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二、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1. 坡度陡缓的判断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
3.局部地区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引入新课。(2分钟)
2.微课视频《等高线的基本知识》(7分钟)
微课里面主要讲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相等—同线等高
②同一幅等高线上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
③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
④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
⑤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稀疏处坡度较缓—稀缓密陡。
(4)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强调:分水线与集水线
●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
●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
微课小结:
3.重难点突破(教师讲授10分钟)
(1)等高线地图上坡度陡缓的判读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
在相同的水平距离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
在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③在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
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
①凹凸坡具有不同的透视性②山地或山脊阻挡视线
③局部地区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4.探究活动(15分钟)
探究1:请制作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体现出如下一些地形:山峰、谷地、山脊、陡崖、鞍部和河流。(多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图)
探究2: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陡崖相对高度各是多少?并总结出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学生上台讲解)
5.随堂反馈(5分钟)
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
2.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①18m ②21m ③36m ④43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 )
A.40m至50m之间
B.45m至60m之间
C.50m至60m之间
D.50m至55m之间
2、3题图
4.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
D.西北流向东南
5.图中X点的海拔可能是( )
A.180m
B.200m
C.220m
D.240m
6.图中Y点与X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50m
B.280m
C.250m
D.50m
4-6题图
参考答案:
1.①山谷②山谷③山脊④鞍部
2.B
3.C
4.B 5 .A 6.A
6.课堂小结(1分钟)
7.课后作业(课后15分钟)(利用班级微信群)
读下图(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分析判断第1—2题:
1 .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
A . 110ºE线 B.30ºN
C.a线
D.b线
2.图中分水岭两侧(不考虑其它因素)太阳
能最丰富的是()
A.a线北坡
B.30ºN线北坡
C.b线北坡
D.b线南坡
读右图回答3-4题()
3.图中陡崖最高点E的海拔可能为
A.799m
B.859m
C.999m
D.1059m
4.R、Q 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00 米B.900 米C.1000 米D.1100 米
5.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6.简述该地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