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名人堂——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专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亚丽

海亮集团董事长

冯氏姐弟掌舵的海亮集团,以铜业起家,历时26年,从根植单一产业的“小树苗”,蜕变为深耕六大产业的“参天大树”。如今,冯亚丽的新目标,是铸就海亮百年金字招

牌,光耀全球。

并通过经销铜材,顺利赚得第一桶金。1988年,冯海良凑齐16.5万元人民币,成立海亮集团前身的诸暨县铜材厂,围着两只新搭的小铜炉,开始创业。他的新生意非常红火。4年后,为了解决产能问题,满足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诸暨市铜材厂通过集资,成立了规模更大的诸暨市铜业公司,注册资金280万元人民币。面对前所未有的事业格局,冯海良觉得管理层要适时扩充“自己人”,他想到了姐姐冯亚丽。

1992年的冯亚丽,是诸暨市阮市镇一家羽绒厂的小主任,主管技术和生产。她义无反顾投奔了弟弟,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隔行如隔山。从管理服装,到管理铜加工,跨度很大。”冯亚丽回忆说,为了弄懂弟弟的生意,她经常下车间去看、去问,一待就是大半天。“那时候企业还很小,管理人员不多,权责分工都是‘粗线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管仓库、管生产、管质量,哪个都不能手软。”

有了姐姐安顿后方,冯海良得以从繁复的日常管理中抽离出来,全身心开拓市场。他北上南下,去过许多地方,甚至为了挤上好不容易买到票的火车,把一只鞋子都掉到了车厢外。“弟弟在外面闯天下特别不容易,我当姐姐的,就更要把公司管牢、管好,分担他的压力!”冯亚丽说。

中国“铜娘子”

——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

“姐弟档”出征

海亮集团创业26年来,冯亚丽从不自居任何功劳。她总会笑着对别人说:“弟弟是老板,我是职业经理人。”这对默契的“姐弟档”,似乎注定要结伴“闯荡江湖”。

冯家的七姐弟里,冯亚丽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有弟弟冯海良和两个妹妹。上世纪60年代,因为父亲有海外关系,冯家被下放到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的湖西村,进行劳动改造,日子十分艰难。

“别家的小孩都可以高高兴兴去上学,我们却不能;全家人的生活费,都扛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经济很拮据。我们几个小的,一大早就拿着簸箕走街串巷去捡猪粪,时常遭人白眼;我穿的衣服,都是姐姐们穿过的,在学校里总被人笑话……”回忆起那段时光,冯亚丽经常眼泛泪光,但她仍感念“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磨练出她和家人坚强的意志。

文革结束后,冯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1979年,弟弟冯海良高中毕业,接班父亲进入店口镇供销社工作。因为聪明又勤快,不到5年,他就从“打酱油”的小伙计变成分社经理。

后来,冯海良与供销社合作,成立贸易公司,

中共十八大会场里,人称“铜娘子”的冯亚丽,是八位A股民营企业家代表中,唯一一名“娘子军”。她与弟弟冯海良,带领海亮集团从偏居浙江一隅的小铜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铜管、管件出口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并凭借多元化战略的强势竞争力,荣膺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13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41位。

这种“默契搭档+优势互补”的姐弟合作模式,成为海亮崛起阶段的核心动力。

1996年,铜加工行业受制于政策,景气萧条,不少同行纷纷停产转行,冯海良却预见到市场即将迎来升级转型,逆市进行高额投资,以2500万元改建了铜管生产线。两年后,“春天”如约而至,海亮凭借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大举扩充市场份额。

同样在1998年,冯海良带领海亮于亚洲金融风暴中“逆向前行”,乘借低价趋势,对部分优质资产进行收购、兼并重组,以此扩大生产规模。此后,海亮又投资2.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设了年产3万吨的“高清洁度盘管”及“内螺纹盘管”项目,向中国第一家实现铜材年产销量突破10万吨企业的荣誉冲刺。

不仅如此,海亮还在冯海良的布局下,成立了铜加工研究所,相继开发出市场急需的高精度铜盘管、冷凝管、合金管等系列产品。当住宅用铜水管展现出良好市场前景时,集团又组织技术人员开发了覆塑铜水管、空心连铸铜水管等水暖器材,一举打破了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市场的垄断地位,也改变了我国在个别产品上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与此同时,随着海亮不断强化业务版图,冯亚丽也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角度,坐镇后方,着力建设完善的企业制度与和谐的企业文化。日常运营中,她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要求“产品零缺陷,客户无抱怨”;客户往来中,她带领海亮在全国民营企业中,率先订立诚信制度,承诺按规定时间支付货款,违期自愿按银行当期利率10倍赔偿;团队管理中,她首开浙江省先河,将职工工资的发放额度,交由企业工会与行政方集体协商……

得益于冯氏姐弟的默契配合,海亮集团一路突飞猛进:2002年,集团铜材加工产量达到12万吨,成为中国首家产销量突破10万吨的铜加工企业;2005年,集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07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58.7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居国内铜加工行业首位;2008年,集团旗下主营铜材加工的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截至目前,海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铜管、管件出口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客户遍布全球188个国家及地区,并建立起浙江、上海、安徽和越南四大生产基地。在做精做强铜加工主业的基础上,冯氏姐弟计划向其他产业延伸,寻求更广阔的发展。

多元化探索

转机藏在2008年。时值全球金融风暴肆虐,海

海亮集团外景

亮所在的铜加工行业陷入低谷。“最严重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睡不着。因为当时我们70%的产品依赖出口,眼看欧洲、美国一片萧条,我们一怕客户赖单,二怕客户赖钱,所以想方设法调整市场结构,一方面逐渐将过半产品的销路转向国内,另一方面,开始苦练内功,重视节能环保。”冯亚丽回忆说。

坚守“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企业短暂利益”的至上原则,海亮集团深入探索铜加工工艺环节的节能减排技术,先后成立了四家专业的节能环保子公司。这不仅开启了“海亮能源”的产业化之旅,更为拓展集团业务版图多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四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废水、废气工程治理和设备开发;节能设备生产及销售;SCR脱硝催化剂等环境新材料开发等。”冯亚丽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弟弟冯海良逐步将更多决策权责交给自己,曾经的“后方指挥官”逐步走到台前,

成为整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2010年底,浙江海亮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冯亚丽瞄准市场缺口,以进军印染业为发力点,通过全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领团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印染余热回收系列产品。仅2011年上半年,她就成功与全国130余家印染企业签署合作订单,实现了快速扩张。进军工业节能板块的同时,她又将目光聚焦到前景更广阔的建筑节能大市场。2011年,海亮集团在店口镇投资兴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热管生产基地,同时在杭州成立了海亮技术研究院,招募一众节能技术专家,共谋未来。“我希望通过‘海亮能源’打造一个全国性的节能产业服务平台,从而再造一个新海亮。”冯亚丽说。

加速布局能源产业之外,她与弟弟冯海良在未

来战略方面达成一致,于近年来积极拓展地产、金

冯亚丽在车间了解安全防护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