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论读书

合集下载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冯友兰先生的读书姿态,一直让我敬佩不已。

他常说:“哲学只是一种思想的自由艺术,而不是一种学问。

”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中并不追求权威和目的性的知识,而是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和自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在读书时,总是像参观展览一样投入,全神贯注。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

他不按照一般人的方式读书,而是以一种“有以不读”的态度去读书。

他说:“游人无所之,吾且友之,---诗人云,‘有以无患知’。

”冯友兰先生通过与书籍的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真正领略到了思想的力量。

冯友兰先生在读书中,特别注重与书籍之间的“默契”。

他使用一派孤寂而庄重的读书法:“唯有默然,不假手腕。

”他所选择的书籍,往往是经典著作或者是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书籍。

他对于书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他认为书籍应该扎根于生活,并且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他的书房里摆满了书,书与书之间没有任何杂物的存在,给人一种整洁而有序的感觉。

冯友兰先生的书籍分类系统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他根据书籍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类,让自己很容易找到需要的书籍。

冯友兰先生不仅注重读书,更注重思考。

他常常会停下来仔细思考书中的内容,寻找其中的道理和思想的脉络。

他善于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冯友兰先生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拘泥于某一个学派或者观点,他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对不同学派的论点进行比较,逐渐找到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他的思考方式充满了灵感和洞察力,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突破。

除了读书,冯友兰先生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是一个非常谦逊和坚持原则的人。

他从不以权威和地位来要求别人对他的尊敬,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他常说:“人生不如琴棋书画,有去无回。

”他认为人应该从小事做起,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放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收获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冯友兰先生非常重视教育,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而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也令人有着深刻感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议论文阅读题1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

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

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

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

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

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

“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

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

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

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

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

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2024年冯友兰名言_1

2024年冯友兰名言_1

冯友兰名言冯友兰名言1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底人。

古人说:“业精于勤。

”人没有不勤而能精于某业底。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

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

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

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

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

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无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首先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多读书出自一篇文章《我的读书经验》,文章中指出书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问题的描述的说了第二类和第三类,那我就先说下第一类,所谓精读就是说要认真的读,既要理解作者文中之意,又要理解作者话外之音。

所谓泛读就是粗略的读知道书中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就可以,但是需要了好的情节可以精读。

所谓翻阅就是像看报纸一样大致浏览下就可以了。

那么那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其实很好找,所有古今中外沉淀下来的名著都是值得精读的,因为那些不好的书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

泛读,我认为所有的书都可以从泛读开始,当你觉得它有兴趣有内容之后可以对整本书,某个章节精读深入了解它的思想。

如果觉得索然无味那就大致了解下就可以了。

翻阅的话就更容易了,看一下标题就能知道值不值得深入阅读,比如娱乐、美食、旅行这些杂志报刊等等关于读书,冯友兰先生还总结了四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首先精其选我个人理解有两个意思,一是当你拿到一本书是选择精读,泛读还是翻阅就是一个选择;二是你想看某个专业的书是选择哪本,选择正确的书能够更助于自己理解某方面的知识,不知道选择哪本时候可以咨询下朋友,亚马逊当当看一下评论等。

其次是“解其言”,这就是要懂得它的文字。

语言文字有中外之别,古今之别。

并且中国古代汉秦、唐宋、明清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所以读书要理解文字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读多理解系统学习,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

然后是“知其意”,有句老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所以说我们除了要理解书中所表达的含义还要理解作者的“话外之音”。

有些思想感情文字是表达不充分的,就要自己体会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意就是要寻找这种作者不可言传的感情。

最后就是“明其理”。

知道作者表达的感情之后了解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结合自己的感悟应用的以后的人生中,所谓学以致用。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经典冯友兰,20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

他的名言名句充满着智慧和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冯友兰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1. "学问要以功绩为准绳,为天下寻找真理者即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

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取得真知为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冯友兰认为,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审问其中的真伪,经过深思熟虑后明辨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3. "与鬼神共舞者虽仙未神矣,以人为本者不屑仙矣。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与超自然力量共舞的人虽然可能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但是真正伟大的是能够坚守人性,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更可贵的。

4. "真理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而不在于僵化的权威和教条。

"这句话传递了冯友兰对于真理的理解。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知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接近真理。

5.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冯友兰对于教育的观点一直非常重视。

他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7.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关系。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

冯友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

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

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

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

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

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

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__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

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

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

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

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

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

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

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

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

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冯友兰[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

冯友兰[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

冯友兰[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个人介绍和经典语录国学大师冯友兰人物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国学大师冯友兰作品介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

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其依据之一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书小容量大。

与冯先生四百万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万言的《简史》,不可不谓“小”,然而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

”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

2﹒视野开阔。

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

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篇一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读书,这俩字儿说起来简单,可真要细琢磨,那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冯友兰先生说读书要精,不能啥都看。

我就寻思,这说得好像挺有道理。

可有时候我就管不住自己这双眼睛,看到啥书都想翻一翻,万一里头有宝贝呢?也许我这就是“广撒网”,说不定哪天就能捞到一条大鱼。

读着冯先生的经验,我想起自己以前读书的那些事儿。

有一回,我为了读一本小说,愣是熬了个通宵。

那感觉,就像是着了魔,完全沉浸在书里的世界,啥都顾不上了。

结果第二天,那熊猫眼啊,自己都不忍直视。

我当时还觉得挺值,现在想想,可能有点傻气。

冯友兰先生还强调读书要有系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我觉得吧,这可能对,但有时候我就是随心所欲,跟着心情走。

今天想看哲学,明天可能又对历史感兴趣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任性”的读书方式呢?我也不知道。

不过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以后得改改这毛病,可能得学着更有条理一点。

但话说回来,要是读书都变得那么死板,那还有啥乐趣呢?哎呀,我这心里纠结得很,到底该咋读呢?篇二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冯友兰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老先生能说出啥新鲜玩意儿?”可越读越觉得,嘿,还真有点意思!冯友兰先生说读书得有个明确的目的,不能瞎读。

我就想啊,我以前读书好像还真没啥目的,就是觉得好玩儿,随便翻翻。

就像我之前读一本讲宇宙奥秘的书,纯粹是被封面吸引了,结果读了一半发现,哎呀妈呀,好多东西都看不懂。

这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读得云里雾里的?也许是吧!但我又觉得,读书有时候不就是为了放松嘛,非得有个目的,那多累啊!比如说读个漫画书,难道还得想着从中领悟啥人生大道理?我觉得不至于。

冯先生还说读书要读经典,这点我倒是挺认同的。

可问题来了,经典往往都不好懂啊!像那些个哲学名著,读几页我就开始犯困。

名人谈读书——冯友兰: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名人谈读书——冯友兰: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名人谈读书——冯友兰:读书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冯友兰纪念馆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期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 ,__ ,___ ,___ 。

②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

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

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

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

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

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就是自己的。

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名家名人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案

名家名人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案

名家名人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案
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2.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培根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4.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格言联璧》
5.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

6.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
7.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人民网
8.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岛上书店》。

横渠四句(冯友兰)

横渠四句(冯友兰)
2003年12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一文的演讲时曾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2003 年 12 月 11 日时任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 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 一文的演讲时曾引用

有关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 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 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
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 京大学等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务, 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 委员。他除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外,还 撰写了大量哲学与哲学史著作。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 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 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 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 德境界。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 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 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 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 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 “为万世开太平”, 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

名家巨匠谈读书的读书方法

名家巨匠谈读书的读书方法

名家巨匠谈读书的读书方法No.1胡适胡适认为,读书须有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

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

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这样背书,但有几类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精彩的文章。

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文书如此,外文书更要如此。

念书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话的构造,以及句中各部分的关系。

心到是要了解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

要用心去考究。

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

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这样就不怕疑难了。

手到就是要劳动双手。

吸收进来的知识,无论是看书得来的,或是听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的,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

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作提要,或作说明,或作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述过,这样得出的思想才可算是自己的。

No.2冯友兰冯友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总结了四点:第一,精其选;第二,解其言;第三,知其意;第四,明其理。

第一条“精其选”是说读书的选择。

读什么书,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过,此处就不再解释了。

第二条,解其言,这个意思与胡适所说的“眼到”相似,读书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作者写出来的话总比他想表达的意思少。

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完全知道作者的意思。

我们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意思与胡适所说的“心到”类似。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意识上的反映。

“理”和“意”有主观客观之分,作者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误差。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冯友兰,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界的巨擎。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学术著作《新论哲学的方法》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他强调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冯友兰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即通过修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强调了对知识的谦虚和对真理的追求。

冯友兰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知识局限性,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真理。

此外,他还主张以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和未来,并且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个境界是“能而行之”。

冯友兰认为,知识的积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提高。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观点与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人必须自创自造自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最后,冯友兰指出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智之为智之,愚之为愚之”。

他认为,智者懂得自己的智慧之处,并且能够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应对各种情况。

而愚者则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无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冯友兰强调要培养自己的智慧,让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真谛。

通过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注重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这一观点不仅对冯友兰自己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帮助了很多读者在性格塑造、品格修养、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帮助。

冯友兰妙谈读书

冯友兰妙谈读书

53能带来长期价值的那条路,往往在舒适区的边缘,看起来难走,但会越走越轻松。

旨句概括。

在答题过程中,务必做到“言简意赅,重点展开”,将所提炼的要点依次列举,或者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

马乐的回答就是通过关键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等对“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的积极意义作了深刻的分析,让考官看到了他看待事物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条理性。

学会分层次答题,增强内容的条理性曹勇报考缉毒警察岗位,面试的题目是:“古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古人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

请问你对两条谚语有何理解?”曹勇回答道:“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并不是每个和尚没能力挑水,而是因为集体职责分工不明确,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成员之间不团结,团队精神无合力。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明确职责,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同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奖罚分明。

三个臭皮匠之所以顶个诸葛亮,是因为团队可以集合成员的优点,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可以让团队爆发最大的力量。

常言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人拾柴火焰高’,都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因此,在工作中,团队成员之间一定要相互信任和支持,牢牢树立大局意识,大家就会拧成一股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官对曹勇的回答很满意。

分层次答题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分成若干层次进行论述,题是面试答题时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

如果不分层次,考官在听你答题时就抓不住重点,就会听得云里雾里,脑袋一盆浆糊,即使答得比较全面,得分也不会特别高;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一共分几层,每一层的核心内容清清楚楚,即使答题内容基本相同,所得分数在同水平当中一定是最高的。

曹勇就是通过分别对两条谚语所蕴含的哲理进行解读,让考官看到了他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让语言表达有条理的技巧远不止这些,以上技巧只是笔者的一点心得体会。

如果你在平时备考时多做练习,也能摸索到有条理地表达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论读书
冯友兰先生(1895一l990)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可是,冯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

从“哲学在于求好”作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巨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有更高的概括性。

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

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

他指明“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冯著《中国哲学之贡献》)这不但把中贤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特征讲明了,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西哲长于知识论而疏于人生论;中贤长于人生论而疏于知识论”。

“西皙有较多的理性主义,而中贤有较多的直觉主义。

”他强调两者需要互补,亦即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中国的富神秘的哲学相结合,才能造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

他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一书全面论述了他的
境界说。

冯先生说:“………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开”。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须能够说明个人与其周围各方面的关系,这四种境界即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其中的“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人对周围各方面的一种关系;“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宇宙的关系。

亦即哲学境界,是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

是冯友兰先生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境界说。

也是他整个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最终归宿。

冯先生认为,哲学的用处,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和才能,而是使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使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进而体现出一种人格、胸襟和气象,也就是他经常强调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来源:人民书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