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f882b276a20029bd642ddc.png)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
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
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5cec006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7.png)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咏物词并非创始于苏轼,花间词人就已开始尝试。
最早写咏物词的可能是牛峤,有《梦江南》二首分别咏双燕、咏鸳鸯:衔泥燕,飞到画堂前。
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
堪羡好姻缘。
(其一)红绣被,两两间鸳鸯。
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
全胜薄情郎。
(其二)咏鸳鸯这里借咏双燕鸳鸯表达痴情女子对“薄情郎”的相思哀怨,重在情态而不描摩物象,堪称“咏物而不滞于物”。
至北宋,开其先声者要算柳永和张先。
柳永有《木兰花》三首,分咏杏花、海棠、柳枝。
张先有《汉宫春》一首咏腊梅。
但当时的“热门儿弦歌”只是男女艳情、伤离怨别,柳永张先的咏物词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后来章质夫作了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词,引起了苏轼的重视,他和了一首,一时传唱,咏物词于是被词人们开始“发现”而重视了起来,大家一方面比较章、苏二词的优劣,一方面开始摹拟写作,咏物词的风气从此开始形成。
咏杨花苏东坡的咏物词以“咏杨花”为其代表作品,其实,他还有一些咏物词也是写得很好的,主要有《算子》(缺月挂疏桐)咏孤鸿,《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咏石榴,《洞仙歌》江南腊尽)咏柳,《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咏梅,《定风波》好睡慵开)咏红梅,如此等等。
唐玲玲先生指出:东坡咏物词共有三十多首,她进一步分析说:“苏轼咏物词内容是广泛的,诸如咏季候、海潮、月色、雪、凌霄花、红棉花、鸿雁、红梅、青桔、琴、茶、荷、海棠……等等,所写的物景,从草木、花卉、禽鸟、天象,无所不包,词境空灵蕴藉,表现了他的胸襟见识、感情兴趣,托意高远,是《东坡乐府》中的优秀之作。
”红梅比之柳永、张先,东坡以词咏物更具有明确的自觉性,这是他把诗文革新的精神引入词域的一种尝试,也是他“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的实践。
对于诗的咏物,苏轼是有其明确看法的。
这在他元祐3年12月6日写给儿子苏过的一段话里表述得非常清楚,他说:诗人有写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c464e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5.png)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洞仙歌·咏柳》宋·江南腊尽,早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赏析】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
这首词咏柳词,全章用象征法写柳,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正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词的上片以腊尽梅凋,引出春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两句,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流韵致。
柳枝婀娜多姿,如少女的细腰,风韵独特。
“清英秀雅”四字是作者对柳之风骨的评价,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命运的怜惜。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三句,写垂柳纵有美丽的外表、清高的品格却处于寂寥无人之地。
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
诗人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
白居易以杨柳不受人欣赏比喻贤才被埋没,不受人待见。
苏轼在这里化用白居易诗意,说永丰坊的杨柳,碧色可人,金黄色的柳丝在风中飘拂,十分美丽,只可惜却无人欣赏这种美。
后几句继续写垂柳的凄苦身世,歇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
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若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
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
无论如何,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并对之倾注了同情。
扩展阅读:苏轼的主要作品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扩展阅读: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
苏轼咏物词研究
![苏轼咏物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8cb1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5.png)
苏轼咏物词研究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巨匠。
他的诗词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其作品广受世人的喜爱和赞誉。
其中以他的咏物词尤为著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咏物词以其豪放、雄奇的风格,独具一格。
他将物象与文
化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
术价值。
苏轼所咏之物,既有自然景观,也有文化古迹,还有人类生
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词作以山水、人物、古迹、器物等为主题,将词
的表现对象多元化,从而创造了更为生动、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苏轼的咏物词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
他常常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和
赞美,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例如,他在《赤壁
怀古》中用咏物的手法,抒发出自己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这种抒
情风格,给作品增色不少,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深刻感受。
苏轼的咏物词不光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
他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事物的美妙、内涵,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
之中。
他对于物象和文化符号的所见所感,都展现了他的思想和态度,令读者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这些内容对于后人发
掘和汲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综上所述,苏轼的咏物词是词体文学创作的重要范式之一。
它承
载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宝藏之
一。
对于今人创作诗歌和咏物文学,苏轼的词作更是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帮助我们深刻人生,发现美好,创造佳作。
苏轼《红梅》赏析
![苏轼《红梅》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6c77e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3.png)
苏轼《红梅》赏析苏轼《红梅》赏析《红梅》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红梅》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二】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三】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译文: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
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
现在显露出来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创作背景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
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作品鉴赏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
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故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
试论苏轼词的审美体式
![试论苏轼词的审美体式](https://img.taocdn.com/s3/m/a449e8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c.png)
试论苏轼词的审美体式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词更是备受赞誉,被称为“词圣”。
苏轼的词,不仅以精湛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扣人心弦的抒情,把词的审美体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诗学意义,在古典词中独树一帜。
本文将试论苏轼词的审美体式。
一、苏轼词唯美审美特点苏轼词的审美体式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特征,它们借鉴了宋代词人柳永、欧阳修等审美体式,充分体现出苏轼词人独特的唯美审美观。
苏轼词的审美体式,不但在意象创造上表现出艺术独到的审美思维,而且把唯美主义的审美特征渗透其中,把词的审美体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苏轼最著名的“念奴娇”词,就是一篇绝佳的唯美词,其审美特征十分显著,以张灵甫的诗词“渔家傲·秋思”为题,苏轼以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思想,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精神层面上,他以唯美的审美观表现出世俗与禅宗之间的内在联系,写出了一幅深具哲理意味的美丽画卷。
苏轼还有一首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充满唯美审美的元素,以“空山不见人”的情节为基础,以苏轼的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抽象的美感,他把诗词中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情感,并以唯美的审美观表达出自然之美,充分展示出苏轼词中的审美体式。
二、苏轼词的哲理审美特点苏轼词的审美体式,不仅充满了唯美审美的元素,而且也充满了哲理审美的元素。
苏轼的词,不仅以精湛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抒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情感,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诗学意义,富含哲理思想。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明月几时有”为话题,苏轼以引人入胜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把词的审美体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首完美的哲理词。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苏轼以其诗词,把梦境中的审美体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梦境中的美景,以唯美的审美观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可谓是一首完美的哲理词。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5e18f0ff192e45361166f518.png)
浅谈苏轼咏物词的意象美和人性美苏轼是我国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
他对咏物词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词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并由此咏物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和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全文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
第一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意象之美,苏词着眼于自然物态之美,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喜爱。
第二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人性之美,苏词中的物都是形神兼备的,即在描写之外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品格。
最后,总结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说明了其咏物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标签:苏轼咏物词意象之美人性之美苏轼是我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拓者,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另外,苏轼也是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
唐玲玲先生指出:东坡咏物词共有三十多首,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任何人。
就咏物词的表现手法而言,也较为多样化,不是从前那样单一的、只是照着传统感物言志的套路、缺乏主观投入的写法。
苏轼的咏物词开拓了词的审美境界,在词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咏物词的艺术美,主要体现为意象之美和人性之美。
一、意象之美咏物词是指对某一具体物象作专门或详细的描写。
咏物词始见于晚唐,不过初时作词者大多无意于词咏唱自然现象,自晚唐以来随着词这一体裁的逐步发扬光大,涌现除了一批优秀词作者及脍炙人口的作品。
不过当中大多是写景抒情之作。
“词为艳科”似乎成为词人心中的固定观念,词只不过是人们觥筹交错时聊以助兴的一种技能。
正如盛唐时期诗风便显得浮华,而产生于这种氛围中的咏物词所歌意象也大多是抒发男女间的缠绵情意,所咏之物也多与男女之情相关。
写来写去也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合悲欢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以摆脱柔媚纤巧的束缚,产生在这种艺术氛围中的咏物词也沾染了这种习气,如柳翃思念其爱姬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翃这首写柳的咏物词重在抒发对柳氏的思念和忧虑她的命运。
苏轼“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权威资料]
![苏轼“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1516c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1.png)
苏轼“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宝绘堂记》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人生态度,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揭示苏轼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寓意于物;留意于物;审美态度;功利;非功利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同时,他在音乐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这在他的文学作品得到很好的展示。
但他的一生却是波折的,正是这样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在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创作的《宝绘堂记》无疑向我们展示了苏轼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审美的人生态度。
一、“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之内涵苏轼在熙宁十年创作的《宝绘堂记》,中提出了他的重要的美学思想,那就是“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的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包含了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
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由此可见,审美态度可以被视为主体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寓意于物”正表现了他的审美态度的倾向性,那就是可以将自己的心意寄托在事物上,这可以说是苏轼一生都秉承审美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对老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文章中引用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在老子的思想中“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这些外在的声色之娱,都是应该摒弃的,惟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而保持心灵的固有的纯真。
此后,苏轼提出了“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指出了圣人并没有废除这四样东西,而用来暂时的寄托自己的心意。
而后苏轼在文章将“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作为自己的例证,证实了人可以将自己的心意寄托在事物当中,当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他的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点淡淡的寄托,虽然喜爱却不沉溺于其中,正是这种豁达,造就了苏轼,因而,苏轼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通才,也因此它能安然、旷达的度过他坎坷的一生。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000f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4.png)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品成就非常高,被誉为“苏门四傑”之一。
苏轼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一、审美多元化
苏轼的词具有审美多元化的特点,他不仅善于借鉴前人的词篇和音韵,而且能够创新变化,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作品。
他的词作品涉及到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和生活经验,既有雅致清新的山水诗趣,也有真实感人的社会生活写照。
二、语言简练
苏轼的词语言简练,别具韵味。
他注重突出音律的优美,充分运用平仄押韵和韵律变化,使其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意境。
三、情感真挚
苏轼的词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感悟力。
他的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深刻动人,常常能够打动读者。
四、借典大量
苏轼的词借典范围较广,有从史传中借用,也有从各种类别的书籍中借用。
他善于从文学史和时代背景中吸取营养,使得他的作品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义。
总之,苏轼的词作品不仅具有音韵优美、语言简练的特点,还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具有典雅高远的气息和深邃的艺术价值。
试述苏轼词的审美风格
![试述苏轼词的审美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4a517bc6bec0975f565e214.png)
试述苏轼词的审美风格作者:唐颖超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4期摘要:苏轼的词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是他崇高人格、恢宏气度与复杂个性的艺术表现。
“诗言志,歌咏言”。
诗词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它积淀着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思考与评价,自然也体现出作者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苏轼词;审美风格;阴柔之美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70-01一、“奇峰怪崿”与“春兰杜鹃”同存于泰山苏轼的词,体现出多彩多姿的风格,既有钟鼓之乐的雄宏豪壮,又有丝竹之声的清旷绝俗。
风格多样化,正是苏轼的自觉追求。
苏轼第一个把词从歌榭楼台中解放出来,提高到与诗并举的正宗地位,完成了词史上的一大革命,也是以为这个原因,他的词也获得“诗人之词”的称号(胡适《词选》前言)。
苏轼认为词也可以同诗一样有为而作,可以反映广泛而严肃的社会生活内容。
试观其抒发爱国豪情,表现报国立功之壮志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怀古伤今、寄慨万端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其他许多纪游咏物、赠人留别之作。
总之,他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大大地扩展了词的题材领域。
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提高了词的美学品位。
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说苏东坡词“指出向上一路,新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的农村题材作品第一次把农家生活写入词中,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极大的革新意义。
如他知徐州时写的一组,《渔父》,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佳作。
举例一首如下: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清捣麸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其三。
这些词所表达感情虽然不及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样深沉,却也流露出作者对不起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关注之情。
苏词中也有一些描写女性、儿女情长的,有悼念亡妻、赞美爱妾的,也有专门咏妓赠妓的词篇。
贺裳评《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中的“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时说:“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论苏轼的咏物赋
![论苏轼的咏物赋](https://img.taocdn.com/s3/m/192a0efb0975f46527d3e1d2.png)
摘要:苏轼是宋朝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辞赋家,是北宋诗文革新成就的集大成者。
苏轼在吸取前人辞赋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有自己突破和创新,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质和思想情操。
其中咏物赋在苏轼赋中数量较多,较能体现苏轼赋的艺术魅力和他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体物特征;文人雅趣;旷达境界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
苏轼现存的赋有27篇,其中咏物赋6篇。
分别是《后杞菊赋》、《中山松醪赋》、《沉香山子赋子由生日作》、《酒子赋》、《天庆观乳泉赋》与《菜羹赋》。
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咏物赋。
钟嵘《序》中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①。
自古以来写物就是赋的一种本质特性,而苏轼所作的咏物赋既不滞于物,又逼真的再现了客观之物,且侧重神意的传达,使咏物赋中的主体之情契合了最完美的艺术传达形式。
一、细微独到的体物特征表现文人的凡俗生活苏轼对于日常生活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他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关照周围的事物,并且善于随物赋形,即按照事物的最自然最本真面貌去描写,形象逼真的再现原物的实貌。
同时,苏轼的咏物赋不拘一格,手法多变在描写事物时因物而异,采用不同的写法,以达到尽物之变,穷物之理的文学效果。
在苏轼的咏物赋中,常常以细微独到的体物特征表现文人的凡俗生活。
例如《沉香山子赋》,此赋是苏轼赠给弟弟苏辙六十生日的赋作,以沉香的特质比喻苏辙的文辞品格,用咏物赋表达对弟弟的欣赏赞美之意。
沉香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木料,是含有树脂的木材历经多年沉积形成的,自古以来就是众香之首。
赋中苏轼先是论述介绍海南沉香的产地以示其珍贵“独沉水为近正,可以配?u卜而并云。
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
”接着,又详细描写海南沉香奇特的外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
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
”运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将沉香木比喻成“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
”生动真切的展现其独特奇异的造型。
苏轼用精妙的笔法来描述沉香的奇特外形和珍贵特质,以沉香的“金坚玉润”喻子由高尚的品格,馥郁幽香喻子由文辞质美。
解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审美价值
![解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审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422eee1eefdc8d376ee32de.png)
解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审美价值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能将审美体验具象化,“迁想妙得”地化虚——审美体验或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为实——具象化。
由“形似”落脚到“神似”,达到了心和物的默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标签:化虚为实;不即不离;心物默契;审美价值苏轼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杨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首咏杨花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和赞誉,盛传一时。
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将这首词寄给章质夫时,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
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才之不可强也如是!”[1] (p208)并脱口称赞:“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2] (p209)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
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原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苏轼此和韵能得到王氏如此首肯,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苏轼咏物词浅议
![苏轼咏物词浅议](https://img.taocdn.com/s3/m/97883e37f111f18583d05a34.png)
2001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No.4.200111鳖箜箜塑2。
受燮!垡!堑!!竺坚!!翌!!堡:生!!型!塑:!![古代文学研究】苏轼咏物词浅议江灏(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410006)关键词苏轼咏物词儒释道拟人浪漫主义摘要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苏轼不能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lg【文章编号】1003—7535(2001)04—0034—03.OnSushi’SCiWhichSingthePraiseofThings.TIANGHao(Departmentofddnes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06)Keywords:Sushi;eiwhichsingthepraisesofthings;confusianism,BuddhismandTaoisrn;Personification;romanticismAbstract:MostofSushi’SciwhichsingthepraisesofthingsexpressedhismixedemotiondependingODsundrythings,thusreflectedhisdbmplexedthoughtsandmntradictoryworldoutlook.Withrichimagination,nov—elmemphor,persomfication,hyperbole,andpun,So’sci&reromantie,SDhecan’tberankedasthetypifieroftheboldanduneonstrainedsch001.<全宋词>辑人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计咏月6首,咏梅5首,咏荷、琴各3首,咏杨柳、荔支、茶各2首,咏海棠、石榴、花、橘、雪、雁、足各1首。
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46bdd72561252d380eb6e9f.png)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苏轼虽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结合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婉约题材内容特征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婉约词的又一特点是“以美取胜”。
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如柳永,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苏轼的咏物词品析
![苏轼的咏物词品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fb27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1.png)
苏轼的咏物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他的咏物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在苏轼的咏物词中,他经常借助于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例如,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通过描绘杨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友情的怀念之情。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
这些咏物词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如咏月6首,咏梅5首,咏荷、琴各3首,柳、荔支、茶各2首,咏海案、石榴、花、菊、雁、足各一首。
这种广泛的涉猎显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总的来说,苏轼的咏物词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古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苏 轼词作如何展现其对艺术的追求
![苏 轼词作如何展现其对艺术的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608b5aa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b.png)
苏轼词作如何展现其对艺术的追求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以其词作展现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的词作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艺术境界的构建与探索。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选择上极为广泛,不拘一格。
他既能够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将西湖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又能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以朴素的笔触展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这种对多样题材的驾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艺术素材的广泛积累。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更是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词作富有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形象地表达出西湖的迷人风姿。
同时,他还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现出豪迈的气概和壮志豪情。
苏轼词作的语言风格也是其艺术追求的重要体现。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韵味无穷。
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短短数字,道尽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而且,他还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为自己的词作增添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苏轼对艺术的追求还体现在他对情感表达的真挚与深刻上。
他的词作中既有对亲人朋友的深厚情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明月寄托对兄弟的思念和祝福;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苏轼在词作中不断突破传统的格律束缚,追求自由与创新。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打破了婉约词的柔媚风格,开创了豪放词的新境界。
这种对传统的突破,展示了他勇于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精神。
此外,苏轼的词作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他通过词作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的词作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论苏轼的咏物词
![论苏轼的咏物词](https://img.taocdn.com/s3/m/b355776225c52cc58bd6be31.png)
论苏轼的咏物词11涉外1班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
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
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
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
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
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
“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
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
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
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
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
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
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而是采用虚写、烘托的手法“直是言情,非复咏物”。
苏轼的《浣溪沙·咏橘》中写道“菊暗荷枯一夜霜。
苏轼饮食诗审美
![苏轼饮食诗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3cc40ff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d.png)
苏轼饮食诗审美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中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内容。
苏轼的饮食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之美:苏轼的饮食诗中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花草、鸟兽等,将饮食与自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氛围。
2. 生活之美:苏轼的饮食诗中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享受,他通过对食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文化之美:苏轼的饮食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对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引用和借鉴,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4. 意境之美:苏轼的饮食诗往往具有一种意境之美,他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苏轼的饮食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享受,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之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74167f1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c.png)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闫凤春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苏轼是宋代咏物词的奠基者.他的咏物词具有咏赞物性,传递情趣;物之异化,传达情致;"物"为所用,情结全章;"物"境朦胧,含蓄托情等特别的审美特征,使人们在品评、激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总页数】2页(P4-5)
【作者】闫凤春
【作者单位】巴盟电大分校,内蒙古,临河,0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浅谈苏轼散文的禅道思想与审美追求
2.论清人对于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3.论苏轼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
4.旷达的胸怀审美的追求——苏轼《赤壁赋》“变与不变”哲理的感悟
5.论苏轼咏茶诗的审美追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闫凤春
(巴盟电大分校,内蒙古临河016000)
[摘 要]苏轼是宋代咏物词的奠基者。
他的咏物词具有咏赞物性,传递情趣;物之异化,传达情
致;“物”为所用,情结全章;“物”境朦胧,含蓄托情等特别的审美特征,使人们在品评、激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苏轼
咏物词 审美特征 审美追求 苏轼作词很注意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
他的咏
物词尤其表现出很高的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与心者,该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亦。
”他强调创作的审美追求应该认真观察,研究描写对象,清清楚楚掌握它的特征,同时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写作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咏赞物性,传递情趣
通过对物态进行刻画描写,咏赞物性,传递词人的审美情趣。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报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本词采用以人观物为视角,人与物分离的写法。
上片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
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
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得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
“寒雀满疏篱,争报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物候变化的敏感。
顾随先生曰“……‘满’字、‘看’,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
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东坡词
说》)。
而东坡词之妙并不止这些。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进一步从寒雀早梅引出赏梅之人,客来花下,寒雀惊飞,此原本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
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已尽述,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为花之所陶醉俱明。
散落之芳英,恰恰落在酒杯中,平添无穷雅兴。
可见雀之于梅,在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问酒之宴,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之调。
而“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梅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
咏梅花而兼及梅子,似属出格,但细察作者本意深可爱赏,诉之味觉形象,读来令人感到新颖可心!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加以表现。
侧重物态的刻画描摹,全词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但对物性咏赞无尽,表达出高雅的情致和情趣。
将物异化,若即若离,传达情致
苏轼开创了咏物的“离和”之法。
将物异化,忽而为物,忽而为人,离和不定。
成为宋代咏物词独特的表现手法。
以《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为代表,作者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廉《填词杂说》、魏庆之
《诗人玉屑》
)有此二端,使通篇不胜幽怨缠绵,又空灵飞动。
咏物而“不滞于物”,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扬花,化作具体有生命的春日思妇的形象。
“梦随”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扬花之魂,二者“不即不离”之间。
又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但苏轼写来倍觉缠绵衰怨而又轻灵飞动,描绘扬花那种随风飘动、欲起旋落,垂垂欲下、似去又还之状生动真切。
与首句“似花还是非花”遥相呼应,此境中心领神会。
以下“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无理有情,籍以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
—
4—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4年第1期(总第59期)
情和春去之恨。
情不足,恨未尽,于是继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想像奇特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与“一池萍碎”一意相承。
花尽难觅,春归无迹。
至此,扬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乍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全文,干净利索,余味无穷;虚中有实,实中见虚。
咏物词贵在空灵蕴籍,言近旨远,给人以无限沉思的余地,而忌拘于形似,索莫之神,正如刘熙载所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艺概词曲概》),苏轼寓居惠州时,作《西江月》写惠州梅花“玉骨那愁瘴物”的独特风韵时,紧紧把握住广南梅花的特色,用夸张的描写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的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单就写花来说,已经到了绝妙的境地,更妙的是这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
同时也就是朝云的形象,如庄周化蝶,两相契合,浑然无迹,把比兴的表现手法发展到了高度。
最后两句,回荡一笔,点名了主题,凄然伤怀之情,溢于言外。
以“物”为抒情契机,情结全章
咏物不囿于物态的描刻,而是找到自然物与词人主观情致的契合点,物作为构思线索、情节,环扣全词,以此为契机抒发情怀。
《减字木兰词雪词》
云容浩白,破晓玉英纷似识。
风力无端,欲学扬花更耐寒。
相如未老,梁苑犹能陪俊少。
莫惹闲愁,且折红梅小楼。
词中对云容雪态稍事勾勒。
白雪如玉,又飘洒如扬花,但其耐寒的品格又不似扬花。
作者主要意图是借观梅抒发与制造乌台诗案的群小抗衡到底的愤慨。
接着又宽慰自己“莫惹闲愁”,“且折红梅小楼”,于阳刚之中糅进阴柔之美。
苏轼作《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词,从向往春天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人观雀,雀观梅,曲折地将春回大地梅花盛开的欢乐热烈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进而通过咏梅、赏梅记录作者与杨元素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切友谊,这段生活非梅花不足以喻其优雅,这种友谊,非梅花不足以拟其高洁。
对《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一词,张炎《词源》评此词“后段愈出愈奇”,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踪扬花抒发一片惜春深情。
缘物生情,以情映物,使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
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扬花。
是离人泪似的扬花,还是扬花般的离人泪?杀拍“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可谓神来之笔,既承上又扣题,与“似花还是非花”遥相互应。
物境朦胧,寄托含蓄
苏轼经“乌台诗案后,谪贬于黄,杜门深居”。
又生怕为文所累,时刻告诫自己“牢闭口、莫把笔”,因此所作多朦胧,尤其咏物多有寄托。
《水龙吟・次韵章之夫》据邱俊鹏先生考证作于贬黄时期,词中“寄寓了作者自己漂泊、沉沦的感慨”。
但表面看只是一首咏物的闺怨词,笔法隐晦。
《卜算子・黄定惠院寓居作》是苏轼在黄洲贬所抒怀之作。
通片运用比兴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遭遇和神情动态。
借孤鸿衬托,表达“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出静。
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苏轼自指如同孤鸿之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专写孤鸿,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于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作者出台狱后惊魂未定、顾影自怜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抒发个人忧愤寂苦之情,表明作者的人格和情操:宁可幽居,自甘寂寞,却不肯俯仰于人,苟合于世。
但也曲折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陈廷焯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之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贺新郎・咏石榴》用“美女出浴图”,寄托词人不与浮花浪蕊争雄、不与群小浮沉的高尚情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
《洞仙歌》借柳喻人,全章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进而刻画了佳人的品格美;写柳体态标格、婀娜多姿,落寞失意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咏物含深湛,在于寄托”(《金粟词话》)。
句句刻画垂柳,清圆流畅,形神兼到,熨贴自然。
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摹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于物,也不脱离所咏课题。
苏轼咏物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对阳刚之美还是阳柔之美的品评、激赏,都让人受到一种美的洗礼,真切的感悟“物”之美,“情”之真的艺术魅力。
这与苏轼超尘拔俗的胸襟和艺术上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降小宁]
—
5
—
闫凤春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