约翰斯顿报告书”建议将赔偿规模削减到“第二次斯特莱克报告书”的三分之一。
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放宽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又解放了RTAC(盟国赔偿技术咨询委员会),至此,日本被占领时期的战争赔偿问题基本告一段落。
第二,缓和了“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政策。
“集排”政策的缓和意味着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转变已经全面展开。
对日赔偿政策只涉及产业设施这一“资本的物质形态”,而“集排”政策则是限制“资本的结合形态”的政策。
《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是美国占领当局最后出台的一项经济改革措施。
所以该“集排法”实施不久的1948年3月,麦克阿瑟便收到美国国务院单方面撤回“FEC230号决议”的通知(即停止支持远东委员会于1947年5月作出的《排除日本经济力量过度集中计划案》)。
随后,“约翰斯顿报告书”也提出了缓和“集排”政策的劝告。
1948年4月19日,美国占领当局宣布,银行不作为“集中排除”的对象,“集排对象”公司最多不超过20家。
5月,美国政府又派遣一个“五人委员会”,到日本具体贯彻执行缓和集排政策。
8月28日,该委员会向麦克阿瑟提出一个《关于集中排除计划诸问题的劝告》。
这样,本来属于排除的对象接连被解除,到1950年1月“排除集中”结束时,根据“集排法”而解散的只有18家公司,实际上实行企业分割的只有11家。
⑧第三,修改禁止垄断法与加强对日援助。
日本政府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指示下,拟订了“禁止垄断法”,并于1947年3月31日由国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