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的母亲

胡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所写的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2.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概括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及其表现的人物品性。

2、品味语言的分寸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少小离家,学有所成;但同时也留下了“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与遗憾。人到不惑,胡适写下了《四十自述》,我们不妨来看看胡适在这篇自传中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看看名人背后的伟大女性。

二、整体感知

(一)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胡适及他的母亲

2. 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胡适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本文选自作者的自传,既写自己的童年,又写自己的母亲,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传记。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2、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3、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是否跑题要看这部分文字与题的表达是否有关,有关就不跑题。本文的主题是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优秀品性,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此有关就不能算是跑题。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

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第四段属于过渡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突出表现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又在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笔锋一转,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4、中心句是“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三)理清行文思路。

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写“我”的童年,为写母亲做铺垫(1-4段)。

写母亲的言行,体现对“我”的言传与身教(5-12段)。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我的感激(13段)。

三、课文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及作者母亲的一些事迹,在下一节课中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熟悉、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一、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了解的作者母亲

二、整体感知

(一)、分析课文、感受形象

1.学生跳读写母亲的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学生如回答“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一句也可)

(2)结合课文的内容“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简要介绍胡适的家庭背景资料。胡适三岁丧父,之后母亲一人抚养教育他,管教很严,母亲充当了“严父”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