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完整版)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全套教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o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学案
铭选中学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分布及危害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荒漠化自然: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且面积减少沙化季风区的边缘地带沙尘暴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冷锋人为:植被破坏西北、华北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体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次生盐渍化自然:干旱人为:不合理灌溉西北、华北、东北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自然:暴雨、土质疏松人为:滥垦、滥伐,植被破坏降水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我国黄土高原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臭氧减少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使人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森林锐减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等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以巴西最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影响全球气候草原退化牧场超载非洲、南美洲、亚洲影响畜牧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减少自然:全球变暖人为:围垦、水土流失、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大陆性增强、旱涝加剧、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等遍及全球,尤以热带雨林最突出影响全球食物供给;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或经济发达,资源、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突出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根本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
选修6环境保护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3.掌握环境污染的形式、特点及其危害;4.熟悉环境保护管理与环境保护技术;5.掌握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
二、教材总体分析《地理(选修6)》第四单元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1.第一章节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2.第二章节是“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主要介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3.第三章节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要介绍环境污染的形式、特点、危害和防治措施;4.第四章节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主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实施方式和方法;5.第五章节是“环境保护技术”,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技术及其应用;6.第六章节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介绍环境教育的概念、实施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章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意义;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二章节: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形势;2.我国环境保护政策;3.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三章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内容1.环境污染的形式;2.环境污染的特点;3.环境污染的危害;4.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
第四章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2.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式;3.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
第五章节:环境保护技术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技术的种类;2.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课堂讨论。
第六章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1.环境教育的概念;2.环境教育的实施方式;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
地理人教版高中选修6 环境保护(选修6)环境污染问题(教案)
(选修6)环境污染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学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表达;②通过学会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反三,对本区域的发
展提出有益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关注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类型,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难点:分析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学流程。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选修六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六《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责任。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2. 环境问题的识别和解决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识别能力,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保护力度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 环境保护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意识。
5. 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科技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前期调查和讨论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调查问卷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观察调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5. 评估和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对学生参与和表现的观察,结合学生的评估结果,评价教学效果和达成度。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教学案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教学案课时安排:4—5课时考点扫描: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本章考点]1.人类与环境: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识梳理]定义: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1.环境_______环境分类_______环境人地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方面,是即_____又______的2.人类与环境传统环境观______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现代环境观:人地______新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①_______环境问题表现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①_______3.当代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原因②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①_______环境问题特点②_______③_______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本章考点]1.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主要的自然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3.可再生资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知识点梳理],消费区集中在,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 ,合理利用土地,对化石燃料进行 加工和 加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利用 方法开采,在能源开发与使用中, 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验收使用.世界能源的总趋势: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本章考点]1.生态环境问题:(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知识梳理]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世界淡水资源紧缺解决对策开源方面: 、、、 、、 节流方面:、、、。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一、环境与环境问题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二课时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1)非可再生资源(2)可再生资源(二)淡水资源短缺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1)世界淡水供应少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②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案
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3.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2.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1.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2.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2.课堂讨论法。
3.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过程5.1 引入1.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2 讲解1.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2.讲解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5.3 案例分析1.列出几个环境污染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并在课上进行展示。
5.4 实地考察1.安排学生到当地的环保组织或环保站实地考察。
2.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组织的工作内容,加深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5.5 总结1.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反思。
2.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长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对策。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多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并评价其在活动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简报或文献资料。
2.图片、视频或PPT。
3.实地考察地点和相关人员。
八、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环保用户体验。
2.鼓励学生做一些实际的环保工作,如帮助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生态环境保护-湘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措施;3.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危害;3.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措施;4.环保政策和法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措施;2.难点:环境污染种类和危害以及环保政策和法律。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互动式授课;3.案例分析法;4.结合实际情况的讲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1.生态环境的定义;2.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非生物因素进行阐述;2.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展开相关讨论。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危害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教学内容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噪声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
教学步骤1.分别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定义;2.阐述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对人体、环境的危害。
第三节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教学内容1.环保知识;2.环保措施。
1.介绍环保知识,包括环保三原则、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等;2.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阐述环保措施,如减少废气、废水、废固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第四节环保政策和法律教学目标1.了解环保政策和法律。
教学内容1.环保政策;2.环保法律。
教学步骤1.介绍我国的环保政策和主要环境法律;2.引导学生认识和遵守环保法律。
六、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开展约30分钟的环保知识测试;2.日常评价:记录学生的课外环保实践行为,定期考核;七、教学资源1.课件;2.教材;3.参考书籍。
环境概述-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概述-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保障和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3.认识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并且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4.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二、课堂活动1. 导入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环保意识的序列,本节课将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活现象开始,引出本次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从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这一现象导入课堂,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讲解环保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保护,教师需要讲解环保概念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环境保护的定义: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发展,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能够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存,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环保指标和系统:环保指标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环保系统主要包括环保法规、环保部门、环保监测等。
3. 环保案例分析通过对环保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现状和环境保护困境。
例如:1.PM2.5的影响;2.北京雾霾事件;3.湖泊富营养化等。
通过环保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4. 环保政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保政策,教师可以讲解环保政策和政策内容。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三五规划环保参考资料》等。
5. 小结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为主题导入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十三五规划环保参考资料》;3.环境保护案例相关资料;4.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要点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泥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枯槁、物种削减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煤、石油、自然气〕等资源日益短缺一、环境污染与防治〔二〕垃圾污染及其防治污染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物危害①占用大量土地;②污染环境(释放有害物质,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③危害人体安康。
①建立健全垃圾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治理(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与保护防治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垃圾;措施④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展集中收集处理;⑤承受各种技术进展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如回收再利用、燃烧发电、卫生填埋、生化处理制沼气,作建筑原料等)。
即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是关键〔三〕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光化学烟雾〕酸雨污染物:SO X, NO X酸雨污染源:自然――火山喷发等自然活动放出的酸性气体人为――硫酸型酸雨――燃煤废气;硝酸型酸雨――燃烧石油废气,如汽车尾气;或通过季风环流从邻近省份或国家输入污染物北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多的缘由:①城市汽车猛增尾气排放多②工业、家庭燃煤多,大气污染大③气候降水少,地表沙土较枯燥,④植被掩盖率低⑤建筑工地、沙土废土任凭堆放南方酸雨严峻的缘由:①南方降水丰富,大气湿度较大②南方山区多,风小,废气不易被集中③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兴旺,燃煤多④南方多酸性的红壤影响空气净化的自然因素:①降雨〔多〕②风速〔大〕③植被〔掩盖率高〕④地形〔开阔〕危害大气污染的危害:①影响原有的生态平衡②威逼人体安康③影响工农业生产④损害建筑物及各种设备可吸入颗粒的危害:①使人体免疫功能障碍②引发传染病③患尘肺病酸雨危害:1、危害人体安康 2、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3、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状态,导致农作物减产4、腐蚀树叶,危害森林5、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毁坏防治①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③推行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④严格执行企业、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排放标准治理力度,⑤全面规划,合理工业布局,把握和治理工业、生活和机动车污染;⑥改善能源构造,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干净煤技术、节能技术〕⑦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水体富养分化〔赤潮和水华〕赤潮、水华产生缘由:〔一〕水污染海洋水体污染水体毒害〔如日本水俣病〕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运输中化工厂排放有毒〔如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石油泄漏。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学案[教学案]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环境与环境问题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学案
铭选中学地理选修 6 环境保护教案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由1.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过分讨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欠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散布及危害详细以下表所示。
环境成因散布危害问题自然:天气变干,降水量干旱、半干旱地区;我荒漠化减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人为:滥伐、滥垦、滥牧,部草地退化且面积减少沙化植被破坏季风区的边沿地带自然:干旱、狂风、气流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体健沙尘暴上涨、冷锋西北、华北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人为:植被破坏生产、乡村、城市次生盐自然:干旱西北、华北、东北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渍化人为:不合理浇灌水土自然:暴雨、土质松散降水量较大的山地丘陵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人为:滥垦、滥伐,植被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流失区,我国黄土高原破坏剧洪涝灾祸臭氧人类大批使用制冷剂、杀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伤害人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的免疫力,令人易患皮肤癌;减少增加上空臭氧层变薄危及大海生物,以致全世界变暖丛林焚耕开垦、开拓农牧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影响全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流域、东南亚等地,以锐减球天气的生物质源利用等巴西最严重草原退牧场超载非洲、南美洲、亚洲影响畜牧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化湿地减自然:全世界变暖大陆性增强、旱涝加剧、污染人为:围垦、水土流失、少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生物多自然灾祸;人类对野生动遍布全世界,尤以热带雨影响全世界食品供应;破坏生物样性减植物质源的打劫式利用;林最突出多样性;破坏生态均衡少环境污染等资源、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资源、能源散布比较少阻挡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能源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或经济发达,资源、能质量的提高欠缺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源需求量大的地区突出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 1)根根源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讨取资源的速度超出了资源自己及其代替品的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荒弃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中图版选修6 坏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中图版选修6 坏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学习环境保护的常用方法和措施;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常用方法和措施;•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环境保护的定义;•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环境保护的基本要素。
2.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消耗和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消费主义和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
3. 环境保护的常用方法和措施•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
4. 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案例:分析某一具体事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探讨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公益环保宣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授课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研究案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评价•期中、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互动和出勤情况: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实践活动表现:考查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教材:中图版选修6 坏境保护;•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和实践活动组织资源。
七、教学进度安排1.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课时;2.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课时;3.环境保护的常用方法和措施:1课时;4.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2课时。
八、教学后记环境保护是当今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使命。
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一、环境与环境问题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与防治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五、环境管理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难点: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二课时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1)非可再生资源(2)可再生资源(二)淡水资源短缺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1)世界淡水供应少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②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
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3)时间分配不均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
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二、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
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2.化石燃料的分布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3.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
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4.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5.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1.太阳能①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A光热转换,如太阳灶B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②特点:A能量巨大B清洁C分散③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2.风能(1)风能的特点A可再生能源B风力、风向不稳定C清洁的能源(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3.水能(1)水能的特点A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B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C能源清洁D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4.潮汐能(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
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5.生物能——沼气6.地热能(1)概况: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
现在被开发利用的多为后者。
(2)存在形式:(3)用途: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如:我国西藏的羊八井也是地热能丰富的地方,那里的地热能已经用于发电。
(4)特点: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可再生资源:1.概念: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①开源A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B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C废水处理再利用 D海水淡化 E人工降雨等②节流A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B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经典例题7]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华北春旱的措施,并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能减少粮食总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灌溉农田。
【答案】D(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2)具体措施:A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耕地质量2.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3)土壤侵蚀的防治:①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②具体措施:A生物措施 B工程措施C农牧业措施第三课时一、森林及其保护(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1.原始林:约占陆地面积的47.7%(8000年前)——根据林木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估算2000年: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2.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时代人类活动刀耕火种、游耕制度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对森林的影响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面积逐渐减少面积锐减3.森林分类: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4.我国森林资源:——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森林的价值A.生态价值:(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B.经济价值:(1)制作家具(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6.森林的后果:(1)生态失调(2)环境恶化(3)导致洪水频发(4)水土流失加剧(5)土地沙化(6)河道淤塞(7)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二)保护森林:1、世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2、中国:[经典例题8]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 16.5% 提高到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