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功能理论

报告人:李娜

一、结构功能理论的社会观

(一)、关于社会的性质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历经20多年,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逐步建立了“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既是对以往关于“行为”和“社会”研究中各种思想、理论的扬弃,也启发了之后60-80年代社会学“行为”和“社会”研究中理论的繁荣。

1、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

帕森斯认为,如“功能理论”所言,社会是高于个人的整体系统。社会系统内部有若干要素。要素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或“存在的必要条件”。

2、社会整体系统以个体的社会行为作为基础

帕森斯又认为,如“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所言,社会是由人们各自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行为构造而成的。

(二)、关于社会如何形成

社会既是高于个人的整体系统,又是以个体的社会行为为基础,那么,个体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系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1、社会系统由个体的社会行为构造而成。

关于“社会行为”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帕森斯的观点是:如“结构理论”所言,社会系统由(处在分工协作状态下的)人们各自满足需要的社会行动之间的互动构造而成。

2、社会行为的特定内容构成社会系统的特定要素。

人们社会行为的互动如何构成社会系统?按照帕森斯的观点,社会系统的“要素”是分别由人们满足特定需要的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的。

如,人们各自满足“物质需要”的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社会的“经济活动要素”、人们满足“安全需要”的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社会系统的“政

治活动要素”等。

(三)、社会研究方法论

社会整体的“客观性”与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对具有客观性的社会整体系统进行研究,包括对体现整体“需要”或“存在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需要对体现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制度及其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对这些内容的研究,运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

二、结构功能理论的内容

1、两个“单位行动”的互动。

(1)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构成社会的“单位行动”。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与他人共处相互期待关系中的行为。这种情景中个人的社会行为,就是构成相应的社会的“单位行动”。如,老师的行为,是构成师生关系的“单位行动”。学生的行为,也是构成师生关系的“单位行动”。

(2)两个“单位行动”的持续互动构成“互动模式”。

两个“单位行动”的互动中,双方为了满足各自的基本需求和利益,经历反复“试错”,围绕“适当的行动路线”逐渐形成“共识”,使互动得以持续并稳定为一定的互动模式。

2、“互动模式”的三项内容。

(1)双方在“人格”中已经形成了“共识性动机和价值取向”

互动,是双方各自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之间相互“鉴别和适应”、选择适当行动的“目标、手段、价值取向”的过程。

因此,互动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的“人格”中已经形成了关于共同活动的“目标、手段、价值取向”的“共识”。

“共识性目标”,共同活动中“做什么”。“共识性手段”,共同活动中“如何做”。“共识性价值观”,共同活动中“为了谁”。2、“互动模式”的三项内容。(2)双方的社会行为中已经形成了“惯习”

互动,也是双方各自的“社会行为”之间按照“共识性手段”磨合、适应,发生各自社会行为的过程。

因此,互动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在社会行为中已经习惯成自然地按照一套适当行动的“权利、义务”发生着各自的社会行为。即,社会行为方式“角

(3)双方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有明确的“共享价值观”

互动,还是双方各自的“价值取向”之间相互“鉴别和适应”,形成“共享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互动关系“模式化”,意味着双方已经在“共同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上,明确以“共享价值观”作为道德价值主张。“共享价值观”,共同活动“为了谁”。

3、“互动模式”三项内容之间的联系。

(1)互动中,首先模式化的是“人格”。其次是“行为”,再次是“精神文化”。互动关系模式化的这种进程表明,“社会”如何由“个体社会行为”的互动构造而成

(2)互动模式三项内容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帕森斯关于“社会如何形成”的解释,是以“结构主义方式”展开的。他的社会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结构-功能理论”,其中的“结构”涵义即在于此。

(一)、互动模式中三项内容的地位及层次性。

1)“人格模式”是基础、关键。“人格模式”,是互动双方“内心的共识”。

因此,它是双方的社会行为是否能持、续稳定地实现“整合”的基础和关键。2)“行为模式”是手段、工具

“行为模式”,是互动双方“行为的整合”。它受双方内心“人格模式”状况的制约,是社会生活是否“有秩序”的外在表现。

3)“文化模式”是本质、核心

“文化模式”即“价值观模式”,是互动双方明确主张的“共享价值观”。三项内容中,“文化模式”处在最高层次,是因为它的明确提出,以人们内心的认知和社会行为中如此行动作为基础和前提。互动模式的三项内容,是帕森斯对社会学各种理论把握人类社会生活秩序时特定视角的归纳和整体性把握。即三项内容涵盖了社会学视角中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全部内容。帕森斯认为,“人格模式”、“行为模式”和“文化模式”,作为社会学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三项基本内容,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人格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人格要素”对应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领域。“社会要素”对应社会生活中的“习俗、规则”。“文化要素”对应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化”

2、由互动模式三项内容构成的“社会系统”。

(1)各“要素”的本质内涵“经济、政治要素”的本质内涵。

该要素的内容是互动双方围绕资源与酬赏形成了基于互惠性“人格共识”;围绕共同活动。“目标、手段确立”形成了基于权力运用合法性的“人格共识”。因此,该要素的本质内涵是“人格共识性”。即主体内心的人格共识性,是制约社会整体有序性的因素。

(2)“社会要素”的本质内涵。

该要素的内容是互动双方基于“适当的行为路线”持续行动,已经习惯成自然地呈现了社。行为的“惯习与规则”。因此,该要素的本质内涵是“平等性、公正性”。即社会行动中的平等性、公正性,成为制约社会整体有序性的因素。(3)“文化要素”的本质内涵。

该要素的内容是互动双方基于人格共识中的共享价值观明确将这种体现了正义性的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观或基本价值原则。因此,该要素的本质内涵是“正义性”。即,所有主体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义性,是制约社会整体有序性的因素。

3、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涵义。

帕森斯认为,“经济、政治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它们的本质内涵之间的关联性中。即,就“互惠性、共识性”,“平等性”、“正义性”而言,哪个是最基础性的要素。它如何作用于其它几个要素。

(2)自下而上“提供能量”,自上而下“作出命令”。

帕森斯认为,对社会整体的秩序来说,一方面,“互惠性、共识性”是最基础性的要素。它自下而上依次决定着“平等性”、“正义性”。另一方面,“正义性”是最本质性的要素。它自上而下维护着“平等性”、“互惠性、共识性”中的正义性内涵。

4、从社会系统“三个要素”到“四个要素”。

(1)系统理论视角的社会系统“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