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定位中的航迹推算
差动驱动机器人的一种航迹推算定位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 P 4 . T 226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5 6 (0 0 1 -6 50 10 —0 0 2 1 ) 110 ~5
A e m e h d o e d r c o ng f r dif r n i ld i e m o ie r b t n w t o f d a e k ni o f e e ta r v b l o o s
Z ANG , P N e g y LI Z e g y XU a H Li A Ch n - i, U h n — u , J n , HU ANG - i u Yewe
( S h ol fM a hn r n t mo ieEn n eig,H ee nv riyo c n lg L c o c ie ya d Au o bl gie rn o fi U ie st fTe h oo y,He e 3 0 9,Chn fi2 0 0 ia;2 S h o fCo . c o l mpue n o tra d I f m ain,H ee ie st fTe h oo y,H ee 3 0 9,Chn ) nor to fiUn v riy o c n lg fi2 0 0 ia
Ab t a t Be a s ft ed a a k f i e e ta rv o i o o si o ii n n n s i a i g t e s r c : c u e o h r wb c so f r n i l i em b l r b t p sto i g a d e t tn h d f d e n m t a k s c s t e l w r c so r c u h a h o p e ii n,t i a e r s n s a n w e d r c o i g me h d By m e s r g t e h s p p rp e e t e d a e k n n t o . a u i h n a g l r v l c t f t o x a rv n e l a d u i g t e mo i g me h n s o i e e ta rv n u a e o iy o wo c a i ld i i g wh e s n s n h v n c a im f d f r n i ld i e f
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
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当今制造业的主流趋势。
而在智能制造中,机器人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器人可以完成人类不能完成或难以完成的重复性、高强度、危险或困难的任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而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概述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是指在完成任务时,设计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路径的过程。
具体来说,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规划:针对机器人的动力学和控制特性进行仿真,确定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应该采取的运动方式。
2. 路径规划:在运动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机器人需要运动的路径,确保机器人可以安全地执行任务。
3. 碰撞检测: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机器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碰撞问题,防止机器人在行驶过程中受到损坏或导致安全事故。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目标是最小化机器人运动的时间、距离或能耗,同时满足机器人执行任务时的各种要求。
二、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应用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应用涵盖了生产制造、服务机器人、医疗保健、农业和安保等领域。
1. 生产制造:在生产制造领域中,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各种生产任务,例如装配、搬运和焊接等。
2. 服务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可以帮助机器人指导、协助人类完成各种工作,例如清洁、交通管理和娱乐等。
3. 医疗保健:在医疗保健领域中,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可以帮助机器人进行手术、康复和诊断等任务。
4. 农业:在农业领域中,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各种农业工作,例如收割、浇灌和播种等。
5. 安保:在安保领域中,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各种安保任务,例如巡逻、监控和搜捕等。
三、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挑战在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解决,才能提高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效率和安全性。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说明书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说明书一、引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是为了确保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高效、安全地完成所设计的一项关键技术。
本说明书将介绍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及相关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二、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原理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目标是将机器人从起始位置移动到目标位置,并避开可能存在的障碍物。
在进行轨迹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原理:1. 机器人定位:通过使用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对机器人进行准确地定位和姿态估计。
2. 地图构建:利用激光雷达或其他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生成机器人所在环境的地图。
3. 障碍物检测:根据地图信息,识别出机器人可能遇到的障碍物,并进行有效的障碍物检测。
4. 路径规划:根据机器人的起始位置、目标位置和障碍物信息,确定一条安全可行的路径。
5. 运动控制:通过动力学模型和运动规划算法,控制机器人的速度和姿态,使其按照规划的轨迹进行运动。
三、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方法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任务需求,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常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经典搜索算法:如A*算法、Dijkstra算法等,通过搜索问题空间找到最优路径或者近似最优路径。
2. 采样优化算法:如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算法,通过随机采样和优化策略生成路径。
3. 动态规划方法: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并根据最优子结构原理逐步求解。
4. 人工势场法:将机器人视为粒子受力的对象,根据势场计算出最优路径。
5. 机器学习算法:如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等,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来生成路径规划策略。
四、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步骤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获取环境信息:使用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获取机器人所在环境的地图和障碍物信息。
2. 设定起始和目标位置:根据任务需求,设定机器人的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3. 地图建模与预处理:对获取的环境信息进行地图构建和去噪等预处理操作,以便后续规划使用。
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算法
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算法在现代工业生产领域,机器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简单的重复性任务,还能够执行复杂的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任务。
是实现机器人智能行为的关键技术之一。
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环境中确定机器人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佳路径的过程。
而轨迹跟踪是指机器人在执行路径规划后,能够按照规划好的路径精确地移动和跟踪目标。
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是机器人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路径规划算法是指根据机器人所处环境的不同条件,确定机器人在可行动空间内的合适路径。
传统的路径规划算法主要有最短路径算法、最小曼哈顿距离算法、A*算法等。
这些算法依靠预先给定的地图信息和机器人的传感器数据,计算出最佳路径。
然而在实际环境中,地图信息可能不完全精确,传感器数据也可能存在误差,这就需要路径规划算法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自适应性。
针对这个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路径规划算法,如深度学习算法、强化学习算法等。
这些算法能够通过大量的实时数据和反馈信息,不断地优化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效果。
通过模拟人类的学习和决策过程,这些算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复杂环境中获得更好的路径规划效果。
除了路径规划算法,轨迹跟踪算法也是机器人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轨迹跟踪算法是指在机器人执行路径规划后,能够准确地跟踪规划好的路径,并保持机器人在路径上的稳定运动。
在实际操作中,机器人可能会受到惯性、摩擦力、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路径偏差或轨迹不稳定。
因此,轨迹跟踪算法需要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反馈机制,以保证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动。
目前,常用的轨迹跟踪算法主要有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对机器人的状态和动作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能够有效地保持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
与传统的控制算法相比,这些新的轨迹跟踪算法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下的轨迹跟踪任务。
机器人运动规划中的轨迹生成算法
机器人运动规划中的轨迹生成算法机器人运动规划是指描述和控制机器人在给定环境中实现特定任务的过程。
其中,轨迹生成算法是机器人运动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机器人轨迹生成算法,包括直线轨迹生成算法、插补轨迹生成算法和优化轨迹生成算法。
一、直线轨迹生成算法直线轨迹生成算法是最简单和基础的轨迹生成算法。
它通过给定机器人的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计算机器人在二维平面上的直线路径。
该算法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求解,即直线方程,将机器人从起始点移动到目标点。
首先,根据起始点和目标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然后,根据斜率和截距计算机器人在每个时间步骤上的位置。
最后,将计算得到的位置点连接起来,形成直线轨迹。
直线轨迹生成算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计算效率高。
然而,该算法无法应对复杂的环境和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二、插补轨迹生成算法插补轨迹生成算法是一种基于离散路径点的轨迹生成算法。
它通过在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插补一系列路径点,使机器人在这些路径点上运动,并最终到达目标位置。
常用的插补轨迹生成算法包括线性插值算法和样条插值算法。
线性插值算法将起始点和目标点之间的轨迹划分为多个小段,每个小段的位置可以通过线性方程求解。
样条插值算法则通过引入额外的控制点,使得轨迹更加光滑。
插补轨迹生成算法的优点是适用于复杂环境和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它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改变速度和加速度,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路径规划。
不过,插补轨迹生成算法的计算量较大,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三、优化轨迹生成算法优化轨迹生成算法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生成最优的机器人轨迹。
它将机器人运动规划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通过调整机器人轨迹上的参数,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或最大值。
常见的优化轨迹生成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
这些算法主要通过搜索机器人轨迹参数的空间来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粒子群算法模拟鸟群觅食行为,模拟退火算法则模拟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过程。
差动驱动机器人的一种航迹推算定位方法
差动驱动机器人的一种航迹推算定位方法张利;潘承毅;刘征宇;徐娟;黄业伟【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差动驱动轮式服务机器人的航迹推算定位精度不足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推算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同轴上的2个驱动轮的角速度,利用差动驱动系统的运动规律推算出2个驱动轮的下一个采样时刻的位置.在机器人起始位置已知情况下,该算法可以跟踪和定位机器人一段距离,能有效地辅助和矫正定位有盲区或定位精度不稳定的其它室内定位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定位的误差比当前基于微分方程模型推算定位的误差小.【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3)011【总页数】5页(P1605-1608,1622)【关键词】差动驱动;航迹推算;服务机器人;辅助定位【作者】张利;潘承毅;刘征宇;徐娟;黄业伟【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42.60 引言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关键问题是定位,在解决定位问题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各有优缺点[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红外、蓝牙、超宽带等定位技术都是基于到达时间 TOA、到达时间差TDOA和到达方向AOA这类信息,这些技术的定位结果只有在通视信号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才是可靠的[2]。
辅助定位就是为了弥补这些技术不足而提出来的,移动机器人的辅助定位技术主要有惯性定位、航迹推算定位。
辅助定位具有短时间内局部高精度定位特点,结合常规定位[3],就能比较好地解决文献[2]中的室内非视距定位误差大的问题。
从成本和实现的角度看,服务机器人的辅助定位一般采用航迹推算实现。
基于双轮差动驱动的航迹推算方法是建立其运动学微分方程[4],然后对方程进行数值积分迭代推算[4-9](简称为积分推算),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跟踪和定位。
第三章机器人轨迹规划
第三章机器人轨迹规划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装配线,到医疗领域的精准手术机器人,再到家庭服务中的智能清洁机器人,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机器人能够如此高效、精准地完成各种任务,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就是轨迹规划。
那么,什么是机器人轨迹规划呢?简单来说,轨迹规划就是为机器人确定一条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同时要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比如速度、加速度、运动平稳性、避障等等。
这就好比我们在出门旅行前要规划好路线,既要考虑距离最短,又要考虑交通状况、沿途的风景等因素。
机器人轨迹规划可以分为关节空间轨迹规划和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两种。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是直接对机器人的关节角度进行规划,它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容易实现实时控制。
比如说,一个六自由度的机械臂,我们可以通过规划每个关节的角度变化,来让机械臂完成特定的动作。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则是在直角坐标系中对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姿态进行规划。
这种规划方式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和描述任务要求。
比如,让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沿着一条直线移动,或者绕着一个点旋转。
在进行轨迹规划时,首先要明确任务需求。
这包括机器人的起始位置和姿态、目标位置和姿态,以及中间可能需要经过的路径点。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法和算法。
常见的轨迹规划算法有多项式插值法、样条曲线法、直线和圆弧插补法等。
多项式插值法可以通过给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条件,构造出一个多项式函数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样条曲线法则具有更好的平滑性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轨迹要求。
直线和圆弧插补法适用于简单的直线和圆弧轨迹。
除了选择合适的算法,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约束。
运动学约束主要包括关节角度的限制、速度和加速度的限制等。
动力学约束则涉及到机器人的驱动力矩、惯性力等因素。
如果不考虑这些约束,可能会导致机器人运动不稳定,甚至出现故障。
工业机器人航空装配中定位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工业机器人航空装配中定位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机器人在航空装配生产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业机器人的定位与路径规划算法对于航空装配的精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工业机器人在航空装配中的定位技术以及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
一、工业机器人航空装配中的定位技术1. 视觉定位技术视觉定位技术是指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和姿态信息,进而实现机器人的定位。
在航空装配中,视觉定位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在装配生产线上布置合适的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系统,机器人可以实时获得飞机零件的位置和状态信息。
利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可以准确地定位零件的位置,并进行预测和调整。
2. 激光测距技术激光测距技术利用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与目标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光束之间的时间差来测量目标物体与机器人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技术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非接触等优点,在航空装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激光测距技术,机器人可以实时精确地获取飞机零件的位置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惯性导航技术惯性导航技术是通过测量机器人自身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进行定位的一种技术。
传感器通常采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测量。
在航空装配中,机器人通常会安装有惯性导航系统,以便实时获得自身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惯性导航技术具有独立性强、测量快速等特点,适合于复杂环境中的航空装配。
二、工业机器人航空装配中的路径规划算法研究1. A*算法A*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在路径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算法通过评估节点的代价函数和估计函数来选择下一个最有希望的节点,从而构建一条最优路径。
在航空装配中,机器人需要根据飞机零件的布局,选择最优的路径来进行装配。
通过利用A*算法,机器人可以规划高效的路径,并且避免碰撞和冗余移动。
2. D*算法D*算法是一种增量搜索算法,用于在已知环境中动态更新路径。
该算法在路径规划中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和适应性。
机器人定位中的航迹推算
航迹推算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定位手段,特别适于短时短距离定位,精度很高。
对于长时间运动的,可以应用其他的传感器配合相关的定位算法进行校正。
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分别测量出旋转率和加速度,再进行积分,从而可求出走过的距离和航向的变化,进而分析出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
超声波传感器可用于测距,从而探测路标(设置为室内墙壁或天花板),计算位置,来纠正陀螺仪和编码器的定位误差。
的轮距。
因为我们用了陀螺仪可以测出转过的角度,所以没有必要用上面的公式,但上式可用于修正陀螺仪测出的角度值。
注:必然要求陀螺安装在机器人不活动的部件上,并且陀螺的安装只能与车体固连在一起。
微机械陀螺作为重要的传感器,它的输出信号是一个与转动角速率基本成线性关系的模拟电压值,通过采集其输出的模拟电压值,经过AD 转换为数字信号,对转换完的信号进行标度变换得到其转动的角速率,再积分即可得到角度值[16]。
根据以上假设,车体被简化成了一个具有两个平移自由度(纵向和侧向)和一个转动自由度(横摆)的单质量刚体。
机器人在全局坐标系中的姿态如图2.3所示。
其中,坐标系OXY 为全局坐标系,P 点为机器人上的一个参考点,坐标系Y X O '''为以P 点为原点的车体固连坐标系,X '轴与X 轴的夹角为θ。
机器人的姿态(Posture )可以用P 点在全局坐标系中的坐标(x ,y )和θ表示,即可用三维矢量T y x ),,(θξ=表示。
同时,还可以得到由全局坐标系到车体固连坐标系的坐标旋转矩阵如下:图2. 1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姿态示意图cos sin 0()sin cos 0001R θθθθθ-⎛⎫ ⎪= ⎪ ⎪⎝⎭XYOθO X ' x yP Y '本系统在设计时主要参考DR 航位推算[13],DR 的图解如图2.5。
图2. 2 航位推算算法(DR)的原理其原理是以地球表面某点作为当地坐标系的原点,利用里程计输出的距离信息和特定传感器输出的角度信息,计算确定自主车当前的位置。
机器人轨迹规划
机器人轨迹规划1. 简介机器人轨迹规划是指在给定机器人动态约束和环境信息的情况下,通过算法确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以达到特定的任务目标。
轨迹规划对于机器人的移动和导航非常重要,可以用于自主导航、避障、协作操控等应用领域。
2. 常见的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2.1 最短路径规划算法最短路径规划算法包括Dijkstra算法、A*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计算机器人到达目标位置的最短路径,来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它们通常基于图搜索的思想,对于给定的环境图,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或代价,并考虑障碍物的存在,确定机器人的最佳路径。
2.2 全局路径规划算法全局路径规划算法主要用于确定机器人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整体路径。
常见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有D*算法、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在连续的状态空间中进行采样,以快速探索整个空间,并找到连接起始和目标位置的路径。
2.3 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局部路径规划算法用于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避开障碍物或避免发生碰撞。
常见的局部路径规划算法有动态窗口算法、VFH(Vector Field Histogram)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传感器数据,结合机器人动态约束,快速计算出机器人的安全轨迹。
3. 轨迹规划的输入和输出3.1 输入数据轨迹规划算法通常需要以下输入数据: - 机器人的初始状态:包括位置、朝向、速度等信息。
- 目标位置:机器人需要到达的位置。
- 环境信息:包括地图、障碍物位置、传感器数据等。
- 机器人的动态约束:包括速度限制、加速度限制等。
3.2 输出数据轨迹规划算法的输出数据通常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可以是一系列位置点的集合,也可以是一系列控制信号的集合。
轨迹规划的输出数据应满足机器人的动态约束,并在给定的环境中可行。
4. 轨迹规划的优化与评估4.1 轨迹优化轨迹规划算法通常会生成一条初步的轨迹,但这条轨迹可能不是最优的。
基于航迹推算的移动式机器人定位系统设计
基于航迹推算的移动式机器人定位系统设计
本文阐述的是一种运用多种传感器的航迹推算定位技术。
该种定位方式适用于已知航线的行走,能够准确的从出发地快速行进到目的地,具有良好的嵌套性,可以成为某些大型定位系统的基本单元,同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维护方便的特点。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的总体结构
系统采用航迹推算原理对移动式机器人进行定位,航迹推算即利用外部传感器的数据实现机器人实时位置和运动方向的估计,短期定位精度高。
航迹推算技术的关键是需测量出机器人单位时间运动的距离以及这段时间内机器人航向的变化。
在本设计中,主要采用编码盘和陀螺仪进行航迹推算来实现定位,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驱动模块、传感器和反馈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组成,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5 机器人轨迹规划
圆弧插补
章目录
节目录
v为沿圆弧运动速度,ts为插补时间间隔。 (1)由P1、P2、P3确定的圆弧半径R (2)总圆心角j= j1+ j2
2 1 arccos ( X 2 X1 )2 Y2 Y1 2 R 2 / 2 R 2
2
arccos ( X
2 X ) 3 2
基础坐标与空间圆弧平面的关系
章目录
节目录
TR T ( X OR , YOR , ZOR ) R( Z , ) R( X , ) cos sin 0 0 sin cos cos cos sin 0 sin cos cos sin cos 0 X OR YOR ZOR 1
由于对机器人轨迹的所有运动段的计算均基于直 角坐标系, 因此该法属直角坐标空间的轨迹规划。
图 5A.21
2自由度机器人直角坐标空间的运动
5.3.4 关节空间插补
三次多项式轨迹规划
假设机器人的初始位姿是已知的,通过求解逆运动学 方程可以求得机器人期望的手部位姿对应的形位角。 若考虑其中某一关节的运动开始时刻t0的角度为 θ0, 希望该关节在时刻tf运动到新的角度θf。轨迹规 划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多项式函数以使得初始和末端的 边界条件与已知条件相匹配,这些已知条件为θ0和θf 及机器人在运动开始和结束时的速度,这些速度通常 为0或其他已知值。这四个已知信息可用来求解下列 三次多项式方程中的四个未知量:
章目录 节目录
5.1.2 轨迹规划的一般性问题
用工具坐标系相对于工件坐标系的运动来描述作业路 径是一种通用的作业描述方法。 它把作业路径描述与具体的机器人、手爪或工具分离 开来,形成了模型化的作业描述方法,从而使这种描述既 适用于不同的机器人,也适用于在同一机器人上装夹不同 规格的工具。
机器人导航中的路径规划算法分析
机器人导航中的路径规划算法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导航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路径规划算法作为机器人导航技术的核心,对于机器人安全、高效地完成导航任务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针对机器人导航中的路径规划算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用和优化方法。
一、路径规划算法的基本原理1.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基于图论中的贪心思想。
该算法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最短路径。
在机器人导航中,可以将地图表示成一个图,节点代表位置,边代表路径。
Dijkstra算法可以用于寻找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1.2 A*算法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相较于Dijkstra算法更加高效。
A*算法在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时,除了考虑实际距离,还引入了启发函数来估计节点到目标节点之间的距离。
启发函数的选择对A*算法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机器人导航中,A*算法常用于搜索最短路径,同时兼顾路径的平滑和安全。
1.3 RRT算法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是一种基于随机采样的无模型路径搜索算法。
RRT算法通过随机采样构建搜索树,逐步扩展空间,直到找到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RRT算法适用于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可以有效应对动态障碍物。
在机器人导航中,RRT算法常用于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
二、路径规划算法的应用2.1 自主驾驶汽车自主驾驶汽车是机器人导航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帮助自动驾驶汽车选择最优的行驶路径,避开交通拥堵和行车障碍物。
Dijkstra 算法和A*算法常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可以确保车辆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2.2 无人机导航无人机导航是另一个典型的机器人导航应用场景。
无人机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需要规划合理的路径,避开建筑物、电线杆等障碍物,并考虑风力、飞行速度等因素。
A*算法和RRT算法常被用于无人机导航的路径规划,可以确保无人机的安全飞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水下机器人航迹推算与姿态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实现
水下机器人航迹推算与姿态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实现一、水下机器人可酷啦。
水下机器人就像是海底世界的探索小能手呢。
它们可以去那些人类很难到达的地方,像深海的沟沟缝缝,去发现一些超级神秘的东西。
比如说,可能会找到一些我们从来没见过的新生物,或者是一些很奇特的海底地貌。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刺激的海底大冒险,而水下机器人就是我们的小先锋。
二、航迹推算是什么鬼。
航迹推算啊,简单说就是要搞清楚水下机器人走过的路。
这可不像咱们在陆地上走路那么简单哦。
在水下,有各种各样的水流啊、水压啊这些东西来捣乱。
要想准确地算出航迹,就得考虑好多因素呢。
就像是我们在一个超级大的迷宫里,要一边走一边留下记号,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比如说,要知道机器人的初始位置,还要知道它的速度和方向这些东西。
而且速度还不是一直不变的,可能会受到水流的推动或者阻碍,这就更麻烦啦。
三、姿态控制也不简单。
姿态控制就是要让水下机器人在水下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
这就好比我们人在走路的时候,要保持身体平衡一样。
水下机器人可能会翻滚啊、倾斜啊,要是控制不好,那就没法好好工作啦。
比如说,它要拍照或者采集样本的时候,如果姿态不对,那可能就拍不到想要的东西,或者采集不到样本呢。
这需要考虑机器人的重心啊、浮力啊这些因素。
要让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调整自己的姿态,这可是个技术活。
四、研究方法大集合。
1. 理论研究方面。
我们得去学习很多物理知识,像流体力学啦,这能帮助我们理解水下的环境对机器人的影响。
还有控制理论,这样才能知道怎么去控制机器人的航迹和姿态。
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大楼之前,我们得先学会建筑的理论知识一样。
我们要从书本里、从那些学术论文里去找答案,看看以前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再想办法改进。
2. 实验研究方面。
我们要把水下机器人放到实际的水下环境中去测试。
这就像是把一个小朋友放到一个新的游乐场里,看看他会怎么玩。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水域,比如浅海、深海,不同的水流环境下进行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迹推算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定位手段,特别适于短时短距离定位,精度很高。
对于长时间运动的,可以应用其他的传感器配合相关的定位算法进行校正。
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分别测量出旋转率和加速度,再进行积分,从而可求出走过的距离和航向的变化,进而分析出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
超声波传感器可用于测距,从而探测路标(设置为室内墙壁或天花板),计算位置,来纠正陀螺仪和编码器的定位误差。
的轮距。
因为我们用了陀螺仪可以测出转过的角度,所以没有必要用上面的公式,但上式可用于修正陀螺仪测出的角度值。
注:必然要求陀螺安装在机器人不活动的部件上,并且陀螺的安装只能与车体固连在一起。
微机械陀螺作为重要的传感器,它的输出信号是一个与转动角速率基本成线性关系的模拟电压值,通过采集其输出的模拟电压值,经过AD 转换为数字信号,对转换完的信号进行标度变换得到其转动的角速率,再积分即可得到角度值[16]。
根据以上假设,车体被简化成了一个具有两个平移自由度(纵向和侧向)和一个转动自由度(横摆)的单质量刚体。
;机器人在全局坐标系中的姿态如图所示。
其中,坐标系OXY 为全局坐标系,P 点为机器人上的一个参考点,坐标系Y X O '''为以P 点为原点的车体固连坐标系,X '轴与X 轴的夹角为θ。
机器人的姿态(Posture )可以用P 点在全局坐标系中的坐标(x ,y )和θ表示,即可用三维矢量T y x ),,(θξ=表示。
同时,还可以得到由全局坐标系到车体固连坐标系的坐标旋转矩阵如下:图2. 3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姿态示意图XYOθOX 'xy¥PY 'cos sin 0()sin cos 0001R θθθθθ-⎛⎫ ⎪= ⎪ ⎪⎝⎭[13]图2. 5 航位推算算法(DR)的原理其原理是以地球表面某点作为当地坐标系的原点,利用里程计输出的距离信息和特定传感器输出的角度信息,计算确定自主车当前的位置。
其推导的一般方程为:10()(0)()cos(())k i X k X D i i ϕ-==+∑10()(0)()sin(())k i Y k Y D i i ϕ-==+∑10()(0)()k i k i θθθ-==+∆∑其中:(0)X ,(0)Y 为初始时刻自主车所在位置,()D i 与()i θ为从i-1时刻到i 时刻自主车行驶距离和方位角。
·现在航位推算方法很多,但是其本质都是根据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者直接给出方位角的信息,或者推算出方位角的值,然后在代入、式,求出其相对位置。
码盘的距离计算:将两个光电编码器分别安装在车的左右主动轮上,光电编码器同步转动。
设车轮直径D ,光电编码器线数(即每转一圈输出的脉冲数)是P ,t ∆时间内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数是N ,车轮运行距离是S ∆ (左轮运行距离L S ∆,右轮运行距离R S ∆),车轮运行速度是v ∆ (左轮运行速度L v ∆,右轮运行速度R v ∆),且两轮中心距离为D=2L 。
那么,/(/)//(/)//()/2(()/2/)/L L L R R R L R L R v S t N P D t v S t N P D tv S t v v N N P D tπππ∆=∆∆=∆⎧⎪∆=∆∆=∆⎨⎪∆=∆∆=∆+∆=+∆⎩通过码盘得到的只是机器小车左右轮的转速,还必须知道两个轮子的周长(或直径),才能得到机器小车的行进速度。
实际操作中发现,直接测量轮子的半径或直径,误差会很大。
有两种方法可以测量轮子的周长:(1)直接法,可以让机器人小车在地上行走,车轮转动一周(或更多),再测量机器小车行走的距离;(2)间接法,通过DSP 工作在仿真模式,让机器小车在地上行走一段距离,测量这段距离,同时在CCS 中读取码盘的反馈值,(或将程序烧录到DSP 后通过LED 显示得到码盘的反馈值)。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以相对减小测量误差,但推荐采用第二种方法,因为第二种方法可以同时减小或消除码盘测量的误差。
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该加大测量距离,同时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才能达到较高的精度。
运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机器小车左轮前进1m 的码盘反馈值0L N 和右轮前进1m 的码盘反馈值0R N (或者左轮的周长L C 和右轮的周长R C )。
在机器小车行走的过程中,实时采集码盘信息,可以分别得到左右轮的行进速度。
而实际系统设计中需要车体的速度,可以将左右轮的速度取平均,得到两轮连线中心的速度即车体的速度v ,这样可以提高精度,更准确的得到车体行进的速度。
则()式变为0000//()/2(//)/2L L L R R R L R L L R R v N N v N N v v v N N N N =⎧⎪=⎨⎪=+=+⎩() 到此,已经实现距离信息的获取。
…陀螺的角度计算:陀螺的输出信号不是直接与当前的角速率对应,而是输出电压的变化V ∆与角速率成比例关系。
因此需要一个静态基准作为参比,实际操作中发现用实验测定的静态基准作为参比电压,短期内精度还可以满足要求。
但过一段时间,陀螺的静态基点会漂移,这样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所以设计时,实时采集陀螺工作的静态基点,作为参比。
由于比赛前机器小车摆放到位到比赛开始还有1分钟的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采集陀螺的静态信号,取平均后作为陀螺当时的静态基点。
并且20分钟内陀螺的静态基点基本无漂移,所以赛前一分钟内采集的数据可以作为整场比赛的静态基点0V 。
机器小车行进过程中不断采集陀螺的输出信号V ,则0V V V ∆=-,对应当前的角速率值()f x k V =*∆,其中k 是陀螺的比例因子。
对角速率的积分就可以得到角度值,常用积分公式为梯形公式。
设已知a 时刻的初始角度为1θ,x 时刻对应的速率值为()f x ,则可求出b 时刻的角度2θ (b →a )。
构造以a ,b 为结点的线性插值多项式()()()x b x af x f a f b a b b a --=+-- ()则从a 时刻到b 时刻角度的变化量为:[]22()()()()()()()()1()1()()221()()()2bba ab b a a x b x a f x dx f a f b dxa b b a f a f b x b dx x a dx a b b af a f b a b b a a b b a b a f a f b θ--⎡⎤∆==+⎢⎥--⎣⎦=-+---=⨯-+⨯---=-+⎰⎰⎰⎰ ()可得:[]2111 ()()()2b a f a f b θθθθ=+∆=+-+()这样,在初始角度1θ的基础上,每个采样周期都计算一次更新角度2θ,这个2θ相当于下一个周期的初始坐标1θ,如此循环,就可以知道任意时刻机器人的角度变化及姿态。
:但是机器人在运动的过程中,角速率不断积分,得到的角度会大于360︒或者小于0°,这样会给后续的计算和路径规划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将得到的角度规范到[0, 360︒)的区间内,即[0,360)θ∈。
要知道机器人的位置坐标,首先需要建立x-y 二维坐标系。
由于根据陀螺和码盘计算的位置坐标和姿态都是相对于车体的起始位置和姿态,即是在车体坐标系(以车体的参考点为坐标原点,x 轴方向与全场坐标系的x 轴方向大概一致,误差是由摆放的角度误差决定的)中,这样如果比赛策略需求车体的起始摆放位置变化,那么整个坐标系都会有变化,场上关键点的坐标也会变化。
这样通用性很差,而且不利于操作。
所以建立一个全场坐标系很有必要,它不依赖车体的起始位置和姿态,而是通过改变车体的起始坐标和姿态角来实现不同的摆车需求。
图4. 8 机器人运动原理图建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机器人从(,,)A x y θ点出发,经时间t ∆沿圆弧走到'A (',',')x y θ,即'A (,,)x x y y θθ+∆+∆+∆,其中,,x y θ分别表示机器人在起始位置的横、纵坐标值以及前进方向与横坐标的夹角,逆时针方向为正的方向角,,,x y θ∆∆∆表示在t ∆时间内机器人的横、纵坐标和角度的增加量,S ∆表示A 点到'A 点的弧长。
于是,x y ∆∆可由如下的公式计算得到:'cos()22sin()cos()22 [sin()/]cos()222x AA R S θθθθθθθθθ∆∆=•+∆∆=••+∆∆∆=∆••+ 'sin()22sin()sin()22 [sin()/]sin()222y AA R S θθθθθθθθθ∆∆=•+∆∆=••+∆∆∆=∆••+ 其中,'AA 表示A 点到'A 点的距离。
当机器人走直线时sin()/022θθ∆∆=,则式,可写成: |cos()2sin()2x S y S θθθθ∆⎧∆=∆•+⎪⎪⎨∆⎪∆=∆•+⎪⎩由于时间间隔t ∆很短,线段'AA 的长度近似等于圆弧长度,设t ∆时间内编码盘走过的距离为l ,则l S ≈∆。
设1θ为上次采样的角度,2θ为当前的角度,则2θθθ=+∆。
通过计算t ∆时间内机器人的位置变化量,x y ∆∆,进行累加就可以求出机器人在整个场地上的位置。
12''cos()2()cos()2cos()2x x x x AA x l x l θθθθθθθ∆=+∆=++++∆=+•+=+• () 12''sin()2()sin()2sin()2y y y y AA y l y l θθθθθθθ∆=+∆=++++∆=+•+=+• () 这样,在初始坐标(x,y)的基础上,每个采样周期都计算一次更新坐标(',')x y ,这个(',')x y 相当于下一个周期的初始坐标(,)x y ,如此循环,就可以知道任意时刻机器人所位置在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