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建设基本情况-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概述(Ⅱ)——研究试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概述(Ⅱ)——研究试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63f0921d5f0e7cd1842536e9.png)
展 工 程 材 料 服 役 性 能 研 究 、先 进 材 料 解 析 与 综 合 评
价 等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建设 重 大工 程 材 料 测 试 共 性 技
务 l 。 丁程
1 0 [ r c neadTc n l y dri t no r io a C ieeMe i n dMa r d a 0 Wol Si c n eh o g ̄ en a o Ta t nl hns dc ea t i Me i ] d e o Mo zi f di i n ea c
、
构 建全 国大 型 科 学 仪器 设 备协 作 共用 网
在 现有 全 国大 型科 学 仪 器设 备 协 作 共 用 网 的基 础 上 ,以 国家 级 分 析 测 试 中心 和 国家 大 型 科 学 仪 器
中 心 为协 作 共 用 网 的重 要 结 点 ,建 设 大 型 科 学 仪 器
资 源 、分 析测 试 和技 术 方 法 等 功 能 完 备 的应 用 与 服
维普资讯
世 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科技 论坛
3 .国家大 型科 学仪 器 中心 的 建 设 与 完善
重点对现有 1 0个 国家 大 型 科 学 仪 器 中 心 在 仪
表 性 区域 和 生 态 环 境 类 型 的 野 外 试 验 观 测 站 群 、 数
境 、 源协 调 发 展 的重要 基 础 之 一 。 资
二 、研 究 实 验基 地 建 设 建立 与 国际 接 轨 的管 理 体 制 和运 行 机 制 ,坚 持
高标 准 、 起 点 , 取 “ 点 启 动 、 批 实 施 、 个 论 高 采 试 分 逐
1 国 家生 态 系统观 测研 究 台站 网络 建 设 .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综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bc214b4960590c69ec376fc.png)
一
个新的焦点 , 日益显示出在国际竞争 中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 策, 许多发展 中国家也把科技 基础条件 的重整与提 高 当作实 现
普遍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加强作 为强化竞 争优势 的一项 国 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 美 国在 20 0 3年就 提出 了 2 0年的研究 实施计划 ,0 4年 又 20 提 出了研究发展战略 , 提出了数据共享的 国策 , 在国家 的基础 设 施、 基础条件方 面要为 国家 的创新能力 的提高提供 一个公共 的 支撑 ; 国政府 把加强一 流的科技基础 设施建设作 为最具优 先 英 权的任务 。20 04年的下半年 , 他们推出 了 l 的科学 与创新的 0年 投入框架计划 , 把提高国家 自主创新能力 、 支持全社会 的科技 创 造 活动作 为一个基本 出发点 ; 日本政府 把完善科技 基础条件 作 为科技体 系改革 的重要 内容 , 公布 了新产业创造 战略 , 动用政 府
山西科技
S A X CE C N E H O O Y H N I I N EA D T C N L G S
20 0 9年第 6期
1月 2 1 0日出版
●发 展 战略
科技 基础条件 平 台建设综述
任 军 , 刘永 泰
(. 1山西省 网络 管理 中心 , 山西太 原 ,30 12山西省 科技 情报研 究 所 , 0 00 ;. 山西太 原 ,30 1 0 00 )
力, 对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形成 了有效支撑。
上海 市实施 了“ 网两库 ” “ 一 ( 科学仪 器设 施共享及专业 服务 协作 网” “ 、科技基础数据库 ” 科 技文献资源库 ”建设 工程 ; 和“ ) 北 京 市建设 了“ 三库 四平 台” 积极推进 了富有首 都特色 的软件产 , 业 基地 、 医药创新 平 台及 网络化制造试 验平 台等科技 条件平 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https://img.taocdn.com/s3/m/31a02c8471fe910ef12df8ca.png)
附件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三个专项2004年度支持重点2004年,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整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三个专项经费,统一用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
按照平台建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以信息化、网络化带动实物资源共享为工作重点,遴选科技发展急需且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予以优先支持。
支持重点为以下七个领域14个方面:1. 国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建设(1)国家实验研究基地完善国家、部门、地方三个层次的实验室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共建共享、流动开放、高效运行的国家实验研究基地。
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和调整,推动有条件的实验室拓宽方向,凝聚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进一步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和合作交流,鼓励和倡导机制创新,为实验室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2)完善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利用信息化带动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在全国进一步推动协作共用工作发展,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社会共享;补充、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加强现有科学仪器设备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试行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共建共享中心的运行补贴办法,促进共建共享中心的建立。
(3)加速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建设通过增强功能和数据资源整合,建成由4站-25个应用结点组成的EOS-MODIS共享网。
开展多分辨率、先进雷达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共享平台试点建设,实现多光谱与先进雷达ENVISAT-ASAR数据和MODIS数据共享平台的有机结合;对卫星数据获取的设备进行改进和改造,增强国产化卫星数据接收设备的性能;建立和完善多光谱、先进雷达遥感数据共享服务的标准体系;利用国际先进的网点技术,实现遥感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服务,逐步完善我国高效运行的遥感地面支撑系统;整合和完善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共享分发系统。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9eed9d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2.png)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8.02.13•【文号】国科发基〔2018〕48号•【施行日期】2018.02.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基〔2018〕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科技部财政部2018年2月13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属于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需求,加强优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平台主要指围绕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利用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在国家层面设立的专业化、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和《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进行管理。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想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291f1b10240c844768eaee3b.png)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想科学技术部二○○二年六月八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基础,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基础数据中心、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科技文献资源、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具有高投入、不可间断、社会共享性和公益性等特点。
它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是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重要性与紧迫性(一)重要性1.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仅对于当代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更利于知识财富和科技资产存量和新增量的不断累积,这种积累必定会对我们国家未来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就没有国家安全可言。
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2.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基本保障。
科技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进行的。
原始创新无所不在。
完善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为所有的创新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为科学家和科研项目始终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提供支撑;可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将有力地促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等重大科技战略的实施。
3.是科技成果产生的沃土,科技人才聚集和成长的摇篮。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竞争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仅提供了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土壤,也为人才辈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根本上增强我们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力,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
4.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可以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确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定位;同时,对转制为企业的开发类院所中原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起到保护、抢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三篇
![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41676eeefdc8d376ee32ba.png)
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三篇篇一:XX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报告现将XX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20XX-20XX 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总体设计1.制定地方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办法20XX年12月,科技部等部委颁发了《20XX~20XX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国办发[20XX]55号),我厅结合我省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实际需要,与省发展与改革、财政、教育、技术质量监督等有关部门一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发布了《20XX-20XX年XX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
20XX年,我厅调整了科技基础设施的功能定位,把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内容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拓展,增加了以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修订《XX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和运行管理,将公共平台分为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为主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两种类型,并根据组建方式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分为综合性平台和单一性平台,综合性平台指由多家单位共建或具有多个功能性子平台的公共服务平台,单一性平台指依托单一单位建设、仅具有单一性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2.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突出制度创新,统筹规划,以共享机制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以持续增强XX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立足XX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重点建设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整合集成、创新制度、共建共享。
发展目标:到20XX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为我省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59610e2b52acfc788ebc931.png)
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国内研究成果,涉及环境优化、结构与模式、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技术支撑及总体的理论依据等方面。
国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国际科技合作研发基础平台典范、国内学者对国外相关成果的整理与编辑及推介等方面。
它们为全面深入地探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甚至各环节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方法启迪。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我国基于对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的提高又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优良的研发条件密不可分的现实与趋势的认识和把握,而大力推进的改善科技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
学界对此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系统评述国内外有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研究范式、理论视角及其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国内研究除了总结与论证我国各级政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以外,迄今为止,我国学界关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总体上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环境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
只有从观念、创新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改善并优化现有的科技环境,才可能逐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因此,目前国内关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究的文章中有较大部分论及了这些内容。
首先,在观念或认识层面。
刘永泰从平台的内涵、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内容及其组织管理等三个方面,澄清了一些常见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并对其内容作了新的解释;而王东炎等人从共享原则、规则和管理办法三个层次上明晰“公开与保密”、“利用与限制”、“无偿与有偿”等一系列关系,确立以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为目标的共享观念。
[1]其次,宏观科技创新环境改善方面。
吴永忠认为,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并能够为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与综合国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知识平台。
四川省大仪平台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调研
![四川省大仪平台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调研](https://img.taocdn.com/s3/m/b2dd1012ed630b1c59eeb570.png)
5
器监测系统提出了中肯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本刊讯 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初步通过了省大仪平台牵头单位(四川省分器对外开放共享工作,近日四川省重大科研析测试服务中心)针对各级平台管理单位制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以下简定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管理人员专称省大仪平台)相关负责人一行赴国家科技业技术培训方案。
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调研。
双方还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调研期间,主要就四川省大仪平台工作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开展情况、各级大仪平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运营模式和开放术培训事宜以及大型科学仪器监测系统在大成效,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的政策措施等开仪平台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等工作进行了汇报展了深入讨论。
交流。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业务二处(本刊通讯员)
处长王晋对我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市场化服务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大型科学仪
四川省大仪平台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调研
科教兴国。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理与机制建设研究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理与机制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43b7acf524ccbff1218463.png)
【 关键词 】 科技基 础条件 平台 共 享 运行机理 运行机 制 随着全球化与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 , 现代科学技 术的交 叉
与融合发展态势 日益加深 , 研究与 开发的全球化合作趋 势 日益
地和大 型科学仪器设 备共享平 台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 台 、 科 学数据 共享平 台 、 科技文献 共享平 台 、 科技成 果转化公 共服 务 平 台以及网络科技环境平 台 , 具体见图 1 。
我国科技基 础条件 平台 由大型科 学仪器 设备和研 究实 验 基地 、 自然科技 资源保存和 利用体 系 、 科学数 据和文献 资源 共 享服 务 网络 、 科技 成果转化 公共服 务平 台 、 网络科技环 境等物 质与信息保 障系统 , 以及 以共享为核心 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
术人 才队伍三 大部分构 成 , 具体包括 六大平 台 , 即研 究实验基
《 代经济》oo 1 上) ’T 当 21 年1 月( 7
经过长期 的努力 ,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已经取得了 显著成就 , 但仍未能 满足当今科技经 济快速发展 的需求 , 仍存
展过程进行干预 , 使系统趋 于稳定和统一。
在着亟待解决 的突 出问题 : 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 局, 资源分散浪费 , 布局不合理且 重复建设严 重 ; 缺乏顶层设计 标准 , 资源数据无法 自 汇交 , 台资源难 以共享 ; 动 跨平 财政投入
技 文献共享平台 、 成果转化公共服 务平台和 网络科技 环境平 台
行机制体 系 , 高平台 的运 行效 率与服务 水平 , 提 已成 为 当前我 国科技基础平 台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等六大平台为主体框 架 的国家科技 基础 条件国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贵州省科技平台建设进展报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贵州省科技平台建设进展报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7dcbbf66a8956bec0975e352.png)
贵州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先导,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重要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共识。
一、指导思想、目标及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贵州省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科技资源系统整合和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鼓励多方投入,形成以省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行业、领域的公益性、开放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断提高贵州省平台建设的水平和效率。
(二)建设目标到2010年,制定并颁布贵州省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确定贵州省优先事例的重点领域生产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实施一批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交往带动资源共享的试点、示范工程。
初步建成适应贵州省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包括初步建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框架;建立以公共财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管理支行有关的法规政策;培养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重点培育能有效推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施与贵州省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密切相关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
到2015年,继续紧密围绕贵州省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整合重点领域和产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完成一批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慌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平台建设,形成对贵州省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推动源。
完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重点搭建军民两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实现军民可用科技资源共享。
大力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大力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fd33bc058f5f61fb7366644.png)
平台建设的成果和作用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自从纳入科技部国家科技
基础条件平台中,£建设与管理以来,平台建设与运行都步人
了正轨。建立起一批能够承担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 技基础条件研究平台,在实现实体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与 共享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在为各 类科研团队提供服务、支撑政府决策重大专项、支持国家重 大科研计划与课题;还是在发表论文、专业论著、制(修)订 国际、国标和部颁标准,取得国内外专利以及获得国家和省 部级科技奖励,等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丰硕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为使平台真正完成科技资源共 享,整合和高效利用提供法制化的保证。在建立以共享为核 心的制度体系的基础之上,加快推进制定一系歹1]JE套的法 律、法规、规章和考核标准,明确平台建设相关主体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加强和完善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 制,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为促进全社会科技 资源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以及利用提供法制化的可靠保证。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每个平台能够正常运行。各 级财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努 力增加科技经费、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 的有关要求,在建设投资和科技经费安排中,加强平台建设 的投资导向,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相关经费,形 成以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格局,使平台 运行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 导社会资金参与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和完善平台资金管理制 度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 有效性。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各平台能够建 成一支素质较高的国家级的平台人才队伍。把平台建设成 为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机构。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 革,重点做好平台人才细化与分工的管理工作,完善人才评 价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打造一支稳定的科技基础条件管理 与技术支撑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的优势,在加强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联系的基础上, 建立稳定的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有效地利用国际间科技基础 条件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创新思维方式,积极借鉴和 引进国外科技基础条件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消 化与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第六,大力营造平台宣传氛围。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体现 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性的工作,应采取多种方式, 把平台建设与科普活动相结合,宣传和弘扬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共建共享的理念,创造开放条件,不断增强社会公共资源的共 享意识。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平台资源和参与科 技创新的机会,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部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9c47ec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3.png)
科学技术部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09.06.03•【文号】国科发计[2009]267号•【施行日期】2009.06.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09]267号)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于2005年底启动了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项目。
经过3年实施,首批平台项目基本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初步实现了开放共享,有效支撑了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
为全面掌握平台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平台建设的成效、经验和问题,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定于近期组织开展首批平台项目的验收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验收对象验收对象为2005年以来启动的有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及子项目(附件1)。
二、验收依据验收依据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项目(年度)任务书(包括相关补充协议)以及项目经费批复文件。
三、验收内容验收内容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考核指标实现情况,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情况、部门和单位间的协作情况、资源整合的数量和质量、资源信息化及汇交情况、标准规范制定和落实情况、人才队伍培养情况、平台开放共享和运行服务情况、平台对创新活动的实际支撑服务效果、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
四、验收程序本次验收工作由我部具体签订项目任务书的有关司组织开展。
依据子项目设立情况,采取分层验收。
1. 对于不设子项目的平台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汇总验收所需材料后,通过牵头部门向我部有关司提交项目验收申请函及相关材料,由我部有关司直接组织开展验收。
2. 对于下设子项目的平台项目,先由总项目牵头部门会同子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子项目的验收工作。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5b4e6f2c8d376eeaeaa3195.png)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摘要:文章针对广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现状,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广东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并不是新建一批新的平台,而是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建设原则,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对传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结合国家和部分地区在整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在平台建设中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配置高科技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国家科技部自2002年开始启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东省积极贯彻落实《2004-2010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精神,从2004年开始重点建设了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六大子平台。
据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监测2010年广东的科技资源访问量位居全国之首。
但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广东的科技资源虽然总量大,但仍处于多头分散管理、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没有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资源整合共享体系。
1 落实由一个单位来推进科技平台协作与科技资源共享,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提高科技平台效能的必要措施平台建设和管理不同于一种科技计划或项目的管理模式。
它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单位负责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家科技部早在2006年就率先成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
平台中心成立以来,首先是开通了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其宗旨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开发共享、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开展了全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目的是摸清家底,提高科技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开展科技平台标准化建设,目的是围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信息元数据、资源分类、资源整理加工等方面,研制关键标准,加强标准宣贯。
陕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陕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9be317be1e650e52ea99f4.png)
陕西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为加强陕西省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陕西,省科技厅致力于地方科技平台的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陕西省的科技平台建设工作从无到有,长足发展。
目前,根据省政府颁发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60号)的有关精神,正在统筹规划,不断完成地方科技平台建设。
旨在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和搭建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聚集各类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动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形成全省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辐射中心,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便捷、高效、多样、专业的公共科技服务。
一、总体设计(一)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瞄准先进制造、能源化工、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以整合共享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持续增强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整合集成、优化节约,制度创新、突出共享”的原则,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的潜能,为陕西省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规划布局陕西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边建设、边运行、边完善、边发展的建设思路,统筹规划,分布实施。
在结构布局上主要分为三大服务平台,一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二是研究与开发服务平台;三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见下图所示)。
1、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旨在整合全省公共科技资源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放共享,重点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四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简介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ed180f8700abb68a982fbdd.png)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简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以下简称“平台专项”)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目前主要面向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科技环境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平台专项被列为与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同等地位予以实施,由中央财政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一、主要支持方向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部署,目前平台专项重点支持以下6个领域共享平台建设:1、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在整合国家、部门、地方相关研究实验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跨领域、高水平的国家基础性研究实验基地,提高重点领域的装备水平,打破封闭,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
在巩固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基础上,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建设与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提高仪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
对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网)进行评估、筛选、整合与重组,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善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
2、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资源,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
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体现区域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体系。
3、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条块分割,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
关于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报告共29页PPT资料
![关于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报告共29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943c4be71fe910ef12df86d.png)
四、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物质与信 息保障系统 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培育保障平台高效运行的专业化队伍
五、建设重点
- 管理运行机制与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 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装备及实验基地建设 - 加强自然科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推进科学数据共享 - 建立和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络 - 加强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创建多功能的网络科技环境
国家研究 大型科学 国家大型 野外观测 仪器设备 实验基地 仪器中心 计算中心 研究台站 协作网
人力资源
管理体制
政策法规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结构
政府决策 国家安全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共享服务网 可持续发展网 农村科技网 地球科学网 数理化科学网
国家 数据 中心
群
气测水地农林海中地交 象绘文震业业洋医质通 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数 据据据据据据据据据据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李岚清同志批示:
此件事十分重要,对科技资源 共享,集中力量突破重大课题,避 免分散重复,更有效合理地建设国 家创新体系都是有利的。请有关部 门予以支持。
统筹、协调平台建设经费
财政部设立平台建设专项经费(2019年 启动1亿元)
国家发改委建议在开展科技资源大调查, 制定统筹方案基础上,加大科技基础设 施投入力度
国家政策 管理体系
共享法规
规划协调
监督评价
部门管理
自然科技资源平台
自然科技资源平台
生物资源
实验材料
实物标本
微人
动植 物物
六、保障措施
-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组织措施 - 增加投入,调整经费支出结构 - 与各类科技计划密切结合 - 营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 -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 建立平台评估监测体系 -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与标准规范制定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基本情况论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基本情况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4efcfc9e3143323968934f.png)
纲 要 一靴意
22 平 台建设 框架 .
薯
在各有关部门、地方有关资源整合 的基础上 ,依托
部 门协 调 ,组织 有关单 位联 合实施 : 5 )按 照 不 同类 型 科 技 基 础条 件 资源 的特 点 和 已有工 作基 础 .分 阶段 实施 ,对 于基 础较 好 的率 先 启 动 ,对 于实施 难 度较 大 的先 做前 期 研究 .成熟 后
家 .启 动 了 “ 国家 科 技 基 础 条 件 平 台建 设 实施 方 案 ”的研 究工作 。 4 05年 7月科 学 技 术部 等 四部 委联 合 制 定 )20 《“ 十一 五 ” 国家科 技基 础条件 平 台建设 实施 意见 》 。
2 平 台建设 思路
图 2 平 台 管 理框 架 图
2 )平 台建 设 初期 以现有 重要 资源 的 系统 整合 、 示范 工程 和 制度建 设 为 主 .平 台建设 的 中期 和后 期 以完 善 、提高 和规范 管理 为 主 : 3 )根据 国家 、行 业 、地 方 各 层 面 科 技 、经 济 发展 的需 要 .分层 次 开展 平 台建 设 .在 国家层 面 主 要 对跨 行 业 和跨地 区科 技 条件 资 源进 行 整合 与共 享 工作 : 4 )跨 部 门 、跨 行 业 、跨 区域 的平 台建 设 ,应
启 动实施 :
图 1 平 台技 术 框 架 图
6 )在 资源 整合 的 同时 ,按 照统 一 的标 准 规 范 .
优先各类资源数字化建设与资源信息整合工作 ,率
收稿 日期 :06 0 — 0 修 回 日期 :0 6 0 — 4 20—5 2 ; 2 0 — 5 2 作者简介 : 袁 伟 ( 9 2 ), , 京 人 。现 任 科 技部 国家科 16 一 男 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对外服务典型
案例
案例一:
城市能源包含天然气、煤气、蒸汽、热水。
城市能源是需进行贸易结算的大宗物料,其计量正确合理不仅关系到几乎所有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也关系到节能减排,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对能源的计量普遍采用体积计量,而不是实际产生的能量,因此存在很多有偏差。
鉴于城市能源销售使用的实质是能量而不是体积。
因此,能量计量显然比体积计量更科学,更公平。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天然气使用量大幅提高。
ISO/WD 15112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天然气能量计量工作组文件,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天然气的能量计量标准,计算方法成熟。
而国内由于天然气计量水平的落后,造成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项目整合了国内外天然气能量计量的成果,实现了天然气的能量计量,并在河南及北京的两个实验点进行了天然气能量计量的现场实现。
此外,鉴于天然气气质数据现场测量的困难,本项目已经相应的标准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天然气气质数据发布平台(http://222.128.7.76:8080/GServer/ main.jsp),可实现天然气气质数据的网络发布,该系统已在河南郑州实验现场试运行1年多。
案例二:
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的压指、压圈、护环等弱磁材料部件的磁化率须严格控制在10-5量级,偏离该量级将影响电机的实际效能。
十五期间,磁性测量室基于双螺线管原理的“弱磁钢计量标准装置”的磁化率测量能力只能达到4×10-3,国内外也没有商品仪器可以满足上述测量要求。
这一难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巨型电机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对于弱磁材料测量而言,磁化率测量能力达到10-3量级已是磁通测量法的极限。
在平台项目支持下,研究人员设计了通过测量样品在非均匀磁场中所受到的作用力间接实现10-5—10-6量级弱磁材料磁化率测量的仪器,一举解决了大、巨型发电机制造领域突显的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哈尔滨电机厂等大型企业,为三峡工程国
产大、巨型发电机效能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案例三:
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过共享服务,经整合的力学与声学国家基标准共享资源直接参与了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建设和关系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中。
以运载“嫦娥一号”升空的“长征三号甲”的火箭发动机推力实验台的液氧储罐为例,“嫦娥一号”是否能被发射到指定位置,燃料的多少是关键。
燃料不够,会直接影响火箭的助推力;燃料过多,又会造成浪费并增加火箭自重。
我们利用容量国家基标准为火箭发动机推力实验台装置里的液氧储罐进行容积检测服务,科学准确地进行容积标定,保证了火箭发动机燃料体积的准确可靠。
图2 神舟计划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综合测量
图3 为长征三号火箭提供准确的储罐容量测量
案例四:
我国是汽车生产和使用大国,汽车年产量超过800万辆,2007年汽车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66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近200亿美元。
我国现有国家级汽车质检中心三家,分布在长春、天津、襄樊,汽车质检对汽车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其中汽车灯光的质量检验是与汽车运行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项目之一。
由于国内车灯检测由于溯源性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国内的检测不能完全被国外认可。
通过光学和光通信计量基标准体系的建设,照度校准项目通过国
家校准与检测能力认可,溯源到照度标准的检测结果获得了国际互认,出具的证书在国外将被认可。
在CPMP组织的照度响应度的国际关键性比对中,我院结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确保我国照度量值具备国际可比性和溯源性。
在平台建设期间,项目组利用优化完善后的照度标准装置为国家汽车质检中心(天津站、襄樊站),以及国家摩托车质检中心(天津站),国家农机具质检中心、长春海拉车灯厂、广州斯坦雷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了机动车灯具配光性能测试系统的现场校准服务,对近光、远光、回复反射器进行异色、宽量程的照度分布的校准测试,为国内汽车行业免除大量高额的重复检测费用做出了有力支持。
图4 照度国家标准装置量值传递示意图
案例五:
GPS接收机检测场计量标准的建设是子项目“长度计量基标准的完善和共享”中的工作内容之一,包括超短基线网、短基线网、中长基线网、、甚长基线网、动态基线网等。
GPS接收机检测场标准基线网结构网型及边长分布、边长测量精度满足各种测量型和导航型GPS 接收机静态、动态的检测要求,是野外大长度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的基础。
项目整合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等多家单位的测量资源和人才,所建设的GPS检测场标准装置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建成的GPS接收机检定场计量标准装置新增检测网点墩位16个,形成了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园区为中心90km内的微网、中网、甚长网,实现了北京地区边长6m—90km的GPS检测网,完善和补充了北京地区国家GPS网点,使中长基线网与国家GPS控制网实现了共享,并使建立的GPS接收机检测场基线网既可为检测校准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为国家GPS大地控制,地方测绘、地震、规划、建筑等单位服务。
同时,项目组还整合了山东、黑龙江两省计量机构的GPS检测资源,共同形成大于100km的长网。
今后的工作中,项目组还将逐步整合其它各省市、部门GPS资源,建成覆盖全国的GPS接收机资源实时
共享的计量检测网。
该项工作的完成,将打破了单个GPS接收机检测场由于地域的限制,测量范围限制的局限,打破单个检测场在平面上(几百到数千公里)和垂直方向上(几百到数千米)受到的范围限制,使单个检测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