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是推动社会进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层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细胞,是处于最低位置的一层,也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层,基层的稳定与进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与进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为基层群众办事的过程中实
现本身的人生价值,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观念、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三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其一是观念因素。

观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

就毕业生而言,很多人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本身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认为基层单位待遇低、工作繁琐、辛劳,处理微观的具体事务的时间多,参与宏观治理、决策的机会少,到基层就业对本身来说是大材小用,主观上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便有少数人自愿到基层就业,其目的也仅仅是解决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不是真正想到基层有一番作为。

调查中,有的大学生就对笔者说:“我本来不想回来,是父母让我回来的”、“我是在外面多方努力不成,才迫不得已回来的。

”这些说法,反映了大学生们的一种普遍心态。

2001年至2004年属凤庆生源的本科毕业生有一百多人,但截止2004年底,回县择业的仅有40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右左,绝大部分则“孔雀东南飞”,花落他乡了。

就家长而言,往往把高考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连续、转化为毕业时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很多家长对“就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配、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工资由财政核发”的层面,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等、靠、要”的意识浓,自主择业、主动接受市场挑选的观念淡薄,认为大学毕业生,不需要参加公开招考、招聘和人才交流,不需要到市场上自主择业,国家自会作出妥善的安置,有的家长甚至多次来信来访,要求政府人事部门给子女分配工作。

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觉得基层条件艰难、工作辛劳,怕子女消受不了,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普遍。

还有的家长虚荣心作祟,认为子女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本身脸上也有光,在基层工作,则感觉低人一等。

也有的家长认为,随着公司改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事业单位,特殊是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需要负责必定的“风险”,在公司工作则效益差、工资水平低等等。

这些观念导致家长们从心理上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客观上造成了“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怪圈”。

就用人单位而言,观念陈旧,导致用人机制落后,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高学历、高要求,一些同样优秀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实际情况是,被聘用的不必定是最合适的,被淘汰的也不必定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用人过程中,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必要的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进出交流机制,造成有的人长期占着岗位而不发挥作用,有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殊是在一些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和改制公司,经营治理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进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在必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和部门就业。

就社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特别的群体熟悉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人才是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也要通过市场配置和优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积极鼓舞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社会舆论、社会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

其二是体制因素。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统、包、管”的一条龙办事,由
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单纯的国家指令性手段来实现,这种就业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立,生产力的进展要求人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要纳入市场化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人才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比,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则显得滞后而缓慢,集中表示为:行政机关人才接近饱和,且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因事设岗、因岗聘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公司效益差,进展后劲不足,人才需求不旺;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择业选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且办事项目还处于初级的、低级的水平。

这些都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造成了无形的障碍。

以凤庆为例,截止2004年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868人,但到日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