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文献中的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文献中的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方法跨学科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历史学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本文将探讨文献中的历史研究如何运用跨学科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可以提供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结构性解释。
历史学家可以借鉴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如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埃米尔·杜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概念,来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社会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历史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经济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历史学家可以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和工具,如成本效益分析和供需关系模型,来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经济动因和经济结构。
例如,通过对历史贸易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历史学家可以揭示出贸易活动对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经济格局。
三、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人类学关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并提供了研究文化和民俗的方法。
历史学家可以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中的文化特征和意义。
通过研究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宗教信仰和社会仪式,历史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四、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供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来进行空间分析。
历史学家可以借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空间分析。
通过绘制历史地图、对比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以及分析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学家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历史事件和现象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和演化。
五、心理学的认知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机制,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
历史学家可以参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的集体行为理论,来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互动。
叙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
叙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摘要:对于“他者”的研究与关注,体现了人类学自身综合性与开放性的学科特征。
人类学总是在对他学科的差异性整合中,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粘合过程,不仅符合人类学进行自我整合的学科特征,而且也有益于研究具体族群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叙事作为二者并接策略具有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可以通过移植策略、再生产策略、建构时间秩序策略、视点转移策略、交流策略实现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
关键词:叙事;人类学;历史学;并接策略一、人类学与历史学的整合他者(othemess),作为人类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一直是人类学的研究特征和传统。
强调“他者”是为了更好地界定、认识、完善“我者”。
人类学总是能在清晰地判别了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之后,又娴熟地将这种差异性整合进自己的学科体系中,所以出现了诸如“社会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等。
不过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分歧在人类学家这里并非难以弥合,他们总会援引不同的概念,来缝合二者之间的沟壑。
萨林斯(Sahlins)引入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structure)概念和格尔兹的象征(symb01)概念来诠释历史。
萨林斯将历史与文化并置于同一群体范围之内,二者既共享这一群体的文化秩序与象征意义,也在这一意义的变化中相互作为各自再生产的基础与方式,所以,萨林斯强调“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历史也因为不同的文化秩序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
…在概念的援引之下,萨林斯完成了历史与文化的并接,也展现了他如何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缝合在一起的精巧策略。
王明珂综合了心理学家巴特雷特的心理构图概念(scheme)和社会学有关集体(collectivity)与社会(social)的概念,分析某一人群的凝聚或分离状况,在回溯历史朝代的兴衰更迭中,研究族群的认同、勾勒华夏的边缘。
然而,人类学与历史学的链接并非“仅此而已”,文中笔者将强调二者并接的另一概念——叙事。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李禹阶内容提要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
实际上,早期中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上古历史,由于传统史学“史以载道”所含蕴的“助流政教”的“资治”功能,古代史家所塑造的文本书写的历史主要是以中原国家“礼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而少见上古时遍及我国各区域聚落先民的社会活动的史迹记载。
“历史记忆”是人类早期史迹的遗留,但是“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本则有一个被后代史家再加工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往往是史家的史学理念对“历史记忆”进行“层累式整合”的结果。
我国传统经典所载上古史正是“历史记忆”在“层累式整合”中完成的,它既使史前丰富多彩的各区域文化被融入早期中原国家礼乐文明的历史中,同时也在这种历史书写中保留着中国上古真实史迹的痕迹。
关键词 “古史层累说” “历史记忆” “层累式整合” 历史文本书写〔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7-0036-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层累说”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其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
“古史层累说”之所以至今仍有这么持续的影响,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古典学、历史学等问题仍然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古史辨”中曾探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共识。
因此,在当今大量考古材料基础上反思顾氏的“疑古”及古典学思想,对于理解与评价顾颉刚先生“疑古”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构建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顾颉刚“疑古”说的是非与启迪顾颉刚(1892—1980),作为现代史学家,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与探讨
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与探讨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对历史和记忆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并探讨历史事件与个体和群体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就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历史和记忆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是通过记录和研究过去的事件和现象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记忆则是个体和群体对过去经验的储存和回忆。
历史和记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人们通过记忆来重现历史中的个体经历和感受,而历史则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记忆。
二、人类学对历史的研究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在对历史的研究中,人类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如考古学、民族志学和口述历史等。
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和分析,人类学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民族志学则通过对当代文化的观察和记录,反推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情景。
而口述历史则通过与个体和群体的交流,寻找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记忆的关联。
三、人类学对记忆的研究人类学对记忆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记忆储存、传递和遗忘等过程。
人类学家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探寻记忆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例如,在一些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历史和记忆传递给后代,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
而在现代社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记忆的新问题,如记忆的虚拟化和数字遗产的传承。
四、历史与记忆的重构历史和记忆都是主观的构建,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会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塑造。
人类学关注历史事件和个体记忆之间的互动、重构和再建。
通过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不同个体和群体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和记忆的塑造。
这些不同的历史和记忆构建,反映了不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特征。
五、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意义人类学对历史与记忆的研究不仅提供了解释历史和记忆的新视角,而且对于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学历史有什么用途
人类学历史有什么用途人类学历史是研究人类的过去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人类社会进化、文化形成、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和洞见。
下面将详细阐述人类学历史的一些主要用途。
首先,人类学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进化和文化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人类的起源、早期社会组织形式、狩猎采集时代、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阶段,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从简单的原始社会逐渐演化为复杂的现代社会的。
这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类学历史可以提供关于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信息和比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
这样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第三,人类学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通过研究社会等级制度、阶级结构、性别角色等,我们可以揭示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不公正现象以及社会中的边缘化群体。
这对我们认识社会正义、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社会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人类学历史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洞见。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互动方式、群体行为、信仰和价值观等,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合作和冲突的模式。
这对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推进社会和谐以及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人类学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这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人类学历史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人类共同记忆的来源。
通过研究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体和社群的历史悠久,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历史学中的人类场域,人类学中的历史记忆——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历史学中的人类场域,人类学中的历史记忆——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丁晓东摘要:《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人类学世界名著,其实其既是人类学作品,也是历史学著作。
从人类学角度反思,该著作的创作未完全遵循近距离经验宗旨,其采用深描法作为深层次观察与思考的切入方式,为解释19世纪巴厘岛上尼加拉王朝提供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指南;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该著作亦未单纯从历史研究视角出发,反而以人类学家的方式方法展开视野广阔的描述,把探讨推向历史现场,让我们切身去体会当年发生的一切人和事,俯察历史学中的人类场域。
关键词: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历史学;人类学中图分类号:K203;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142-03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以下简称《尼加拉》)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
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人类学世界名著,人类学家将其誉为经典的民族志,一些历史学家也称其为不朽的史学著作。
进入21世纪,学术界已有诸多学者对此书展开论述,形成丰硕的成果①。
然而,鲜有学者从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双向视域下重新审视此部著作,造成《尼加拉》经常被当作人类学著作,而非历史学著述。
因此,笔者拟从人类学与历史学交织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以期能更好地阐释其中的含义。
一、人类学视域的反思(一)近距离经验之背离“近距离经验”,就是贴近观察研究对象,即所谓“参与观察”[1]。
人类学创立之初,便倡导田野调查的方法。
然而,在现实客观生活中,存在诸多因素致使无法真正意义上与研究对象达成深层次的交流。
于是,格尔茨提出近距离经验的概念,“是希望矫正人类学理论探讨中将主位与客位概念对立理解的思维取向,同时也强调经验是人类学描述和分析的共通原点”[1]。
然而,该书创作过程中,却与近距离经验的宗旨有些出入。
首先,在1952—1954年和1955—1958年两次田野调查期间,格尔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人类学知识:文化遗产与人类学的关系
人类学知识:文化遗产与人类学的关系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同时人类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将进行分析。
一、文化遗产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术等内容。
人类学中的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思维、社会、宗教、艺术等等。
人类学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加深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
在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证据与资料。
人类学家从文化遗产中获取并重构人类文化系统的全部成分、交互影响与历史发展过程。
在历史、学问、社会和艺术中,文化遗产是表现人类活动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艺术、宗教,以及知识和技能的载体。
二、人类学解读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不同的人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作出了各自的解释。
首先,人类学家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在全球市场经济下的人类生存资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文化遗产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产。
其次,人类学家还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消费资本。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遗产被用来构建各种身份认同与群体意识。
例如,如果你爱好复古、收藏老物件,则你将更容易理解旧物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
第三,文化遗产也被视为修复和重建社会历史记忆的媒介。
文化遗产不仅象征着历史和美学,同时还承载着人类以前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它是过去的实物证明,可以让人们通过了解过去的事情来再次认识并进行反思。
最后,文化遗产也被看作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一种途径。
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不仅仅是对遗产本身的保护,也是为了能够将文明传承给后代。
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人类学和历史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交叉点。
人类学关注人类的行为、文化和社会组织,而历史学则关注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
虽然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但它们共同努力揭示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演变。
人类学和历史学都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文化。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等方法,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习俗。
他们关注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社会结构,并试图解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历史学家则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还原过去社会的文化景观。
他们探索人类的思想、艺术、宗教和制度,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人类学和历史学都关注社会变迁和演化。
人类学家研究不同社会在面临变革时的适应和转变。
他们探讨社会经济制度、政治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历史学家则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演化的过程。
他们考察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人类学和历史学都关注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和记忆。
人类学家通过访谈和口述历史等方法,记录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和回忆,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观念。
他们关注人们的记忆和传统,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个人和群体的身份认同。
历史学家则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口述历史,还原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和记忆。
他们关注历史事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被传承和解释。
人类学和历史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它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
人类学关注现代社会和非洲文化的深入研究,而历史学则关注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历史事件的解读。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通过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05.10~2005.12)
经济、生态人类学与消费文化研究/[ 美]理查德 ・ 韦尔克著;黄娟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 20 , 6. 2 ~3 一 05 ( 一 9 7 )
警惕 潜在 的文化殖 民趋势 :生态博物馆理念所面 临的挑 战仿 李莉 ∥民族艺术 . 0 5 3. ~l 一2 0 ,( 一6 2 ) “ 界 民族”概 念辨析/ - 松∥西北第二民族学 院学报 . 0 5 4. 9 2 跨 ]延 一2 0 ,() 一1 - 3 历 史记忆 与人类学研 究 伟 明∥广西 民族研 究 . 0 5 3+ 0 4 一2 0 ,() 一4 - 7 历史人类 学:从历 史文本 到意义主体/ 周泓 ∥广 西 民族研究 . 0 5 3. 4 3 一2 0 ,()一3 - 9 论 民俗 的易感染性 /Z t 旭东 ∥民俗研究 . 0 5 2. -2 一2 0 ,()一5 8 论人 类学 的经济学 有隽 ∥广西 民族 学院学报 . 0 5 6. 7 5 一2 0 ,() 一4 - 3 民间传说 的虚构 与真实FY 中∥民族 艺术 . 0 5 3. 1 7 ,18 l建 一2 0 ,() 一7 - 5 0 乔键 :族群与社会研究 的先驱摩 亦 园∥广 西民族学院学报 . 20 ,( . ~8 7 一 0 5 5 一2 ,2 ) 全球化语境 中的少 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 和利用 :以贵州从 江县 的实践为例 / 潘年英∥ 民族艺术 . 0 5 一2 0 ,
对 《 雪球》“ 族群”理论的运用商榷/ 林敏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 20 , 6. 7 ~8 一 05 ( 一 8 l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调查中的主体意识 :以 民间文学 为例 /7 中∥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 . 2 0 ,()一5 -6 )建 一 0 5 6. 7 0 关 于当前 民族文化恢 复的思考/ 黄柏权 ∥青海 民族研究 . 0 5 4. 7 9 一2 0 ,()一3 ~3 经济人类学理论前 沿综 论 琳 ∥广西 民族学院学报 . 0 5 6. - 1 一2 0 ,() 一5 2
历史学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有哪些
历史学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有哪些在当今的学术领域,历史学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涌现出了众多引人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环境史研究是当前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历史学家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他们探究古代文明如何适应和改变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例如,研究古代农业社会中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历史上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全球史研究也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热点。
全球史强调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事件和现象。
它关注不同地区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相互影响。
比如,研究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如何推动了全球文明的发展。
全球史还关注全球化进程在历史上的起源和演变,探讨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全球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社会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社会史研究更加注重微观层面和个体的经历。
历史学家们深入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心态和文化习俗,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
例如,研究近代城市中工人阶级的居住条件、劳动状况和家庭生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政治行为。
这种微观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能够更细腻地理解历史上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性别史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性别史关注历史上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和性别观念的演变,以及性别因素如何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例如,研究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近代以来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历程。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东乡唐汪川唐姓群体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第 2卷 第 6 7 期 21 02年 6月
乐 山师 范 学院 学 报
J u a fL s a e c es C l g o r l e h n T a h r ol e n o e
唐 汪镇位于东乡族 自治县东北部 的洮 河下游谷地 , 东
系的问题 时 , 访者都 在描述 中强 调“ 被 我们 辈分 ( 排行 ) 不 乱” 以此来表达对 唐姓家族 内回族与汉族 关系的认识 。在 , 唐汪镇这个地理范 围并不是很大 的地方 ,同姓的汉族 、 回 族和东 乡族 和睦相处 , 民族关 系十分融洽 , 同姓之 间互称 “ 本家” 打破了 民族边界 , , 出现了被称为“ 民族 , 家族” 轻 重 的心理特征。当地的回族或者东乡族当被别人说成是汉族 时 , 不很反感 , 并 因为他们认 同 自己的先 民们本来 就是汉
V0_7. . l2 No6
J n2 1 u .0 2
历 史 记 忆 与 族 群 同 认
东 乡唐汪川唐姓群体 的历史人 类学考察
王慧婷 , 赵海军
( 兰州 大学 西北 少数 民族研 究 中心 , 肃 兰 州 70 0 ) 甘 3 00
摘
要: 民族交往的过程 中 , 历史记 忆对 民族交往心理起到很大的作用 , 进而影响 民族 交往行为实践和民族 关系。 乡 东
个唐汪镇产生 了不 同程度 的影响 。
一
、
唐姓 回汉族际关系现状
( )互 为本 家” “ 分 不 乱 ” 一 ‘ - 与 辈
历史学方法分析
历史学方法分析概述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事件和人类行为的学科,而历史学方法则是研究这些事件和行为的方法论。
本文将对历史学方法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研究过程。
历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多元性:历史学方法允许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历史学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事件,如历史文献分析、口述历史、人类学研究等。
2. 证据为基础:历史学方法要求研究者从可靠和多样化的证据中获取信息。
这些证据可以是历史文献、考古遗物、口述记录等,研究者应该对这些证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读。
3. 古今交融:历史学方法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认为现实世界是历史的延续。
研究者应该将过去的事件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常见的历史学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来了解过去事件和人类行为。
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具备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能力。
2. 口述历史法:通过采访亲历者或目击者来获取过去事件的口述记录。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亲身经历的见证,但也需要注意口述者可能存在主观记忆和偏见。
3.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或不同群体的历史事件来寻找共同之处和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性和特殊性。
4. 考古研究法:通过考古遗迹和文物的发掘和分析来了解过去社会和文化。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物质文化的线索,但也需要专业的考古知识。
5. 口述历史法:通过人类学研究方法来了解过去社会和文化。
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深入观察和参与被研究群体的生活。
总结历史学方法是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和以证据为基础的特点。
常见的历史学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口述历史法、比较研究法、考古研究法和人类学研究法。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历史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揭示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
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是研究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类社会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以及传统文化的研究,历史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的窗口,深化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子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它关注的是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历史记忆的研究历史记忆是人类社会对过去事件的认知和记录,它包括了人类社会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总结和评价。
历史记忆的研究是历史人类学的关键内容之一,它通过搜集历史资料、研究历史文献以及采访历史目击者等方式,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历史中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痕迹,它包括了建筑物、文物、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
历史人类学很大程度上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它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历史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五、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考古学、文献研究、口述历史调查和比较研究等。
考古学通过对文物、遗迹等实物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化的面貌;文献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口述历史调查则通过采访历史目击者获取历史信息;比较研究则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分析,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总结:历史人类学在人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研究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4.06作者简介:邵卉芳(1984~),女,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教师㊂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邵卉芳㊀㊀摘要:通过对社会记忆的深层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意义,因此,记忆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㊂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㊁民俗志研究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都离不开记忆论,记忆论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㊂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记忆的选择性㊁记忆建构身份的特性㊁记忆的对峙性以及个人记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㊂尽管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够完善,但民俗学需要直面记忆研究的难题,建立和完善属于本学科的记忆研究理论体系,不可忽视理论和实证任一层面㊂关键词:记忆;记忆论;身体记忆;民俗学中图分类号:K89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8691(2014)06 0083 06㊀㊀尼采早就指出: 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了解 只有为了服务于现在和将来,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㊂[1]可见,社会学㊁历史学㊁民俗学㊁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对于记忆的研究非常迫切㊂但对社会记忆进行理论化和全球化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热点,这些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己历史的了解与反思㊂较早对社会记忆进行研究的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有爱弥儿㊃涂尔干(émileDurkheim)㊁西格蒙德㊃弗洛伊德(SigismundSchlomo Freud)㊁亨利㊃柏格森(Henri Bergson)㊁莫里斯㊃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㊁卡尔㊃曼海姆(Karl Mannheim)㊁阿比㊃沃伯格(Aby Warburg)㊁弗雷德里克㊃沃尔特雷特(Frederick C Bartlett)㊁沃阿诺尔德㊃茨威格(Arnold Zweig)㊁尔特㊃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等,最为杰出的当推莫里斯㊃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他是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法国㊁德国和北美分别出现了一批较为出色的研究者,但他们都在两大范畴展开研究,即:民族国家的记忆 对个人以及个人所属的集团或国家记忆的研究;全球记忆 对他国㊁他民族的记忆㊂传统记忆研究者认为记忆是跟过去紧密相连的概念,人们通过记忆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认知个人和集体的过去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者颠覆了以上看法,认为记忆包括现在的㊁未来的和动态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带有可塑性的动态系统㊂因为 记忆中把过去和将来两个维度的联系表现为一个人㊁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对将来的期待㊂没有对自己的过去的把握,则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充满意义的期待㊂所谓的希望也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 期待的空间 (evwartungsraum),而这期待的空间的大小是由记忆的内容以及容量来决定的 [2](P2)㊂一㊁民俗学的记忆研究在明确地提出 记忆 和 社会记忆 概念之前,民俗学界就已有学者进行记忆的研究,只是没有把记忆明确提出来作为理论思考的对象,更没有把它上升到 记忆论 的高度来看待㊂当社会学㊁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加深了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力度后,民俗学者对记忆论的关注才逐渐自觉起来㊂在民俗学界,对记忆进行研究最多的要数日本民俗学者,主要研究有:阿部安成㊁小关隆的‘コメモレイションの文化史㊃記憶のかたち“是日本记忆论研究的先驱,作者在记忆的概念㊁战争记忆的形成㊁文化遗产等方38面的考察都做出了开拓性贡献㊂羽賀祥的‘史蹟論 19世紀日本の地域社会と歴史意識“调查分析了日本近世以来的纪念碑和纪念物的建造过程,揭示了建造过程背后的相关因素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出版的‘記録と記憶の比較文化史“对欧美㊁日本以及中国的社会记忆做了比较研究㊂小关隆‘記念日の創造“对近代各国的纪念日的起源和意义作了分析㊂其中小关隆在1999年对人文学领域的记忆概念下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㊂ 记忆不单纯是过去事件的储藏库,它是记忆主体针对自身所处状况唤起特定的过去事件并赋予意义的主体行为㊂因此,记忆和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当下现实的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的自我认同有着本质的联系㊂ 由于个人㊁集团的自我认同是不断变化的,与此对应,记忆也不断地被重新建构, 值得记忆的 在不断被选择㊁唤起的同时,相反的事件则被排除㊁隐瞒㊂从这个意义上说,忘却也是构成记忆的一部分㊂任何一个记忆的表象的背后,都有无数被忘却的事象[3]㊂根据该定义,记忆的特点为:(1)记忆形成于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表象化过程中㊂记忆与记忆主体的当下状态直接相关㊂(2)记忆本身包含着忘却的机能,记忆不仅代表过去的静态的内容,而且是关联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概念㊂如今,记忆论在民俗学界的应用与研究逐渐增多,民俗学者对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的看法也各具特色㊂岩本通弥指出: 记忆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性概念,在分析社会㊁政治现象时得到广泛运用㊂在民俗学领域,记忆论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学的最本质性的存在就是记忆㊂ [4](P109~115)岩本通弥极为肯定记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这一论点不太合适,说 记忆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或者是 民俗学的最本质的存在是 研究记忆 或 用记忆方法研究民俗 似乎更为恰当㊂另外,针对传统民俗学的研究取向①,岩本提出记忆论在民俗学研究方面的几个相关事项㊂(1)民俗学不是以文献记录,而是以记忆为素材的学问㊂它主要以没有被文献记录下来的事项作为研究对象㊂(2)在研究中,它的基本方法是对直接性的口述㊁对话进行访谈记录㊂(3)通过以言语为媒介的记忆提取信息,原生态地把握当地人们的生活世界㊂(4)同时,把非言语的如身体行为㊁感觉㊁思维方式㊁价值观㊁感情㊁身体技能作为研究对象㊂(5)这些知识系统以身体作为媒介,在不同的个体㊁群体之间发生的保持㊁传承㊁传播㊂力图去把握这个传承的过程和特征㊂(6)将使这样的记忆可视化㊁有形化的行为,通过访谈记录㊁民俗语汇化㊁民俗志等方法加以记录,(主要是文字化)[4](P109~115)㊂岩本还认为,访谈记录法是民俗学区别于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重要指标,在方法论上,岩本总结了千叶德尔的访谈方法论,指出:访谈记录 既是民俗学发挥本领的领域,也是未来文化研究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5](P274)㊂为了强调记忆论与访谈方法研究,岩本使用了比较绝对的说法,实际上,除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也同样在非常广泛地使用参与观察法,且参与观察与访谈记录两种方法相得益彰地运用才是民俗学研究的题中之义㊂关于记忆论对民俗学研究的意义,王晓葵认为,记忆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尝试是用口述史的方法,分析民俗现象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结构中潜在的多种变体㊂这些变体依据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会被简单地作为例外加以排除㊂但通过对口述史材料的分析,可了解具体的民俗传承人的生活经历和传承行为的关系,敏锐地把握现代社会的民俗变迁[5](P276~277)㊂另外,王晓葵还举川森博司的例子指出,新的民俗志的书写将基本上完全依靠记忆,因为有很多现实中不存在但是依然存活在人们记忆之中的 潜在民俗 ㊂王晓葵认为现代民俗学的研究离不开记忆论,但笔者认为若单纯依赖记忆则必然会使研究走入死胡同,因为现代民俗学有很多内容是当下发生的,不需要过多地凭借记忆,而现时的参与观察显得更为重要㊂笔者赞同日本民俗学者对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重要性的论述,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下文有详述㊂二、记忆论之于民俗学研究记忆论应如何引入民俗学研究?民俗学可在记忆论研究方面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民俗学者理应深入思考的问题㊂首先,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口述史研究以及战争与灾害记忆的研究,民俗志的书写也离不开记忆48①即追求民俗资料的 真实性 ,口述访谈资料被当作文献资料的补充,民俗学变成了历史学的辅助学科㊂2014.06论㊂对此,王晓葵认为: 民俗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民俗志的方法,而传统的民俗志的撰写工作,往往是直接对口头传承的访谈记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民俗事象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外在形态㊂比如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耕牛,相关的农具等也不复存在㊂但是,这并不意味者相应的民俗已经消失㊂ 如有需要,他们(老农)是可以回复这个民俗事象的㊂这种现象,日本民俗学家樱田胜德称之为 潜在民俗 ㊂所谓潜在民俗,就是保存在人的记忆之中的㊁失去了外在形态,但是经过记忆的重构,是可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的㊂因此,民俗志的书写,开始越来越依据记忆的材料㊂ [5](P278)记忆的材料固然是民俗志研究与书写中的重要材料,但仅将记忆看作关于过去事情的回忆,确有片面性㊂因为如前所述,记忆研究的不仅是过去,更重要的是当下㊂小关认为: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 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所属集团的自我认同的本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㊂ [6](P5~22)因为 民俗 及与 民俗 关系密切的文化遗产 的承担者是当今的民众,他们本身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㊂民俗学现在不断地对那种变了形的现场进行调查并尽量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可问题是与 文化遗产 关系密切的亘古的 记忆 里没有包括当今的民众㊂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学正试图刻画现在承担着 文化遗产 的民众的生活,作者也认为应当这样做㊂本文所论及的正是这样的 现在 的记忆㊂ [7](P302)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记忆应有机地统合在民俗志的研究与书写中㊂其次, 非遗 项目中保护的其实就是 记忆 ,既有 物质上的记忆 也有 身体上的记忆 ㊂王晓葵指出: 人们往往认为,文化遗产是为了保存或者唤起过去的 记忆 ㊂ 其实 文化遗产 保存的 记忆 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在人们回顾过去时产生的㊂ [7](P299~301)笔者赞同王晓葵的说法,记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回忆行为发生关系之后的特殊产物㊂民俗学的记忆研究不只是记录与整理㊂因为,仅仅将记忆存档并不等同于文化记忆,只堆积资料而不进行甄别筛选,便缺乏感情与历史的投入,也不能表明其与当下的联系㊂记忆研究指的不仅是记录访谈录音,记录的前提是访谈,访谈的视角㊁如何访谈等本来就极为重要,这些也值得探究;如何记录也很关键,按照学界多数学者的观点,民俗学的记录不但要记录谈话内容,而且要注意观察和记录访谈现场的气氛㊁环境以及被访谈者的表情㊁动作等细节,这些是连视频都无法 完整记录 的重要内容,更不用说录音和笔录了㊂更重要的还有 记录何为 的问题㊂退一万步讲,按照理想状态,我们把发生在访谈现场的 所有 内容一应俱全地完整记录了下来,但记录的目的是什么?记录的内容作何用途?难道仅仅把民俗学研究看作资料搜集的手段吗?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进入田野之前就应弄清访谈目的㊁田野作业的旨归㊁民俗学研究的追求等问题㊂再次,民俗学目前还面临着一个与大众传媒紧密纠缠的问题 即媒体与记忆的关系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众包括 非遗 传承人都深受媒体的影响㊂较早注意 文化记忆 与媒体之间关系的是阳㊃阿斯曼(Jan Assmann)和爱蕾达㊃阿斯曼(Aleida Assmann)夫妇,他们的贡献是突破了哈布瓦赫的视野,将媒体引入记忆研究领域㊂他们认为 文化记忆 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口头叙述阶段㊁笔录阶段与印刷阶段㊂阿斯曼夫妇非常反感印刷技术发展以后文化记忆的发展状态,他们指出,正是由于 文化民主化 ,才使得 文化传统不是得到了保护,而是得到了(不必要的或是别有用心的)更新,回忆也就变成了编造, 文化民主化 必然使传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8](P114~140)㊂客观而言,阿斯曼夫妇的这种观点显得片面,事实是,逐渐发展的大众媒体使得人们的回忆意识慢慢地变成了生产消费品与消费人为编造 历史 的状态[8](P114~140)㊂当消费欲望超过文化传统保护理念的时候,记忆文化便会为 眼球文化 所代替,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斯曼夫妇大声疾呼 记忆的危机 也就理所当然了㊂笔者以为,阿斯曼夫妇的这种批判实际上是对那些利用媒体制造社会记忆的权威势力的批判,也就是说,他们的批判对象不是媒体本身,而是制定记忆政策的威权者,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这种批判在当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现如今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媒体形成自己的社会记忆,在大众传媒的强烈冲击之下,口头叙述显得如此稀缺与无力㊂因此,媒体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深远话题㊂概括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思索:一是大众传媒如何帮助人们建立社会记忆?二是不同阶层的社会记忆如何反过来影响媒体的叙述,从而在媒体上表现出来?这一点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一方面传承人的身体记忆为媒体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媒体的言说又影响了传承人的言说与身体记忆,二者之间的58这种互动关系值得考察㊂另外,笔者认为民俗学的记忆研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记忆的选择性记忆都是有选择的,记忆或忘却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为何记忆这个而忘却那个?记忆的标准与原则是什么?不论是个人记忆㊁集体记忆㊁社会记忆还是文化记忆,都是选择的结果,这里就存在选择的原则与标准的问题,而这也就是需要着力探讨的内容㊂选择的原则与标准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那里的,而是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的㊂ 从技艺规定身份这个角度看,应该记住什么,忘却什么,就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 记忆的策略 的问题,而更是反映了这个人或这个民族现实的需求,也反映了该人或该民族面对过去的道德责任和勇气㊂这种记忆的需求和面对过去的道德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记忆,规定了这个人或这个民族怎么看自己以及希望他人怎么对待他/它㊂ [2](P2)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区分了 记忆 与 回忆 ,认为回忆是过程,记忆是结果,并且指出: 既然个人回忆的前提是社会需要,记忆是回忆的结果,那记忆也必然充满瑕疵㊂记忆是社会回忆过程中的重新建构,是一种社会行为㊂换言之,记忆本身和它所涵盖的事件本身之间有很大差异㊂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构建过程中,事件有所丢失,也有所补充,但作为回忆的结果即记忆和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之间绝对不是等同的㊂回忆是有策略的,社会的忘却和记忆有一部分是迎合了当权者或者是社会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某种需要㊂ [9](P66)如上文谈到的媒体与记忆的关系,其中隐藏的威权势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㊂2.记忆建构身份在现实社会,一个人的身份,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无不与这个人㊁这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记忆有关㊂ [2](P2)可见,不论是个人记忆㊁集体记忆还是社会记忆,均不同程度地具有建构身份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建构身份是记忆存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㊂ 在塑造自己的身份时必然要求我们找出能说明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一连串事件㊂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从无数的经验中筛选一些我们认为可面对今天的事实,同时我们又根据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我们的筛选㊂记忆就是这个筛选作业的产物㊂没有忘却就没有记忆㊂ [10](P170)记忆建构身份的过程实际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赋予过去事件以一定意义的主体行为,其中含有充分的主体性㊂回到田野个案,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郭太运的身体记忆有助于他现在的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身份的塑造,因此,探究身体记忆(包括郭太运本人的身体记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身体记忆,包括政府相关资料的记忆即记载或记录)是如何塑造的以及塑造的过程等,搞清楚身体记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㊂3.记忆的对峙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便出现了不同记忆的对峙与共存㊂例如,在上述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太运的身体记忆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身体记忆中,存在着官方的记忆与民间的记忆㊁公共的记忆与私人的记忆㊁正式的记忆与非正式的记忆㊁ 正确的 记忆与 错误的 记忆的对峙与共存㊂上述现象在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展之后,在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之后,更加凸显出来㊂不同的群体对似乎是同样的 过去 ,明显有着不同的 故事 ,而这不同的故事,则限定着这些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限定了他们对未来的设想㊂ [2](P6)面对不同的记忆与叙述,民俗学者究竟应持何种态度?笔者以为,最先明确的便是不同的记忆是如何进行叙述的?诸如此类的不同的叙述方式因何得以存在?在分析这些不同记忆与不同叙事时,关键不在于探讨其合情合理性,而在于探讨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㊂另外,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 对峙 ,即同一个人的 不同的记忆 ㊂在郭太运的 身体记忆 中也包含着这种 对峙 ,也就是说郭太运的对自己记忆的讲述以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俗的讲述,都不完全是他关于记忆与民俗的最本源的 知识 ,而是通过与外边世界 比较 之后的 知识 ㊂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段或在不同的场合,传承人也会有不同的记忆与言说㊂究竟哪一种记忆与言说是正确的?这不是笔者着重讨论的话题,不同记忆与言说的形成原因与过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所在㊂不可否认的是,传承人在受到媒体影响的过程中主观上认可威权势力的话语权,而对自己的本来记忆产生了疑惑甚至是背离㊂4.个人记忆与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是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㊂在他之前,学界对社会记忆的研究重点几乎都682014.06放在了生理遗传条件或心理条件方面㊂哈布瓦赫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具有名副其实的颠覆性㊂他认为,个人记忆由社会来决定,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不可分割,集体记忆可以共享并且可以传递给后代,并且指出集体记忆存在于现代社会和一些社会团体中㊂哈布瓦赫非常关心个体记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获取他们的记忆㊂也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回忆,认同其回忆以及使记忆找到自己的位置㊂ [11](P38)按照其观点,个人记忆只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对,个人记忆具有社会性并受社会的制约㊂因此,民俗学对个人记忆的研究意义重大,例如对传承人等人口述史的研究便显得格外紧迫,因为这些看起来属于个人记忆的内容其实与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体与社会的某些内容与动向㊂透过个人记忆,来审视集体和社会的某些变化与特征,才是研究的关键所在㊂三㊁身体记忆与民俗学研究在民俗学记忆研究中身体记忆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笔者把身体记忆作为独立的一个小节进行论述㊂首先来对 身体记忆 的概念进行界定,界定之前有必要对以往学术界的相关概念进行回顾㊂社会记忆研究的鼻祖莫里斯㊃哈布瓦赫使用的概念是 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德国的古埃及学家阳㊃阿斯曼(Jan Assmann)则用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的概念,其后的学者也有使用 公共记忆 (public memory)和 社会记忆 (social memory)这两个概念的㊂但以上概念均没有明确其 身体性 ㊂而之后的学者也没有对之作出明确的定义㊂只有刘铁梁才真正强调了身体记忆的重要性,他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弟子们,张青仁在2009年发表的‘身体性:民俗学的基本特性“便是例证㊂笔者对刘教授 身体记忆 的理解是: 身体记忆 一方面包括 头脑中的记忆 ,另一方面包括 身体实践 或曰 身体技艺 ,因此笔者在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田野调查时,比较注意收集记忆与技艺这两方面的资料信息,实际上,二者紧密杂糅在一起,艺人按照师傅传下来的方法制作木版年画这个身体实践过程本身,既有技艺的成分,又有记忆的成分,可以说记忆包含在技艺中 通过大脑的记忆来记住师傅传授的年画制作技艺;同时技艺也包含在记忆中 大脑中记住的不仅有木版年画其他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即技艺知识,这里的记忆将为年画制作技艺的实施助一臂之力[12](P111~133)㊂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这里谈到的身体记忆不局限于某一个体的身体范围之内,也可以指两个个体或者是多个个体之间的身体记忆,即身体记忆具有主体间性,它存在于互动的主体间的范围内㊂因此可以说,身体记忆概念的提出与在民俗学研究中的运用将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同时也拓展了民俗学身体研究的路径㊂笔者认为,身体记忆概念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引入,与刘铁梁的 感受民俗学 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只要提到身体,就不可回避感受㊂这里的感受既包括研究者主体的感受㊂刘铁梁说: 民俗学直接面对的却是有主人在场的生活文化㊂ [13](P24)在这里,他强调不要忽视生活的整体性,并且指出 应该说,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呈现出生活的整体性,而不是靠民俗事象的排列组合 [13](P24)㊂根据刘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民俗学研究应该重视人㊁人的生活与感受,其中包括对人身体记忆的思考与研究㊂刘铁梁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指出: 地方社会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其共同的历史记忆 , 对于一个地方社会来说,保护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地方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即一个集体对于共同经历的生活变化的记忆㊂既要求改变生活,又要求记住自己的过去,这两方面的要求构成了当代人的文化心态 [14]㊂另外刘铁梁还强调: 民俗学的 根本性的价值是对于生活整体的关照㊂ [13](P2)而关照生活整体,最需要关注的则是生活中的人,因此对人的身体记忆的关照与研究就显得如此迫切㊂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之主体间性,身体记忆还具有复合性㊂即身体记忆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记忆的范畴之内,它同时还适用于集体记忆㊁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等范畴㊂因为身体虽然首先是个人的身体(包括身与心),但同时也是集体㊁社会和国家的身体㊂尽管集体㊁社会和国家没有具像的身体存在,但这并不影响身体记忆的研究,因为笔者所谈论的身体记忆从根本上来讲,与其说是一种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倒不如说是一种研究方法㊂这种观点深受刘铁梁教授的影响,之所以强调身体记忆在民俗学学科范围内的重要性,实际上依然还是在回应与践行刘铁梁的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的理论观点㊂因此,不论是 通过民俗 还是 通过身体 ,方法论的凸显才是关键所在㊂四㊁结㊀语目前,记忆研究还未成为主流的考察方法,依78。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历史人类学是对过去社会、文化、民族、人类生活方式等进行研究和探究的学科。
历史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它聚焦的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历史人类学的目标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及其复杂动态。
在中国,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备受关注,其理论和实践特点在国内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广泛,包括古代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其理论基础包括纪实主义、异质计算、历史文化材料主义等,这些学科理论以及方法提供了深入挖掘历史人类学所需的工具。
在中国,历史人类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方向,国内学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拓展研究视野和深度。
中国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1.将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的方法相结合对于历史人类学而言,历史和人类学的两个科学方法同等重要,规避任意一种科学方法的单独运用,采取多种科学方法相互支持的手段,对于研究历史的社会与文化变迁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此类方法的创新被广泛采用和运用,如杨小军的《黄河流域文明史研究》就是在激发地方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类学、历史学、历史文化学等学科方法,从地方历史变迁的角度展开黄河流域文明史的研究。
2.关注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涵盖广泛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全貌。
这就涉及到跨文化比较和人类语言与符号系统等方面的预备工作。
此方面的创新方法对于支持跨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平衡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3.重视历史文献和社会记忆的利用在历史人类学的实践当中,将历史文献、社会记忆、口述历史、民俗传说等当地文化资源作为研究素材是极为重要的.将这些记录作为研究的基础,阐述所要研究对象的真实状态,这样就可以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当地生活和文化。
中国传统的记事文化格外丰富,如《二十四史》、《册府元龟》等文献资料都盛況无限。
历史记忆、国家意识与族群互动——《灌溪匡氏宗谱》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读
v ne rm n etrl e g , a sY n s T mpe、h n e e l 、 a g S iMa so n iy gT mpe i h n iP o ic , a sfo a c so n a et ii: o gi e l S a b nT mpe Ku n h n in a d Jn a e l n S a x rvn e i h n
民民俗生活以及村民的记忆之间的关系『 1 1 。谢仲礼著文称:
现 民 生 中 运 迁 考 来 讨 谱村 异分 阳 范 和 轼 式 种 实 俗 活 命 变 的 察,探 族 、 ,欧 修 式 苏 范 两 。
人类学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启示
人类学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启示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通过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揭示出了许多有关历史和历史学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对历史和历史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时的意义。
一、文化与历史人类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人类行为和观念的集合体。
历史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而文化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有了解和分析这些文化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背后的动机和逻辑。
二、历史观念的多元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民族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历史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
传统上,历史学主要关注国家和政治领域的事件和人物,而人类学的介入使得历史观念不再局限于这些方面。
人类学家研究的历史往往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经历,从而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
三、个体与历史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注重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而较少关注个体的经历和感受。
人类学强调个体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口述历史,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具体和生动的历史资料。
在人类学的视角下,历史不再是一系列抽象的事件和数据,而是由个体构成的、充满活力的故事和记忆。
这种个体化的历史研究方法,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四、跨学科研究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历史学通常依赖于考古学的发现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取历史资料。
考古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人类学则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解读,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人类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综上所述,人类学对历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强调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观念、关注个体经历和口述历史以及跨学科合作,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理解。
人类学之解析《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人类学之解析《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王明珂教授认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在于它记叙的“真实的过去”,考古资料呈现的“过去”比文献史料更能反映“历史事实”.而以“记忆”观点来看待史料,更能发掘些隐藏在文字与口述之后的“史实”。
因此,挖掘“历史记忆”是前提。
历史记忆不等同于社会记忆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是“社会中藉各种媒介保存、流传的记忆",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之共同记忆”,历史记忆范围更小:在社会“集体记忆”中,以“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的记忆。
历史记忆流传于文献与口述中。
文献呈递的记忆,犹如汪洋大海的中的一叶扁舟.后人只能从零星的只言片语中窥见浩瀚历史的冰山一角。
时间的流逝,磨平了记忆的棱角;刻意的保存与失忆,早已使社会记忆丢失了真实的面容.诚然如此,这些史料依旧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
口述历史是补充文献记载的必要手段。
人类学研究的正是那些没有文字的人类和历史。
或许口述没有文字记录严谨,但是,我认为口述记录了更多的信息与事实。
不是每个世家都有族谱,更多的人是依靠口述传递了祖祖辈辈的记忆,知道家族的根源.“真正的历史是荷塘中所有青蛙的和鸣”,全体家庭的记忆汇合成历史记忆。
与文献类似,口述的“过去”也未必记录着“历史事实”,但是,这些故事反映了时代的背景,是那个族群认同的记忆。
“兄弟故事”的真实性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只需知道,兄弟的血缘象征着那群既合作又竞争的人群.“兄弟故事”就是在在历史心性下产生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事。
在我认为,历史心性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拥有历史心性,可以从兵马俑中看见秦朝的强势,从唐诗中联想女性的浪漫,从清明上河图中窥见宋朝的繁华.。
人类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人类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旨在从跨学科、综合性的角度理解人类的行为、文化及社会发展等方面。
通过深入探究人类的多样性和相似性,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一、人类学研究的意义1. 推动文化对话与理解人类学帮助我们突破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等,进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2. 拓宽认知视野人类学研究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文化群体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组织、传统习俗等方面。
这有助于我们透过差异看到共同性,看到人类社会的共性特征。
3. 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人类学研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趋势,为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人类学在研究家庭结构、社会关系、教育等方面,可以为家庭政策、教育改革等提供有益建议。
4. 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认同与个人成长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从而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人类学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性,从而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二、人类学研究的方法1. 实地调查与田野研究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实地调查与田野研究。
通过深入到具体的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文化群体中进行观察和交流,研究者可以获得更为直接和全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口头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等,还包括日常生活习惯、社会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2. 文献研究与资料分析人类学研究还依赖于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
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历史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如何看待人类记忆和历史?
如何看待人类记忆和历史?一、人类记忆是什么?人类记忆是指个体和群体中的记忆系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由多个组成要素构成,包括感知、模式识别、记忆、注意、思考和表达等各种基本心理过程。
1、感知:是将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信息进行感知和观察的能力。
人类记忆的起源最早源于感知。
2、模式识别: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识别并把批判的信息和认知组织起来的过程。
3、记忆:是指将一段时间的经验和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并能够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使用的能力。
4、注意:是指选择性地关注确定的信息以及维持关注而不被干扰的过程。
5、思考:是指心灵复杂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和判断等多个思维过程。
6、表达:是指将思维内容以外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和形象等。
二、人类历史是什么?人类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的一种记录和研究方法。
它的研究对象大多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有关。
历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和研究,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1、人类历史的分期:人类历史大约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历史事件、文化和科技发展。
2、人类历史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历史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种方式。
3、人类历史的意义:人类历史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记载,研究它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了解人类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感性认识主要指直觉式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理性思考则包括逻辑推理、实证分析和思维抽象。
当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够相互补充时,认识过程和思考过程更容易得出更准确、客观的结果。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依赖于直接经验、情感体验和直观知识等方面进行认知的过程。
它反映了人类情感和主观经验的一面。
2、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是指运用推理、分析和抽象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张伟明【摘 要】当今中国的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应用历史记忆于研究对象中,但是,对于历史记忆究竟在人类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可值得探讨的影响则缺乏更多的理论研究。
本文认为,历史记忆有利于人类学理解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记忆;历史真实;历史人类学【作 者】张伟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助理馆员。
北京,100006【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3-0040-007Historical memory and anthropology studyingZhang WeimingA bstract:Anthropologists in china often apply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emory to the study cases. But they often ig nore the academic impact that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emory bring s to anthropolo-g y.The paper w ill explore this question.The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think the theory of histo rical mem-ory im prove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truth of history,th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anthropolog y.Key words:histo rical memory;truth of histo ry;historical anthropology人类学对历史的关注是一个断裂和延续的过程,对记忆的关注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早期人类学家热衷于考察人类和社会制度的起源问题。
因此,他们经常利用历史资料来建立人类发展所经历的社会阶段,例如摩尔根对蒙昧和野蛮的划分。
这些持进化论思想的人类学家把历史当作一种推论工具加以利用,把人类的发展史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从而被美国博厄斯的历史特殊论和英国的功能学派所批判。
博厄斯认为,进化论的学者在构建人类历史的发展秩序时,有一个理论假设,即“不同文化中的类似现象,是同一的人类心智对类似环境的反应的结果”①,但是,博厄斯根据他所掌握的印第安人的材料指出,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文化现象,可能是由不同的心理、历史或环境因素造成的。
②所以,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建构因为前提的错误而流于推测。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学派则彻底地摒弃了历史,并宣称要建立一种探求社会规律的人类学。
由于历史特殊论和功能学派在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初期占据主流地位,这导致人类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历史。
功能学派摒弃历史的理论假设是,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具有一种稳定和自足的结构,人类文化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是不足为道的。
这种假设本身也是错误的。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偏远的社会,也有自己的历史。
埃文斯—普理查德就明确反对功能论的非历史倾向。
有一些民族史学家和主要研究美洲印第安人口史的人类学者仍然坚持把历史纳入人类学视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的人类学出现各种理论的流派。
70年代兴起的政治经济学派明确给予历史以重要地位。
这个学派认识到,“人类学研究的所有社会都实际上镶嵌在更大的系统中”③。
因此,人类学的研究应该注意“底层的历史”和“外来的历史”。
在认识到并不存在没有历史的社会,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进入有丰富历史的田野之后,现代的人类学已经脱离了非历史主义的阴影,并发展出了历史人类学这一分支学科。
历史人类学的学者们并不是马上就意识到历史和记忆的关系。
刚开始,人类学家只是偶尔发现一些特别显著的记忆现象。
例如,埃文斯—普理查德在田野工作中发现的努尔人遗忘祖先的现象;格利弗(P.H.Gulliver)提出的“结构性失忆”概念等等。
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早在1925年就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认为记忆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记忆,并阐述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差别。
但是,哈布瓦赫有关集体记忆的论述在发表后并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可能与翻译有关。
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社会学界、人类学界才开始广泛地注意到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
许多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开始以集体记忆为研究的对象。
例如,人类学家费朗西斯·泽班在某个法国农村的田野工作中,审视了当地人用一种彻底忘却来处理历史事件的态度。
④很显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关注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事件,正是在这一时期,历史人类学意识到历史和记忆的关系: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
“历史人类学强调,历史与记忆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⑤人们在记忆中唤醒过去,也在记忆中遗忘过去。
作为一种民间知识,记忆总是存在于人们处理过去与现在关系的过程中,它曲折而且隐晦地反映着现实的需要,被想象、虚构、叙事和重组。
中国的学者还较少涉及到集体记忆或者历史记忆的研究,但是也有一些成果。
清华大学的景军教授在《记忆的神堂》中描述了中国西北某个农村中孔庙的重建过程,目的是“试图理解村庄的过去是如何作用于村民的生活”⑥;纳日碧力戈所翻译的《社会如何记忆》以及毕然、郭金华翻译的《论集体记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台湾的王明珂教授从历史记忆的角度探讨羌族社会的神话和历史;黄树民教授以报道人的回忆为主线进行了林村的研究;罗志田的诸多文章都采用了历史记忆的视角,例如他对五四运动的研究。
不过,对于历史记忆的理论性探讨的文章,国内并不多见。
我所看到的是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在其导论部分对历史记忆有非常精当的论述,但并不完整。
对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在理论上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内文章似乎更少涉及。
本文试图梳理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的某些关系,增进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历史记忆至少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人类学认清事理。
一是如何看待历史真实的问题,二是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的认识,三是对于人类学方法论的帮助。
一、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真实人类的记忆往往并不必然和真实的过去相联系。
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记忆。
相对于过去的历史事实来说,人们记忆中的历史往往是想象的,文学虚构的,面目全非的历史。
历史在人们记忆中被附加意义,在想象中重建。
什么是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学家所追求的客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人类学又要如何看待历史真实?迪尔凯姆提出“社会事实”的概念,把社团、宗教、政党、法规、教育、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潮流等社会现象都归入社会事实的范畴,并认为这些社会事实能够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加以研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学。
迪尔凯姆认为,这些社会现象“具有特别的性质。
它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个人。
”⑦社会事实的一个特点是,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施加强制性的影响。
另一个特点是任何社会现象都反映了真实的存在,因此能够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宗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事实。
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迪尔凯姆认为人的宗教信仰不是虚幻的,它反映着社会真实的存在。
但是,社会事实还有一个特点是迪尔凯姆没有进一步论述的,那就是社会事实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虚假的,然而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事实的存在。
因为,即使虚假的社会事实也仍然能够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施加强制性的影响。
而且,具有虚假内容的社会事实也可能反映了某种社会的真实存在。
历史记忆就可能是这样一种社会事实。
当历史进入记忆,就可能面目全非,与事实相去甚远。
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记忆。
相对于过去的历史事实来说,人们记忆中的历史往往是想象的,文学虚构的,面目全非的历史。
“笔头去取千万端,后世遭它恣意瞒”。
过去的历史在记忆和回忆中变成叙事,添加了想象,附加了意义,最终成为当代事件的一部分。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种历史记忆的现实影响和合法性。
景军教授提到的岳飞被秦桧所害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他提到,在历史考证的层面上,有学者认为,真正杀死岳飞的是当时的皇帝赵构,秦桧只不过是刽子手和背黑锅的人。
但是这种也许是历史事实的说法却并不能影响人们的定论。
对人们来说,“岳飞精忠报国,秦桧卖国求荣”的记忆已经是一种独立的社会事实,而且在历史的不同场景中被不断地强调,影响着人们对忠臣和奸佞的看法。
⑧关羽的传说也可以说明什么是“社会事实”。
在谈论关羽之前,我们首先要选择一种说法,并假定为可信和真实的说法。
例如,对于关羽,可以选择《三国志》,这是正史,而正史通常被史学家用来论证观点。
《三国志》对关羽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⑨在陈寿的眼里,关羽虽然有“国士之风”,但并不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刚愎自用,而且很看重自己的身份和名声的人。
但是,三国的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在历史记忆中,关羽的名声变得非常完美。
他英勇无敌,智勇双全,义薄云天。
后人甚至把关羽神话为神灵,尊称他为武圣和关帝。
⑩天下也有太多的关帝庙在祭祀这位兵败麦城的三国武将。
对关羽的崇拜甚至成为全球华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很显然,作为一个神和完人的关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事实。
这种社会事实比起历史上更接近事实真相的说法,即关羽是一个普通人的说法要有影响得多,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
由于记忆意味着对过去的延续、想象和重构,所以,当人们把历史当作一种被附加意义的历史,当作一种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产物时,就意味着,人们并不总是想关注过去的历史发生了什么事。
1人们关心的是历史对于现在意味着什么。
人类学者罗斯在澳大利亚北部维多利亚里弗斯(Victoria River Dow ns)的田野工作中发现,当地的居民对于库克船长死于夏威夷的事实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仍然在延续着的“库克船长的法律”。
也就是说,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库克船长是否死亡并没有关系。
库克这个历史人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白人统治。
在这一点上,库克船长并没有死亡,他的幽灵还在游荡。
12所以,按照人类学的理解,对人们来说,过去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记忆成为社会事实后的影响。
对人类学者来说,重要的是历史记忆成为社会事实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历史的真相决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在于过去对于现在意味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影响,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
二、历史记忆有助于对人性的理解人类学要推进的事业是对人性和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人性是什么?中国古代有许多的学者都谈到了人性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
人皆有恻隐之心,“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老子则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