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合集下载

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

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

石油危机爆发, 西方工业国经济出现衰落, 与此同时, 日本、 韩
熊彼特创新理论
国、 中 国台湾 等 新 兴工 业化 国家和 地 区的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这 些 现 象给 技 术创 新 理论 的研 究者们 提 出 了新 的研 究课 题 。 众 多 学
熊彼特最早将 “ 创新” 思想引入经济学。 熊彼特认为经济 者从不 同角度 研 究 这一 现 象 , 试 图 找 到相 关 的理 论 解 释 , 并 提 发展不只是由外部要素推动 的, 他建立了以“ 创新 ” 为核心 的 出了许 多理 论 。 2 0 世纪8 0 年代, 学者 们 在 研 究 日本 经济 发 展 经
经济 发 展 理论 , 来 解 释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和 世 界 经 济 不 验 的基 础 上 提 出了国家技 术 创新 系统 。 均 衡 增 长 问题 。 熊彼 特 认 为 , “ 创新” 是指 新 技 术、 新 发 明在 生
国家创 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克 里斯托弗 ・ 弗里曼在 1 9 8 7
经 验研 究
论国家创新系统 的理论演变
苗 向 荣
【 摘要 】 “ 国 家创新系 统” 理论的提出, 经历了 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2 0 世纪初熊 彼特提出“ 创新” 学 说, 8 f ) 年代弗 里
曼首次提 出国家创新 系统的概念, 但i 塞 ・时期学者们研 究的重点是技术创新 系统。 2 0 世 纪9 ( 1 年代之后, 世界进 入知识 经济时代 , 这一变化给学者带来了 许 多新的研究课题 , 这些研 究促使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内涵得到了 进一步的深化 。
产中的首次应用, 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 , 是 年首先提出来 的。 弗里曼通过研 究日本企业组织、 生产组织、 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熊彼特还 区分了发 明与创造 ,

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

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

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杨荣【摘要】创新的系统范式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发展观看,它经历了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等五个阶段,这些系统范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对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之间的比较,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让人们能更好地识别它们,把握每种范式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4(014)002【总页数】6页(P136-141)【关键词】系统方法;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比较【作者】杨荣【作者单位】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51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1.61 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1.1 从线性创新到企业创新系统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它引入经济学,由此创立了创新理论。

之后,有大量学者投入到创新研究领域中,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同的创新理论相继产生。

当初,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线性过程,即是一个从基础科学开始,经过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和销售等环节而形成的单向式、逐次渐进的过程。

根据他们所构造的线性创新模型,科学被看作是创新的起因和来源,在创新过程中,从上游这端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就能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在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占据了主导地位[1]。

但后来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的线性模式与实际创新过程不相符合,其原因在于线性创新模型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反馈等因素。

从此,创新理论家把创新视为多元活动系列的复杂过程[2]。

1952年,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发表了“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思想。

技术创新理论——弗里曼4.24-5

技术创新理论——弗里曼4.24-5


学派及生平简介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Chris Freeman),经济学 家和社会科学家(1921-2010)
学派及生平简介

1921年9月11日生于英格兰谢菲尔德,先后就读于斯塔福德郡
Abbotsholme学校、伦敦经济学院 。

二战期间,学业中断,参加了盟军,在匈牙利服役直至1956年苏联 入侵匈牙利

获得1987年贝纳尔奖,1988年熊彼特奖,1993年国际未来奖,2001年
世界技术政策奖。
学术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 何影响经济发展,如何 影响就业

国家应通过怎样的政 策和机制来促进技术 创新的发展
技术-经济长波理论

总结分析了第四个和第五个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波,成为其 产业创新经济学体系的基础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1987年,出版《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一 书,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 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 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 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 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
目 录
1 学派及生平简介 2 学术研究重点 3 理论成果
(1) 技术-经济长波理论 (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3) 产业创新经济学理论
学派及生平简介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主要观点:技术创新 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 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 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 系统推动的。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王溯,任真,胡智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基于日本经验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以来,随着40多年发展环境的变化,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经过不断调整,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发展为脉络,着重分析了二战后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三个重要阶段,总结了各创新主体的作用变化与整个创新体系的特征,以期为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识码:A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 StrategiesWang Su,Ren Zhen,Hu Zhihui(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i J i.c I:Since British economist Freema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upon Japanese experience in 1980s,with the chang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next40years,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lso changed a lot.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contex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development phases of 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fter World War II.It summarizes the changing roles of different actor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n different time,with a view to bring improvements to China's related innovation system.Key words:Japan;S&T strategie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的废墟上展开重建,仅仅经过30年,又迅速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汽车、半导体、机器人等工业产品风靡世界,一度引发“日本第一”的赞叹[1]。

构建_新疆_区_域_创新_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战略应对

构建_新疆_区_域_创新_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战略应对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8 经济理论研究构建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战略应对李宝琴(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新疆凭借区位与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从简介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渊源、内涵和构成入手,探讨了新疆在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新疆;创新能力 2006年1月,我国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环节,而国家创新体系又是以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的,没有健全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无异于空中楼阁。

因此,各地区纷纷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内,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系统功能,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1.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渊源(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 )于1912年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把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

这一概念的提出吸引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创新理论。

1987年,英国技术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 )在分析日本经济的发展绩效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这标志着创新理论研究从对一般理论问题的研究发展到对具体国家的创新体系研究和政府改革的决策研究。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域化与空间集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如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奥斯汀、英国的剑桥、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高技术集群都深深打上了区域内创新的烙印,出现了创新的区域化。

因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也随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熊波特与弗里曼的创新思想及其比较研究

熊波特与弗里曼的创新思想及其比较研究
3.3
3.3
7弗里曼创新思想的局限性…………………………………………一26 8弗里曼创新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7
4熊彼特与弗里曼创新思想的比较研究…………………………….28
4.1熊比特与弗里曼创新思想的渊源与历史演变……………………………・28 4.2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的异与同………………………………………29 4.3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l 4.4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的思路和方法……………………。…………・32 4.5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模式的异与同…………………………………34 4.5.1熊彼特的创新模型…………………………………………………”34 4.5.2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模型………………………………………・35 4.6从熊彼特和弗旱曼的思想对比看创新思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意
2.6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局限性…………………………………………………12 2.7熊彼特创新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5
111


3弗里曼创新思想研究………………………………………………18
3.1弗里曼创新理论的提出……………………………………………………・18 3.2弗罩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渊源和提出…………………………………18 3.3弗里曼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20 3.3.1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方法论特征………………………………”20 3.3.2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所蕴含的创新观……………………………”21 3.3.3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先进性………………………………………22 3.3.4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构成要素特征………………………”23 3.3.5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领域…………………………………”24 3.3.6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适用性………………………………“25

发展中国家三螺旋创新系统构建探论

发展中国家三螺旋创新系统构建探论
( 一)发展 中国家大学螺旋线分析
三螺旋 创新理 论主要来 源于三 个方 面 :其一 ,李 斯特 的经 济 思想 。 1 8 4 1 年 ,李 斯特 提 出 了 “ 国 家政 治 经济 系 统 ”的概 念 ,同时强调 智力资 本和 技术 引进 的重要性 ,从 而成为 国家层 面的创新 的基石和 前奏 。从李斯特 经济思 想
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
为创新研 究 的新 范式之一 。三螺旋 创新系统 将政府 、产 业 和大学三 者的关 系归纳为 国家社会 主义模式 、 自由放 任模 式以及混 合模式 三种 ,并从 国 家层 面和 区域 层面分 别阐述 了三者 的关系和联 系。三螺 旋创新 系统提供 了一种 由传统 型大学转 变为企业型大学 的理想模型。 三 螺旋创 新系统被认 为是 知识溢 出效应 的作 用因素 中 最积 极 的协 同 因紊 。在三螺旋 创新 系统之 中 ,大学 的 中心 任 务是科学 研究和技 术创新 ,产业是通 过商业 活动和科 研 活 动来满足 不同顾客 的需求 ,而政府是 作为一 个政 策制定 者 的角色 出现 的。理 想的情况 下 ,如 能将三螺旋 创新 系统 的这 三个核心 要素有 效的融合 到一起 ,那么必 然会提高 该 地 区的知识溢 出效应 ,同时也 可以增强 经济发展 的竞争 优 势 ,不仅是整 个地 区甚至是整 个国 家。因此 ,三螺旋 创新 系统 的核 心 问题是 :针 对每一 个特定 的国家 ,根 据不 同的 社会政治环境、不 同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 方式 ,协调政府一 大 学一 产 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挥三螺旋 创新 系统 的最 大 化效用。 二、发展 中国家的三螺旋分析
识 到大学 “ 智库 ”的价 值 ,一些大 学的老师 开始将 自己 的 科研 学术 成 果应 用于学 术和 商业 两条 不 同的道路 。然 而 ,

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

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

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

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

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进一步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

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作者:黄晨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研究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结合多个创新主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坚持这一体系有利于我们以整体观念,立足深层次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内外联系制度,同时推进创新社会氛围的形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55-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而世界上现有的“创新型”理论不乏少数,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强调思想建设对技术创新的指导、国家政策法规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这些无一不与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等政策相切合。

加深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较多的启示作用。

一、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进行改革,到1955年GDP位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七位,再到1967年跃居第二位,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使一些人相信,日本会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榜样[1]。

此外,日本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有着亚当·斯密伟大理论为基础,运用西方所信奉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日本的现象。

因此,这一新现象为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从日本制度变迁的角度揭示了其在20世纪迅速崛起的原因[2]。

1987年,弗里曼出版了他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该书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NSI)的概念[3],并概括为一种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在系统内部不断活动并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扩散。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

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

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

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图2。

3 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构成图1.2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纳尔逊在1993年主编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且明确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制度上相当复杂,它们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研究综述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研究综述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研究综述作者:朱一妃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1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国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舶来品“,最早是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它得起源也是学界争论得一个焦点,国外学界种,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Freeman)根据其的考据,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首先由伦德威尔(bent-akelundvall)教授最先提出的。

并赞叹其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给以人极大的启发;jorgeniosi与bertrandbellon则共同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应是由郎德维尔最先使用,最早出现于其著作《产品创新: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国内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含柳卸林在内的一批学者认为弗里德曼应是首位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学者,其的基础在于当时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研究结果。

郑秉文的观点则是郎德维尔为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其时间应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理查德纳尔逊只是在此之前将两者进行联系研究,创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一理论还是由郎德维尔教授完成的。

而王春法则认为,从著作的研究内容和传播范围来看,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理查德纳尔逊、郎德维尔三位学者共同完成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内容的构建,单独任何一位都不能够完全代表这个体系的起源。

王春法还认为其三者所创立的国家概念体系是基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彼此的相关联络对于技术创新这一整个的动态过程发挥着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是许多复杂主体(包括生产主体,分配主体以及应用主体)之间共同协作的成果。

而这些一整套的主体如何进行动态联络和有机配合的程度所带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使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起了决定性作用。

同样,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学界也有不同的争议,Freeman在其著作《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定义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由可以激起、指引、修缮并能推广科学技术相关的部门组成的联系网,这些网络的之间作用引起了一个或者是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出现、引用以及推广发展。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

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

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

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

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进一步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

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

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

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

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研究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所应该采取的政治经济对策等问题时,首次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探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探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探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在阐述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最近进展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应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三大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1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决。例如 ,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未 能确立 ; 政府抓科技促经济 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 科研 院所进入企业 , 人 才的合理分流 , 资金投入的企业 主体化等还需要探索 。 第 三阶段 , 自1 9 9 2 年 以来 的二十多年。 本 时期科技创新 体 系 的建设 重 心开 始 从纯 粹科 技 领域 内部 的结构 调 整转
技体制改革 , 发展成新 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 2 0 世纪 8 0年 代 中期 开始 的科 技体制改革 , 使 科研 院所 活力显著增 强 , 科 研成果商业 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与此 同时 , 市场对企业的调 节 能力增强 , 国有企 业大规模 引进先进技 术 , 乡镇企业 和集 体所有 制企 业迅速崛起 , 高科技 企业 和民营科 技企业蓬勃发
向注重 科技与经济 、 社会 之间 的相 互联系和作 用 , 注重强化 企业创新 功能 ; 创新体 系 中中介机 构等新组 织的 出现 , 加快 了创新 成果 的商 品化 、 产业 化进 程 ; “ 初 步建立 起 以企 业 为
2 0 1 6年第 3 1 期 总第 3 1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E ARC H GUI DE
No . 3 1 , 2 0 1 6 S e r i a l No . 3 1 2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基本现状
杨 艳
( 装备 学院基础 系 , 北京 1 0 1 4 1 6 )
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需求和动力 , 创新 主体 与创 新的利益 和 风 险不直接 相关 ; 科技决策 的科学性 和时效性无 法保证。 第二阶段 , 改革 开放初期 ( 1 9 7 8 -1 9 9 2年) 。“ 复合模式 ” 是本时期 国家科 技创 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即将竞争方式 和手 段逐 步引入传统 的计划体 系( 科 研院所开 始实行对外 “ 有偿 合 同( 契约) 制度 ” 的科 技服务 , 对 内则实行课题 承包制 的科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综述与展望孙飞翔;吕拉昌【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弗里曼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作为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创新研究的系统视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发现:创新系统方法更加多元化,但“国家”边界依然重要;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区域得到拓展;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是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认为:未来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强对国际化尤其是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研究和创新系统整合的研究.%After Freeman introduced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ncept (NIS) in 1987,as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in innovation study,this concept provides a framework by which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adopt for the purpose of catching up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s.Generally,the NIS literature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during the past fewyears:first,innovation system approaches are more diversified,but the "national" boundary of innovation system is still significant.Second,the topics and contents of this field witness a sustained expansion and evolvement.Moreover,its research area is turning from OECD country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y.We argue that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IS is a key direction.We suggest that the future study of NIS should further explore new theories as well a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It is also important to study intemationalization of NIS,in particular combin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the Innovation System,and develop the multi-level framework to integrate various innovation system.【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23【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价值链;国际化;研究综述【作者】孙飞翔;吕拉昌【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当今经济学者、区域科学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创新和知识转化能力[1-3]。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

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

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

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

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创新经济学大师弗里曼的学术思想与贡献研究

创新经济学大师弗里曼的学术思想与贡献研究

创新经济学大师弗里曼的学术思想与贡献研究创新经济学大师弗里曼的学术思想与贡献研究摘要:弗里曼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创新经济学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影响了整个经济学领域。

本文就弗里曼的创新经济学思想和贡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他提出的众多新理论和模型,重点探讨了他关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弗里曼对于经济学界和实践界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弗里曼、创新经济学、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学术思想一、引言近年来,创新经济学已经成为了经济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思想就是通过对于创新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重要作用。

而作为创新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的弗里曼,他的学术思想和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弗里曼的学术思想弗里曼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主要关心的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研究。

他最先提出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创新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了研究创新产生和传播的影响因素,弗里曼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和新模型。

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了创新阶梯理论、通用技术模式、产业特性模型等。

1. 创新阶梯理论创新阶梯理论是弗里曼提出的一种创新过程模型,它描述了一种在不同阶段进行的技术创新类型和效应。

其核心思想在于,创新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是一个阶梯状的过程。

不同的创新类型在不同的阶梯上进行,并且会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早期阶段,一些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如新机器、新工艺等,可以使得生产效率产生大幅提升。

但到了后期阶段,一些以生产方式为导向的创新,如新产品、新服务等,则更容易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2. 通用技术模式通用技术模式是一个对于科技发展的描述模型,其核心思想在于,科技进步是由一系列支撑技术所组成的通用技术模式的进化过程,每种支撑技术都具备打开新的科技领域的能力。

例如,计算机科技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将保持领先地位,因为计算机科技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一、概述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在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单一创新到系统创新等多个阶段。

代表性的理论有技术创新线性模型、链环回路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用户创新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

例如,国内学者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技术创新理论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与重要性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或新材料等手段,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升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创新】怎样看待国家创新系统

【创新】怎样看待国家创新系统

【关键字】创新怎样看待国家创新系统近年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由于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与知识生产相关机构的大量增加,而且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的重要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

国家创新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使用。

在人类历史中,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再到日本、美国,这种追赶、跨越的转移,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过对日本发展的多年研究,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国家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

正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他于1987年率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中各种机构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之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迅速兴起,并很快传播开来,成为分析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和绩效,制定创新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

国家创新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引擎。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一方面开展创新活动,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知识运用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则主要从事知积生产及传播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配置创新资源,建立创新制度和进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都不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要善于立足自身文化、制度特点,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这是参与国际比赛的关键所在。

一、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讨论全球化对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在强大的全球化压力下,国家或区域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力不断减少,不同的创新系统趋于相同;二是无视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仍强调国家创新系统的封闭性。

关于对全球化评估,关键是要明确塑造创新系统的区域,国家和国际要素如何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

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

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
(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

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

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
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OECD其后又对组织内的十几个成员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进行比较研究并发表了《国家创新体系》报告,该报告成为国际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最权威的成果。

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
系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架构
在弗里曼看来,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它们均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创新。

首先是一种新思想的产生,然后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传播与应用以及新产品的设计、生产。

而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制度安排,会反过来影响创新的绩效。

在这个系统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其他因素围绕在周围并发挥各自作用。

如图一所示:
(图一)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框架
该体系中,科研机构与研究型高校是科学技术知识供应者和创新源: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政府国家是创新体系协调机构,为企业创新系统构筑良好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有作为科学技术知识转移和扩散机构的教育培训部门和中介机构;再者新生技术知识流动与金融体制效率相关甚密,而金融服务、金融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则更加直接;最后是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显然,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服务创新并不被认为可以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而是从微观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流通应用间接作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内容分类中囊括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三大部分,而始终没有提及服务创新这一项,而其随后的学者也把创新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与制度的争论之上。

当中原因可以理解,毕竟从工业革命到大工业时期甚至到后工业时代,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部门占据了各大产业门类主导位置,技术创新关系产品的竞争地位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当然倍受关注;而制度则在任何时代都会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向来就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酝酿与到来,服务业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人们开始关注“服务”(包括服务产业与其他行业中的服务行为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弗里曼及之后的研究者提出并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当中也开始提及服务的重要性。

然而,服务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框架中,始终没能得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同等的认同,而只是作为一个促进技术创新的次一级的创新环境影响因素,通过作用于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二)、服务业的崛起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近三十年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迅速
崛起。

美国经济开始由制造业导向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NBER(美国经济研究局)资料显示:从1959到1994年,美国GDP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由49%J2升至62%,而制造业则由28%下降到了17%。

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应,美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调整:二战结束时,服务业人口只占非农业就业人口的10%,制造业占38%;而到1982年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就已超过制造业,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

据统计,三十年来,美国一共增加的工作岗位有4800万个,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仍停留在原来的2500万个左右,而服务业就业人数翻一番达到3600万个左右。

在西欧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新的或者是改进了的服务,这种服务在公共和私人部门构成的机构网络中,由于各个行为主体的共同作用而得到引入、扩散以及进一步的创造,它是从服务领域开始并向外蔓延的创新:一方面,它可以发挥它传统上的作用,向企业提供引进新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作为一个比制造业具有更高地位的产业,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又一大马力发动机,服务创新不必通过作用于产品技术创新也能直接产生宏观经济绩效。

所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乃至一国宏观经济绩效的就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还有服务创新了。

如果不提升服务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那么该体系的不全面性使得它就只能称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三)、与时俱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当今的世界经济,服务已经成为主流,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新技术为的是满足市场需要,新服务当然也是市场的要求。

而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开发的新产品不能有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服务创新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了首位,退一步说,至少也不是位列技术创新之后而应该是与之平行。

所以,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来,国家创新体系有必要作修改(见图二):
必须看到,新体系中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孤立地平行。

相反,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技术创新必须遵从用户导向。

重视服务,以新技术带动新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创新融入了技术创新的因素,技术创新为服务创新提供了实现手段。

比如信息服务,它依赖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它反过来大规模地投资于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这是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强力推动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