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以及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低聚糖又称为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食品中,如水果、牛奶、蜂蜜、蔬菜等。

低聚糖可分类为普通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两大类。

普通低聚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酸糖、海藻糖和麦芽三糖等,它们可被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性低聚糖包括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果糖低聚糖、低聚半乳糖、壳聚糖、壳低聚糖、低聚木糖等,因在人体肠道内不具备分解消化的酶系统,不能被人体胃酸和胃酶所降解,不能消化吸收,而是在人体发挥独特的生理功能。

因为功能性低聚糖不会被人体中的消化酶分解,可以避免吸收过多的糖份,所以在过去一般作为低热值甜味剂而被广泛应用。

后来研究发现,功能性低聚糖能促进肠道内的有益菌———双歧杆菌的活化和增殖,抑制腐败菌生长,有通便、抑菌、防癌、减轻肝脏负担、提高营养吸收率等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低聚糖作为健康食品或健康食品配料出现在市场上。

大豆低聚糖是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类的总称,是一种功能性甜味剂,能替代蔗糖应用在功能性食品或低能量食品中。

在成熟大豆中含量最高约占全大豆总量的10%,主要由水苏糖、棉籽糖和蔗糖组成。

此外,大豆低聚糖中还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肌醇甲醚、右旋肌醇甲醚等,不能被胃酸及酶降解,它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主要来源于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SPL)和大豆浓缩蛋白(SPC)的副产物乳清中。

我国盛产大豆,大豆产量全世界排名第3,全国现有30多家规模较大的生产大豆蛋白的厂家,生产1 t大豆分离蛋白就要排放10 t大豆乳清,而大豆低聚糖存在于大豆乳清中,因此大豆低聚糖的资源十分丰富。

日本对大豆低聚糖的开发和应用位居世界的前列,其开发的大豆低聚糖的产品在1988年已推向市场,广泛应用于饮料、酸奶、水产制品、果酱、糕点和面包等食品中。

到目前为止,大豆低聚糖还是美国FDA唯一认可应用于食品中的功能性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简介

大豆低聚糖简介

浓度(%) PH值 DE值
≥73% 4.6—6 27—30
灰分(%)
熬温(℃)
≤1%
≥106℃
符合食品卫生法要求
精制大豆低聚糖的HPLC图
大豆低聚糖高压液相色谱图
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类别
应用品种 发酵乳、乳酸菌饮料、乳粉、麦乳精等。 碳酸饮料、麦芽饮料、果汁饮料、乳饮料、运动饮料、可可饮料 含醇饮料、豆乳饮料、粉末饮料
大豆低聚糖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在140℃高温
下也不会分解;对酸的稳定性略优于蔗糖
在大豆中含量大致为水苏糖4%、棉子糖1%、蔗糖
5%。
生理功能
难消化、低能量性。 活化肠道内双歧杆菌并促进其生长繁殖。 抑制肠内腐败产物生成. 预防、治疗便秘和腹泻 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有利于保持口腔卫
生.
甜点心 包 酱 他
面 果 其
%
其他糖类 18 34 23 22 60(含糊精)
水分 24 3 23 3
水苏糖 棉子糖 蔗糖 18 7 11 6 44 4
大豆低聚糖混合粉
大豆低聚糖制品
24
52
17
5
2
产品质量标准。
产品企业标准
感官指标
外观:透明无色或微黄
气味和滋味:纯正、无异味甜度低而温和 理化指标 卫生指标
大豆低聚糖
•Soybean oligosaccharide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开发利用现状
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现状
简介
大豆低聚糖主要成分为水苏糖(四糖)、棉子糖
(三糖)和蔗糖(双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属于功 能性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甜度为蔗糖 的70%左右,能量值为蔗糖的1/2。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PPT 33页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PPT 33页

我国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行业应用的品种相对较少,且用得较多的乳饮料还是 饮料行业中的小品种,保健食品也是花色多而绝对用量较小的领域。与日本、欧 洲比较,我国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应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大豆乳清经加入CaCl2,调酸和加热处理后,除去一部分乳清 蛋白,然后采用超滤除去残余蛋白质。
从米曲酶提取的β-呋喃果糖甘酶,用于大豆低聚糖中蔗糖转化为低 聚果糖;
(三)结果与讨论
1.大豆低聚糖浸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乙醇溶液的浓度为30%,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1.5h,液固比为 8:1,得率为16.1%.
2.大豆低聚糖浸出液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
活性炭用量为1.93%,脱色温度为61.7 ℃,吸附时间44min,pH 值为3.58,脱色率为30.19%,经过实验验证所得产品,脱色率为 31.25%,与预测相当.
进行大豆低聚糖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降低大豆低聚糖热值,提高大 豆低聚糖的纯度和功能性,增加大豆低聚糖的产品类型,进一步为我国大 豆低聚糖生产开辟新途径.
三、生产工艺
(一)浸取和纯化方法
工艺流程示意图
(二)分析方法
总糖检测方法-蒽酮法; 低聚糖检测方法-纸上层析法; 色值检测方法-色值指数法; 电导率测定方法-电导率法; 蛋白质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
一、实验方法
1.大豆低聚糖的微波处理方法
将脱脂豆粕粉碎通过 100 目筛后, 按照固液比 1:15 的比例用 pH=7.5 的碳酸氢钠- 水溶液配制 300ml 样液, 在玻璃酶反应器中通过 超级恒温水浴加热到设定温度, 用不同功率微波处理, 每间隔 3min 搅 拌一次。提取结束后取样10ml 离心后测定上清液中的总糖和棉籽糖含 量.
(5)D392树脂脱色后的解吸性能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大豆低聚糖(soybeansoligosaccharides)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是由棉子糖、水苏糖和蔗糖3种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约占10%。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豆低聚糖是抗营养因子,是引起肠胃胀气的主要根源,因而人们极力去除或培育无低聚糖或低聚糖含量低的豆类新品种(郭本恒,1994;Bianchi,1983)。

随着对低聚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大豆低聚糖具有促进肠道双歧杆菌增殖(葛文光.1989)、提高机体免疫力(杨汝德,1996)等一系列生理功能。

1大豆低聚糖的组成及其特性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低分子糖类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水苏糖、棉子三糖和蔗糖等寡糖。

其中蔗糖是由d-D-葡萄糖和β-D-果糖以α-l,2糖苷键结合而成。

而棉子三糖和水苏糖则是在蔗糖结构中的葡萄糖之c6位以α-1,6糖苷键又分别结合了1分子和2分子的半乳糖,其均属于非还原性糖。

液态的大豆低聚糖为淡黄色,呈透明黏稠状;固体产品为淡黄色粉末,极易溶于水,其吸湿性和保湿性低于蔗糖,水分活性接近于蔗糖。

大豆低聚糖热稳定性好,水苏糖、棉籽糖在140度不会分解,在160度很少被破坏;在酸性条件下(pH值为3)加热或者发酵处理,仍能保持其稳定性。

已进行的微生物致突变试验、大鼠急性和亚急性毒理试验,证实大豆低聚糖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产品,可作为一种功能性物质添加到食品或饲料中(郑建仙和耿立萍,1997)。

2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2.1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有益菌,属于嫌气性革兰氏阳性菌,可发酵低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是醋酸和乳酸以及少量的蚁酸)和一些抗菌性物质,降低肠道内pH值和电位。

同时双歧杆菌群落控制和占据着空间,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屏障,阻止有害菌的入侵与定植。

从而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的腐败细菌生长繁殖,改善肠道内菌群结构与环境。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方法及开发前景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方法及开发前景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方法及开发前景宋国安(黑龙江省克山县计划委员会,齐齐哈尔 161600)摘 要:介绍了大豆低聚糖的生理特性、制取工艺与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开发前景。

关键词:大豆乳清;大豆低聚糖;开发前景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458(2001)05-0047-02 大豆低聚糖由2~10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单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不被胃酸及酶降解,属不消化糖类,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

在自然界存在着三糖以上的功能性低聚糖,如棉籽糖、水苏糖等。

大豆低聚糖可以从分离大豆蛋白质的水溶液中提取,主要成分是指单数为3~4的蔗糖(双糖)、棉籽糖(三糖)、水苏糖(四糖)等。

其中棉籽糖和水苏糖被人体摄入后,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当它到达回肠、大肠时,就成为双歧杆菌的“食饵”,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从而起到抑制有害菌、防癌、抗癌、防便秘、防治老年性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的大豆乳清,含有62%的碳水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是难于消化的水苏糖和棉籽糖。

日本已利用其生产低聚糖,而我国生产企业一直把它当废弃物弃之,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它的提取解决了大豆蛋白生产企业的环保问题,对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大豆低聚糖无色透明,甜度为蔗糖的70%,热值为蔗糖的50%,热量为8.36焦/克,可替代蔗糖作为低热能量 收稿日期:2001-06-082.2.2 在非酒精饮料(软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采用超滤澄清法,可将果蔬汁中的蛋白质、淀粉、果胶以及一些悬浮颗粒全部除去,同时还可除去部分杂菌,而其风味物质、糖和维生素等可得以保留。

如:橙汁、苹果汁、猕猴桃汁的超滤澄清;采用反渗透浓缩法进行橙汁、蕃茄汁的浓缩;超滤净化饮料用水和矿泉水;反渗透浓缩生产速溶咖啡等。

2.3 膜分离技术在处理淀粉废水中的应用采用超滤法可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回收蛋白质,该方法采用醋酸纤维素管式膜,在蛋白质的凝固点下进行超滤运转,同时以含酶洗剂对膜进行清洗。

豆类低聚糖的研究

豆类低聚糖的研究

豆类是硫胺素,烟酸,钙和铁等的良好来源。

过去人们在强调豆类蛋白质的重要性时,却忽视了豆类其中含量丰富的低聚糖资源,甚至怀疑豆类低聚糖是引起人们食用后的肠胃气胀的根源。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把豆类低聚糖当作毫无利用价值的废物扔掉。

或在加工时设法将之除去,甚至有些农学专家还设法培育出无低聚糖或低聚糖含量低的豆类作物新品种。

但是,随着世界性的保健食品兴起,新型低聚糖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对豆类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和保健功能也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的“低”意味着“寡少”,所以,别名寡糖或少糖类。

通常,低聚糖是2~8个单糖以糖苷键结合物,11个单糖以上的结合物则称为大糖类,100~200个单糖结合物则称为多糖类。

由于单糖分子结合位置和结合类型不同,低聚糖的种类繁多。

大豆低聚糖(Soybeanoligosaccharides)是大豆籽粒中可溶性寡糖的总称,主要成分是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和蔗糖(sucrose)等。

这类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以豆科植物的含量居多。

大豆低聚糖具有低聚糖所具有的功能特性。

它的功能特性为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防止腹泻,防止便秘,改善血清脂质的作用,降低血压,增加免疫力,抗肿瘤,合成纤维素,防龋齿作用,低能量或无能量。

1豆类低聚糖的来源1.1豆类低聚糖的分布有保健功能的的豆类低聚糖主要是指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

在豆类植物的叶子中棉子糖的含量很低,但随着植物不断生长发育,棉子糖便在储藏器官,种子和根部逐渐积累,并在种子成熟过程中,随着种子水分的减少,棉子糖的含量增加。

水苏糖的情况与棉子糖的相似。

1.2豆类低聚糖的生物合成通过对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地聚糖的分子结构比较发现,它们在分子结构上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以蔗糖分子为基础,依次以α-(1-6)键和吡喃半乳糖残基,连接在蔗糖的葡萄糖残基部分,依次形成三糖(棉子糖),四糖(水苏糖),五糖(毛蕊花糖)等,故有人将以上这些系列低聚糖称为棉子糖族低聚糖。

各种低聚糖的功能性质及其应用简介

各种低聚糖的功能性质及其应用简介

各种低聚糖的功能性质及其应用简介聚糖, 性质, 简介, 功能, 应用摘要:在简述低聚糖性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和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的理化特性以及它们的应用。

关键字: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质应用1 低聚糖简介低聚糖又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一类寡糖的总称,其分子量约为300~2000,分为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和麦芽三糖等属于普通低聚糖,它们可被机体消化吸收。

现在世界上主要研究和生产的功能性低聚糖主要有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和低聚麦芽糖等。

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人乳、大豆、棉籽、桉树、甜菜、龙胆属植物根及淀粉的酶水解物中。

因人体肠道内不具备分解消化它们的酶系统,所以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是直接进入肠道内为有益菌双歧杆菌所利用。

功能性低聚糖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

2 几种重要的功能性低聚糖的特性及应用2.1 低聚异麦芽糖又称分枝低聚糖,是指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数在2~5个不等的一类低聚糖。

其主要成分为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和潘糖等。

低聚异麦芽糖具有淀粉糖浆的优良理化特性,甜度仅为蔗糖的45%~50%。

低聚异麦芽糖有甜'味,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异麦芽五糖等随聚合度的增加,其甜味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该糖对酸、热的稳定性很强,具有很好的保湿性,能抑制食品中淀粉回生、老化和结晶糖的析出,水分活性低,具有抑菌作用,为难消化性糖。

低聚异麦芽糖还具有双歧杆菌增殖活性和低龋齿特性,它能强烈抑制砂糖链球菌合成非水溶性葡聚糖,并能强烈抑制砂糖产生的葡聚糖在牙齿上的附着,从而阻碍形成牙垢,防止牙齿表面珐琅质脱落。

由于它具有热量低,能抑制血糖上升和降低血中胆固醇等特性,基本上不增加血糖和血脂,摄入后不会导致肥胖,因此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品。

2.2大豆低聚糖2.2.1大豆低聚糖的性质典型的大豆低聚糖是从大豆籽粒中提取出可溶性低聚糖的合称,主要组分为水苏糖、棉籽糖和蔗糖。

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

大豆低聚糖在140℃短时间加热不会分解.即使加热 到160℃对水苏糖和棉子糖的破坏也很少。在酸性条 件下(pH 5~6)加热到120℃仍很稳定;即使在pH3的 酸性条件下,大豆低聚糖的稳定性也优于蔗糖。大 豆低聚糖还有很好的酸性贮存稳定性,在pH3、20℃ 下贮存120d残存率在85%以上。37℃下贮存120d残 存率仍在60%以上,因此大豆低聚糖可应用于高温 加热的罐头食品及酸性食品与饮料中。
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

大豆低聚糖一般为无色透明糖浆;甜度约为蔗糖的 70%-75%( 固形物之比),甜感爽口,近似蔗糖。 其粘度高于蔗糖和高果糖浆(含55%果糖的果葡糖 浆),低于麦芽糖浆(含麦芽糖55%)。与其它糖浆一 样,温度升高,粘度降低。大豆低聚糖的吸湿性、 保湿性比蔗糖小,但优于果葡糖浆,其渗透压略高 于蔗糖,低于55%的高果糖浆。大豆低聚糖浆具有 良好的热稳定性、酸稳定性及酸性贮藏稳定性。
抗氧化防衰老作用

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自由基 攻击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启动脂质过氧化,从而生成 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消除自 由基抗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人的实验证 明.大豆低聚糖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和心脑LPO含量, 提高大鼠血清、心肌和脑组织的活力,说明大豆低 聚糖具有一定抗氧化防衰老作用。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面包生产上的应用
经过24h的发酵,大豆低聚糖中棉籽糖与水苏糖的保 留量高达95%以上,而其中的蔗糖完全被酵母所利用。 这说明,在面包发酵过程中,大豆低聚糖中具有生 理活性的三糖和四糖可完整保留。主食面包含糖量 为3%-10%左右,添加大豆低聚糖替代部分蔗糖,不 仅可以增加保健作用,而且可以避免因食糖过多造 成的肥胖和龋齿,同时可以延长面包的货架期,因 为大豆低聚糖可以延缓淀粉的老化,并具有抑菌的 特性。

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

大豆低聚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09 营养 20090804111 陈佳佳摘要:大豆低聚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具有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大豆低聚糖是纯天然功能性保健食品原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保健功能;加工利用The development of Soybean oligosaccharideAbstract:Soybean oligosaccharide is a functional low oligosaccharide,it has good physical chemistry characters and health functions.It is an pure natural raw material of functional health food and has vast prospects 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soybean oligosaccharide;health function;processing and use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可溶性寡培的总称,主要成分是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1[。

其化学分子式如下:1. 大豆低聚糖的理化特性1.1 甜度大豆低聚糖有类似于蔗糖的甜味,甜味纯正,甜度为蔗糖的70%-75%,几乎与葡萄糖相同。

如果从大豆低聚糖中除去大部分蔗糖,为精制大豆低聚糖,其甜度为蔗糖的22%。

大豆低聚糖热值只有蔗糖的50%,可代替部分蔗糖作为低热鼍甜味剂]2[。

1.2 粘度大豆低聚糖的粘度高于蔗糖和高果糖浆(含55%果糖的果葡糖浆),低于麦芽糖浆(含麦芽糖55%)。

大豆低聚糖糖浆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糖,黏度比麦芽糖低,比异构糖高。

1.3 稳定性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酸的稳定性也略优于蔗糖。

一般加热至140℃时才开始热析。

在160℃很少被破坏。

大豆低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处理时,比果糖、低聚糖和蔗糖稳定,在pH5~6时加热到120℃稳定,当pH4时加热到120℃较稳定。

大豆低聚糖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大豆低聚糖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大豆低聚糖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摘要:大豆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它具有许多功能特性。

本文综述了大豆低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分离纯化、开发现状并对大豆低聚糖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生理功能;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由于食糖或脂肪摄入过多,导致肥胖病、龋齿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

专家们对减少摄入脂肪和食糖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研制开发脂肪代用品和健康糖源已成为营养保健学的当务之急。

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所含可溶性糖类的总称,其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主要以豆类为主。

大豆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其营养价值、保健功能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食品研究机构的重视。

因此。

大豆低聚糖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及分布大豆低聚糖是大豆籽粒中可溶性寡糖的总称,也可泛指其它豆科作物种子所含有的低聚糖总称,主要指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其含量为10%。

大豆低聚糖主要由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所组成,其中水苏糖占2.7%-4.7%.棉子糖占1.1%-1.3%,蔗糖占4.2%-5.7%。

此外,还含有少量其他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松醇、毛蕊花糖和半乳糖松醇等。

2.大豆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大豆低聚糖黏度高于蔗糖和果葡糖浆,低于麦芽糖。

大豆低聚糖的甜味特性类似于蔗糖,甜度为蔗糖的70%。

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酸的稳定性也略优于蔗糖。

在140℃短时间内加热不分解,ph值为3.0条件下、在20℃和37℃下存放120d,残留量分别为85%和60%以上,所以,大豆低聚糖可广泛应用于加热杀菌的罐头食品、酸性食品与饮料。

目前已经有学者如montilla等通过实验得出,600mg/ml水苏糖、60℃、ph为5.5、34u/ml针尾曲霉的条件下可合成五糖和六糖。

3.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3.1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繁殖,改善肠内菌群结构双歧杆菌属于厌氧性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体肠道菌群中唯一的一种既不产生内毒素又不产生外毒素,无致病性的、具有生理功能的有益微生物,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大豆低聚糖及其生理功能和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大豆低聚糖及其生理功能和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双歧杆菌发酵低聚糖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能刺激 3.3 提高免疫性能
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润湿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起
黄仁录等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大豆低聚糖可
到润肠通便功能。试验证明,大豆低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 以显著提高血清中 I g G 的含量,显著提高胸腺、脾脏
的小肠推进运动,缩短便秘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增加小 和法氏囊重量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徐
I L -4,能促进 B 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使分泌抗体 的数量增多,从而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大豆低聚糖 还通过增殖的双歧杆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 双歧杆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为完整肽聚糖(WPG),目 前已知 WPG 是巨噬细胞强有力的激活剂。Hatcher 等发 现青春型双歧杆菌的 WPG 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 活的沙门氏菌的能力。 2.7 延缓衰老,抗氧化作用
巨噬细胞的体外杀瘤能力,以此实现其抗肿瘤作用。
废物排放。因此,开发利用大豆低聚糖不仅能变废为宝,
3 大豆低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而且能减少豆制品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 染。在国内开展大豆低聚糖的应用研究,将大豆低聚糖开
3.1 提高生产性能
发为一类能增强畜禽免疫功能、提高畜禽抗病力及降低生
高英等报道,日粮中添加 0.3%大豆低聚糖可以提 态污染的药物添加剂在饲料中的使用,推进动物饲料“无
鼠的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
超斗等采用脾细胞增殖反应及抗体生成反应等免疫学
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指标。 方法,证明大豆低聚糖能够增强小鼠的免疫应答能力。
高密度脂蛋白能转运胆固醇,使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 赵秀红等用酶法改性大豆低聚糖饲喂小鼠,结果显示

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大豆低聚糖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功能性糖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豆低聚糖的分子结构、单体组成以及物理/化学性质,探讨其免疫调节、肠道健康、肝脏保护等生理功能,并综述其在饮食营养、医药研发、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多种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强调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大豆低聚糖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功能性糖类,也被称为大豆低聚糖或大豆寡糖。

它们是由β-葡萄糖、α-呋喃阿拉伯糖和β-半乳糖等单糖单元通过β-1,4-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寡糖链。

大豆低聚糖在植物界中存在广泛,且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2. 结构大豆低聚糖的分子结构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单糖单元和连接键。

单糖单元可以是β-葡萄糖、α-呋喃阿拉伯糖和β-半乳糖等。

这些单糖单元通过β-1,4-和α-1,6-糖苷键连接形成线性寡糖链。

大豆低聚糖的分子量一般在200-1,500道尔顿之间。

大豆低聚糖的物理性质包括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具有旋光性,溶解度较高,易溶于水、甲醇和乙醇,而难溶于乙醚、氯仿和苯等有机溶剂。

其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易发生酸碱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

3. 功能大豆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免疫调节、肠道健康、肝脏保护等方面。

3.1 免疫调节大豆低聚糖具有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增强自然免疫力和获得性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它们能够被肠道内的免疫细胞摄取,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2 肠道健康大豆低聚糖在肠道内不易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因此能够到达大肠部位。

在大肠内,大豆低聚糖能够被肠道微生物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

这些短链脂肪酸能够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促进肠道细胞的生长和修复,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3.3 肝脏保护大豆低聚糖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它们能够降低血清中的转氨酶水平,减轻肝脏组织的损伤和脂肪变性,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

大豆低聚糖在面包和馒头中的运用

大豆低聚糖在面包和馒头中的运用

12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摄入的食品也更加复杂,这使得很多人的肠道菌群受到影响,血压和血脂也逐渐提升,甚至患上肿瘤等疾病。

在此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保健和食品健康,大豆低聚糖也逐渐受到食品业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发酵酸奶、奶粉、冰淇淋等多种食品。

大豆低聚糖有着诸多优势,不仅可以改善人体肠道菌群结构,还可以保护肝脏,增强人体免疫力。

面包和馒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由于本就属于发酵食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细菌,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而应用大豆低聚糖可以有效减弱有毒发酵产物和细菌滋生,并起到保护肝功能、降低血压等作用。

一、大豆低聚糖的发展现状及理化性质1.发展现状。

大豆低聚糖属于全新的功能性低聚糖,有着成本低、附加价值高等优势,深受食品、医学等领域青睐,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于大豆低聚糖的研究愈加深入,使其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1990之后,我国针对大豆低聚糖研发引入了先进技术,虽然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大豆低聚糖加以研发,时隔两年就已经具备三万吨的生产力,主要研发地为山东、黑龙江、广州、河北石家庄等地。

大豆低聚糖在国内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及时填补的空白,这样才能在后续研发出更为优质的产品。

国外对大豆低聚糖研究最多的是美国、日本等。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就专门针对粉末状、糖浆等产品进行研发销售,当前日本已经发展成为大豆低聚糖研发力度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每年所需的大豆低聚糖约为七百吨左右。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政府还将大豆低聚糖列入了相关食品立法之中,也是在同年,日本就有几百种食品添加了低聚糖成分。

从中即可看出日本对于大豆低聚糖的重视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在食品中添加大豆低聚糖的益处。

大豆低聚糖的成分主要是水苏糖、蔗糖等,美国的研发核心则围绕水苏糖进行,对于水苏糖的研发销售力度非常大。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1].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1].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摘要:大豆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它具有许多功能特性。

本文论述了大豆低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制备纯化及其测量,对大豆低聚糖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进一步为大豆低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生理功能制备研究进展前言大豆低聚糖是指大豆中所含有的低聚糖类(主要成分是水苏糖,棉籽糖,蔗糖)的总称。

它可作为一种甜味剂。

大豆低聚糖在成熟大豆中的含量最高, 约占大豆总质量的10%。

此外,大豆低聚糖中还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肌醇甲醚、右旋肌醇甲醚等,它不能被胃酸及酶降解, 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1[。

大豆低聚糖主要来源于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 SPL) 和大豆浓缩蛋白( SPC) 副产物的乳清中。

我国盛产大豆, 大豆产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全国现有30 多家规模较大的生产大豆蛋白的厂家, 生产1吨大豆分离蛋白就要排放10 吨大豆乳清, 因此大豆低聚糖的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豆保健功能的关注,大豆低聚糖也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家之一,研制开发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条件。

国外尤其是日本,对大豆低聚糖的开发和应用位居世界前列,其开发的大豆低聚糖产品在1988年已推向市场,现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酸奶、水产制品、果酱、糕点和面包等食品中,并形成了工业化生产规模。

到目前为止, 大豆低聚糖还是美国FDA 惟一认可应用于食品中的功能性低聚糖, 我国对大豆低聚糖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一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含量及分布大豆低聚糖是指大豆中所含有的低聚糖类其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

分子量300~2000,界于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纤维、淀粉)之间,又有二糖、三糖、四糖之分(主要成分是指单糖数为3~4的蔗糖(双糖)、棉子糖(三糖)和水苏糖(四糖)等。

)的总称。

其中,蔗糖占4.2%~5.7% , 水苏糖占2.7%~4.7% , 棉子糖占1.1% ~1.3% , 此外, 还含有少量其他糖类, 如葡萄糖、果糖、右旋肌醉甲醚、半乳糖肌醇甲醚等。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

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

穿刺难度 , 提高穿刺成功率。

首先选择四肢血带作为穿刺部位 , 在穿刺点上6cm 处结扎第一根压脉带 , 然后在穿刺点下 6~9c m 处结扎第二根压脉带 , 再次阻断静脉 , 所扎压脉带活结开口均向上 , 不影响穿刺部位和进针手法 , 使原来不充盈的静脉血管充盈 , 有利于静脉针头的进入。

成功后 , 左手妥善固定针柄部 , 勿使针头过度向上或向下 , 右手先松远端压脉带 , 后松近心端压脉带 , 动作要慢 , 避免产生振动感 , 针尖刺破血管壁。

瘦型老人皮下脂肪少 , 皮肤松弛 , 静脉活动度大 , 操作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 , 在血管上方以 30°进针直接刺入皮下或血管见回血 , 针头稍挑起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2]。

如双扎压脉带后 , 血管充盈度仍不十分理想 , 可以在双压脉带中间皮肤反复按摩 , 轻拍 , 时间不超过 120s 为宜 [3], 压脉带松紧度不阻断动脉血液流动为准。

然后分离输液管和针头部分 , 针头外接 5m l 注液器 , 内有适量生理盐水 ,过程中 , 由助手轻轻缓慢外抽注射器 ,急危重症患者就诊 , ,盾 , , , , 可明显减少医患矛盾 ,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实验表明 , 双压脉带结扎法明显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静脉充盈度和静脉穿刺成功率 , 缩短了静脉穿刺时间 , 从而及时应用抢救药品 , 避免了反复穿刺既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又防碍抢救工作进一步展开 , 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 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融洽与沟通。

即使我们采取了各种及时可行的措施 , 几经努力 , 患者未能转危为安 , 也能取得家属理解 , 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双压脉带结扎法简单易行 , 不增加静脉穿刺风险 , 适于在各级医院普及 , 值得推广应用。

[11中 , :1711[21现代护 , 2005, 11(4 :2741[3]李曼玲 . 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1护理研究 , 2001, 15(3 :16821691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李本楠甘卉1大豆低聚糖低聚糖 (或称寡糖 O ligosacaccharides 是指分子结构由 2 ~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 , 它是界于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 (纤维素、淀粉之间的“ 家族” , 分子量为 300~2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刺难度 , 提高穿刺成功率。

首先选择四肢血带作为穿刺部位 , 在穿刺点上6cm 处结扎第一根压脉带 , 然后在穿刺点下 6~9c m 处结扎第二根压脉带 , 再次阻断静脉 , 所扎压脉带活结开口均向上 , 不影响穿刺部位和进针手法 , 使原来不充盈的静脉血管充盈 , 有利于静脉针头的进入。

成功后 , 左手妥善固定针柄部 , 勿使针头过度向上或向下 , 右手先松远端压脉带 , 后松近心端压脉带 , 动作要慢 , 避免产生振动感 , 针尖刺破血管壁。

瘦型老人皮下脂肪少 , 皮肤松弛 , 静脉活动度大 , 操作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 , 在血管上方以 30°进针直接刺入皮下或血管见回血 , 针头稍挑起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2]。

如双扎压脉带后 , 血管充盈度仍不十分理想 , 可以在双压脉带中间皮肤反复按摩 , 轻拍 , 时间不超过 120s 为宜 [3], 压脉带松紧度不阻断动脉血液流动为准。

然后分离输液管和针头部分 , 针头外接 5m l 注液器 , 内有适量生理盐水 ,过程中 , 由助手轻轻缓慢外抽注射器 ,急危重症患者就诊 , ,盾 , , , , 可明显减少医患矛盾 ,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实验表明 , 双压脉带结扎法明显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静脉充盈度和静脉穿刺成功率 , 缩短了静脉穿刺时间 , 从而及时应用抢救药品 , 避免了反复穿刺既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又防碍抢救工作进一步展开 , 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 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融洽与沟通。

即使我们采取了各种及时可行的措施 , 几经努力 , 患者未能转危为安 , 也能取得家属理解 , 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双压脉带结扎法简单易行 , 不增加静脉穿刺风险 , 适于在各级医院普及 , 值得推广应用。

[11中 , :1711[21现代护 , 2005, 11(4 :2741[3]李曼玲 . 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1护理研究 , 2001, 15(3 :16821691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李本楠甘卉1大豆低聚糖低聚糖 (或称寡糖 O ligosacaccharides 是指分子结构由 2 ~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 , 它是界于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 (纤维素、淀粉之间的“ 家族” , 分子量为 300~2000。

大豆低聚糖 (s oybean oligosaccharides, S BOS 是大豆籽粒中可溶性寡糖的总称 , 也可泛指其它豆科作物种子所含有的低聚糖总称。

改性大豆低聚糖 (modified s oybean oligosaccha 2rides 是大豆低聚糖经过酶改性的一种新型低聚糖 , 其纯度接近精制大豆低聚糖。

近几年 , 大豆低聚糖对人体的整肠作用、延缓衰老作用、防治老年病作用、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等作用备受关注。

111组成大豆低聚糖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

112理化性质11211一般物理性质见表 1。

表 1大豆低聚糖的一般物理性质品名含结晶水数糖 :水 , 摩尔比分子量 (含结晶水熔点℃在 100克水中溶解克数棉子糖 1◇ 55941518013水苏糖 1◇ 4738165101~10514~1511212溶解性大豆低聚糖能溶于低分子稀醇 , 但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 固体产品极易溶于水。

11213甜度大豆低聚糖甜味近似蔗糖 , 甜度为蔗糖 70% ~75%; 精制大豆低聚糖其甜度为蔗糖的 22%。

11214粘度大豆低聚糖随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 粘度高于蔗糖和高果糖浆 , 低于麦芽糖浆。

11215渗透压大豆低聚糖渗透压高于蔗糖低于高果糖浆。

11216冰点下降浓度 10%~40%大豆低聚糖的冰点下降与蔗糖相同。

11217温度稳定性大豆低聚糖在短时间内加热比较稳定 , 140℃下不会分解 , 加热到 160℃时所含的水苏糖和棉子糖被破坏甚少。

11218色素形成大豆低聚糖 10%溶液与 015%甘氨酸混合后加热到 100℃维持 90m in, 于 720~420n m, 下测定美拉德反应呈色的光密度变化 , 确定在 pH4~5酸性条件下呈色程度很小 , 而在 pH7~8碱性条件下则色素迅速加深。

11219相对湿度大豆低聚糖浆在相对湿度为 80%的环境作者单位 :13003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下 , 吸湿平衡湿度为 58%; 在相对湿度为 30%的环境下 , 失水高于蔗糖低于高果糖浆。

保湿吸湿性比蔗糖小。

112110水分活度大豆低聚糖浆浓度在 50%~70%时水分活度接近蔗糖 , 在 25℃下浓度 76%时水分活度 73%。

112111保存性大豆低聚糖在 55℃下保存 180d 不会析出结晶 , 低温下可长期保存。

112112热值大豆低聚糖热值约 7194kCal/g(固形物 ; 大豆低聚糖发热量为 2Cal/g,热量为 8136J /g。

112113抑制淀粉老化面类食品中添加 , 能明显延缓淀粉的老化 , 防止产品变硬 , 延长货架保存期。

113体内代谢大豆低聚糖不被胃酸及人体消化酶降解 , 小肠也不能消化吸收 ; 达回肠、大肠可被绝大部分双歧杆菌 (除两双歧杆菌外吸收利用。

2大豆低聚糖的生理功能211影响肠内某些酶活性食用大豆低聚糖后可明显抑制β2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212抑制肠道有害菌群增殖大豆低聚糖可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菌增殖。

213促进肠内双歧杆菌增殖人们服用大豆低聚糖 , 可使固・ 8 3 2・有的双歧杆菌数量增加。

人体实验表明 :受试者每天摄入 10~15g 大豆低聚糖 , 17d 后双歧杆菌由原来的 0199%增加到 45%。

214改善排便便秘患者多半是因肠道内缺少双歧杆菌所致。

实验 :慢性便秘患者 20名 , 每日服用 9g 大豆低聚糖粉 4周 , 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自觉改善 , 服用第七日就感到不需服泻药 , 产生通便作用。

215抑制腐败产物生成日服用 10g 大豆低聚糖粉 , 肠道中有害物质减少。

216促进肠内营养物质的生成与吸收双歧杆菌在肠内能自身合成或促进合成维生素 B1、 B6、 B12、泛酸、尼克酸、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 , 并能使乳糖转化为乳酸 ; 并能促进钙质和乳制品的消化吸收。

217降低血压人体实验 ; 61115g 大豆低聚糖 , 持续 5mm 218降低血清胆固醇 ~g 聚糖持续 2周至 3个月 50d L 。

219与低密度脂蛋白 ( 的比例增大 , 血清三酸甘油酯含量减少。

2110对矿物质代谢的影响实验显示 :大豆低聚糖可使铁、钙、镁保留增多 , 即促进肠道吸收矿物质 , 从而改善骨骼的矿物质沉积。

2111防龋齿精制大豆低聚糖蛀牙发生率为蔗糖的 1/5。

2112保护肝脏实验显示 :每天食入 10克大豆低聚糖 , 持续三周后, β2葡萄糖醛酸酶和 A 2zoledactase 等酶的活性降低约50%左右。

2113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双歧杆菌能直接分解破坏一些致癌物质 , 并能加速致癌物质排出体外 ; 双歧杆菌的细胞、细胞壁成分以及细胞外分泌物都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

2114低热量大豆低聚糖对糖尿病患者的糖与脂质代谢无影响。

2115与低分子水溶性纤维素基本相同的功能大豆低聚糖的发酵特性、防治便秘、提高机体免疫力、提供低能量等功能与水溶性纤维素基本相同。

2116安全性经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 , 诱变性实验结果证实 :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2117最大无作用剂量以腹泻为指标的大豆低聚糖最大作用量 :对男人为 0164g/㎏体重 , 对女人为 0196g/㎏体重 , 大豆低聚糖不影响腹泻。

2118改性大豆低聚糖改性大豆低聚糖人体推荐量为成人每人每日 01034g/kg(体重 60kg 2g ; 小鼠的等效剂量 (中剂量 10倍即 0134g/kg 体重 :; 能明显增加小鼠的 , 增加便秘小鼠的排便 , 未见腹泻现象 , 且与对照组小鼠粪便相比粪便稍软表面湿润度适中 , 感官正常。

可见 , 改性大豆低聚糖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参考文献[1]王晓 , 张孝范 . 保健功能因子大豆低聚糖及其开发 . 西部粮油科技 , 1999, (1 :31233.[2]张延坤 , 等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低聚糖 . 食品工业 , 2000,(2 :45246.[3]陈晓光 , 等 . 大豆低聚糖 2功能性低聚糖 . 大豆加工 , 2000, (4 :22223.[4]范小兵 , 等 .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及各组分含量检测方法 . 中成药 , 2000, (8 :5422575.[5]兰建丽 . 大豆低聚糖生产工艺技术 . 大豆通报 , 2001, (4 :20222.[6]宋国安 . 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方法及开发前景 .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1, (5 :47248.[7]李晓东 , 等 . 改性大豆低聚糖润肠通便功能的实验研究 , 2001,(5 :20222.急诊内科意识障碍原因分析及鉴别诊断何东秀【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意识障碍病因构成及鉴别诊断。

方法对本院 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收治意识障碍患者 320例通过详细询问送诊人员患者病史 , 详细系统体格检查 ,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肾功电解质 , CT 等检查明确诊断。

结果所有病例经以上初步检查及住院进一步检查最后明确病因构成 :急性脑血管病 112例 ; 急性外源性中毒 76例 ; 急性感染性疾病 68例 ; 内分泌疾病 32例 ; 其他 32例。

结论急诊内科意识障碍急性意识障碍繁多 , 但均以常见病 , 多发病为主 , 注意临床特殊体征 , 既往史 , 结合有关辅助检查 , 可及时作出恰当的诊断。

【关键词】急诊内科 ; 意识障碍 ; 病因构成 ; 鉴别诊断作者单位 :416500湖南省湘西自治洲保靖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意识障碍为临床急诊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 病情复杂进展迅速 , 变化快 , 猝死率高 , 而且患者不能提供详细的病史及配合查体 , 也不能耐受长时间的辅助检查 , 因而给快速病因识别带来困难 ,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地完成急需的辅助检查 , 并依据临床分析能力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 , 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1]。

本院 2004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收治意识障碍患者 320例 ,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 探讨发生意识障碍的病因构成及鉴别诊断 , 以进一步提高意识障碍诊断的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80例中男 42例 , 女 38例 ; 年龄 16~84岁 ; 意识模糊20例、昏睡或嗜睡 18例、谵妄和昏迷 42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