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可以解决生态危机
科学技术发展观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观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摘要:科学发展观蕴涵进步的科技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又一次升华,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观是先进的科技发展理念,科技发展观丰富和践行着科学发展观。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人应当也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面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科学技术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观;可持续发展1 前言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从而不仅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前提,而且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前景。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技观和伦理观。
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科学发展观蕴涵进步的科技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又一次升华,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观是先进的科技发展理念,科技发展观丰富和践行着科学发展观。
[2]2 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涵义及特征2.1 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科学技术作用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在1978年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1)
辨析题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或者科学(技术)都是无禁区的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
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ﻩ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
这个禁区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
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
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ﻩ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
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8.14题讲的是一个事情: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的实质。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错!1.具体阐述: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这种观点,在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取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一)人口的急剧增长“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
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二)科技的负面效应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消费主义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
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
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
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
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
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错误!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错误!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错误!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错误!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的力量
科技的力量在现代社会,科技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在医疗、交通、通讯,还是在教育和环保等领域,科技都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其实际应用价值上,更在于它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医疗科技的创新在医疗领域,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过去,许多疾病由于技术限制而无法治愈,现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革新医学。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针对遗传性疾病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分析、疾病诊断和患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正在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交通科技的便捷交通是现代社会的生命线,科技的进步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更大的便捷。
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让交通流量得到了有效管理,极大地减少了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更是在改变我们对未来出行的认识。
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先进的算法,无人驾驶技术正在逐步实现,从而降低人类驾驶造成的事故风险,提升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信息科技的普及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
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在线购物和社交互动。
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高效,也改变了商业模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同时,信息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全球化的加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教育科技的变革科技的力量在教育领域同样不可小觑。
随着在线教育和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崛起,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提升。
无论身处何地,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这种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还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
环保科技的责任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科技更是为环保事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和风能,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
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摘要】《流浪地球》是一部展现未来地球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科幻电影,呈现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影片中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人类拯救地球提供了希望,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的责任。
通过倡导共生共存观念,电影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并警示了人类未来生存的危机。
影片深刻地展现了人类对地球的依赖与责任,引发人们对生态美学思想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未来生存的警示,电影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提倡人类与地球共同进步的理念。
《流浪地球》的生态美学思想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人们探讨和思考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电影《流浪地球》,生态美学思想,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科技发展,共生共存,责任与拯救,人类生存,警示意义1. 引言1.1 电影《流浪地球》的背景设定电影《流浪地球》背景设定为未来的一个时代,地球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
由于太阳即将膨胀并吞噬整个太阳系,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为了拯救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发起了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将地球改造成一艘巨大的飞船,利用推进器驱动地球脱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宇宙家园。
在这个设定下,人类必须团结一致面对共同的生存挑战,追求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人类才能承担起对地球的责任,并寻求拯救的希望。
电影的背景设定不仅展现了地球面临的险恶境况,更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和拯救的憧憬。
在这个背景下,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一场关乎人类生存和未来的壮丽冒险。
1.2 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意义《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主题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
通过描述一个地球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未来世界,电影呈现了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以及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
该电影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的责任与拯救,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意义在于倡导人类共生共存的观念,强调生态美学思想在电影中的体现,同时警示人类必须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新能源十大经典语句
新能源十大经典语句1. 依靠可再生能源就能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就是尽全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
”2.使用太阳能更环保、更清洁:“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最务实和环保的方案是利用太阳能产生电力,也是最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的做法。
”3.集成的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发电不仅仅是水力和太阳能发电,还包括地热发电、生物质发电、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核能发电等可持续的发电技术。
”4.新能源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具有潜力开发出更多可再生能源,未来会加快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发展,从而转变为一种更加安全、更对环境友好的能源消费模式。
”5.新能源技术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能源可以帮助全球减少温室���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新能源技术为全球能源安全保障:“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稳定能源供给,改善能源安全形势,减少对矿产能源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7.新能源科技快速发展:“近年来,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及其能源系统变得更加可靠,支撑着21世纪全球可持续能源的发展。
”8.太阳能发电技术拥有广泛应用前景:“太阳能发电技术和设备的性能日益提高,具有成本可控,廉价又可靠的特点,可在城市、农村、山区等多样地方广泛应用。
”9.新能源投资前景光明:“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太阳能发电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且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及能源安全方面的优势。
”10.新能源为全球富足提供机会:“以新能源发展为支点,可实现能源可持续、增强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缩小资源利用不平衡,促进健康发展,面向明天,为全球实现繁荣和富足提供机会的新型能源发展理念。
”。
赡养人类读后感
赡养人类读后感《赡养人类》是一部由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它以科技的发展为背景,讲述了人类竭尽全力解决生态危机的故事。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的思考,也思考了人类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行动。
故事发生在一个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
地球的人口过多,自然资源枯竭严重,环境污染也已经到达了临界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创造了一种叫做“生态基地”的巨型生物,它们能够吞食大量死亡物质并转化为生物能源,保持生态平衡。
这些生态基地是人类的伙伴,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
在故事中,主人公杨巡是一名生态基地维护技术员,他的工作就是定期维护生态基地的运行和监测环境指标。
他的工作看似平凡,但是其中承载了巨大的责任。
每一个环节的小小问题都可能导致生态基地崩溃,引发更大规模的环境危机。
面对工作的压力和各种困难,杨巡始终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在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所描绘的未来世界所震撼。
尽管故事发生在科幻背景下,但是所描绘的地球环境问题却是现实世界所面临的挑战。
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我们不能对地球的未来漠不关心,而是应该像杨巡一样,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去拯救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赡养人类》的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每一个情节都引发了我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的思考。
生态基地的崩溃、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人类对于资源的掠夺等问题都让我陷入了深思。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呢?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呢?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于人类发展和未来的思考。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
在《赡养人类》中,科技为人类创造了生态基地这样的伟大发明,但在应对环境危机时人类依然遇到了困难。
这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人类对于科技的应用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生态危机之根源
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所致。
所以,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活动。
体地分析,是由人和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和形成的各种因素相互关联而综合作用的结果。
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有人类的观念、人类的本性、工业化文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
一、人类观念与生态危机对生态环境危机之根源的人类观念分析的依据是: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持有怎样的观念,会引导和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实际行为。
人类的生态观念、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存在着内在密切的关联性。
应该说,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上的整个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反自然、非生态化的,是以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为价值取向,最终达到自然向人类生成、为人类目的服务的价值目标。
诸如此类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思辨的哲学思想中,也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教条。
二、人类本性与生态危机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自然本性是有欲求的,并通过其活动满足和实现自己的欲求。
并且人类的欲求在量上和质上、在满足和实现的程度和方式上,与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相比又有内在的差别。
由于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及无止境的扩张性,使得在欲求驱使下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突破自然生态系统可能提供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混乱,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三、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大量产生,并随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扩张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工业化的水平和规模的大幅度提高和扩大,也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效用与能力的大幅扩大和提高。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随生产扩张而增多的各种废品、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和有害物又向自然界排放,转嫁给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四、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对于生态环境,: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向自然挑战的能力,但也改变着自然的形态和结构,更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和稳定,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生命科学驱动的环境监测与保护解决生态危机
生命科学驱动的环境监测与保护解决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人类和地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命科学日益成为驱动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并展望生命科学在解决生态危机中的前景。
一、环境监测的生命科学应用1. 生物多样性监测生命科学的核心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通过对各类物种的监测和调查,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利用生物指标、遗传分析和生态学模型等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水生生态系统监测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对湖泊、河流、水库等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十分关键。
通过监测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水质指标以及底栖生物等,可以评估水体的健康状态,提早发现污染物和入侵物种的风险,以便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 空气质量监测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生物监测方法,如苔藓和地衣的监测,可以用于评估空气质量。
这些生物对空气中的污染物非常敏感,可以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命科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生物修复技术生命科学提供了一系列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体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这些生物具有分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和恢复生态功能的能力。
通过合理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加速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2. 基因编辑和基因改良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编辑和基因改良技术可以用于改善植物和动物的适应性,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通过改良植物基因,使其对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更具抗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灾能力。
这些技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3. 生态系统管理生命科学为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可以制定相应的生态管理策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肖春燕【摘要】在人类杜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何解决生态危机,西方国家生态思想中的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影响深远.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仅仅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改良无法真正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的分离及人对人的压迫--出发,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才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生态危机;科学技术;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全球化;生态文明【作者】肖春燕【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频繁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运动应运而生。
这些运动促进了生态思想在全球的发展和传播。
西方国家的生态思想有两种倾向——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它们都是建立在科技对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上的。
但是,科技只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危机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根源,科技本身的应用也会出现异化现象。
因此,仅仅通过科技的发展无法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困境。
生态保护运动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倡议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如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描写了杀虫剂对于环境的危害。
然而,这部著作的问世却遭到了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也从全球性的视角研究了生态问题。
随着环境恶化不断危害到更多人的生存,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运动爆发了。
这一运动产生了许多组织和政党,如英国的地球之友和生态党、德国的绿党、新西兰的价值党、加拿大的生态党、日本的绿党、绿色和平组织,等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这些组织掀起的保护生态环境运动席卷全球,并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
依靠科技进步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么?
张坤光学工程上理依靠科技进步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么?生态危机问题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人与环境的矛盾问题。
而人与环境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并不在于自然给人类提供资源的多少或者人类本身需求资源的多少,而是在于人类思想中贪欲与征服欲。
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并不能够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但是也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生态危机,科技的进步可以对生态环境形成更大的破坏,比如福岛核电站的造成的污染;当然科技的进步在资源的利用率更高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的资源的紧张度,缓解了生态危机。
在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一直获取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危机,但是仅仅只是科技的进步还不能够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不仅是人类,所有的生物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变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资源。
人类的相比于这些动物来说的特殊性在于,人类已经进化到整个自然环境的顶端,人类已经有了更深一层次的需要那就是更加舒适的生活。
然而为了能够更加舒适的生活,人类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资源。
当人类还是猿人的时候,进行聚居性的生活,就像狮群一样,实现群体的保护和捕猎的高效率。
或许那个时候更像是我们今天追求的共产主义,每个个体取所需,虽然资源不足。
那个时候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决定人类生存的直接也是最重要条件。
随着猿人的不断进化,群体变为了部落,熟练的捕猎技艺使得食物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最初启蒙开化,最大的一个特点的产生就是贫富思想的形成。
当食物仍然是影响部落的最大因素的条件下,部落中较高地位的先民,有更多的动物骨架或者动物骨架的做成的首饰做为陪葬品,而在部落中地位较低的则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陪葬品,这个现象的出现足以说明在很早之前人类就存在贫富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在今天看来对人类的行为同样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
部落中想要获得同样的待遇就必须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一些超过其自身需要的资源。
这说明了人类的贪欲征服欲根源于人类的进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理科学·邓常见·20090801004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进步史。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乃至现代文明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对国家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影响的两大战略一是科教兴国战略,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两大战略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相关的。
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纯知识,而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是关于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
可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
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技术具有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科学则没有。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本质差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常常使用“科学技术”这一复合名词。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经济目标就是要求维持自然资源的供应实现经济的适度发展和效率。
社会目标就是要求维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公平分配包括代内的公平国内的公平与国际的公平和代际的公平。
环境目标就是要求维持适度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服务增强环境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
上述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关键的制约因素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及生态危机
科学技术发展及生态危机摘要: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由原来的尊敬和景仰,转变为主宰自然、奴役自然的地位。
人类不再惧怕自然界的力量。
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对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随着这些利益的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人口问题、气候变暖、大量物种濒临灭绝、南北极冰面大面积融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关键词:科技发展;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科技发展的初期过程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一些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类必须要重新思考我们到底要如何与自然和平相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康德认为“ 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
他的观点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主宰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但人类真的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吗?20世纪初,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为16亿,20世纪末全球人口数量为60亿,截止到2014年这一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72亿人,一百年的时间,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增长了3倍多。
一方面,人口增长的迅速与人类健康、卫生和医学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
医学技术的发展,让原本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另一方面,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从1900年的40多岁,延长到了目前的70多岁,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地球上人口的爆炸。
这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机不言而喻,温饱问题、就业问题、土地问题等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摆在人类面前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二、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性严重问题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地球上的土地是有限的,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我们除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又大肆地破环森林资源寻求更多的土地,森林资源的大面积破坏加速了地球上土地的沙化程度,全球可耕种的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姓名:***学号:********班级:13会计指导老师:***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3)(一)环境污染 (3)(二)生态危机 (4)(三)战争和犯罪活动 (4)(四)能源危机 (4)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5)(一)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5)(二)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三)科学技术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6)三、结束语 (6)摘要: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对人类能源、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源环境等几方面去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便探讨引导人类利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去造福子孙后代的方法。
关键词:科技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正文: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进步;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也没有太多的变化;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现在与2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
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便是科技。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
前段时间iPhone6和MX4的出炉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实仔细观察近来来已经有不少的科技产品不断诞生,尤其是数码电子类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是惊人,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下面我就自己的看法谈谈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新学术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吴立姝一、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负效应(一)科学技术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结构。
伽利略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太空,使天文学研究进入了望远镜观测的时代。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大气层外的天文观测活动,开辟了对不可见天体的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DNA技术的发展,重组基因,为基因诊断治疗提供方便,使人类可以创造新的物种;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移动通信的普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情画意,在卫星通信时代显得十分平常;航天技术的发展激发了人类追寻地外文明的热情,航天技术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对人类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信息超越物质、能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由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技术基础空前雄厚,精神财富也更加丰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了空前强大的力量,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是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人们企图通过科学技术和工业征服、改造和掠夺自然来创造空前繁荣的物质享受。
索取时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不良改造,带来的是文明的毁灭而不是繁荣。
燃煤烟尘和SO2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20世纪八大公害之一;人类不断燃烧固体和液体的各种能源,不停地向大自然释放热量,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大量的矿物资源被开采,大片原野被开发,许多工厂排出了大量的废气、污水和废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肥料和农药使农作物丰收,它们同时也污染着水体,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汽车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便利,但它排放的废气却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新技术的利用,导致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
谈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谈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联系非常紧密,如何才能够让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而不扰乱生态环境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谈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促进科学技术生态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一、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调,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盲目追求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缺乏整体协调观念,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这些生态危机主要体现在:人口压力、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退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片面的自然观和传统的技术观。
片面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把人的利益视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和尺度,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而传统的技术观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来攫取和利用自然,可以依靠科技来实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目的,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的行为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只看到眼前利益和直接后果,忽视了长远利益和间接后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以生态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一方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推动力量,同时又是损害生态环境的帮凶。
(一)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受到人类行为的支配,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与人们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
论生态危机的根源
论生态危机的根源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杨海英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生态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史的见证。
公元250年玛雅文明鼎盛,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公元800年时玛雅文明开始崩溃,其后不到100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同样,由于生态的原因,巴比伦文明毁灭了。
1873年,伦敦出现杀人烟雾,煤烟中毒比前一年多死260人,1880年、1892年又夺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
英国的格拉斯哥、曼切斯特烟雾也造成1000多人死亡。
1885年,日本足尾铜矿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剧毒物质砷化物的蔓延,加上1890年的洪水泛滥,致使群马、茨城等四县10几万人流离失所。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第一天就遭遇了沙尘暴。
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
这些事实说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在看到这些可悲的事实后,我们人类终于醒悟到生态危机的危害。
这种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的力度、广度急速加剧,造成沙漠的扩张与动植物灭绝、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臭氧层的破坏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所造成的“温室效应”。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
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取决于人掌握科学技术的程度和如何利用。
因此,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问题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不协调,是由于人无节制地、不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所致。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发展方向片面等严重问题。
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一个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三维结构系统,其实质主要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该得到鼓励。
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上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科技创新的方向提供了指引作用。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显得尤为紧密。
科技创新”这个概念最早由留美学者传入,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则是近30年来的事。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应该在调整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部分,科技创新本身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XXX《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判别为六个平衡,即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开发创新与保护继承,物质生产与精神富足,自由竞争与整体规范的平衡。
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发展。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科技创新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预测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科技创新也需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平衡,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只有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靠科技进步可以解决生态危机
20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紧密的结合,科技的社会功能越来越突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
我们的经济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而避免由此对健康,气候,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可能带来的风险,最终仍需要依赖科技进步改造来解决。
人们对于发展的急功近利,使得自然资源被无止尽的过分开发。
然而,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时,却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计划的掠夺性开发、利用使得全球自然资源总量锐减,这已经使地区自然资源差异这一局部问题上升为危及全人类安全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在过去的50年里,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的滥砍滥伐,使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目前地球上1/3的物种已经或者濒临灭绝;全球的能源和水资源也日趋短缺和枯竭,如今世界上很多的地区武装冲突实际上都是为了争夺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而发生的。
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与地球资源破坏、短缺的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生态环境中相继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淡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等等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工业污染遍布全球,甚至有人在南极与北极的海滩上发现了废弃的塑料瓶,即使是珠穆朗玛峰这样人迹罕至的地区也不能幸免。
全球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些危害已经不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能够轻易消除的了。
2.3人口爆炸的悲剧世界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人口基数大这一点使得全球人口指数增长。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公元前6000年,全世界人口不超过1000万,而现在已经达到63亿。
人口翻番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世界人口从5亿增到10亿用了200余年;从10亿增至20亿用了100多年,从20亿到40亿不到70年,估计再翻一番只需短短35年。
目前世界人口有50%左右在2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增长型,它决定了全球人口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保持增长势头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会受到愈加严峻的挑战。
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可持续发展对科技进步有着战略性的需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那么生态危机也解决的时候就会不会那么顺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已经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重要工具,人类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在苏北地区引种南方型杨树,利用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使得栽植杨树获得巨大成功,极大地改变了苏北缺材少林的状况。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缩短生态平衡重建的周期,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增加物质和能量的积累,指导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手段也日新月异。
生态问题正是正个地球在遭到人类掠夺性开发后发生的系统性病变;人类在创造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出了深重的生态灾难。
社会进步与生态发展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问题日益为世人所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所能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积极开发环境科技,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生态危机。
环境科技在
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进步,主要加深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为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
环境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直接关系打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涉及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平衡和优化,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速度,清洁生产及绿色技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等等。
比如清洁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保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量最少,产生的废弃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再例如废物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产生废弃物,经过处理成为下一个生产过程,下一个生产部门或者行业的原材料。
有比如污染防治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则保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暂时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对生态的危害最小化。
现代的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生态危机既离不开科技进步又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科技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原则,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寻求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是漫长的,最重要的这条路的行走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我们共同的不懈努力。
总之,只要我们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去引导和规范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那么科学进步不仅不会恶化生态环境,而且会解决生态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