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悟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
惟有两者联合,始能发生知识。”
——康德 “思想而无内容是空洞的, 直观而无概念是盲目的。” ——康德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 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
太阳
太 阳 系
海王星
(了牛 有天顿 一王力 颗星学 海轨成 王道功 星的地 )摄解 动释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 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 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特征
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
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
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注意: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 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源”与“流”
“经验的主体从个人扩大到人 类;每一个体都必须起亲自去 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 ——马克思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详见第三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 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 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主张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反映论:是指确认 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 原则,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
唯心主义先验论 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 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 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 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水果
鱼
鸟
理性认识的特点 抽象性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女人
人
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舍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Thought is the seed of action. Action is the proper fruit of knowledge.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 的物体下落速度相 同。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彻底的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认识论
认识论(epistemology) 是关于认识发生、发展及其一 般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原理组
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论基本理论)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观)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可知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
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P 67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 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 体 主 体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还要同具体 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 念(目的、计划、方案等);
(3)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 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 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 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 是以感觉、知觉、表象 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硬! 红! 甜! 圆!
感 觉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又硬又圆又红 又甜的果实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
吃掉苹果之后,头 脑中还留下对于又 硬又圆又红又甜的 果实的映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实 践
客 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 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模写 选择 建构 创造
主体
客体
源自文库
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这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这是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这是所有的可知论的认识论观点 D这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 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 物质力量。” ——马克思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形 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 每循环的内容,都比 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关于认识本质的几种不同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F=GM1M2/R2
于源来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理 性 认 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班· 达依尔 :陛下,我 只要……
舍罕国王 :当然可 以……?!
舍罕王赏麦
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 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
误。
培根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 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
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 谷
开 普 勒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他缺乏理论思维,始终没有能从这 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却借助于他积累 起来的丰富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最终从这些感性材料中 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说明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 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 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 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 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主体自身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 生理器官: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使人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上的局限
理性因素:价值观念、理论观点、 精神素质 思维方式、认知结构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信仰、 灵感、直觉、想像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 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 复性和无限性
•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 实践的反复循环
定的。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恩格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天文学、数学、力学‥‥‥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 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
高能加速器
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 和被反映关系
红花!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 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人化自然(自然 界的人化)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 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 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征:
客观性、对象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客体并不等同于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
*人也是认识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物质工具 观念工具
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