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_王慧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脂质或核酸等的游离氨基与 还原糖的羰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所产 生的一组稳定的终末产物。在长期高血糖过程中,糖 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通过与内 皮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干扰活性氧 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结 构和功能,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可能是引起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 RAGE在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足细胞和神经胶质 细胞中都有低水平表达。糖尿病发生后细胞RAGE 表达水平随着其配体浓度的增加而上调口1。AGEs— RAGE对于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 通过转基因动物模型所证实。Yamamoto等将胰岛细 胞过度表达iNOS的转基因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 性过表达RAGE的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结果杂交 小鼠的RAGE过表达增加了内皮细胞对糖基化终末 产物的敏感性。这种双重转基因鼠的肾脏病变呈加 速发生,蛋白尿加重,肾脏增生肥大,出现肾小球系膜 增生和肾小球硬化H1。而阻断db/db小鼠的RAGE 或敲除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RAGE 基因,则可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肾 病的始发因素,但是AGEs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除肾小球内皮细胞外,系 膜细胞和足细胞亦表达RAGE受体。AGEs通过 RAGE与这些细胞结合,可产生过多的基质蛋白,并能 改变基质蛋白金属酶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表达p1。 3.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激活:目前认为,蛋白激 酶C(PKC)激活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共同通 路。糖尿病情况下多种途径可激活PKC:高血糖可使 细胞内二酯酰甘油(DAG)增多,激活PKC;多元醇通 路活跃使NADH/NAD+比值升高,有利于DAG形成, 从而激活PKC;AGE和RAGE相互作用也可激活 PKCpl;氧化应激反应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均可导致 PKC激活∞1。PKC激活进一步影响一系列血管功 能,包括血管的舒缩反应、通透性、内皮细胞增生、新 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PKC可抑制内 皮细胞的eNOS活性,降低一氧化氮(NO)的产生,并 且增加血管的内皮素(endothelin一1,ET一1)的释放, 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1;PKC也可促使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VEGF)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 加血管通透性;PKC还可上调肾小球的TGF—B,表
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热点
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热点
杨向红
【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年(卷),期】2007(15)7
【摘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心肌病变等。
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两方面,即糖基化终产物及其信号通路在糖尿病病变发生中的作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
本文就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介绍本研究室的相关研究结果。
【总页数】2页(P528-529)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作者】杨向红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验病理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 [J], 刘子睿;张丽琼;高丽园;马海燕;周媛;金鑫
2.糖尿病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唐霓;唐显玲
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 [J], 袁海涛;田牛
4.老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及护理 [J], 孟晓敏;孟晓东
5.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流变及血脂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J], 张兵;施美新;陆彩虹;曹春燕;黄胜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研究与进展
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研究与进展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也会引起多个器官的病变。
其中微循环病变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其特点即为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微循环血流障碍,进而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及营养供应不足。
因此,研究糖尿病微循环病变对糖尿病的防治及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发生机制微循环是人体所有组织细胞能够正常功能运转的重要保障,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微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出现了结构上的变化,导致微循环病变。
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1.高血糖导致微循环抵抗力下降血糖偏高会影响微循环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膜通透性增加,致使微循环的血流量增加,从而导致微循环血管口径浮动、微循环抵抗力下降,引起微血管病变。
2.血管舒张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弥散性微血管病变会导致微血管发生扩张性缺血,引起神经、肌肉组织的代谢功能下降,血管血栓容易形成,从而引起微血管壁的渗漏性增大。
3.血管异常凝血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黏稠度偏高、红细胞的变形性下降、血液中内皮素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升高等异常情况,这些异常会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影响微循环血流。
第三章: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微循环是人体整个生理系统中最微小、最脆弱的环节,微循环病变一旦发生,便会造成多个器官的损伤。
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四肢末梢温度降低由于微循环的破坏,使得四肢末梢的血流不畅,因此阳气不足,气血无法滋养肌肉组织,导致四肢末梢温度过低。
2.听力下降糖尿病患者耳朵微循环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若不加以干预,后期还有可能导致各种耳疾。
3.糖尿病足病由于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导致足部血流不畅,容易导致足部神经及组织遭到破坏,最终致使足疮等糖尿病足病的发生。
《2024年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的研究》范文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健康。
DR的发展通常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两个阶段。
非增殖期作为DR的早期阶段,其微血管变化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研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的变化,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微血管的改变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非增殖期DR的微血管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
这些微血管的改变会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临床症状。
因此,研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DR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对非增殖期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直径进行测量和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1. 收集非增殖期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视网膜图像;2.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视网膜微血管进行识别和定位;3. 测量微血管的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4. 分析微血管直径的变化与DR病情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1. 微血管直径测量结果通过对非增殖期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视网膜图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非增殖期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直径明显小于健康人群。
具体来说,在视网膜的中心区域,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的平均直径约为XXμm,而健康人群则为XXμm。
在视网膜的周边区域,两组间的差异同样显著。
2. 微血管直径变化与DR病情的关系我们对微血管直径的变化与DR病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DR病情的加重,微血管直径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这表明微血管直径的变化可能与DR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五、讨论本研究发现非增殖期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直径明显小于健康人群,且随着DR病情的加重,微血管直径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微血管直径的变化可能是DR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
糖 尿病 所 引起 的糖 代 谢 紊 乱 , 致 微 血 管 病 变 , 导
继 而引起 一 系列 并 发 症 , 括 视 网膜 病 变 , 尿 病 肾 包 糖 病 和糖尿 病 足 。糖 尿 病微 血 管 病 变 的机 制 尚不 完 全 明确 , 目前认 为非 酶 性 糖 基 化 终 末 产 物 形 成 、 白激 蛋
医 研 杂 20 月 学 究 志 0 年8 第3卷 第8 1 9 期
・综 述 与 进 展 ・
糖尿病微 血管病变机制 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娄 晋 宁
糖 尿病 已成 为世 界上 发 病率 最高 、 人类健 康 威 对 胁 最严重 的疾病 之一 。胰 岛 素抵抗 、 岛素功 能缺 陷 胰 导 致胰 岛功 能衰 竭 是 2型糖 尿 病 发 病 的重 要 机 制 之
一
导致 视 网膜 脱 离 , 成 失 明 。足 细 胞 和 内 皮 细 胞 造 形成 了 肾小球 毛细 血 管 网 , 与基膜 一起 构成 了 肾小 并 球 的滤过 屏 障 。足 细 胞 损 伤 和 丢 失 是糖 尿 病 肾病 的
主要 病理 特征 之一 。 此外 , 尿病 肾 病 早期 出现 肾小 球 肥 大 、 膜 增 糖 基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病 理 特 征
内皮 细胞 在糖 尿 病微 血 管病 变 中具有 关键 作 用 , 其 结构 和功 能均 表 现 出显 著 的异 质 性 。来 自不 同部 位 的血管 内皮 在 正 常 和疾 病 状 态 下 的表 型 特 征 并 不 相 同。研 究表 明 , 不仅来 自大血 管 和小 血管 的 内皮 细 胞 的基 因表 达谱存 在 差异 , 且来 自不 同组 织器 官 的 而 微 血管 内皮 细胞 的基 因表 达谱 也不 相 同 , 些差 异 基 这 因对 于 内皮 细胞 的 迁 移 、 管 生 成 、 血 细胞 外 基 质 形 成 和脂 质代 谢 等一 些 生 物 效 应 有 重 要 意 义 。除 内皮 细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杨瑞雪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0(16)20
【摘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在各种分子机制介导下,微血管形态、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从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主要从高血糖相关的葡萄糖毒性产物、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由上述二者引起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三个方面入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总页数】3页(P3136-3138)
【作者】杨瑞雪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J], 白爱琳;孙亚东
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J], 罗孙洁;熊莉云;郭莲
3.尿蛋白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李丽萍
4.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J], 白爱琳;孙亚东
5.补体系统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J], 董琳琳;赵玲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进展韦艳【摘要】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视网膜、肾脏和神经组织损伤,目前因治疗方法有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分泌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物质,通过神经营养、促进或抑制新生血管、抗凋亡等机制,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该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16【总页数】4页(P3214-3217)【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作者】韦艳【作者单位】兰州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的高血糖导致机体代谢和激素改变,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由于长期高糖环境影响到供应心脑及肢体的大动脉,临床表现包括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脑卒中和截肢等。
另外,持续的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肾小球及外周神经的微血管并发症,引起失明、终末期肾疾和各种神经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多潜能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及免疫调节功能,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因此成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
现就MSC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基于其神经保护和抗血管生成作用,MSC可用于治疗视网膜病变。
到目前为止,虽未有成体干细胞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报道,但采用动物模型对干细胞修复血管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1 神经保护作用在缺血性视网膜损伤中,移植的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MSC)参与视网膜修复,定居在损伤区域并且分化为内皮细胞[1]、小神经胶质细胞[2]和星形胶质细胞[3]。
《2024年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的研究》范文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的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患者微血管直径的改变,运用现代光学和成像技术进行详尽的分析,为进一步认识该病的生理变化与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存在显著变化,这一变化与糖尿病病程和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一、引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程发展可分为增殖期和非增殖期。
在非增殖期,虽然尚未出现显著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但微血管的改变已经悄然发生。
这些微小的变化对患者的视觉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的变化,对于理解其发病机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先进的彩色眼底照相机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和微血管直径测量。
同时,选取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同样的检测。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微血管直径的差异,探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的变化特点。
三、微血管直径变化分析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较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为:1. 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央动脉直径较健康人群明显变窄。
2. 微血管网变化:非增殖期患者的微血管网密度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流阻力增大。
3. 不同病程的影响: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微血管直径的变化更为显著,且与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四、讨论微血管直径的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病情的进展,微血管逐渐出现狭窄、闭塞等现象,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影响视觉功能。
本研究表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变化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微血管的异常变化,以延缓病情进展,保护患者的视觉功能。
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Woi Ju a o It r e r ioa adWet nMein 2 1 , o. , o6 r or l fne a dTa t nl n s r dc e 02 V 17 N . d n g t di e i
・5 33 ・
为主 的血 液流变 性 的 改变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病 变 过 在
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 保护及修复 内皮 细胞 , 对抗血 栓形 成 , 高 血 液 灌 注 量 , 而 防 治微 血 管 提 从
病变 。
(R 明显升高 , I) 红细胞 电泳率 ( M ) E R 明显降低 , 血
小板粘 附性 增高 , 聚集 性增 强 , 释放反 应异 常 。
P C通 路 的激 活可 影 响一 系列 血 管 功 能 , 进 血 小 K 促 板聚集 , 高血液 黏 稠度 , 提 改变 血 液 流 变性 , 成 微 造 循环 障碍 , 使微 血管 病变 的发生 。 促
( ) 液流变 学 : 5血 以红 细胞 比积 , 细胞 变形 性 红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2 1 0 2年第 7卷 第 6期
、
基 理 特 征 : 循 环 功 能 性 改 变 , . 微 内皮 损
伤, 基底 膜 增 厚 , 液 黏 稠 度 增 高 , 细胞 聚集 , 血 红 血 小 板粘 附 和 聚集 , 微 血 栓 形 成 ,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致 是 主要过 程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共 同 的 病 理 基 础 是 微 血管 的功 能和 结构 改 变 , 周 细胞 的丢 失 可能 是 而
少血 管 内皮 细胞 氧 化 应 激 , 正 微 血 管 、 流 动 力 纠 血
学异常, 进而改善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心肌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266003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老年医学科 作者简介:颜贵英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病研究 Email:qingyuefengling@ 通讯作者:毛拥军 Email:mmc168@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05-0505-0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05.022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年 5 月 第 30 卷 第 5 期(总第 203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y,2015,Vol. 30 No.5(Serial No.203)
505
综述
糖尿病心肌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颜贵英、胡松综述,毛拥军审校
摘要 高血糖所致内皮功能障碍,激素的产生和释放的改变,平滑肌细胞的代谢变化这三大主要损伤机制,导致 小动脉和微血管的损伤,促进糖尿病心肌病的发展。这些因素通过单独地或联合作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细胞信 号和基因转录改变,导致血管收缩和冠脉结构重建 , 使心肌灌注不足,从而降低了能量状态,导致 Ca2+ 浓度改变、 细胞凋亡、心肌收缩力降低等心功能障碍。本文对糖尿病诱发的以心脏微血管病变为特点的心功能障碍的损伤机 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糖尿病;微血管病;心功能障碍;代谢障碍;内皮功能紊乱
[2] Pappachan JM, Varughese GI, Sriraman R, et al.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Pathophysiology, 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World J Diabetes, 201月 第 30 卷 第 5 期(总第 203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y,2015,Vol. 30 No.5(Serial No.203)
《2024年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的研究》范文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变化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
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变化虽不显著,但仍能观察到血管直径的细微改变。
本文旨在探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微血管直径的变化情况,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理机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变化,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技术,观察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的形态和直径变化。
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1. 微血管直径变化通过眼底荧光造影技术,我们发现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较正常人群有所增加。
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直径增加最为显著。
此外,随着病情的加重,微血管直径的增加程度也逐渐加重。
2. 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微血管直径的增加与患者血糖水平、病程长短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糖水平越高、病程越长,微血管直径的增加程度也越明显。
此外,微血管直径的增加与视网膜功能损伤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 统计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变化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这表明微血管直径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五、讨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直径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重要病理特征。
微血管直径的增加可能与长期高血糖状态、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微血管直径的增加。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直径较正常人群有所增加,且与患者血糖水平、病程长短等因素密切相关。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态 时促 进 氧 化 应 激 的 因 素 包 括 : 应 性 活 性 氧 、 反 自由基 增 加 , 糖基 化产物 和糖 氧化产物 形成增加 , 氧化应激 机制减 弱。 抗
皮 细 胞 及 浸 润 的单 核 细 胞 中表 达 增 加 , D 患 者 尿 MC 1 且 N P
水 平 较 对 照 组 明 显 增 高 , 血 清 MC 1水 平 无 明 显 变 化 。 而 P B n a等 [ 的 实验 得 到类 似 结 果 , 尿 白蛋 白与 尿 MCP ab 1 且 1水 平 明 显 相 关 。 明 DN 患 者 尿 中增 加 的 MC 是 由局 部 产 生 表 P1
维普资讯
・2 46 ・
Pr c e i g o i ia e ii e J Ap . 0 8 Vo No 4 o e d n fCl c lM d cn , r 2 0 , l1 . n 7
肾 病 ( N) 发 生 和 发 展 l 。 P 在 D 患 者 中表 达 水 平 增 D 的 9 MC 1 ] N 加 时 有报 道 。 有研 究 分 析表 明 MC 1 肾小 管 上 皮 细 胞 、 P 在 内
量 白 蛋 白尿 患 者 中 常 与 重 要 的 糖 尿 病 肾 病 及 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球、 底 、 经、 肌、 肉等微 血管 为主 , 起 肾小球 病变 、 服 神 心 肌 引 视 网 膜病 变 、 经 病 变 、 肌 及 肌 肉 病 变 , 为 决 定 患 者 预 后 神 心 成
v WF水 平 的 升 高 可 作 为 微 血 管 内皮 细 胞 受 损 的 标 志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浆 v F水 平 比正 常 人 高 , 伴 有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并 W 而
发 症 患 者 其 水 平 , 制 尚 不 完 全 清 楚 l 。在 糖 尿 病 肾 病 与 糖 机 4 j 尿病视 网膜病变患 者 中 v WF 水 平 明 显 升 高 ,WF 升 高 在 微 v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研究进展
是发 表在 《 新英格 兰》 杂志 上 的最新 数据 。 从 这张 图
上我们 看 到 , 从2 0岁到 7 O岁 , 在 不 同 的年龄 段 , 6 0 岁 以前 ,男 性 的发 病 率要 高 于女 性 : 6 0岁 以后 , 男 女 性 的发病 率是 差不 多 的。 现在 , 糖 尿病 发病 呈 现 低 龄化 , 年轻 人 的发病 率也 已经很 高 了 。这是 已经 确 诊 的数 据 , 如果 加 上 有倾 向还 没 有确 诊 的 。 发 病 率 就更 高 了。 糖 尿病 所带 来 的危害很 重 要 的就是 它
低也 会导 致一 氧化 氮 生成 的 减少 ; 一 氧 化氮很 容 易 被氧化 灭活 , 更重 要 的一 点就 是它 合成 的酶 ( N O S ) ,
合 成 的量 可 能减 少 了 , 酶需 要 一些 辅 因子 。 辅 因 子 活性 降低 也会 造成 一 氧化氮 生成 的减 少 。 我们 现 在 所要讨 论 的是 调节 一 氧化 氮 的一种 活 性物 质 , 叫 做 内源性 一 氧化 氮合 酶抑 制 物 , 它能 够抑 制 酶从 而使
就是 由于 A D MA在 机体 里面 的浓 度 很 高 ,而且 它
抑制 N O S的活 性较 强 。现在 已经 知道 , A D MA首先 是 在蛋 白或 者是 多 肽 的链上 对 精氨 酸 进行 甲基 化 。 那么进 行 甲基化 的这种 酶 分解 生 成 AD M A, 而 生成 的这 种 AD MA然后 在 D D A H 即二 甲基 精 氨酸 二 甲
氧 化氮 生成 减少 , 内源性 一 氧化 氮合 酶抑制 物 叫
做非 对 称 二 甲基 精 氨 酸 , 英 文 简称 A D MA, 一 氧化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机制.docx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机制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器官病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关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微血管壁的病变、微血流紊乱和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探索。
这三者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
其发病机制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微血管壁的病变:正常微血管壁以基底膜作为基础。
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之与管腔分开。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一种较早表现。
当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时,病变可以改善;反之,则加速基底膜增厚。
当基底膜增厚严重时,受累的微细血管可部分或全部阻塞,引起组织缺氧,以致病变持续不断加重。
如糖尿病性肾病的基底膜增厚引起弥漫性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或完全性玻璃样变,最终导致尿毒症。
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会引起出血、增殖以至双目失明。
内皮细胞损伤在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
反复的内皮细胞死亡和再生可引起基底膜增厚,使血管口径缩小,内壁粗糙,弹性及收缩力减弱。
这些改变可导致血流不畅、淤滞,以至阻断,使体内组织处于缺氧状态。
除高血糖外,生长激素的增多也是一个引起基底膜增厚的重要因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底膜增厚的过程中,纤维素的沉积也越趋明显,后者可能是促进一般性基底膜病变发展为明显小血管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
(2)微血流紊乱: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变化,也是重要的始动机制。
在糖尿病的早期,无论在肾脏、视网膜或其它周身组织电一般均先有血流量增加和高灌注状态。
这种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是最终导致微血管病变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大分子蛋白质可经做血管外渗和沉积于管壁,而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则可逆转血流紊乱。
例如,早期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糖,可逆转蛋白尿;反之,则引起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管壁闭塞,最终导致严重的总体循环损害。
(3)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闫双群;肖乐;薛双亮(综述);龚昆梅(审校)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12
【摘要】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根据研究估计,到2030年世界将会有近4.4亿人患糖尿病,相比2010年增长到总人口的7.7%[1]。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此种类型占患病总人数的10%左右;另一种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占患病总人数的90%左右[2]。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分为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总页数】2页(P1685-1686)
【作者】闫双群;肖乐;薛双亮(综述);龚昆梅(审校)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昆明650034;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昆明650034;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昆明650034;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昆明650034;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综合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黄艳丽;毕建璐;汤海欣
2.2型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J], 范佳双
3.3-硝基酪氨酸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J], 赵若涵;王立新;田风胜;白海龙
4.自噬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J], 魏海军;张铖;杨舒涵;郑杨;申嘉陵;刘勇;何延政;孙晓磊
5.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J], 刘津菡;周智广;肖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系统 构成 , 主要 的是 醛 糖 还 原 酶 ( R) A 最 A , R对 葡 萄
糖 的 亲 和力 较 低 ,正 常 情 况 下 几 乎 无 法 测 得 AR 活 性 , 以葡萄糖很少 ( 约 5 ) 多元 醇通路代谢。 所 仅 % 经 但 当糖 尿病血 糖 水平 升高 时 , 己糖 激酶 呈饱 和状 态 , 过
1 1 多 元 醇 通 道 活 性 增 加 多 元 醇 通 道 由一 系 列 酶 .
受 到 影 响 , 化 L L很 难 被 L L受 体 识 别 , 糖 D D 导致 吞 噬
细胞 通 过 清 除 途 径 增 加 对 L L摄 取 , 形 成 泡 沫 细 D 并 胞 ;D L L更 易 氧化 , 刺 激 血小 板 聚集 ; 化 血红 蛋 白 并 糖
的发 病 过程 。
发 生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糖 化 后 的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D ) 细 胞 内 的分 解 能力 下 降 , 引 起 高 L L血 L L在 可 D 症 , 致动 脉硬 化 ; 细胞 膜 糖 化 后 , 细胞 变 形 能 力 易 红 红
1 发病 机 理
・
综述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的发 病 机 制 和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Re e r h pr g e so a ho e ss a d t e t e ti i s a c o r s fp t g ne i n r a m n n m — c o e s ld s a e fdi be e r v s e ie s s o a t s
逆 的不稳定 的糖 基 化 产 物 ( ci 碱 ) 再 经 过 结 构 重 S hf ,
排 , 化 为较 为稳定 的酮胺 化 合 物 ( m dr 产 物 ) 以 转 A a oi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海燕(综述);张永红(审校)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5)5
【摘要】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主要元凶。
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有致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 DR)以及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等。
鉴于目前该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
阐明,迄今为止仍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因此探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vessels, DMC)的发病机制可为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就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表观遗传学以及血糖波动等相关机制展开综述,为DMC的
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5页(P585-589)
【作者】王海燕(综述);张永红(审校)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3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3.高尿酸血症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5.转化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致视网膜脱离, 造成失明 [ 1] 。足细胞和内 皮细胞 形成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并与基膜一起构成了肾小 球的滤过屏障。足细胞损伤和丢失是糖尿病肾病的 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 2] 。
5. 氧化应激反应: 在 2004年的 ADA 和 EASD 大 会上美国学者提出: 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 4条通路活 性增加, 实质上都是高糖诱导的超氧化物过表达的结 果。持续高糖状态下葡萄糖诱导的线粒体过氧化物
生成过多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中心环节和共 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发现, 氧化应激反应可以 激活几乎所有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关
的信号传导通路, 包括 PKC 通路、多元醇通路、己糖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 8月 第 39卷 第 8期
综述与进展
胺通路以及 AGE s形成 [ 6] 。氧化应激的结果是导致 ROS的产生。糖尿病血管病变过程中产生的 ROS主 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 葡萄糖自身氧化、蛋白质非 酶糖 基化、多元 醇 通路 激 活、线 粒体 电子 传 递 链、 NAD PH 氧化酶和解偶联的 eNO S[ 14] 。 Brow nlee等认 为糖尿病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生成 ROS可能是 氧化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进一步提出, 来源于 线粒体的 ROS通过下调 eNOS的表达和抑制其活性 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 15] 。因此, 阻断线粒体产生 过量的活性氧 可抑制高 血糖引 起的蛋 白激酶 C 激 活、AGE s生成、山梨醇蓄积以及转录因子 NF - B 的 活化。 ROS介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表现为 记忆性的病理改变, 当血糖降至正常后, 这种改变仍 然存在, 从而影响血糖水平的恢复, 称之为高血糖的 代谢记忆 [ 16] 。过量生成的 ROS 可以与 DNA 和蛋 白相互作用, 引起细胞损伤, 其中线粒体 DNA 可能是 RO S损伤的一个特殊靶点 [ 16] 。近期研究发现, NAD PH 氧化酶在氧化应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17 ] 。AGE s 和 RAGE 相互作用激活下游通路的 PKC - , 介导糖 尿病大鼠肾脏的 NAD PH 氧化酶生成 RO S[ 12] 。糖尿 病小鼠的 PKC - 基因被敲除后其 NADPH 氧化酶 不再被激活, 表明 NADPH 氧化酶激活可能通过 PKC 途径 [ 18] 。在氧化应激反应中, NAD PH 氧化酶如同一 把 双刃剑 : 一方面, 在糖尿病早期, 短暂激活 NAD PH 氧化酶可通过 ROS激活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通 路, 继而诱导抗氧化酶表达上调, 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另一方面, 长 期激活 NADPH 氧化酶产生过量的 ROS可引起 eNOS 解偶联、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细胞内 NADPH 水平下 降所致的抗氧化基因表达减弱 。 [ 19] Satoh等发现, 糖 尿病大鼠肾小球 eNOS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增强, 而 肾小球 eNOS的二聚体形式减少, eNOS 处于解偶联 状态可导致 ROS生成增多。因此, 认为 NADPH 氧化 酶和解 偶联 的 eNOS 很可 能 是糖 尿 病大 鼠 肾小 球 RO S生成的主要来源 [ 20] 。
10 2
达水平, 增加纤维连接蛋白和 型胶原的表达, 导致 细胞外基质增生。在糖尿病状态下, 视网膜、肾小球 和主动脉等多种组织中 PKC 活性均增强, 而脑组织 的 PKC活性保持不变, 提示了组织特异性的 PKC 激 活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发 生于视网膜和肾小球, 表现出一定的器官特异性 [ 8] 。 PKC 在血管组织中的分布呈亚型 特异性, 其 中 PKC - 主要在视网膜、肾脏、心脏、脑和胰岛等组织中表 达, 被认为是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的一种主 要的亚型 [ 9] 。由于 PK C对组织或细胞的生理活动非 常重要, 非特异性的全 PKC 抑制剂很可能引起一些 毒性反应, 甚至导致机体死亡, 因此人们针对 PKC -
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 内皮细胞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具有关键作用, 其结构和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来自不同部 位的血管内皮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表型特征并不 相同。研究表明, 不仅来自大血管和小血管的内皮细 胞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 而且来自不同组织器官的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也不相同, 这些差异基 因对于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形成 和脂质代谢等一些生物效应有重要意义。除内皮细 胞外, 其他类型的细胞如周细胞和足细胞在糖尿病微 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视网膜周细胞可调节视网膜毛细血管局部的血流量 和血管通透性, 对内皮细胞起支持作用, 还可通过接 触抑制对内皮细胞的增生起抑制作用 [ 1 ] 。内皮细胞 之间以紧密连接的方式相互连接, 构成了血 - 视网膜 屏障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基础。周细胞和内皮细胞结 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维持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稳定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周细胞选择性的丢失被认为 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它导致 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增生、基膜增厚和微血管瘤形 成, 进一步引起血 - 视网膜屏障破坏, 视网膜毛细血 管出血、渗出, 乃至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纤维增生, 最终
此外, 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肾小球肥大、基膜增 厚以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的进行性积聚, 尿蛋白排泄 量增加, 后期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 大量蛋白尿生成, 发生终末期肾衰竭。糖尿病的微血 管改变不仅发生在肾脏和视网膜, 也可累及肢体末端 微血管, 表现为微血管内皮损伤, 基膜增厚, 管壁通透 性增加, 毛细血管出血、渗出, 管腔狭窄甚至 完全闭 塞, 引起组织的血液灌流减少, 出现缺血性坏死。糖 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合并溃 疡、坏疽、感染引起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 具有很 强的致残性, 最终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糖尿病微血 管病变表现出一定的器官特异性, 主要发生在肾脏、 视网膜及外周血管, 而在脑和肺等其他器官这种病理 改变并不明显。深入研究微血管病变的器官特异性 的相关机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寻找预防和治疗糖 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靶点。
1 01
综述与进展
JM ed R es, A ug 2010, V o .l 39 N o. 8
( advanced g 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在非酶促 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脂质或核酸等的游离氨基与 还原糖的羰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所产 生的一组稳定的终末产物。在长期高血糖过程中, 糖 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 通过与内 皮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 干扰活性氧 的作用,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影响血管的结 构和功能, 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可能是引起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 RAGE 在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足细胞和神经胶质 细胞中都有低水平表达。糖尿病发生 后细胞 RAGE 表达水平随着其配体浓度的增加而上调 [ 3] 。 AGEsRAGE 对于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 通过转基因动物模型所证实。Y am am o to等将胰岛细 胞过度表达 iNOS的转基因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 性过表达 RAGE的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结果杂交 小鼠的 RAGE 过表达增加了内皮细胞对糖基化终末 产物的敏感性。这种双重转基因鼠的肾脏病变呈加 速发生, 蛋白尿加重, 肾脏增生肥大, 出现肾小球系膜 增生和肾小球硬化 [ 4] 。而阻断 db / db 小鼠的 RAGE 或敲除链脲佐菌素 ( STZ ) 诱导的糖尿病小 鼠 RAGE 基因, 则可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肾 病的始发因素, 但是 AGE s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除肾小球内皮细胞外, 系 膜细 胞 和 足 细 胞 亦 表 达 RAGE 受 体。 AGEs 通 过 RAGE与这些细胞结合, 可产生过多的基质蛋白, 并能 改变基质蛋白金属酶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表达 [ 3] 。
3. 蛋白激酶 C信号通路激活: 目前认为, 蛋白激 酶 C ( PKC )激活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共同通 路。糖尿病情况下多种途径可激活 PKC: 高血糖可使 细胞内二酯酰甘油 ( DAG ) 增多, 激活 PKC; 多元醇通 路活跃使 NADH /NAD+ 比值升高, 有利于 DAG 形成, 从而激 活 PKC; AGE 和 RAGE 相 互作 用 也可 激 活 PKC[ 5] ; 氧化应激 反应和游 离脂肪酸 增加均可 导致 PKC 激活 [ 6] 。 PKC 激活进 一步影 响一系 列血 管功 能, 包括血管的舒缩反应、通透性、内皮细胞增生、新 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PKC 可抑制内 皮细胞的 eNOS活性, 降低一氧化氮 ( NO) 的产生, 并 且增加血管的内皮素 ( endothelin- 1, ET - 1)的释放, 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 7 ] ; PK C 也可促使血 管内皮 生长因子 ( VEGF ) 表达, 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增 加血管通透性; PKC 还可上调肾小球的 TGF - 1 表
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 1. 多元醇通路的激活: 多元醇通路由一系列酶系 统构成, 其中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通路的关键酶。正 常情况下葡萄糖很少经多元醇通路代谢, 当糖尿病血 糖水平升高时, 己糖激酶呈饱和状态, 过剩的葡萄糖 不能通过正常的氧化或酵解途径代谢, 于是, 醛糖还 原酶活性增加, 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多元醇代谢通 路激活后使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过度堆积, 继而引起 细胞渗透性损伤, 同时细胞内肌醇和谷胱甘肽 ( GSH ) 水平下降, 还原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烟酰胺腺嘌 呤二核苷酸 ( NA DH /NAD+ ) 比值增高, N a+ - K + AT P 酶活性下降, 细胞和组织 缺氧, 内皮细胞 受损。 一般认为, 多元醇通路激活发生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信号通路中的上游, 因此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阻断 多元醇通路代谢, 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2. 糖基化终末产物 及其受体: 糖基化终末 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