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少大学生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是不文明、不健康的,给网络交流和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涉及不文明、不健康内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用语和内容,例如粗口、低俗段子、黄段子等。

这些内容不但影响了网络交流的质量,也对大学生的道德风范和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缩写、错别字、乱用标点符号在网络交流中,大学生常常使用缩写、错别字和乱用标点符号,导致表达不清晰、理解困难,甚至影响语言准确性和逻辑性。

3. 生造新词、流行语未规范使用大学生在网络上经常生造一些新词或者是跟风使用一些流行语,但是由于使用不规范,往往造成误解,甚至引起歧义。

针对以上不规范现象,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规范:1. 提高网络素质大学生应提高网络素质,尊重网络道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在网络上发布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

2. 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导他们正确使用词语、标点符号等,提高网络交流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强调文明礼仪在网络交流中,大学生应强调文明礼仪,遵守网络公共道德规范,尊重他人,注意言行举止,维护网络社会风气。

4. 规范流行语使用针对流行语的使用,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教导大学生规范使用流行语,避免不规范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共同努力,规范大学生网络用语,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大学生,我们经常需要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学习,但是在网络用语的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以下是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1. 拼音打字因为在汉字的输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会采用拼音打字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混淆词义出于想要表达自己意思更加明确的目的,有些大学生会在网络上使用一些流行词语或网络用语,但是有时候这些词语的含义不够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3. 网络暴力在网络上,有些大学生会使用诽谤、辱骂等方式,攻击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人类基本的道德和文明素质。

1. 加强对网络礼仪的教育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礼仪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在网络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礼仪素养。

教育学生在网络交流中要注意用语规范、文明礼貌等方面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注重文字表达的精准性和准确性网络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要互相理解和交流,因此,要求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时,注重文字表达的精准度和准确度。

尽量避免使用网络用语中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以及网络黑话。

3. 建立网络用语规范对于在网络交流中不能使用的词汇、非正式语言以及网络用语等,应该建立起统一的标准,明确规定网络用语的正确用法,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普及,以提高大学生网络语言文化素养。

4.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各大院校秉承文明网络的理念,设立屏蔽机制、舆论监督机制等,加强对不规范网络用语和言论的监管和审查。

同时,也需要呼吁广大大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愉悦的网络环境,共同推进网络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明智合理地运用网络用语,发挥网络平台交流的优势,同时要增强对网络用语规范的认识,以提高我们的确切表达能力和礼仪素质。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教学文案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教学文案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作为社会生活发展、文化交流的产物,新词新语开始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

那么,到底新词新语的流行对我们大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这个潮流呢?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从调查问卷大了解新词新语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见解和建议,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趋利避害,顺应并利用这个潮流。

一、新词新语及判断标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30年,让祖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许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语、短句——即“新词新语”,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络用语为主的新词新语开始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好奇最强烈、精力最旺盛的群体——大学生。

这本是时代进步的特征,但情况却不容乐观。

新词新语开始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交流与写作,这极大地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新词新语还呈现低俗化的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新词新语,了解它的影响,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当成为现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

那么,什么才是新词新语呢?新词新语也就是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

在对新词新语的认知上大家还是有些偏差,把新词新语单纯的等同于网络用语或流行用语的占到了半数以上。

大家了解新词新语的途径也多为网络。

在应对的态度上,大家还是较谨慎的,大多数同学能慎重对待新词新语的流行和使用,这是好的现象。

世界在变,万物皆流,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自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新词新语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变迁。

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圈所产生的新词新语为例,我国现代大学生的新词新语体现了学生的流行文化。

如:表示“我很吃惊,我很气愤”,学生常说“我晕”、“我倒”;形容人长得丑用“恐龙”、“青蛙”;形容技术水平差用“菜鸟”;用“酷毙了”来表示“帅极了”或“很有气质”等新词新语。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教育文档资料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网络已经成为今天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在大学校园里、食堂里、宿舍里,还是课间甚至是课堂上,随时随处都会看见大学生借助于电脑和手机上网的各种场景,也随时随地“遭遇”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的“侵袭”。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产物,以其独具的特点和形式彰显着网络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大学生热衷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标准、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因此,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打开当代大学生“心灵密码”的钥匙,是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文化价值观和心理动态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对象和方式本次调查研究以某师范大学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164名,其中男生84人,女生80人,收回问卷158份,有效问卷152份,问卷有效率为96.2%。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知识差异。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本次调查采用开放式的问卷,让学生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在问卷上写下自己经常使用的20个网络流行语和5个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本次问卷统计出的网络流行语共计549个,其中词与短语434个,句子及句子模式115个;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共计33个。

为了使该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的分析建立在使用频率排行前20的流行语(其中包括使用频率相同的不同流行语,因而表一中的网络流行语实际数目共计是23个)和排行前20的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基础之上。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百度百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和图书馆,查阅相关研究论文、报告和资料,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

2.问卷调查法:笔者通过两份问卷,分别统计了大学生最常用的20个网络流行语和使用流行语的5个原因。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剖析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剖析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剖析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剖析近年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加深和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汉语新词在日本社会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

本文旨在对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概述1.1 日译误译现象的定义日译误译是指将汉语词汇在翻译成日语时产生的误差。

常见的误译现象包括形式误译、意义误译、词性转换误译等。

1.2 汉语新词的使用频率与日译误译现象的增多随着中国崛起和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化,汉语新词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中日两种语言的结构、语法和文化差异,汉语新词在日语翻译中容易出现误译现象。

二、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原因分析2.1 语言结构与语法差异导致的误译汉语和日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存在差异,汉语以主谓宾结构为主,而日语则更倾向于主题述部结构。

这种差异往往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的误译现象。

2.2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汉语和日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对文化内涵的误解,导致误译的发生。

三、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解决办法探讨3.1 加强汉语教育与日语教育的互动为了减少日译误译现象的发生,在汉语教育和日语教育中应加强两个语言的互动,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2 建立专门的汉语新词翻译机构或机构合作为了提高汉语新词在日本的翻译质量,可以建立专门的翻译机构或机构合作,通过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减少误译的发生。

3.3 增加翻译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翻译人员在工作中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对汉语和日语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减少日译误译现象的发生。

四、总结总之,汉语新词的日译误译现象在中日交流中时有发生,这一现象是由于语言结构、语法和文化差异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汉语教育与日语教育的互动,建立专门的汉语新词翻译机构或机构合作,并增加翻译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养。

大学生语码混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大学生语码混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大学生语码混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的使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其中,大学生语码混用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使用,让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一些语言习惯和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结合一些文献研究,分析大学生的语码混用现象以及语言态度的调查结果,以期为更好的语言使用和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一、大学生语码混用现象分析1. 语言习惯与语码混用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

语言习惯是人们使用语言时,不由得自发采用的语言习惯。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关系中,人们都有一些自己的语言习惯。

由于人们的交际先决条件不同,语言习惯也不同。

在大学生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对于语言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在网络和手机交往中,字符的输入法以及插入符号的使用使得语言习惯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创新。

同时,对于网络语言和方言语言的混合运用,大学生们对于语言的习惯和用法也变得更加随性和自由。

语言沟通是语言的最终目的,而语码混用也是为了达到语言的良好沟通效果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语言的使用也会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混用语言的现象。

语言文化是指某一团体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观念、习惯和规律的体系。

大学生语码混用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们受到各种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使用语言时也会受到这种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化和语言使用习惯。

1. 语言准确性的认知大学生语言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规范性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语言的使用应该准确无误,语意的表达也应该符合常规标准。

这样才能确保语言沟通的顺畅和有效性。

2. 语言质量的重要性大学生们还表达了对于语言质量的重视。

中国大学生的语用错误分析

中国大学生的语用错误分析
22.Robins R H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2001
23.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2000
24.Selinker L.Davies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 studies:an attempted critical summary 1984
7.Dulay H.M Burt Should we teach children syntax? 1973
8.Dulay H.M Burt Errors and strategi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74
9.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19.Reid Joy M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2002
20.Richards J 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71
21.Riley P Well don't blame m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errors 1989
18.Palmer A Compartmentalized and integrated control:an assessment of some evidence for two kinds of compet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1979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汉字误用现象逐渐增多,给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字误用现象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输入法的普及和便利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输入法的使用越来越便捷,人们在输入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触、按键错误等情况导致了汉字的误用。

二是网络用语的发展。

网络上流行的网络用语往往经过了缩写、简化等处理,有时候一个字也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就使得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出现误用的现象。

三是网络表情的流行。

网络时代,表情包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用表情符号来代替文字,这就会导致人们对于汉字的文化意义和准确用法的疏忽。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汉字的误用导致了语言的混乱。

当大量的人都开始误用汉字时,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困难起来,因为他们对于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能不一致。

这就会损害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汉字的误用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人们在使用汉字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误,这会让我们的语言变得含糊不清,降低了我们沟通的效果。

汉字误用也会对文化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被误用时,会给人带来不专业、不认真的印象,损害中国文化的声誉。

为了解决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汉字知识的教育。

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汉字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加强对网络语言的规范。

互联网企业可以引入一些专门的规范,例如提供汉字自动校正功能,或者在输入法中增加对汉字错误用法的提醒。

我们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来检测汉字的误用情况,提供纠正建议。

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汉字的重视程度,并且尽量避免使用错误的汉字,这样才能够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规范、技术和个人努力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我们对汉字的正确使用和传承。

大学生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作者:张宇红李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9期摘要:通过对沈阳药科大学一、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语用知识问卷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很少,语用失误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语用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65-02一、引言针对我校药学专业两个本科班学生进行了一次英语语用能力调查,问卷除个人背景资料外,其余项目来自胡文仲教授(1999)主编的《跨文化交际面面观》一书中何敏智的文章:The Structure of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Some Critical Comments。

被调查的学生中,32人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第一组),26人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第二组),第二组学生大部分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些人已经通过六级考试。

调查共发出问卷58份,收回有效答卷58份。

问卷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寻找教学对策。

因此统计了每题出错的学生人数(见表1),第一组的语用失误率是32.16%,第二组的语用失误率是29.17%。

从这个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到语言能力明显高于第一组的第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增多,即使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的大三学生也会犯与大学新生同样的语用错误。

学生错误最多的是问题10:在回答:“May I have some biscuit s?”时,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间接言语行为,在餐桌上这不是一个可不可以吃的问题,而是一个请求听者去为说话人做些事情的问题。

学生因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实语境中的英语会话,因此很难体会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作为社会生活发展、文化交流的产物,新词新语开始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

那么,到底新词新语的流行对我们大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这个潮流呢?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从调查问卷大了解新词新语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见解和建议,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趋利避害,顺应并利用这个潮流。

一、新词新语及判断标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神州30年,让祖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许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语、短句——即“新词新语”,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络用语为主的新词新语开始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好奇最强烈、精力最旺盛的群体——大学生。

这本是时代进步的特征,但情况却不容乐观。

新词新语开始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交流与写作,这极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新词新语还呈现低俗化的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新词新语,了解它的影响,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当成为现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

那么,什么才是新词新语呢?新词新语也就是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围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

在对新词新语的认知上大家还是有些偏差,把新词新语单纯的等同于网络用语或流行用语的占到了半数以上。

大家了解新词新语的途径也多为网络。

在应对的态度上,大家还是较谨慎的,大多数同学能慎重对待新词新语的流行和使用,这是好的现象。

世界在变,万物皆流,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自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新词新语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变迁。

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圈所产生的新词新语为例,我国现代大学生的新词新语体现了学生的流行文化。

如:表示“我很吃惊,我很气愤”,学生常说“我晕”、“我倒”;形容人长得丑用“恐龙”、“青蛙”;形容技术水平差用“菜鸟”;用“酷毙了”来表示“帅极了”或“很有气质”等新词新语。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和表达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网络时代的交流中,汉字的误用现象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分析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其影响。

一、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1. 替代字误用:很多人在输入时会使用音近字进行替代,这样做可能导致文章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甚至出现误解。

“吃饭了”被误写为“吃烦了”,改变了原本的含义。

2. 笔画误用:由于快速输入的需求,很多人会缩写或省略一些汉字的笔画,导致汉字本身的意义发生扭曲。

“睡觉”被误写为“睡觉”。

3. 汉字用词误用:有些人在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不规范或错误的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会导致误解或引起争议。

将“不容易”误写为“不提交”,改变了句子的含义。

二、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的影响1. 语言沟通困难:汉字误用会导致网友之间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会引发争执和误解。

人们在网络上交流的目的是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汉字的误用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就会产生沟通困难。

2. 文化价值下降: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汉字误用的增加,重视汉字的程度也在降低。

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减弱,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文化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3. 影响写作能力:汉字是中文的基础,对于汉字的正确使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而汉字的误用不仅会降低写作质量,还会使人们对写作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到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误导青少年: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他们在网络时代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繁琐。

如果网络上充斥着汉字的误用,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扰和误导。

他们可能在学习中产生对汉字的误解,进而影响到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解决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的方法1. 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汉字正确使用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汉字的习惯和意识。

只有提高学生的汉字意识,才能有效减少汉字误用现象。

2. 培养阅读习惯:通过多读书、多阅读优秀作品,可以提高人们对汉字正确应用的感知能力,从而减少误用情况的发生。

关于新词新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词新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词新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一、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研究新词语就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

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

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

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词语也随之发展变化。

二、调查的时间安排、方式等根据教学要求和具体安排,本人于8 月1 日至8 月22 日认真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

我选了在档案局进行调查,通过翻阅资料、谈话访问等方式,对汉语新词语在公文写作和撰史修志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情况,使我明白了新词新语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明确了汉语新词新语规范用语的重要性。

三、调查过程起初,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我和其他一些朋友出文件时,主题词不太会写,经询问发现文件规范的主题词表里的专用主题词已远远不够用了,然后我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切实翻阅了几本《中国档案主题词表》,发现近几年,由于社会变化产生了很多新词新语,主题词表中确实没有,诸如:“ 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 一站式”、“窗口行业”、“可持续发展”、“多快好省” 等等公文正式用词出现了惊人的增加。

后来,我通过访问写史志的同志,了解到,他们在续编史志的过程中,对出现的新词新语是特别细致辨别的,有些工作总结、信息、人物传记等,由于受方言、口语等因素的影响,在文中出现的也是很频繁的,特别是一些新词新语可能这一时期,“我”也和作者、叙述者受同一个因素的影响,对一些感觉有新意的新词新语作编史工作中疏忽了,但有些词语只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着某一地域人文所理解的意义,有的甚至有很大的模糊性,那么“我”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校对,没有查找出来,没有用稳定的、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固定词来写,那这段史志很有可能给后人造成模糊的概念,甚至会造成歪曲历史的现象。

词汇教学中成语误用类型分析

词汇教学中成语误用类型分析

词汇教学中成语误用类型分析
近年来,在词汇教学中,成语的误用现象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学习成效。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成语误用类型出发,进行了类型分析。

首先,明确含义不对应型。

这是指学生在运用成语时,意思不准确,造成成语误用的最常见情况。

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恰当的使用“乘风破浪”,无形中将它与“风雨同舟”相混淆,
以至于用错这两个成语。

其次,异形同义型。

它指的是学生在运用成语时,成语同义,形式不同的情况。

例如,学
生使用“装模作样”,不知道“假装”是其同义短语,也就造成了成语误用。

再次,连用词误用型。

这一类型指学生在运用成语时,会将两个成语连用忘记一个出现过
的成语,从而造成成仁误用。

例如,学生在写就时可能会用“调兵遣将”,而遗忘“齐头并进”,从而造成了成语误用。

最后一类是拼错型。

它指学生在运用成语时,拼写错误,换句话说就是成语的汉字拼写出现错误的现象。

例如,学生在写作时,可能将“豪言壮语”写成“豪言壯語”,从而造成误用。

以上就是成语误用类型分析的概述。

总的来说,运用成语的误用均源自学生的缺乏知识,
理解上的模糊以及对汉字拼音的不熟悉。

此外,还应注意用法上的差异,例如某些成语可
以作动词,而其它只能作定语等。

因此,我们应加深对词汇,特别是成语的学习,认真细
致地记忆,在使用时多加练习。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时代中文字符的误用现象也逐渐增多。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更注重文字的表达速度和简洁性,而忽略了对字符的正确使用和理解。

这种误用现象不仅影响了汉字的准确传达,还可能造成信息的误解和误导。

下面将分析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的现象及其影响。

一、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的现象1. 谐音字的混用:在网络聊天、微博和评论中,人们常常使用谐音字来取代正确的文字,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欠”写成“牵”,“走”写成“奏”等。

这些字本身的用法和意义与原字完全不同,容易引起误解。

2. 繁体字和简化字混用:由于网络上普遍使用简化字,人们往往无意中将繁体字和简化字混用。

“脏”误写成“臟”,“国”误写成“國”等。

繁体字和简化字虽然具有相同的意义,但在书写形式上存在差异,混用可能造成困扰。

3. 词语断句错误: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常常犯下对词语进行断句错误的问题。

“我看了那本小说,不错,但是烂尾了”写成“我看了那本小说,不,错,但是烂尾了”。

这种断句错误会导致信息的不清晰和误解。

二、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的影响1. 信息误解:网络时代文字传达的速度快,但由于汉字的误用,信息常常被误解。

当人们将“欠”写成“牵”时,接收信息的人可能会误解信息的含义。

这种误解可能导致信息的传递不准确,甚至引发冲突和误导。

2. 汉字失去特定含义:汉字是汉语的文字表达方式,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概念。

但由于网络时代汉字的误用,一些字的特定含义可能会失去。

“欠”本意是指负债或缺少某种东西,但误写成“牵”后,其特定含义可能会逐渐淡化。

3. 汉字的规范和传统价值受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但由于网络时代汉字的误用,汉字的规范性和传统价值可能会受到破坏。

特定字的误用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混乱和规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网络时代汉字的误用现象给中文字符的准确传达和信息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

基于中国大学生口笔语语料库的he和she误用现象初探-2019年文档

基于中国大学生口笔语语料库的he和she误用现象初探-2019年文档

基于中国大学生口笔语语料库的he和she误用现象初探一、前言在日常的英语口语表达中,笔者发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常出现第三人称单数的性别不分的错误,即he和she之间的误用。

然而不管是学习者自己,还是教师,对这个问题都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因为he和she的误用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语用失误(mistake),而不是系统的错误(error)。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在上下文完全的情况下,该错误完全不影响理解。

但是,笔者却在《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TASK 1 When Pat was 21 years old, she decided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Tim, one of her worst students once came to see her. She is, she is a little poor in English, Tim, Tim wanted to tell her, she slept badly in her dream. Pat was not, was, was surprised and when she, when Pat, when Tim told her, she, her, she dreamed English in her dream, the teacher was totally surprised. Her dream, her dream was not Spanish. The student ...But Pat said, said she also she also wanted to dream to speak Spanish. The student told her teacher, that,that was why she slept so badly, so badly in her dream,because all the people in her dream spoke English so that it, it disturbs her sleep, it was a nightmare nicemare to her! That, that was, that was her dream. 这是一个故事复述题目,Tim在原文中其实是个男生,但在这篇复述中,全用阴性代词指代。

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词汇使用错误分析

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词汇使用错误分析

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词汇使用错误分析【摘要】造成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词汇使用错误的原因有对词汇的语义理解不准确、语境意识不强和对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了解等。

解决的对策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习和交流,二是拓宽学习视野,关注英语特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口语;语境;语用;文化内涵一、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词汇使用错误随着大学英语课程的日益发展,口语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视听说结合,增加真实的原声视听材料,丰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

学生也认识到发展口语能力的重要性,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下认真背诵英文学习材料,积累词汇句型。

大学生经过十余载的英语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语法知识,词汇量也基本满足日常会话的需求。

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词汇使用错误。

例如,某位学生在谈到南方的天气时说:“TheairintheSouthiswet.”wet指天气时多表示下雨,如wetweather指下雨天。

表示空气潮湿应用humid。

还有位学生想表达她在做家教时缺乏丰富有效的课堂活动使她的学生积极参与,“Idon’tknowhowtokilltimeintheclass.”此言一出,大家对她的工作态度立刻产生了质疑。

killtime指消磨时间,打发时间,用在此处显然不合适。

由以上例子可见,学生们在语法和句法层面上能够正确地使用词汇,但是在语义和语用上却出现了错误,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

二、词汇错误的原因词汇量是决定英语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词汇向来是英语学习的重点。

学生们将词汇学习重点集中在单词的释义和搭配,却忽略了语境和语用的正确性。

大体上,用词错误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词义理解不准确学生们对词义的掌握不够细致全面就会导致使用不当。

很多学生在谈到人口时会说出“ThepopulationofChinaismorethanthatoftheUnitedStates.”p opulation的确切含义是指人口数字,所以用large/small与其搭配更为准确。

大学生语用失误实证研究

大学生语用失误实证研究

大学生语用失误实证研究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语用失误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某种程度上,语用失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所以,语用失误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983 年,Jenny Thomas 最先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

语用失误是因为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约,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交际场合,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交际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总起来说,语用失误是因为语言使用不得体而导致的失误。

英语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并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学生们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能力普遍较低,语用失误频繁地出现于中国大学生的话语中,经常困扰他们的英语学习。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研究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探讨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而探讨避免语用失误的方法,以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大学生常见语用失误(一)称呼语语用失误礼貌原则是具有文化差异性的,不同文化中对于礼貌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

汉语的某些表达礼貌的称呼在英语中未必符合规范。

例如,在初中时,老师就教我们用“Good morning,teacher”来问候老师,以至于这句子在许多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

其实,teacher 在英语中不是称呼,只是一种职业。

在英国,对老师的称呼有几下几种: 对中小学老师的称呼为 Sir、Miss,对大学老师的称呼可以是 Mr.、Mrs.、Ms.、Miss、Dr.、和 Prof.等。

这些称呼方式在美国也是普遍适用的。

只是在美国大学里,常用 Mr.和Ms.称呼老师,很少用 Dr.和 Prof.称呼。

而在中国,对老师最普遍的称呼就是“老师”或“姓 + 老师”,无论老师的年龄、性别、职称、交际的场合、熟悉程度等,都适用这种称呼。

如果学生不懂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直接用“teacher”来称呼外教,就会导致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同样地,在中国,可以称呼陌生人为“叔叔”或“奶奶”等,这在外国人看来不可思议,西方人更愿意直呼其名。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中交流。

然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网络上的汉字误用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从汉字误用现象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意义不清网络时代许多汉字的意义被扭曲,变成了与其本义相悖的词汇。

有些网络用语已成为了大众的常用语,如“给力”、“无语”、“装逼”等。

这些词语的本意与其在网络时代的使用完全不同,造成了汉字的错误使用。

2、错别字频繁出现在网络上,错别字的出现是非常普遍的。

一些使用不规范的人,或者因为打字速度过快,或是由于拼音输入法的纠错机制不够完善,都会导致错别字的频繁出现。

3、混用字词严重网络时代的人们喜欢自创新词语,但往往缺少对词语本意的了解,使得自创词语与原词意相去甚远。

比如,将“弱”作为形容词,如“今天我好弱哦”,或将“高”、“大”等形容词作为动词,如“他高了我一道题”。

1、知识水平下降汉字作为人类的传统文化遗产,其正确使用是人们最基本的文化素质之一。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严重,将导致社会人的汉字水平下降,影响文化素质的提高。

2、误导大众网络依托于诸多互联网用户,错误的信息将被无限传播,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如果浅化汉字意义、混淆字词用法,将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产生误导。

3、影响形象汉字是一种文化符号,其使用是否正确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个人形象。

在网络上,一个人的汉字使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了他的形象和信誉。

三、如何避免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的发生1、提高汉字的使用意识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应提高对汉字的使用意识。

正确拼写和使用词语有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形象。

2、注重汉字学习要想避免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出现,就需要加强对汉字的学习。

只有深入学习汉字的意义、用法和读音,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

3、加强对网络用语的规范管理通过对网络用语的规范管理,可以减少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大学生是网络用语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网络来沟通、学习和娱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的普及,一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也逐渐流行起来。

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可能导致沟通误解和传播不良信息。

我们有必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不够规范,存在着大量的错别字、网络用语和口头语。

这些语言不规范不仅影响了阅读体验,还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经常使用一些不雅的词语和表达,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形象,还可能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使用暴力、激烈的语言,甚至恶意攻击他人,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还可能引发纷争和矛盾。

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不实言论,给他人带来困扰和误导。

针对以上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用语习惯和规范的网络文明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监督其网络行为,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自身应该自觉遵守网络规范,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不使用不雅、暴力的词语和表达,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网络交往氛围,自觉传播正能量。

大学生可以加入一些网络道德组织或志愿者团体,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语言乱象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清除虚假信息,镇压不良言论和行为。

网络运营商和平台应该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加强审核和监督,提高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安全和规范度。

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用语的认识和把握,形成正确的用语习惯和规范的网络交际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新词新语误用现象研究作为社会生活发展、文化交流的产物,新词新语开始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

那么,到底新词新语的流行对我们大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这个潮流呢?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从调查问卷大了解新词新语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见解和建议,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趋利避害,顺应并利用这个潮流。

一、新词新语及判断标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30年,让祖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许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语、短句——即“新词新语”,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络用语为主的新词新语开始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好奇最强烈、精力最旺盛的群体——大学生。

这本是时代进步的特征,但情况却不容乐观。

新词新语开始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交流与写作,这极大地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新词新语还呈现低俗化的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新词新语,了解它的影响,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当成为现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

那么,什么才是新词新语呢?新词新语也就是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

在对新词新语的认知上大家还是有些偏差,把新词新语单纯的等同于网络用语或流行用语的占到了半数以上。

大家了解新词新语的途径也多为网络。

在应对的态度上,大家还是较谨慎的,大多数同学能慎重对待新词新语的流行和使用,这是好的现象。

世界在变,万物皆流,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自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新词新语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变迁。

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圈所产生的新词新语为例,我国现代大学生的新词新语体现了学生的流行文化。

如:表示“我很吃惊,我很气愤”,学生常说“我晕”、“我倒”;形容人长得丑用“恐龙”、“青蛙”;形容技术水平差用“菜鸟”;用“酷毙了”来表示“帅极了”或“很有气质”等新词新语。

二、新词新语的来源和构成1、专业术语的活用。

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等学科的普及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反映这些专科行业的某些词语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大来。

还有一些是重大事物和新兴事物的简称或俗称,体现了对政事的关注。

诸如此类的有厄尔尼诺、治污倒计时、西部大开发、高科技成果、可持续发展、澳门回归年、经济复苏期、旅游黄金周、国际空间站、豆腐渣工程、经济一体化、复合型人才、一票否决制、跨越式发展、信得过单位、五十年不变、劳动合同制、送温暖工程、出口转内销、下岗再就业、家政服务业、特困生助学、新经济时代、巴氏消毒法、不正当竞争、数字化战场。

还有WTO,MTV,KTV,XO,NBA,CBA,APEC,CD,DOS,MBA,PICC,CCTV等英文缩写。

这些新词新语不但影响着大学生,还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旅游黄金周”这个我们现在普遍地用来形容国庆长假的词语,就是为了形象生动地概括一周长假给旅游业带来的滚滚商机而创造的,如今经过几年的媒体宣传,这个新词新语已经被我们每个中国人普遍接受了,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和人们的日常交流大,成为了国庆长假的代名词。

实际上,这些新词新语经过媒体宣传,已经成为大家惯用的词语,客观上能方便大家的生活和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中国的富强。

这些新词新语已然成为我们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益处颇多的。

2、外来词语。

这类新词新语多是音译词或大英结合,如“迷你”源于英文Mini,“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

BP 机,AA 制,OK镜,X线,B超,T恤,E时代,T型台,CT片,CD口红,IC 卡,IP电话,甲A(联赛),AD钙奶等。

卡拉OK一词看似这一种外来词,但它比较特殊,因为它来自两种外语,"卡拉"来自日语,"OK"沿用英语字母。

还有.TAXI---的士,TOEFL---托福,DINK---丁克,GOOL---酷,SPRITE---雪碧,ROBUSF---乐百氏,BIKINI---比基尼。

与此同类的再如:巴士(大巴,大巴),麦当劳,肯德基,百氏可乐,摩托罗拉,诺基亚等。

这类词语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比如大家常常提到的TOEFL---托福,就是音译了完整句子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美国教育考试大心主办的对非英语国家学生进行的英语水平考试)的缩写,这个词语的出现,其实就是中国现在越来越多学生出国留学的现象的缩影。

在这些外来词语大,有些词语却被赋予了另类的意义,成为80后的专利,如high代表心情愉快,深受大学生喜爱并习惯使用。

但因此却会出现与父母之间认识上的代沟,所以要注意使用的分寸,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对父母的不理解。

有些词语还代表着攀比和拜金现象,要引起警示。

3、吸收方言词语。

这类新词新语多是文化交流、文艺表演的产物。

比如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等众笑星为大家带来欢笑,随后小品里出现的各地方言就红遍大江南北,如“忽悠”、“干啥玩意”、“唠嗑”这些东北方言都成了大学生之间展示模仿天赋或纯粹娱乐的工具。

还有来自广东话的“靓仔”、“炒鱿鱼”、来自湖南话的“妹陀”和来自上海话的“嗲”等。

再有台湾人的语调、方言都成了大陆青年的口头禅,比如“超赞”(特别好)、“不爽”。

这类新词新语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但大多出自好玩和跟风的动机,也不必深究。

4、新造词语。

新造词语一般伴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网络和媒体的传播以及名人效应而普及开来。

新造的词语也有它本身的特殊时代性和代表性。

“超女”、“快男”一度红极全国,随之产生的“玉米”,“笔迷”等FANS(粉丝)团遍布全国,这些新名词也开始进入大学生的生活。

还有“无厘头”文化、麦霸等词语,都是出现时间不长,却广泛和迅速的影响到全国的大学生。

这些词语大多代表着流行文化,体现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青春活力。

但过分的普及却揭示了追星现象的泛滥,这也是80后代沟的体现,不容轻视这类新词新语的影响。

5、网络用语。

这些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而产生的“年轻”新词新语,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在大学生大影响范围最广、影响范围最深、使用最广泛的一类。

网络用语大致有这几类:网络交流惯用语,如“潜水”(隐身或不说话)、“灌水”(发表意义不大的评论)、“抢沙发”(第一个看帖子或日志的人)、“臵顶”(将某帖子放在列表最上方)、“拍砖”(对帖子提出意见、批评)、“楼上”(在自己之前发表评论的人)、“裸奔”(没有登录就回帖,匿名发言)等,多出自论坛;聊天用语,多是“火星文”,不是缩写就是符号,“我倒”、“我闪”、“我呕”、“我晕”、“我顶”短短两个字就足以表达说话人的心情,用orz表示五体投地,或是把汉字拆开来,比如“强”拆成“弓虽,以及用数字代替文字,88(或者886)表示“拜拜”(再见),184表示“一辈子”,520表示“我爱你”……还有一些是网络流行语,如08~09年很流行的“雷到”、“囧”(取自废用的古汉字)、“山寨”等。

三、正确对待和使用新词新语我们认为新词新语是把双刃剑,它又助于我们了解新鲜事物以及发泄情绪,但由于其部分内容的粗俗、低级趣味,因而又影响他们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它既能提高大学生自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又因为它们的不规范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流行语。

1、要培养学生的评判、鉴别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就应运用喜闻乐见、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

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创造和运用既具时代感又比较高雅的流行语。

2、多疏导,忌堵压。

学生在创作流行语的过程大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作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在作文时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决不是他们缺乏创作动力、写作技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能够用平等的态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大遇到的烦恼,那么他们也就不需要通过偏激、趣味低下的流行语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3、创造高雅的流行语。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都可以发挥自己对语言驾轻就熟的优势,创造出高雅、生动的流行语,为我们的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既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使他们得到较为规范、高雅的语言教育,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趣味低下的流行语的侵蚀。

综上几点的分析,可见新词新语已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这种影响正逐渐地通过我们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

大学生好奇心强,独立意识也强,但辨别是非和自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新词新语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更需要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正确认识新词新语潮流并善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加以利用。

五、如何减少新词新语的误用1、老师和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正确对待新词新语的专题讲座,让同学们都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这个潮流。

老师可以主动了解新词新语方面的知识,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教育大能够占据主动地位,能够更顺畅地和学生沟通,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教育,而不做学生眼大的“异类”。

2、家庭:改变粗暴干涉的教育方式,采取平等、细致的沟通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的朋友。

太强势的教育方式会更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加深代沟,不利于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新词新语的影响。

家长主动了解新词新语方面的知识,在与孩子的交流和教育大能够占据主动地位,能够更近距离地和孩子沟通,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教育,而不做孩子眼大的“异类”,跨过代沟障碍,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3、学生: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对新词新语要批判地接受和使用,对网络的影响要有深刻的认识,切不可追求标新立异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积极同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对于新词新语的理解,寻求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