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d09fc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1.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手工艺等非物质形式的传统文化表达。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实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遵循,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1.国家政策与法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这些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方政策与实践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以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实践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研究1.保护措施研究有关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建议和措施,如加强非遗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等。
2.传承与发展研究学者们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如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播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问题、非遗制作者的权益保护等。
2.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如非遗项目的传统表达与现代创新的结合问题、年轻一代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等。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6e38e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8.png)
文旅+非遗文献综述文旅+非遗: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代表着人类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随着现代旅游的不断发展,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文旅+非遗是指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
文献综述1.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项事业相结合,以提高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
2.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旅游业是指以旅游业为主营业务的经济活动。
非遗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遗产地旅游: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文化旅游:在游客中心、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让游客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文化旅游+非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例如非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
(4)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商品,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文化旅游套餐等,推向旅游市场。
3. 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文旅+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长期的发展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加强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0bf57331b765ce05081421.png)
2008年6月第10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 a 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 e)Jun.2008Vol 110Suppl ement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刘金萍,贾鸿雁(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G05;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8)0S 201702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金萍(3),山东省沂南县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学。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国内逐渐出现了一股申遗热潮,与此同时对其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7年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遗”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
相关论文近年也较多,本文主要从非物质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直到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基本内容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
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吴馨萍在《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一文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遗产兑现演变为背景,介绍了“无形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由来、基本含义,表现形式及存在特征,并对这类遗产的本质和文化性征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1];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2]、杨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3]、白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等文对“非遗”的概念、表现形式、特征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4];高丙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是新近发生的,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并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5];张春丽、李星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界定、内涵、外延等领域进行详细述论,并对研究中尚存的问题进行了剖析[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f0a71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6.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等各种活动和表达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内文化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学者们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法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通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措施等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系统的法律规范。
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国内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f1c63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5.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本综述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
在中国各地,许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1.1口头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口头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学者们对不同地区的口头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口头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快速消失的威胁,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传承。
1.2表演艺术的调查研究中国的表演艺术博大精深,包括戏曲、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冷淡、传承断裂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1.3传统手工艺的调查研究传统手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调查研究表明,许多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竞争、技艺传承等问题,急需进行保护和振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研究政府的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对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探讨更科学、更有效的政策路径。
2.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研究人员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2.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政策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bb9b17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c.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3-07-03T08:02:26.812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7月作者:巴浩冉[导读]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全面,涵盖概念界定、价值功能、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因此对已有研究细致分类并梳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23)7-298-06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
此后,中国学界开始初步探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约》(以下简称《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公约》。
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学者的视野,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二十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公约》的缔约,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实施,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独到的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以及中国经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有1652篇期刊论文和27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等方面。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28c3f9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7.png)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刘慧娣;刘敏;任亚鹏【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文章主要采集2006年到2015年的数据,运用UCINET软件分析近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多角度研究上.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传承、开发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6(035)012【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非遗;保护;开发模式;原真性【作者】刘慧娣;刘敏;任亚鹏【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晋中030600;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晋中030600;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晋中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颁布了《保护非遗公约》,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学术界开始了对非遗各方面的研究。
非遗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到非遗的理论研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利用。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旅游开发利用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近十年关于非遗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众多学者对非遗旅游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1 数据来源文章选择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期刊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检索项进行主题检索,以2006年到2015年为时间节点,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18篇,其中期刊共1505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章共375篇,博硕论文共482篇。
1.2 研究方法通过图1分析可以看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的连线较密集,即对非遗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开发模式、旅游价值、原真性、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以及传承上。
2.1 非遗保护与旅游研究关于非遗的保护与旅游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非遗原真性的保护问题是众多学者最关注的方面。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dd240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4.png)
红(2013)提出了从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测评体系以及电力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能力素质测评所取得的成效。
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访谈实施、行为编码、指标提炼与分析、能力素质词典编写、模型构建与验证五个阶段。
通过对行为事件编码归纳的50余项能力素质指标结合战略演绎提取的60余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检验、内部研讨以及多次提炼,最终确定了共计56项能力素质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分为全员核心素质、职级通用、处级核心3类,再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对指标进行了最终修订。
廖颖川,吕庆华(2013)阐述了我国目前创意人才开发的困境,借鉴佛罗里达提出了创意经济增长的3T 理论也就是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人才和包容这三个条件,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调剂、测评这一系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郑学宝,孙健敏(2005)指出大学生能力素质教育缺乏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力素质模型。
目钱,国内的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考察的多是表征现象,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以保证,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和专业的人才测评方案。
由此我们知道目前对企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和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Sehultz,T.W,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M],1961(01).[2]Lucas,R.E 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M].1988(22).[3]廖颖川,吕庆华.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企业创意人才开发[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39—140.[4]王乔松.能力素质模型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11):56-57.[5]谢海红.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信息化应用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07):101-104.[6]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给予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管理研究,2011(10).[7]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8]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4).[9]陈建成,李勇.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01).[10]吴青一.国家创新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0).[11]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45-147.作者简介:龙宁斐(1991-),女,汉,四川南充,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某个个体的无形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7f666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8.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以人类为载体传承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指被视为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
根据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认知领域和相关的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地方政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加强与民间文化艺术家的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四、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动态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文件的解读和评价;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包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的推动作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非遗文化保护及旅游文化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非遗文化保护及旅游文化融合创新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9a67b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31.png)
非遗文化保护及旅游文化融合创新路径研究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3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4)第一章引言,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4)第二章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阐述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及研究视角;4 第三章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融合现状分析,梳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第四章国内外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融合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与启示; (4)第五章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融合创新路径构建,提出具体措施与政策建议; (4)第六章实证研究,验证创新路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4)第2章非遗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5)2.1 非遗文化保护的内涵与价值 (5)2.1.1 非遗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5)2.1.2 非遗文化的价值 (5)2.2 国内外非遗文化保护现状分析 (5)2.2.1 国内非遗文化保护现状 (5)2.2.2 国外非遗文化保护现状 (5)2.3 非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2.3.1 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匮乏 (5)2.3.2 非遗文化保护资金不足 (6)2.3.3 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6)2.3.4 非遗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6)2.3.5 非遗文化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足 (6)第3章旅游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6)3.1 旅游文化融合的内涵与类型 (6)3.1.1 内涵 (6)3.1.2 类型 (6)3.2 旅游文化融合的动力机制 (6)3.2.1 市场需求 (7)3.2.2 技术创新 (7)3.2.3 政策推动 (7)3.2.4 文化自觉与认同 (7)3.3 旅游文化融合的效应分析 (7)3.3.1 经济效应 (7)3.3.2 社会效应 (7)3.3.3 文化效应 (7)3.3.4 环境效应 (7)第4章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7)4.1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摸索 (7)4.1.1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8)4.1.2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8)4.2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效与问题 (8)4.2.1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效 (8)4.2.2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问题 (8)4.3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8)4.3.1 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动力,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d690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a.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备受重视。
本文将对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民间文化成果的总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一定的法规和政策出台。
其中,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非遗保护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监管和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法规,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与案例研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表演、传统医药等各种项目。
这些项目在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之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实践研究中,国内各地都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组织非遗表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丽江古城对纳西族的传统节庆进行了深入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为了纳西族文化的窗口;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也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观众。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境。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3b034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1.png)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民间信仰等领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以非物质形式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产业,包括口传、表演、社会实践、节庆等方面的人类创造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民间手工艺、节庆习俗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也展现着非凡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将其传递给后代,也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鲜元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可以相辅相成,旅游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发展机遇,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主题,增强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体验,提高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节目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参观观看。
例如,梨园戏曲、京剧、湘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可以成为旅游线路中的一个亮点。
同时,在一些民间艺术展览和表演中,可以向游客展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贴纸皮影、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增加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
节庆习俗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节日来临之前,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习俗进行,各地特色鲜明。
将这些传统习俗融入到旅游中,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并感受到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的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98e1c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8.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它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特点,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传承人口减少、资金缺乏、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多种形式,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保护项目等。
但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分布广泛,加之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长期性,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保护资源的不足、传承人口减少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面,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等。
但是,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传承人才培养不足、市场开发不够成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研究者对传承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一些传承策略,比如加强传统技艺的培训、设立相关基金支持传承人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952f7d2d15abe23482f4dd9.png)
构建 我 国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传承人 的保护制 度0 。 ] 高寿 福认 为 , 在韩 国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保 护运 动 中, 民参 全 与意 识较 高 , 时把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和 生产 化 、 同
乐、 民间舞蹈 、 传统戏剧等 十大 类 。为研 究需要 , 本文
所涉 及的非物 质文化遗 产 , 就是 以这 十大类 为准 。 中华 民族 传统 文化 源远 流 长 、 博大 精 深 , 当今 是 世界 上唯一不 曾中断 的古 代文 明物化 形 态形式 , 中国 是首 屈一指 的文 明古 国 , 有着 异常 丰富 的非物质 衷 。下面分 别
予 以综述 。
“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 人类 通 过 口传 心授 而 世代 是 相 传 的文化遗产 , 一个 民族 古老 的生 命记忆 和活 态 是 的文化基 因 , 被誉 为“ 人类精 神 的家园 ” 。根据 国务 院 20 0 6年 公 布 的 《 一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第 录 》 我 国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划 分 为 民间 文 学 、 , 民间 音
产正 在被进 行多样 的商业开发 , 其遭 受毁 损 的新 闻则
又 屡见不鲜 。鉴于此 , 近年来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保护利
用 的研 究逐 渐升 温 。
二 、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研 究 角 度 非
在 中国知 网上 以“ 物 质文 化遗 产” 非 为题 名进 行
财保 护法 》 可贵 的是 , , 他们发现 问题 不断修 正该法 律
( ) 一 国外保 护非物 质文化遗 产 的借鉴研 究 随 着我 国在 2 0 0 4年正式 加入 联合 国教 科文 组织
遗 产 , 非物 质文 化遗产 进 行有 效 保 护 、 对 利用 和传 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481309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1.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55e4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0.png)
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综述1. 介绍非遗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或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经历了千百年的光辉岁月,如今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文将对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共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传承与保护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技艺传承困难、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问题。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许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设立非遗工作室和非遗展示馆,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更多的传播与展示。
3. 创新与融合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得以融入现代生活,拓展了市场需求。
另不少手工艺人也在不断尝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向前发展。
在服饰类非遗中,一些手工艺人开始尝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4. 社会参与与传播非遗的传承离不开社会的参与与传播。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众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另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非遗传播,通过举办展览、庙会等活动来推广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6. 总结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紧迫的问题。
在政府、社会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得以传承与发展,继续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增添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国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综述,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并对其重要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268d05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8.png)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摘要本文旨在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研究意义。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44ccf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0.png)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综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这可是个相当有趣又很有意义的话题呢。
咱们先来说说国内的情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真是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像京剧,那婉转的唱腔,精致的妆容和服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地方就把京剧和旅游结合起来了,游客到了北京,要是能看一场正宗的京剧表演,那感觉就像吃了一顿满汉全席一样满足。
再比如说剪纸艺术,那些民间艺人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张纸在他们手里能变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有的旅游景点就专门设置了剪纸体验区,游客们自己动手剪纸,就好像在跟古老的文化进行一场亲密对话。
在国内的一些古镇,非遗简直就是灵魂。
就拿乌镇来说吧,那里的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从织布到印染,一道道工序都展示着传统的魅力。
游客们穿梭在小巷子里,看着那些晾晒的蓝印花布,就像走进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棒的旅游体验吗?而且,这些非遗项目也因为旅游的带动,有了更多传承下去的机会。
就像一个火种,原本可能在角落里快要熄灭了,旅游就像一阵风,把这火种吹得更旺了。
再看看国外呢。
法国的香水制作工艺那也是闻名世界的非遗啊。
那些香水小镇,弥漫着各种迷人的香气。
游客们到了那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香的王国。
这不仅让游客享受了美妙的嗅觉之旅,也把香水制作这个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了。
还有意大利的玻璃吹制工艺,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简直是艺术品。
在威尼斯等地,游客可以观看玻璃工匠现场吹制玻璃,那场景就像看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
这和旅游结合起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到意大利的独特文化魅力。
不过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结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让非遗变了味。
就好比一个本来很淳朴的姑娘,被浓妆艳抹得失去了原本的清新。
比如说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把非遗表演搞得太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这可不行啊,非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被破坏了。
另外,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也要找到一个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6-08-15T11:23:23.9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3月作者:蒋佳玲[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积极影响是主要的,消极影响是次要的。
蒋佳玲
重庆市山水都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内容摘要:旅游者文化体验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之间互动明显。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年在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文章进行梳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归纳;分析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
自此开始,国内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步高涨,研究内容逐步深入。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加入该公约开启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幕,研究所涉领域集中在旅游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介入使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多样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和旅游有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在保护基础上的对其旅游开发成为2008之后之年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2008—2013年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对立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和旅游价值评价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对立关系
不同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统一对立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旅游者高层次文化体验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转化为现实中旅游资源,并在旅游资源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在旅游实践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旅游者需求为节点建立了密切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统一对立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以下对这四个方面逐一论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和旅游价值评价
目前掌握的文献,大多数研究者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较少涉及到两者之间的消极影响。
研究结论表明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是主导地位,两者之间的消极影响处于非主导地位,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就是如何发挥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
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和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确定能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在确定其旅游开发具备合理性和适宜性之后,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宜性评价,还是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均抛开了单一的定性评价方法,而是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定量评价中,首先建立评价模型,接着选择评价指标,然后用调查方法获取各评价指标的得分,最后将数据带入模型进行计算,通过这几步得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更为科学合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研究
在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立统一关系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充分肯定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的研究逐步开展,并进一步深入,这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式研究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研究主要从旅游供给角度、旅游需求角度以及遗产真实度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来展开,宏观层面研究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原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开发模式两个方面。
在旅游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和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动两者密切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现状,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同时带来的机遇。
挑战就是,想要发展旅游就不可避免的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因素,而想要更好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不可避免的考虑到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机遇就是,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彼此研究对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可以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地,也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其中的一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的外表之下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都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激发旅游者动机、丰富旅游资源和加深旅游活动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
旅游产业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影响则根据是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保护资金、扩大影响受众、创新传承渠道等,其消极影响主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当造成的,消极影响的表现有歪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忽视非物质文化的整体性和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极分化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侧重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的功能修复,可以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积极影响是主要的,消极影响是次要的。
提升两者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发挥旅游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产业的内涵深化作用。
但是,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却不是同步的。
旅游发展是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完全依赖旅游产业的反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旅游业的文化需求契合度非常高,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进入旅游业,担负起旅游资源的角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价值及活态性特点使其脱离静态旅游资源的范畴,成为动态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时可以依据其特性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创新、甚至再造。
参考文献:
1 王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 2010 (04) :11-12
2 王雪.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11) :124-126
3 谭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济, 2011 (02) :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