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8-以太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路访问---如果设备之间的距离导致一台设备的信号延时,则另一 台设备可能没有检测到信号,从而也开始发送。 冲突检测---当设备处于侦听模式时,可以检测共享介质中发生的冲 突。
堵塞信号和随机回退---发送设备检测到冲突之后,将发出堵塞信号。 这种堵塞信号用于通知其它设备发生了冲突,以便它们调用回退算 法。回退算法将使所有设备在随机时间内停止发送,以让冲突消除。

9
9.2 以太网-通过LAN的通信
10
9.2.1 以太网历史回顾
以太网技术基础最早起步于 1970 年,是在一个叫做 Alohanet 的计划中提出来的。
以太网第一个版本融入了一种称为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的介质 访问方法。
CSMA/CD 负责管理多台设备通过一个共享物理介质通信时产生的问题。
35
9.4.3 以太网定时
发送的电信号需要一定的时间(延时)传播(传送)到电缆。信号路径中的每台集线 器或中继器在将比特从一个端口转发到下一个端口时,都会增加延时时间。 这种累加的延时将会增大冲突发生的机率,因为侦听节点可能会在集线器或中继器处 理报文时跳变成发送信号。
36
9.4.3 以太网定时
以太网标准要求两个非冲突帧之间有最小的间隙。这样,介质在发送上一个帧后将获 得稳定的时间,设备也获得了处理帧的时间。
此时间称为帧间隙,其长度是从一个帧的 FCS 字段最后一位到下一个帧的“前导码” 第一位。
39
9.4.4 帧间隙和回退
只要一检测到冲突,发送设备就会发送一个 32 位“堵塞”信号以强调该冲突。这可确 保 LAN 中的所有设备都能检测到冲突。
以太网
Network Fundamentals – Chapter 9
1
学习目标
描述以太网的演变过程


说明以太网帧的各个字段
描述以太网协议所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功能和特性 描述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 比较以太网集线器和交换机 解释地址解析协议 (ARP)
2
目录索引
9.1 以太网概述
20
9.3.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十六进制 ("Hex") 是以 16 为基数的计数系统使用数字 0 到 9 和字母 A 到 F。 十六进制通常以 0x 前导的文本值(如 0x73)或 16 为下标的值表示。
21
9.3.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十六进制用于表示以太网 MAC 地址和 IP V6 地址。. 你已经在 Wireshark 的 Packets Byte(数据包字节)窗格见过十六进制,在那里十 六进制用于表示帧和数据包中的二进制值。
5
9.1.2 以太网-第1层和第2层
以太网在第 1 层上涉及信号、在介 质中传输的比特流、将信号放到介质 上的物理组件以及各种拓扑,它在设 备之间的通信中扮演主要角色。 数据链路子层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兼容 性和计算机通信。
MAC 子层负责将要用于传送信息的 物理组件,并且准备通过介质传输的 数据。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子层保持通信过 程所用物理设备的相对独立性。
IEEE 要求厂商遵守两条简单的规定: 分配给网卡或其它以太网设备的所有 MAC 地址都必须使用厂商分配的 OUI 作为前 3 个字节。 OUI 相同的所有 MAC 地址的最后 3 个字节必须是唯一的值(厂商代码或序列号)。 MAC 地址通常称为烧录地址 (BIA),因为它被烧录到网卡的 ROM(只读存储器)中。
25
9.3.5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我们回顾一下,组播地址允许源设备向一组设备发送数据包。 属于某一组播组的设备都被分配了该组播组 IP 地址。组播地址的范围为 224.0.0.0 到 239.255.255.255。
26
9.4 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27
9.4.1 以太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
29
9.4.2 CSMA/CD – 过程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1
2
30
9.4.2 CSMA/CD – 过程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3
4
31
9.4.2 CSMA/CD – 过程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5
6
32
9.4.2 CSMA/CD – 过程
13
9.2.3 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
一些设计和安装都很优秀的现代网络,其设备和电缆可能只需要略加升级, 便能以更高的速度运行。这种功能具有降低网络总拥有成本的优点。
14
9.2.3 发展到 1Gbps 及以上速度
在以太网中使用光缆后,电缆连接距离大幅延长,使 LAN 与 WAN 之间的差异没那 么明显了。 以太网最初局限于单一建筑物中的 LAN 电缆系统,后来扩展到建筑物之间,而现在 可以覆盖一个城市,称之为城域网 (MAN)。
15
9.3
以太网帧
16
9.3.1 帧-封装数据包
以太网帧结构向第 3 层 PDU 添加帧头和帧尾来封装所发送的报文。
以太网帧有两种样式:IEEE 802.3(原始)和修订后的 IEEE 802.3 (Ethernet)。
17
9.3.1 帧-封装数据包
“前导码”(7 个字节)和“帧首定界符 (SFD)”(1 个字节)字段用于同步发送设备 与接收设备。 “目的 MAC 地址”字段(6 个字节)是预定接收方的标识符。 “源 MAC 地址”字段(6 个字节)标识帧的源网卡或接口。 “长度/类型”字段(2 个字节)定义帧的数据字段的准确长度。
单播 MAC 地址是帧从一台发送设备发送到一台目的设备时使用的唯一地址。
24
9.3.5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发送广播时,数据包以主机部分全部为一 (1) 的地址作为目的 IP 地址。这种地址计 数法表示本地网络(广播域)中的所有主机都将接收和处理该数据包。 许多网络协议,如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 和地址解析协议 (ARP) 等,都使用广 播。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7
8
33
9.4.2 CSMA/CD – 过程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9
10
34
9.4.2 CSMA/CD – 过程
如图所示,集线器互连成一个称为“扩展星型”的物理拓扑。扩展星型可以极大地扩展 冲突域。 通过一台集线器或一系列直接相连的集线器访问公共介质的相连设备称为冲突域。冲 突域也称为网段。 集线器和中继器因此会影响冲突域大小的增长。
以太网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 来检测和处理冲突,并管理通信的恢 复。 设备可以确定能够发送的时间。当设备检测到没有其它计算机在传送帧或载波信号时,就 会发送其要发送的内容。
28
9.4.2 CSMA/CD – 过程
载波侦听---在 CSMA/CD 访问方法中,要发送报文的所有网络设备 在发送之前必须侦听。
9.3.2 以太网MAC地址
为协助确定以太网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创建了称为介质访问控制 (MAC) 地址的 唯一标识符。 MAC 编址作为第 2 层 PDU 的一部分添加上去。 以太网 MAC 地址是一种表示为 12 个十六进制数字的 48 位二进制值。
19
9.3.2 以太网MAC地址
吞吐量速度为 10 Mbps 及以下的以太网通信是异步通信。这种环境下的异步通信意 味着,每台接收设备将使用 8 个字节的定时信息来使接收电路与传入的数据同步, 然后丢弃这 8 个字节。 吞吐量为 100 Mbps 及更高的以太网通信是同步通信。这种环境下的同步通信表示不 需要定时信息。但是,由于兼容性的原因,“前导码”和“帧首定界符 (SFD)”字段仍然 存在。
40
9.4.4 帧间隙和回退
回退定时---冲突发生后,所有设备都让电缆变成空闲(各自等待一个完整的帧 间隙),发送有冲突的设备必须再等待一段时间,然后才可以重新 发送冲突的帧,这段等待时间会逐渐增长。
41
9.5 以太网物理层
42
9.5.1 以太网物理层概述
以太网遵守 IEEE 802.3 标准。目前为通过光缆和双绞线电缆的运行定义了 四种数据速率: 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 100 Mbps - 快速以太网 1000 Mbps - 千兆以太网 10 Gbps - 万兆以太网
37
9.4.3 以太网定时
不管介质速度如何,将比特发送到介质并在介质上侦听到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 时间称为比特时间。 实际计算的碰撞槽时间刚好比在冲突域的最远两点之间发送所需的理论时间长,与另 一个时间最近的发送发生冲突,然后让冲突碎片返回发送站点而被检测到。
38
9.4.4 帧间隙和回退
9.2 以太网-通过LAN的通信 9.3 以太网帧 9.4 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9.5 以太网物理层 9.6 集线器和交换机 9.7 地址解析协议 (ARP)
3
9.1
以太网概述
4
9.1.1 以太网-标准和实施
1980 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 和 Xerox (DIX) 协会发布了第一个以 太网标准。 1985 年,本地和城域网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标准委员会发布了 LAN 标准。 以太网在 OSI 模型的下两层,也就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上运行。
7
9.1.4 MAC – 获取到介质的数据
介质访问控制 (MAC) 是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子层的下半层,由硬件 (NIC)实现
以太网 MAC 子层主要有两项职责 数据封装
介质访问控制
8
9Fra Baidu bibliotek1.5 以太网的物理实现
以太网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 维护的简便性 整合新技术的功能 可靠性 安装和升级成本 在当今的网络中,以太网使用 UTP 铜缆和光缆通过集线器和交 换机等中间设备连接网络设备。
6
9.1.3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到上层
对于以太网,IEEE 802.2 标准规范 LLC 子层的功能,而 802.3 标准规范 MAC 子层 和物理层的功能。 LLC 子层获取网络协 议数据(通常是 IPv4 数据包)并加入控制 信息,帮助将数据包 传送到目的节点。 第 2 层通过 LLC 与上 层通信。
43
9.5.2 10 和 100 Mbps 以太网
主要的 10 Mbps 以太网包括: 使用同轴粗缆的 10BASE5 使用同轴细缆的 10BASE2 使用 3 类/5 类非屏蔽双绞线电缆的 10BASE-T
44
9.5.2 10 和 100 Mbps 以太网
100 Mbps 以太网也称为快速以太网,可以使用双绞线铜缆或光纤介质来实 现。最常见的 100 Mbps 以太网有: 使用 5 类或更高规格 UTP 电缆的 100BASE-TX 使用光缆的 100BASE-FX
22
9.3.4 另一个编址层
OSI 数据链路层(第 2 层)物理编址,是作为以太网 MAC 地址实现的,用于通过本 地介质传输帧。 IPv4 地址等网络层(第 3 层)地址普遍存在的源和目的端都理解的逻辑编址。.
23
9.3.5 以太网单播、组播和广播
在以太网中,第 2 层单播、组播和广播通信会使用不同的 MAC 地址。
11
9.2.1 以太网历史回顾
以太网的早期版本使用同轴电缆 在总线拓扑中连接计算机。 粗缆 (10BASE5) 细缆 (10BASE2) 最初的同轴粗缆和同轴细缆等物 理介质被早期的 UTP 类电缆所取 代。 物理拓扑也改为使用集线器 的星型拓扑。
12
9.2.2 以太网冲突管理
传统的以太网---半双工 基于共享的介质,每次只有一个站点能 够成功发送。 随着更多的设备加入以太网,帧的冲突 量大幅增加。 当前的以太网---全双工 交换机可以隔离每个端口,只将帧发送 到正确的目的地(如果目的地已知), 而不是发送每个帧到每台设备,数据的 流动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数据”和“填充位”字段(46 - 1500 个字节)包含来自较高层次的封装数据(一般 是第 3 层 PDU 或更常见的 IPv4 数据包)。
“帧校验序列 (FCS)”字段(4 个字节)用于检测帧中的错误。它使用循环冗余校验 (CRC)。发送设备在帧的 FCS 字段中包含 CRC 的结果。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