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哥-第三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混凝土结构形成与基本性能
“硬化水泥和混凝土的许多力学性能似乎主要取决于
胶体状水化产物的物理结构而较少取决于硬化水泥的化
学组成”。
3.1 硬化水泥浆体的结构
1. 特点
⑴ 包括了固、液、气(孔)三相;
⑵ 从宏观、细观到微观观察,水泥石都是不均匀的; ⑶ 硬化水泥浆体结构随条件而变化;
⑷ 其结构随应用时间而变化。
是六角棱柱晶体,但长径比很大,大约10×0.5μ m,故在显
微镜下常看到的是针状晶体(图5)。
· 在适宜的水化条件下,水泥浆体中生成的单硫型水化硫
铝酸钙(3CaO·Al2O3·CaSO4·12H2O)能形成发育较完好的六
方板状AFm,但多数情况下形成结晶差的AFm,并与C-S-H紧密
地生长在一起。
图 5 钙矾石 SEM 照片
dr dt
μ— 称为塑性粘度(结构粘度),以区别于牛顿液体的粘度系数η。
2. 工作性试验方法 ⑴ 坍落度试验 (图12)
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大小、评价新拌混凝土的变
形性能或抵抗流动变形性能的试验方法。 ⑵ 维勃稠度试验 (教材 图3.16) 适用于测定干硬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弥补坍落度试 验对低流动性拌合物灵敏度不够的不足。
2. 硬化水泥浆体中的固相 ⑴ C-S-H 凝胶 (水化硅酸钙)
· 水化硅酸钙没有固定的组成,因此不能用化学计量的
分子式表达,而以C-S-H来代表,常用C/S比和H/S比来 表示它的组成。 · 水化硅酸钙的颗粒细小,在1 nm~1μm左右,属胶 体尺寸范围,因此称之为凝胶(图1、2)。
· C-S-H凝胶体的确切结构尚不清楚,但目前已建立了
3.2 界面过渡区(界面层)
1. 过渡区的结构 · 在新捣实的混凝土中,沿集料周围包裹了一层水膜 (厚度约几个μm)使贴近集料表面的W/C大于混凝土的 主体。 · 由于该区域W/C大,孔隙较大,为晶体生长提供了更
多的空间,水化产物的结晶尺寸比水泥浆本体中的晶体
要大(图7)。 · 这些晶体呈择优取向,即在该区域内富集与定向生
长(见图8、9),造成裂纹传布的有利条件。
图7
界面过渡区结晶良好的CH及其它水化物
图8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模型(1)
图 9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模型(2)
2. 过渡区的强度 过渡区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孔的体积和 孔径大小;②氢氧化钙晶体的大小与取向层;③存在的 微裂缝。 ·大尺寸CH晶体粘结力较小,其取向层结构为劈裂拉 伸破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除①、②因素外,微裂缝的存在是过渡区强度低的 主要原因。(集料的粒径及其级配,水泥用量,W/C, 养护条件,混凝土表里的温、湿度差,离析泌水等因素
① 在炎热季节采取措施降低集料温度和拌合水温;在
干燥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止水分过快蒸发。 ② 考虑采用矿渣水泥或掺加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 ③ 选择经时损失小的高效减水剂,同时掺加缓凝剂或 引气剂(或两者都掺)。
4. 粘聚性(离析与泌水)
粘聚性(也称稳定性)指混凝土拌合物保持其组成
材料粘集在一起,抵抗分离的能力。
离析有两种形式: ① 粗集料颗粒从拌合物中分离,即粗集料与砂浆相互
分离。(见图14)
② 水和水泥浆从拌合物中分离出去,即泌水。(见图15)
图 14 混凝土分层离析结构示意图
(Ⅰ) 外分层
(Ⅱ) 内分层
拌合物理想状态
( 图 15 )
拌合物严重泌水离析
减少泌水的主要措施:
① 改善集料级配,适当提高砂率或采取颗粒细一些
⑴ 胡克弹性固体模型
的理想材料 τ= G r
表示具有完全弹性
⑵ 牛顿液体模型
想材料
表示只具有粘性的理
dr dt
τ= η
⑶ 圣维南(stv)塑性固体模型 τ= τ0
表示超
过屈服点后只具有塑性变形的理想材料
通常,混凝土拌合物接近于一般宾汉姆体。
图 11 宾汉姆体流变模型
宾汉姆体流变方程:
τ=τ0+μ
的砂。 ② 掺加矿物掺合料,如Ⅱ级以上粉煤灰等。 ③ 在W/C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增大一些水泥用量 。 ④ 掺加适量引气剂。(经验表明,引气能减少泌 水,但其机理还不太清楚。)
3.3.2 硬化混凝土性能 1. 强度
工程材料的强度通常被定义为抵抗外力不受破坏的能力。
⑴ 孔隙率与强度的关系 Powers在其发表的经典著作中已阐明:不论龄期、原始
名称及分类 毛细孔 大孔 中等孔 细小毛细孔 (凝胶孔) 凝胶孔 直 径(nm) 50~104 10~50 2.5~10 0.5~2.5 <0.5 对水作用 容积水 产生中等表面张力 产生强表面张力 强吸附水 包含在结构内的水 对水泥石性质的影响 强度、抗渗性变差 同上,高温下收缩 在RH=50%时收缩 收缩、徐变 收缩、徐变
经常不易见到针状钙矾石,而代之以六方片状AFm晶体。
· AFt相虽然形成量不多(只占水泥石重量的百分之
几),却对硅酸盐水泥的凝结和早强起重要作百度文库。
3. 水泥石中的液相 · 已硬化的水泥浆体中仍然存在液体,按水的状态一般分为可 · 水泥石中的水并非纯水,而是为其它离子所饱和的液体,其 例如: 若液相中OH-浓度高,对钢筋保护起良好作用;对活性集料 则有可能引起碱-集料反应。 · 当水泥石失去自由水时,不会引起体积变化,而细小毛细孔
⑶ 坍落扩展度试验
(图12)
在测定坍落度的同时,测定扩展后圆形试料的长径和 短径并求其平均值,作为坍落扩展度值。
混凝土坍落度试验示意图
( 图 12 )
混凝土扩展度检测
图 13 混凝土流变仪
T=g+hN 式中 T — 扭矩 N — 转速 g 、h — 常数,相当于τ 0、μ
3. 影响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因素 ⑴ 用水量与高效减水剂 使新拌混凝土具有流动性的根本因素是水泥浆,
凝胶孔
· 毛细孔的尺寸和体积与新拌水泥浆体的W/C和水化程度有关; 凝胶孔尺寸仅几个纳米,凝胶孔约占凝胶总体积的28%。
图 6 水泥硬化浆体结构示意图
实心圆点—凝胶体颗粒(凝胶的尺寸是放大了的) 颗粒间空隙—凝胶孔 标有C的空间—毛细孔
综上所述,硬化水泥浆体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首
先要考虑的是硬化浆体中固相组分的显微结构,其次是
而影响水泥浆流动性的因素是水泥浆中水泥的浓度
(水灰比)和外加剂。 ⑵ 集料配比与集料性质 指新拌混凝土中集料总量、粗细集料的比例和集 料的性质对工作性的影响。
⑶ 水泥和掺合料特性
⑷ 温度的影响
⑸ 坍落度经时损失(温度和时间对流动性的影响) 指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随搅拌后时间的延长 逐渐减小的现象。 减缓坍落度损失的措施:
是层状的、由各CH片状结晶重叠而成的晶簇(见图4)。
· CH在水泥石固相中约占20~25%。由于表面积小,还 可能形成层状结构,出现解理面处的最薄弱环节,这将
导致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减弱。
图 4 水泥石中CH晶体簇
⑶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t)和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
· 钙矾石(3CaO·Al2O3·3CaSO4·32H2O)在水化水泥浆体中
蒸发水(如凝胶水、毛细水)和非蒸发水(如结晶水、结构水)。
浓度与水化过程和水化产物有关。同时这也对混凝土性能有影响,
(5~50nm)中的水失去会导致水泥石的收缩。
· 吸附于凝胶体表面的吸附水受外界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当 RH<30%时,吸附水大部分会逸去,同时引起水泥石的收缩。
4. 硬化水泥浆体的孔隙和孔结构 · 这是水泥石的重要组成之一,孔结构的概念包含: 总的孔隙量(常称孔隙率)、孔径大小分布、孔的形 貌等。 水泥石中孔的分类
⑵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① 水灰比与强度的关系 混凝土的强度取决于其组成相 — 硬化水泥浆体、界 面过渡区和集料强度的综合效应,而其中前两者的强度 均直接与水泥强度有关。因此,水泥的强度与混凝土强
度有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
fc = fce[A(C/W)- B] 式中,fc— 混凝土28d抗压强度;fce— 水泥28d抗压强度; C/W — 灰水比 ; A、B — 经验常数。
多种结构模型(见图3)。其强度产生的原因有待搞清, 它可能存在两种类型的内聚结合:①物理吸引(范德华
引力);②化学键。
图1
C-S-H凝胶的不同形貌
(a) 纤维状结合成蜂窝状
(b) 等大圆粒子
图2
C-S-H凝胶的网状形貌(SEM照片)
· 水泥石中C-S-H凝胶占体积的50~75%,对硬化水泥 浆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图 3 C-S-H 凝胶三种结构模型示意图
⑵ 氢氧化钙(CH)
· Ca(OH)2 是C3S、C2S水化时析出的产物,具有固定 的化学组成,是结晶完好的六方柱晶体。 · CH往往在水所填充的颗粒间隙中析晶长大。在生长 过程中如遇到其它颗粒的阻碍,则会在其周围生长,并 把该颗粒包围。 · CH的形状和尺寸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生长环境不同, CH可以形成扁平六方大晶粒,细长的、薄的晶粒,或者
· AFt相中的32个H2O是处于三种状态,即参与结构的OH- 和结晶H2O以及柱状结构沟槽中的H2O分子。在高温(> 70℃)下AFt会脱水,脱水顺序为:先沟槽水、后结晶水、最 后结构水。其结构就此遭破坏。
· AFt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会随液相中SO42-、Al3+ 和Ca2+的浓度变化而转化。当液相中SO42-和Ca2+不足 时,AFt就转变为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这时结晶形态也 转化为薄六方板状,同时使水泥石的性能降低。 · 在硅酸盐水泥中,由于所加入的石膏量不足以使铝酸 盐、铁铝酸盐完全生成为AFt,因此,在成熟的水泥石中
都会影响裂缝的产生及其数量。)
·由于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存在以上三个因素,故其强 度低于水泥浆本体,成为混凝土的薄弱环节(见图10)。
图 10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分布
3. 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由于过渡区结构的强度低于水泥石本体和集料相, 因此,会使混凝土在承受比水泥石和骨料低得多的应力 作用下发生破坏。 · 由于过渡区存在着微裂缝,在拉伸荷载作用下,微 裂缝的扩展比压荷载更为迅速。因此,混凝土的抗拉强
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并且呈脆性破坏。
· 由于过渡区存在孔隙和微裂缝,因此,混凝土的抗 渗性比水泥石和水泥砂浆都差。这种易透气和透水性对 钢筋防锈也有不良影响。
经研究,我们知道:W/C、集料矿物的性质、水泥的强
度、掺加高效减水剂等都会影响界面过渡区的性能。除此之 外,还有以下改善界面过渡区性能的途径: ① 骨料表面形态(表面特征) 对于同种骨料,表面形态比其岩相特征对粘结强度的影
响更大。
② 掺优质粉煤灰、硅灰 细粉煤灰(420 m2/kg)、硅灰有助于粘结强度的发展, 因为它们填充了原界面处较大的孔隙,减少了大的CH晶体的 富集。
③ 骨料表面预处理
采用特种试剂与方法对骨料表面进行处理,使其
表面活化并能与水泥浆体发生反应。如用明矾溶液、 明矾与水玻璃溶液、酸化硅酸钠溶液等对惰性骨料 进行预处理。 ④ 集料裹浆工艺(SEC)
将混凝土用水量分两次投入搅拌,第一次加入的
W’与水泥形成的低W’/C浆体,包裹集料颗粒,降低
了过渡区的水灰比,以改善过渡区的结构与性能。
⑤ 蒸压养护工艺
3.3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3.3.1 混凝土拌合物(混合料、新拌混凝土)性能 1. 工作性(和易性) 指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开始到抹平整个施工过程 中易于运输、浇筑、振捣,不产生组分离析,容易抹 平,并获得体积稳定、结构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质。 工作性的全部涵义应当是:流动性+可塑性+稳 定性+易密性,四者缺一不可。工作性是混凝土拌合 物的一种综合性能,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流动性 表示拌合物在自重或外力的作用下,易 于流动、填充模板的难易程度。 粘聚性 说明拌合物在运输、浇筑、振捣过程不 容易离析分层和泌水的性能。
孔系统,最后是硬化浆体中的水所处的状态。 硬化水泥浆体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这三者组成的性
质、相对含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① 水泥用量、W/C和水化龄期均相同,为何水泥 砂浆的强度比混凝土高? ② 当集料粒径增大时,为何混凝土强度会降低? ③ 即使集料非常致密,为何混凝土的抗渗性比相 应的水泥浆体低一个数量级?
水灰比或水泥特性如何,波特兰水泥浆体强度随着水化产
物的固体体积与水化产物有效空间之比(固空比)的增加 而增长,并提出了如下经验公式: Rc=A xn
式中 Rc — 水泥浆体抗压强度;
A — 孔隙率为零时的水泥浆体本征(固有)强度; x — 固空比(胶空比); n — 常数,取决于水泥的特性,在2.5~3.0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