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完美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 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 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 生产: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分配:实物配给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 1921年)
3.目的 最初: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
5.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 政手段管理经济。
6.评价:
积极性: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国有化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
实物配给制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 --- 20年代末)
4. 目的: 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 度) 5. 特点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 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 1921年)
1、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高度集中的工业 ①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时间:1925年12月 联共(布)十四大
核心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新经济政策 被实际终止
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
②工业化的进程
1926—1928年,对原有企业改建 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制定并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五年计划
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 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 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 措施。 3、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 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发挥国家的宏 观调控作用。
三、“斯大林模式 ” 1、背景:
6、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积极性: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局限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 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 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7、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易混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 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 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 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
材料感悟: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 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 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 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 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 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消极性: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 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事实证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 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 --- 20年代末)
1、背景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 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三、斯大林模式
1. 形成的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2)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3)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 形成的,社会主义的高度集 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 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苏联)
斯大林:意为“钢铁 般的人”,他出生于格 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 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 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 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 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 建设。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 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
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 划
第二个五年计 划
第三个五年计 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