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史》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著名学者胡适所撰写的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清
代的文化和学术状况,同时对一些重要人物和学术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本文从三个方面
对这本书进行浅析。

第一,本书强调了清代学术经历的变迁,特别是经历了科学、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之后。

这个时期,中国的状况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冲击,也受到了国内的压力。

胡适通过对该时期的学术变化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学术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胡适也对文化、哲学和中国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清代学术的现象、矛盾、潜力和
困境。

第二,本书对一些重要人物和学术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例如,胡适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康熙时代学术杂志《四库全书》的编辑和出版事宜。

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
的编撰历程和独特之处,称赞了这个项目的成果和影响,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本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

胡适认为,传统
文化与现代科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矛盾,但也有许多重要的共同点。

他通过对康有为和梁启
超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分析,认为他们在中国文化与科学之间建立桥梁,希望能够将中国传
统精神与现代科学思想相结合。

总之,《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著作,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清代学术
的历史和现象,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对当前的学
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学术史

清代学术史

清代学术史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陈勇=====================================================================内容提要:钱穆先生是20世纪中国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大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名作。

钱穆主要是从宋学的角度来研究清代学术,提出了清代汉学渊源于宋学,“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的著名论断。

由于钱穆治清代学术史主要以昂扬宋学精神为主旨,所以他在评价和判识清代学人学术思想的高下深浅时,就贯穿了一条是否有志经世、是否心系天下安危的宋学精神为其评判标准的。

关键词:清代学术史钱穆宋学汉学一近人研究清代学术史较早者,首推章太炎先生。

章氏撰有《清儒》一篇,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变迁作了提要钩玄式的概括,可谓是近代总结清代学术史的开山之作。

稍后的刘师培著《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近儒学术统系论》、《清儒得失论》、《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清代学术作了富有价值的总结。

继章、刘之后对清代学术史研究最有成就者,当推梁启超先生。

1904年,梁氏在《新民丛报》发表《近世之学术》一文,这是他治清代学术史的发轫。

不过这时的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评价总体不高,认为“有清一代之学术,大抵述而不作,学而不思,故可谓之为思想最衰时代”。

[1]这与他后来在《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二”中,把清代考据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并称为我国五大学术思潮的评价截然不同。

梁启超晚年从政坛上退隐下来,致力于清代学术史研究,1920年写成的《清代学术概论》, 1923年至1925年间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治清代学术史最负盛名的两部力作,集中体现了他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水平。

继梁启超之后对清代学术史研究最有贡献的一位学者是钱穆先生。

1928年3月,在苏州中学任教的钱穆在《苏中校刊》上发表《述清初诸儒之学》一文,这是他治清代学术史的开端。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心得及联想1500字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心得及联想1500字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心得及联想1500字清学非向所想象中之贫乏也,亦蔚为大观。

清学考据之风气,最可称道的就是其客观的研究精神,清儒可贵品质在求真。

此亦近乎后世之科学精神了。

现今中国文史学科研究方法,究竟是受西方影响,还是延续的清学传统?假设如无西学东渐,中国可否开出自己的科学?宋明学非向所认为中之完满也,末流亦滋流弊,谈心性终至于空疏,乃至不学无术,弃经不读,纯凭一己之见,以“良知”为名而附会于圣人。

汉宋之学共同特点就是以己意随意解释经典,缘己意从经典中妄加附会。

虽曰尊先圣,然是否实为诬先圣?每一时代均有每一时代之人所共同关心之问题,成为该时代思潮,塑造该时代之学术特点。

汉学、宋学、清学各有所长。

汉学可贵品质在改制立法、创造理想世界的大气魄;宋儒可贵品质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辨透彻精微,且勤于实践。

儒学非仅宋学可以概括,当也也非仅汉学清学可以概括。

如何定位儒学?儒学是致用之术?是形上哲学?还是一种学术?《大学》言本末,然是否必以心性(内圣)为本?即使以心性为本,是否末(政治、外王)便不如其重要?或者说,二者是何关系?内圣“开出”外王是如何“开出”?或者说,外王亦是一重要学问,也需用力讲求?如果说性善是儒家起点和出发点,那么致太平便是儒家的目标和落脚点,《大学》归于治国平天下,横渠终言“开太平”,怎可只言心性而不论政治?只讲求心性之学而忽略政治之学,外王就可以自动“开出”否?梁氏论及宋学之弊时多持“缘佛入儒”说,并讥讽宋儒不敢直称佛学,硬称孔学,既诬孔又诬佛。

?然牟宗三先生特发明儒佛根源处不同,即“道德意识”与“苦业意识”之不同,可谓一积极一消极,为宋儒辩护。

此论可谓重要显明,是牟先生一大创造也,梁氏所未见。

然谓牟先生为一宗师则可,谓非此不能称之为儒学则不可。

钱宾四先生为学,不偏不倚,其学风颇有清儒严谨之风,但于汉宋诸学又能作持平之论,于汉宋清诸学皆能以“平议”之心待之,又能寄国史以“温情与敬意”,循循然儒者也。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清代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清代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清代在当代的清代文章研究成果中,陈陈相因的多,真正创新的少。

分享了清代文学学年论文给大家参考!摘要:清代文学研究有非常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清代在文学方面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终结,又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前夜。

清代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在创作上又与清代政治、学术相表里,和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教化风尚、宋学、汉学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根基,呈现出与明代文章截然不同的面貌,产生了众多着名的作家与作品,并形成影响巨大的流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清代文章受到多重冲击,一直受到冷落。

近年来,清代文章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其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甚至可以说,清代文章研究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下面就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谈几点看法。

对清代文章的研究始于清人。

清人学风朴正,考据严密,其文学评论亦较为中肯客观,可资参考者甚多。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O《皇清文颖》提要谓清人:“治经者多以考证之功研求古义,扌离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学,抒发鸿裁,佩实衔华,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着作,本足凌轹古人。

”对于清人文章之特色把握颇准。

《四库全书总目》中尚有很多甚有价值的清代文章评价,比如对于清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章风气的转变,也比较中肯。

另外举一个例子。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评价了不少清人的文集,非常尖锐而中肯。

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着名的“桐城谬种”之说,已见于该书“戴东原集”条。

从此例不但可以看出清人对于清代文章的批评,也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与清代文化的一些内在关联。

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的关系。

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与清代的关系应该是更为直接的,只是学术界尚缺少必要的关注。

自清代以来,有不少研究清代作家、文集史料的成果,为我们研究清代作家的生平与相关文献提供了借鉴。

《清史稿》有“文苑传” 三卷,清代着名的诗人作家大致收入(另有些人“儒林”等传),但总体上记载过于简略,更无文学方面的研究。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关于清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著作,该书由清代学者詹天佑撰写,首次出版于1988年。

本书以其深刻的分析和丰富的史料,对清代学术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成为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学术发展也是非常独特而丰富多彩的。

詹天佑在书中通过对清代各个学术领域的详细考察,勾勒出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他从儒家学术、经学、诗文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清代学术的兴衰起伏,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学术图景。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特点和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

清代学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詹天佑从多个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梳理,指出清代学术的主要特点包括思想解放、学术创新、文化多元等。

他强调了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认为清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近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评述。

詹天佑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学术领域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对清代学术的贡献和不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他指出了清代学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对清代学者们在学术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还对清代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进行了审视,为今人深入了解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四,书中对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詹天佑在书中不仅对清代学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还对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探讨了清代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研究了清代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论述了清代学术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学术的内涵和特点,获取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梁启超学术文化研究视野浅探——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例

梁启超学术文化研究视野浅探——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例
古 为解放 ” 等学说 , 自觉运用西方哲 学社会 科学理论 与研究 方法 , 还 针对具体 的学科 、 学派 、 学者 的特 点作 出 了详
细的评价 , 阐释了学术 文化史发展与政治 、 社会 等的关 系。 他注重从 中西文化 比较研究 中发掘规律 , 出了广 阔 展示
的学术文化研究视野 。
余 年 , 以称为 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他说 :‘ 可 “清代思
潮’ 果何物耶 ? 简单言之 , 则对 于宋 明理学之一大反动 , 而以 ‘ 复古 ’ 为其职志者也。 动机及其 内容 , 其 皆与欧洲
之‘ 文艺复兴 ’ 绝相类 。”口 口

揭示了学术发展 的一般规律
梁启超提 出的学术研究 “ 通则 ” 括不 同的层面 , 包 有学术文化史发展 中总纲性 、 纲领性 的一般规律 , 还有 对具体学科及学者研究 方法 的评判 ,以及学术与外部
第 2 4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重 庆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C o g i g Ra i o r a h n q n do& T Un v ri o V i e s y t
VO . . I 24 No 1 F b2 e .01 2
《 清代 学术 概论》 于 12 写 9 0年 , 是第 一部 系统 地
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 。 9 0 1 , 12 年 0月 梁启超应
邀为蒋方 震先生 的《 欧洲文 艺复兴史 》 书作序 , 为 一 认
“ 泛泛 为一序 , 以益其善美 ”不如 “ 无 , 取吾 史 中类 似之 时代 相印焉 ”3 比较两 者的异 同 , [。 1 以总结 历史 的经 验 教训 。于是 , 他采用西学理念和研究方法 , 中国近三 对 百 年学术史作 了一 番论 述 , 并独立 成书 , 日《 名 清代学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文化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的一本学术著作,首次发表于1940年。

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介绍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著名学者及其思想成果、学派流派的分析等。

以下是对此书的浅析。

一、学术背景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时期。

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共同构成了清代学术的背景。

陈寅恪在书中对清代学术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的文化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背景。

二、著名学者及其思想成果
书中介绍了不少清代著名学者,如明朝遗民黄宗羲、王夫之、马端临、郑板桥、吴敬梓等以及清代学派宗师顾炎武、龚自珍、戴震等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学术成就及其思想成果。

陈寅恪通过对这些学者的介绍,使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内涵和代表作品,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学派流派的分析
书中对清代学术的学派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涉及江左学派、书院学派、刑部学派、顾炎武学派、龚自珍学派等。

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学派的思想特色、学术思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从而让我们深入了解清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点。

总体来说,《清代学术概论》是陈寅恪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准确地把握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了清代学术的特点和趋势,对于后来的学者研究清代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清代著名学者张廷玉所撰。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成就等内容,成为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从书中所阐述的清代学术概况、学术思想特点和学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浅析。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概况。

清代以儒学为主流,同时也兼收并蓄其他学术流派,如佛学、道家、气学等。

儒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儒学内部,又形成了多种流派,如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史学、经学等。

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思潮,如汉学、国学等。

清代学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特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他指出,清代学术思想虽然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学术的传统,但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最为显著的是程朱理学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程朱理学作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思想,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人学士们对理学的研究和讨论趋之若鹜。

清代学术还表现出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如阳明心学的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念,对传统儒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挑战。

清代学术在对待其他学术流派的态度上也表现出了包容和开放的一面,如对于佛学、道家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清代学术的思想特点既有传统继承的一面,又有新思潮的涌现,展现出了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张廷玉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学术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他认为,清代学术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学术的成就,而且还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貌。

程朱理学的确为清代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启发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

在其他学术领域,如经学、医学、数学、地理、天文等方面,清代也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成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在学术成就方面有了不俗的表现。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清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清代学者蒋廷锴所著,全书共分上下两卷,详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学派体系和学术成就,对清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概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该书进行一定的浅析,使读者对清代学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概要《清代学术概论》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清代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上卷主要论述了清代学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学术的兴衰沿革、学术的体系和主要学派等内容。

下卷则主要介绍了清代学术的理论成就和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哲学思想、经学、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1. 清代学术的基本概况上卷主要从清代学术的兴衰沿革和学术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蒋廷锴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从明末清初的学术兴盛,到后来的学术衰落,以及清代学术的复兴和新的发展等内容。

还对清代学术的体系和主要学派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不同学派在清代的发展状况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流派。

1. 系统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清代学术概论》通过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系统总结,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和学术特点,有利于深入研究清代学术的相关问题。

2. 分类介绍了清代学术的学派体系和代表人物《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的学派体系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分类介绍,为读者提供了清代学术的详尽资料和参考文献,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学术的具体内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具体介绍了清代学术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研究成果《清代学术概论》在下卷详细介绍了清代学术在哲学思想、经学、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清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和研究资料。

《清代学术概论》的出版对于清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现今治学的启示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现今治学的启示
不 问“ 真 不真” , 只问“ 汉 不汉 ” 的“ 胶 固、 盲从 、 偏狭 、 好 排斥
屡次再版而影响深远 。虽然 《 清代学术概论》 本是作者率性
之为, 无心 插柳之果 , 且篇 幅短小 , 形 式上亦不合 后世之学
术规范 , 然通篇著述轮廓清晰 , 思想 独立 , 一 气呵成 , 足见作 者胸 中宏阔之气象与厚积薄发之 功力 。同时 , 他把清代学术
带给 我们治学 态度 与精 神上 的启 示——以学术 为本位 , 而
学问经不得时间验证 , 如此或许也能 出一些成果 , 但难免改
变为学之本质 。治学首先要有基本 的治学态度 , 还要有科学
在是清代学术史研究 中一项伟大 的创举 。此 书是 作者应邀
《 中 国历史研 究法 》 史料 鉴别 中亦 言 : “ 夫学 问之道 , 必先 有
怀疑然后有新学 问发生 , 有新问题然后有研究 , 有研究 然后 有发明 。” 柳 故治学 , 当有善疑精神 , 而提 出疑 问, 是为求真 。 其次 , 善疑方可求真 。梁启超认为 , 宋 明学之根本 缺点
神。同时治学不仅仅要 实事求是 , 还要 在求 真的基础上有所
创获, 方达到治学之 目的嘲 。

学 术 本 位 的 治 学 态 度
梁启超 在《 清代学术概论 》 把有清一代学术大致 分为前
半期考证学和后半期的今文学。他极赞考证学派“ 为学问而
最后 , 善疑 、 求真而后才能创获。梁启超 的《 清代学术概
神之很好体现 。首先体现在其生 、 住、 异、 灭 即启蒙期 、 全盛
期、 蜕分期 、 衰落期的学术史分期上 。其次是 对清代学术基 本特征 的归纳 , 即清代 学术 是以复古为特征 , 以绵密 的考证

读《清代学术概论》

读《清代学术概论》

西北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题专业:专门史学号:201120494姓名:姜明波院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任课教师:李江辉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姜明波《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在其学术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流变的经典著作,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欢迎并成为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之作。

早期开始接触历史学,只知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才知道先生在学术上也是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学于万木草堂。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接受了今文经学的思路和学风,又于国学书籍外读了许多由传教士翻译的西学著述,这使他学问大长,眼界大开。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其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欧游心影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于1920年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

其在自序中说明著书目的时谈到,“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

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

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

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

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

”梁启超觉得,为好友泛泛的作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为十章,涉及清代学术的多个方面,包括官方学术、私家学术、民间科技、西学东渐等。

在官方学术方面,李学勤认为清代士人在科举制度的压力下,被迫将学术研究与政治考试融合,导致官方学术局限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缺乏创新和开放性。

而私家学术则更具有创新性和自由性,许多私人学者开始关注自然科学和西方文化,推动中国学术走向现代化。

在民间科技方面,李学勤指出清代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积累给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西学东渐方面,清朝满洲政权以及中国精英阶层对欧洲习俗和文化的接受,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然而,李学勤也指出了清代学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官方学术中,批判和改革思想被压制和排斥,导致学术发展遭遇停滞和萎缩。

而私家学术和民间科技则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许多研究成果未能被精确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清代学术概论》对于清代学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清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问题,为我们推动现代中国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哲学专题》课程论文之《清代学术汉宋之争探究》

《中国哲学专题》课程论文之《清代学术汉宋之争探究》

清代学术汉宋之争探究【内容摘要】汉学考据与宋明理学的聚讼及后来的兼采并不是清代“汉宋之争”的全部命题。

清代虫鱼考订风气的大兴,使得汉学家们一方面汲汲于对典籍、文字的过分关注从而对饤饾考据产生出巨大的亢奋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因儒学内部治学路径的不一与学者们治学精力的不及,使得其问学因无法弥补“义理”“德性”层面的涵养转而攻讦宋儒,但清代汉学(家)毕竟无法摆脱“儒学”的整体路径,故而“道问学”的同时又不敢完全与宋明理学中“义理”“德性”层面相脱离,而反理学思潮成为了汉学形成的内在机理,汉学家内心有属于贴近理学层面而不至于严重脱节的焦虑心态在左右其思想,虽然这种心态在整个清代汉学家们的内心中虽不甚显要,但是却间接决定了汉学家对问学的认知与儒学在清代的理路,汉学家这种纠缠不清的心理表现在“求知识”与“修德性”两股势力不断左右清代学术史的基本走向,这即是清代“汉宋之争”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汉学;宋学;“汉宋之争”;汉学家;内在机理。

(一)汉学及其成就清代汉学,是指清代中期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个以考证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文、舆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等”为内容的学派。

也称清代考据学、朴学、乾嘉学派,是有清一代居于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或学术流派,被梁启超称为“在我国,自秦以后,却能成为时代思潮者”之一,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随着清史研究的日趋活跃,对于清代考据学成因的研究,大陆和台湾的许多学者都有过诸多认识。

但总体说来,不外乎以下几种观点,如“文字狱高压说”(章太炎、梁启超、钱穆、唐君毅、侯外庐等) 、“康乾盛世说”(梁启超、侯外庐、王俊义等) 、“时代改革说”(李洵) 、“儒学内部运动说”(章学诚、钱穆、冯友兰、陈祖武等) 、“宋学说”(张舜徽) 。

这些认识是以往学者研究此课题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乾嘉考据学的诸多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方法。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清代学术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编著,首次出版于1922年。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学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深入分析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对《清代学术概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清代学术概论》以史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

王国维首先对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初期,由于明朝灭亡、满清建立政权,社会风气开始保守,学术思想受到限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学术开启了具有独特意义的新纪元,学术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王国维深入挖掘了这一历史背景下学术的发展与变革,详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起伏、兴衰,使读者对清代学术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清代学术概论》全面介绍了清代主要的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

在书中,王国维对清代学术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各派学术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清代学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涵盖了程朱理学、明清理学、道学、佛学、诸子百家等众多学派。

王国维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学派的源流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主张以及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使读者对清代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清代学术概论》深入分析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王国维通过对清代学术的概览和总结,指出了清代学术研究在思想、文字、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显著成就。

在思想方面,清代学术致力于理学体系的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在文字方面,清代学者纂修了大量的文献、史书,使得古代文献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传承;在教育方面,清代学者积极倡导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建议;在科技方面,清代学者在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通过这些分析,王国维深入挖掘了清代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为读者呈现了清代学术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贡献。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报告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报告

浅论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之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在中国悠久的学术历史中,清代学术占据着重要地位,清学思潮对后世中国学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清朝晚期,中国传统学术出现低迷徘徊之景象,在清末民初,学者梁启超提出“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①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来学术史》等著作的内容中。

简而言之,梁启超复古与解放的总结,是他借鉴欧洲文艺复兴而得出的观点。

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复古为解放”的观点褒贬评价不一,如今而言,一段历史必有其发生之线索,一种思想必有其存在之条件,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人类的唯物观、唯心观皆不相同,所以,对待这样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的个人讨论,需要从不同的观察轴入手。

简要而言,我将此处的分析暂命名为“横纵分析法”,纵曰时,观察“复古为解放”之说提出并存在的历史背景;横曰事,讨论清代学术史的内部以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一、“复古为解放”提出的背景清代学术“以复古为解放”学说提出于梁启超1920年的经典著述《清代学术概论》正文的第二节,之后又分别从阎若璩、胡渭、顾、黄、王、颜、谭、章等人的学术成就的叙述,总结清代学术之各个时期的状况,又分析戴震、惠栋等人的学术来做出了关于清代考据学的批评。

在梁启超看来,从清初顾炎武对王学的反动到康有为颠覆一切经典,清代考据学者以考据为手段节节复古,而结果是思想的层层解放。

以反孔教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是梁启超眼中的清代学术一路复古、解放思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认为“反动”、“复古”、“解放”互相依托,是梁启超论清代学术的最大特色。

让我们回顾这本《清代学术概论》的成书背景。

其成书于1920年10月,梁启超在此书的序言之中写道:“吾著此篇之动机有二。

其一,胡适语我:晚清‘今文学运动’,于思想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

其二,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

清史论文

清史论文

生前已预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朝鲜李朝实录》中“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就表达了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的本意①。

郭成康在《传闻、官书与信使:乾隆皇帝之谜》一文中认为在继储悬而未决的微妙时刻,命相绝佳的皇孙弘历对康熙决定帝位传承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

张琼、王扬宗在《〈雍正帝观花行乐图〉与雍正继位之谜》一文中,因少年弘历身穿太子服与其父雍正共为画中主角,认为康熙因钟爱弘历而传位于雍正。

而弘历即位后写下的《纪恩堂记》就记载了其继承皇位是由于皇祖的眷顾③。

其三:关于“国之大事,在祈与戎”与改诏不易及雍正自身能力的问题。

杨启樵在《雍正帝及其奏折制度研究》一书中,极力赞扬雍正的优点和政治能力,认为康熙传位于雍正的史料是真实可信的,将年羹尧、隆科多后来的遭遇归咎于其破坏了雍正的奏折制度,而并非是雍正杀人灭口④。

冯尔康在《康熙朝的储位斗争和胤禛的胜利》一文中认为胤禛以年长、有才能、善于体会康熙意图而获得乃父好感,屡加任用,而康熙遗诏与《起居注册》、《实录》等资料并无矛盾。

因此胤禛继位有一定的合法性和真实性⑤。

阎学仁在《雍正并非篡权—雍正即位考辨》一文中认为康熙生前虽未明立储位,但早已选定且留有遗诏,而临终之前宣读的遗诏中“传十四子”改为“传于四子”,与遗诏不符,遗诏中根本就没有传位十四子的内容⑥。

随后,冯尔康在《雍正即位之谜》一文中认为康熙认为允禵远在西北前线,胤祉较为文弱,而雍正“坚固可托”,加之对其结党谋位了解不深,发出让雍正继统的命令。

而雍正公布《大义觉迷录》表明心中无鬼,因此雍正是按照康熙末命合法继位的⑦。

史松在《雍正研究论纲》一文中认为康熙鉴于皇太子允礽的教训,采取措施使其选定的继承人能够安全即位,而派西征,而为皇八子禩之党,名为重用,实同放逐,知隆科多将来可为继位人保驾,故留身边侍疾。

依据当时情形,胤禛既有能力也有实力担此大任。

因此,康熙临终时传位雍正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
10389238 郭志诚10级通信软件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了“以复古为解放”作为清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和写作纲领。

我认为这个观点能够切合地表现出清代的学术史的发展特点。

原话是: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综观清代二百余年学术史,能影响全思想界的,一言蔽之就是:“以复古为解放”。

根据梁的解释,整个清代学术史可以看成是一个复古的过程,越是古的东西越有说服力。

它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因反对明代陆心学而复宋之古,开启了清代学术的复古之风;第二阶段,反对宋程朱理学而复汉唐之古,使传统文化获得进一步的解放;第三阶段,反东汉许慎、郑玄的“古文经”权威而复西汉“今文经”的权威,使古代传统文化获得新的解放;第四阶段,反对“今文经”而复先秦之古,于是恢复到了百家争鸣时期,使得一切传注都得以解放。

这是《清代学术概论》的指导精神,在学术的节节复古中达到学术和思想的节节解放,在这里,解放一意是显而易见的。

清代学者在“复古”方面,即是以整理旧学为主业。

包括:经学、小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传记及谱牒学,以及历算学、科学、乐曲学等。

清代学人们重新研究百年以前,千年以前的文章作品,提出颠覆性的观点和学术方式,这是“复古”,也即是对于前人的研究方式的“破坏”,同时也是“解放”。

我认为,“复古”与“解放”二者的关系,即是通过“复古”的研究内容,来达到不必专一奉某种派别和观念为唯一,“解放”学人思想,创立的学术风格。

这是清代学术的贡献。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将清代学术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

“清代思潮”是专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是复古。

它的动机和“欧洲文艺复兴”相类似。

咱们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是代表着解放,代表着前进,代表着欧洲的崛起。

宏观上试图勾划出清学的分期,与章太炎从学派上的划分有所不同。

前期启蒙期以“思想解放”打破“宋明经典”,追求新的血液,追求新的学术。

清儒的学术,既然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以复古为自己的职志,就必越唐宋而上之。

然而这一时期的学术,却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学术条理尚未确立,研究方法也正在试验中,“故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然一种元气淋漓之象”。

此一期的学术特色为“启蒙”,启蒙的方向。

第二期就是全盛期,是考证派极盛的时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

第三期就是蜕分期,这个时候学者因为前面的学术已经比较详尽了,所以他们只能挑选一个细节进行研究。

之后就是所谓的衰落期了,不过梁启超认为,学术都是周期性的,蜕分伴随着衰落,之后新的启蒙又将出现。

要理解清代学术,我觉得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这个时代背景。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时期。

中国经过五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到了清代可以说是相当多的元素集成一体。

一个落后的民族(满)征服一个先进的民族(汉),必然会反过来在文化上被先进的民族所征服。

清代过来就是近现代了,也就是被人侵略的年代,所以其实从清代的文化上已经看到
了解放的影子,只是政治体制的影响,文人无法解放自己的思想。

从清代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悲剧的一面,在历史的大浪下它是显得如此渺小。

清代如果不思解放,就得挨打!在当时王学,程朱理学受到质疑的同时,西学也渐渐传入中国。

清代学者在当时的时代变迁,政治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能够做到“复古”与“解放”的双重建树,今人实在敬佩。

在清代前期,有许多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明朝之所以会覆灭,与他的文人的治学精神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点就是晚明理学的空疏无本是导致明王朝覆亡的重要根源。

顾炎武《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即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文流祸,人人知之。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1】黄宗羲也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抵,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2】这种反省,流露出对宋明理学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

痛定思痛,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倡导下,学术界一改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提倡以有用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的空谈。

梁启超即云:“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学术史与明代相比已经有了一种解放的需求,各种文人都已经认识到在这个时候,确实是需要解放的时候了。

其实每一个时期都会出一些让我们铭记的文人墨客,从这些文人当中我们也可以追索到整个文化史的发展历程。

戴震就是这样一个“解放”的代表人。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其学派世称“皖派”,受学于江永,其“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

(出自第28页)他不轻信古人的言论,必求其所以然;能常从普通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不断求索;不足以让他信服的言论,即使圣哲父师之言亦不信。

这种怀疑的研究精神,仍然是“思想解放”的精神,任公盛赞其“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

(出自第29页)真正的学问应该是不求名不求利,不惑于人言,亦不为一已之私欲所左右。

戴震就是这么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他治学的态度严谨,尊重学术,尊重证据,尊重材料,不为自己的主观而拍脑袋行事。

从这一叶扁舟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学术的解放性。

我们不但可以由此得出戴震对于学问所秉持的科学考证精神,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章炳麟评价戴震的戴学曾经说过,戴学分析条理,思维缜密严谨。

科学的目的,在于求得真理,初得一义不能信以为真,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假设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这一点在中国古人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当然,戴震还是有学生的,学术上称之为“戴门后学”。

戴门后学,名家众多,比如: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父子。

这些人继承了戴震的思想,对学术的追求孜孜不倦。

梁启超尊戴,表达出其要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求是求真的科学态度,更要在实事求是中传达思想解放的精神,而惟有“思想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科学精神”。

“复古”与“解放”二词,我认为既受到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又深刻地体现了清代学史和学者的真实面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复古”求“解放”,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加以革新,以得到更新的视野和宽广的认知角度。

我们知道,清朝的时候有一种刑,叫做文字狱。

这可以说让多少文人受害啊。

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由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知识分子当然谈不上有什么
言论自由, 如果讥议时政, 稍一不镶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加上儒家的传统的思想教育是厚古薄今, 读书人对此深被熏陶。

所以当他们对现状不满时, 往往打着儒家孔学的招牌, 引用圣人的经书和言行以自重, 或者极力描述唐虞三代的理想盛世, 劝导时君世主向此看齐。

在有清一代的进步恩想家中, 确是有些人是打着复古的旗号, 或是用复古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进步内容。

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复古”和“解放”其实是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的。

这种关系就是:有一些文人怕“文字狱”,他们不敢说“解放”,在这种时候,只好用“复古”来代表“解放”了。

如清初黄宗羲写的《明夷待访录》, 就把“三代”描绘成为理想的盛世, 并以此对比来抨击当时封建专制的弊政。

根据上面的分析,所谓清学就是要从复古中来解放。

梁启超提出的清儒所谓“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注释:
[1]《日知录集释》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2]《清史稿》卷四八0《黄宗羲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