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基本特征教案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第2节 气候基本特征(第2课时)教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第2节 气候基本特征(第2课时)教](https://img.taocdn.com/s3/m/f10f9cb3b90d6c85ec3ac6a4.png)
气候的基本特征(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运用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2.运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说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
(难点)3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材分析】气候的复杂多样这一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读图得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分析【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及地图册【教学过程】1.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某地的_____量与_____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枣庄属于_____地区。
2.我国的干湿地区有_____区、_____区、_____区、_____区。
追问:华北平原属_____区,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属_____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属_____区,西部属_____区,塔里木盆地属_____区。
区与半干旱区的界限是____,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限是_____。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小 结课 堂 总 结以板书线索,引导学生共同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强化了本课内容。
巩固了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秦岭—淮河一线一月份0°C 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暖温带与亚热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区的【反馈达标】1、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 ( ) A .南北跨纬度多 B .南部临海,北部靠陆地 C .受夏季风的影响 D .受冬季风的影响2、枣庄市属于 ( )A.中温带 半干旱地区B.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C.亚热带 湿润地区D.热带 干旱地区 3、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 ( )A.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B.0°C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C.湿润与半湿润区的界线D.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4、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____°C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_____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_____带与_____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_____地区与_____地区的分界线。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2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72cb637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03.png)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的定义、分类、气候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气候相关知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候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地形等有所了解。
但气候与天气有所区别,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进一步深化对气候的认识。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候的定义、分类、气候因素等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气候因素等基本知识。
2.难点:气候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气候特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图片、图表、实例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4.小组合作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例等,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原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气候因素等基本知识。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a71e6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1.png)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气候的基本特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前,已经学习了地图、地球的相关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具体特征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气候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特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理解气候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基本特征的概念和定义。
2.气温、降水、湿度等气候基本特征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和理解气候的基本特征。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气候基本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气候基本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案例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思考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从而引出本章节的主题——气候基本特征。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气候基本特征的定义和概念。
然后,分别介绍气温、降水、湿度等气候基本特征,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这些特征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提供的案例,分析案例中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总结的方式,了解气候基本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气候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气候基本特征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气候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气候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0f97f35022aaea998f0fea.png)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气候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为农业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分析法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气候类型图、ppt课件(锋面雨)教学过程:一、季风显著1、南北气温的差异:第一步: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
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
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29f2e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e.png)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让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3.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基本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划分。
2.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划分。
2.图像教学法:利用图像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的情况。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像资料。
2.准备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的图表。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相关的案例,引起学生对气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像和图表呈现气候的基本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划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回答与气候基本特征和气候类型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填写气候类型的表格或进行气候变化的模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气候基本特征和气候变化的理解。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99bd599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6.png)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上第2章第二节》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气候的基本特征展开,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内容。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节的学习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块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让学生掌握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要素和类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气候的分布规律。
5.知识拓展:介绍我国的气候特点和分布。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内容。
通过板书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1.1-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案(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
![1.1-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案(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77f86d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e.png)
2-4 气候的基本特征(第1课时)教案【课题】八上第二单元气候的基本特征(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这一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说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及影响范围的大小。
(重点)2、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说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并知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重点)3、培养学生能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世界观,即分析季风气候的有利(主要对于农业生产)和不利(不稳定、旱涝等)影响。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冬、夏季风图、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一点通)季风气候显著.flv。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旧知回顾导入新课诊断提问:1、我们七年级学习的《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中亚洲气候有哪三大特征?2、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范围最广的大洲是哪一?归纳小结: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如何呢?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回顾旧知思考回答: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2、亚洲回顾七年级学生学过的亚洲气候知识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知识铺垫承转过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季风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冬季,夏季你上学的路上分别迎着什么风向?它们有何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就是季风,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
谈谈自己理解的季风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就是季风冬季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偏南风,暖热湿润。
地理就在我们身边,谈谈自己理解的季风,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指导学生读“36页图2.12,阅读37页材料”分析归纳比较冬、夏季风的特点,分两大组合作学习并完成36页“读图”,1、比较我国冬、夏季风的差异,完成下表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冬、夏季风的特点。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案(第1课时).doc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案(第1课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950f0328a1c7aa00b42acb5d.png)
学生分组学习我国冬季风和夏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
己理解的季风
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冬
地理就在我们 身边,学习生 活中的地理。
培养学生的读
季风的差异
季风、夏季风的差异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冬季风(1月)
发源地:西伯利亚
风向:偏北
性质:寒冷干燥
2.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从东南沿 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陆因素:一般而吕,离海近, 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地形因素:山脉对夏季风深入内 陆起了阻挡作用,使得西北内陆 降水少。
季风因素: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 区域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通过降水图和 中国降水时空 分布图,培养 学生读图分 析、自主探究 的能力以及从 地图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
导入:播放图片
春节期间,哈尔滨的人们穿着 厚厚的冬装在冰雕世界里欣赏美 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 市里挑选鲜花。你知道这反映岀我 国气候的什么差异?形成这种气候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问题导入,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讲授新课
(一)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想一想:冬季、夏季你 在上学的路上分别迎着什么风?结 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季风的 理解。
份降水少,说明北京降水的年际
地图学习地理
什么灾害?
变化大。这是由于夏季风的势力
的习惯。
2.说说下列四城市降水的季节
强弱不同和进退早晚不同造成
分配是否均匀?多集中在什么季
的,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节?
2.从四地的降水情况来看,我国
3.观察四地的降水最多时和气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大多集中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第2节 气候基本特征(第3课时)教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第2节 气候基本特征(第3课时)教](https://img.taocdn.com/s3/m/1e59cf93cc7931b765ce15a7.png)
气候基本特征(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认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2.比较不同城市的气候特点,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初步学会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
4.了解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的特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读图思考、比较分析【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展示“中国温度带分布”“中国干湿地区分布”空白图学生指图说出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分布。
复习巩固旧知识,为认识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做好铺垫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这种复杂性表现在气温的时空分布和各地的干湿状况差异上,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会形成哪些气候类型呢?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又有哪些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展示目标1.运用中国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认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2.比较不同城市的气候特点,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初步学会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
4.了解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的特点。
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展示课本36页2-2-10“中国气候类型”图指出自学方法:1.找到山东省判断气候类型,根据冬夏季风的性质结合生活感受总结气候特征。
学生交流后展示:1.家乡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教师先指出自学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气候基本特征气候特征影响因素气候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说出运用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归纳影响气候的因素了解气候大陆性较强的特点2.找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并结合下图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1)东部季风区的三种气候均为季风气候类型(2)东部地区随着纬度的不同,自南向北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3)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西北内陆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突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性。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142361af45b307e87197b9.png)
1、先 看 图例,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 量, 描出 800mm、 400mm 、 200mm 等降 水量线,结合图 2-2-5 归纳降水空间分布 规律(活动第 1 题)
(诱导) 400mm 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
那条线相似?我们这的年降水量是多少?
2、【展示】图 2-2-5
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地区地
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知识解决问题
势的变化。(读图第 2 题)
3、我们家乡属于季风区
的能力。
4、夏季风自东南向西北推进 过程中途经地区的地势不断 升高
过渡:夏季风自东南向西北推进过程中途经地区的地势不断升高,对我国地区降水有何影 响?
活动二:识图 ----- 找规律
【展示动画】 图 2— 2— 4 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 --- 季风气候显著 。
展示
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默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一:比较 ---- 找差异
活动一:识图 ---- 寻差异
【课件动画 】图 2-2-1 中国季风区与
非季风区
明确 图例 蓝箭头 表示 冬季
1、 比较中国冬季风与夏季风的差异 风 ,红箭头 表示 夏季风 ,并完
进一步培养学 生读图、用图、 析图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习 惯,掌握学习 地理的基本方 法
这部分内容是 本节的重点也 是难点,先让 学生看图对东 部雨带推移有 一定认识,然 后观看视频进 一步了解,再
⑶【展示】
追 问 探 究
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概括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及影响因素。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气候基本特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气候基本特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7646fff8c75fbfc77db27e.png)
气候的基本特征(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识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了解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运用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降水量资料图,简要分析运用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降水量资料图,简要分析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观看地图听着老师的介绍,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今天的学习。
(1)认真读课本P30文本内容,说出什么叫季风及季风气候的成因。
(2)认真读课本P30的图2—2—1,说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指出季风区与先自主读图,思考问题;然后同组同学认真讨论、交流老师出示的问题,达成共识,整理答案。
积极踊跃,展示答案。
(1)认真阅读课本P31的“阅读”结合图2—2—2,说出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
(课件动画演示)(2)讨论:季风对我国东部降水影响。
(3)读图说出北京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并总结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夏季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气候暖热湿润。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认真阅读课本P31的“阅读”结合图2—2—2,总结规律;积极踊跃,展示答案。
(1)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6)对照上两图,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师生互动,纠正展示的错误答案。
表扬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
1、指导学生背记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重点知识。
并独立完成助学P33~34的当堂达标内容。
2、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案(第3课时).doc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教案(第3课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e598dc8d561252d381eb6e5d.png)
《气候基本特征》(第3课时)教学设计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异彩纷程说说下列图片来自哪些气候类型区:海南岛椰风海韵、洞庭刍米之乡、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白山风光、呼伦贝尔大草原、沙漠中胡杨林、青藏高原。
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教材38页活动:列举我国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并根据其对应关系连线。
播放视频: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小结:这节课你对我国的气候特征有了怎样的了解和认识?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里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淀粉、糖类等物质。
昼夜温差大,一到夜间,气温骤降,植物呼吸作用减弱,使得果实中大量的营养物质得以积累保存下来。
所以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不同的气候形成的不同的自然景观,以抢答的方式说出。
学生边线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归纳总结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显著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以游戏的形式,创设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能力提升。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并强化记忆。
巩固提升 1 •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D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2.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学生做练习。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等温线,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
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降水柱状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
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第二部分,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第二个知识点,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
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
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复杂多样的气候还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
最后图片展现出我国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内容点析:气候复杂多样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
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
(2)冬季气温特点。
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
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
(3)夏季气温特点。
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
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
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
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
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3.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
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图片2-2-9,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三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自然景观。
4.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最后,总结复杂多样的气候所造成的影响,本部分还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
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非洲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二、气候复杂多样本部分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
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
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