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027a36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d.png)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
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2014-2015小学品德计划
![2014-2015小学品德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12a5dbcabb4cf7ec4afed0a0.png)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品德学科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本学期品德教研工作将根据市、区教研室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精细化管理要求开展教研活动,努力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品德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与要求1.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新版品德课程标准,阅读有关德育常识方面的知识,探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让老师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提升素质。
2.突出有效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1)备课:教师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要求,有效运用于实践。
钻研教材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要注意深入并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正确理解教材意图、领会特点、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挖掘资源设计多种活动。
要重视课前准备: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活动教具等课前准备活动。
教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题;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准备;5教学过程、方法和媒体设计;6板书设计;7作业布置;8课后延伸活动设计;9教学反思等。
(2)课堂教学要突出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注重综合性,体现实效性、兴趣性,突出活动化教学。
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课书,而是努力地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结合实际,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并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活动要强调学生直接参与,而且全员参。
每项活动后要有探讨、有总结、有评价。
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活动中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要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结合,还要注意活动间的连续性,真正上出一节快乐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收获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小学生品德发展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生品德发展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31de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f.png)
小学生品德发展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小学生在校园内捡到钱包,应该:A. 交给老师B. 自己留下C. 交给同学D. 扔掉答案:A2. 当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应该:A. 帮助争吵的双方B. 加入争吵C. 告诉老师D. 置之不理答案:C3. 以下哪项是诚实的表现?A. 考试作弊B. 说谎C. 偷窃D. 承认错误答案:D4.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A. 大声喧哗B. 乱扔垃圾C. 保持安静D. 随意奔跑答案:C5. 以下哪项是尊重他人的表现?A. 嘲笑他人B. 打断他人讲话C.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D. 模仿他人的缺点答案:C6. 以下哪项是爱护环境的正确做法?A. 乱扔垃圾B. 节约用水C. 破坏花草树木D. 浪费食物答案:B7. 在学校,我们应该:A. 迟到早退B. 遵守纪律C. 随意旷课D. 随意讲话答案:B8. 以下哪项是团结友爱的表现?A. 欺负弱小B. 互相帮助C. 独来独往D. 嘲笑他人答案:B9. 以下哪项是勤奋学习的表现?A. 抄袭作业B. 认真听讲C. 逃课D. 玩游戏答案:B10. 以下哪项是文明礼貌的表现?A. 说脏话B. 鞠躬问好C. 随地吐痰D. 随意插队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品德?A. 诚实守信B. 勤奋学习C. 团结友爱D. 爱护环境答案:ABCD12. 在学校,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A. 按时到校B. 保持教室整洁C. 尊重老师和同学D. 随意讲话答案:ABC13. 以下哪些行为是爱护公共财物的表现?A. 爱护桌椅B. 节约用水用电C. 随意破坏公共设施D. 保持校园整洁答案:ABD14. 以下哪些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A.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B. 嘲笑他人C. 打断他人讲话D. 尊重他人的隐私答案:AD15. 以下哪些行为是文明礼貌的表现?A. 鞠躬问好B. 说脏话C. 随意插队D. 保持安静答案:A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小学生应该诚实守信,不说谎。
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
![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https://img.taocdn.com/s3/m/5241f51a2b160b4e767fcf73.png)
意志成分——儿童是如何抵御诱惑,调节自己的道 德行为,使之符合外界或内心的道德标准。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儿童自身生理发展的成 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步形成了对规则、法律 等的道德概念的理解,他们会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道德 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比如:忘记帮妈妈拿面包的行为,是在妈妈需 要帮助时没有提供帮助,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 罚措施,即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拒绝,让其意 识到错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犯错。
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 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200美 元),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倍(2000美元)。病 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1000美 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 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 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
(1)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
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 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 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
Q:“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为什么”?
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
![第九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4dab7add3383c4ba4cd201.png)
(二)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 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而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 ,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另一方面, 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 发展的规律,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 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道德主 要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 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揭示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 科学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 掌握。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或心理感受。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阻力和困难 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精神努力,它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 能力。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动和表现。来自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小学生品德素养品德成长发展记录月度自评怎么写
![小学生品德素养品德成长发展记录月度自评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acc15f7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1.png)
小学生品德素养品德成长发展记录月度自评怎么写
(一)我这个学期以来,思想品德好,学习积极性高,严格遵守学习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及老师的安排,讲究卫生,助人为乐,团结同学,我想参加学习及卫生的评比。
(二)我这个学期以来,思想品德好,学习、卫生较上个学期有所好转,纪律性差,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活跃,课堂发言好。
我想参加发言评比。
(三)这个学期,我在学校见到老师就问好。
上课偶尔会讲小话,做作业三心二意,常常考不到100分。
我的卫生也不是很好,有时垃圾都懒得去丢,都是放在抽屉里,放学再去丢。
我想参评“书写之星”发言之星”和“朗读之星”因为我字写得漂亮,上课发言积极,朗读好听,所以想参选这些!
(四)这个学期,我在品德、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生活中能帮助同学,热爱劳动。
但是我的缺点也不少,写字不认真,做作业粗心大意,学习不主动。
以后我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五)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对自身的自我鉴定如下: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在学习当中,我不爱发言,争取在下学期能够做到积极举手发言。
品德还不错,下学期再接再厉。
纪律不是很好,在课堂上会讲小话,下学期一定改正。
卫生能够做到讲究卫生,我会继续保持。
以上是我自身对本学期的自我签定。
我要改掉所有的缺点,争取下学斯做个好学生。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6280f0453610661fd9f41a.png)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
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②活动性生活。
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③学习性生活。
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PPT学习教案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5f58f7cc7931b764ce1509.png)
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 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 度。
第13页/共38页
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第一个部分是选择: ①自由地选择。如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第33页/共38页
道德 归因 行为 于
道德 转变为
认识
道德 归因于 道德
行为
需要
单向灌输
转变为
参与式道德实 践
知、情、意、 行基本结构
深化 为
道德信念的中 介和主导作用
第34页/共38页
第10页/共38页
11
二、道德认知的形成与教育
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 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这是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
第11页/共38页
12
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方法
1、将学生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戏剧、影
视作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作出正确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第12页/共38页
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认识推荐使用的方法:
1、价值澄清:1966,拉斯(l.Raths)、哈明(M.Harmin)、 西蒙(S.Simon)
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醒地 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
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 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
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小学生品德发展
![小学生品德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7f0b303169a4517723a33e.png)
(2)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人
们可以主观地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
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 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也可以违反
规则。
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 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
•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认为免受惩 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 责的行为都是坏的。 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 赞成:他一开始想付钱,而且也没 偷走别的东西。 反对: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人 抓到的话要坐牢的。
•
(2)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instrumental-relativist orientation)
赞成: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对 个人财产的所有权。 反对:海因兹偷药有他自身处境的原 因,可以理解,但是目的本身并 不能使手段合法化。他有义务遵 守法律法规。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universal-ethical-principal orientation)
(4)遵守法规阶段(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道德动机是不是害怕惩罚, 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 护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就 是遵守法定权威所指定的规 则行为。
水平与阶段表现
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
3. 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 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 所制约。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
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18a9ec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d.png)
发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品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意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法:一、树立榜样,培养正面价值观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树立正面的榜样是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每月评选优秀学生、特色讲座以及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行讲座等方式,将优秀品德的学生和成功人士的事迹向全校学生展示,让他们能够受到榜样行为的启发,潜移默化地培养正面的价值观。
二、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奖励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可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
例如,可以设立优秀品德奖、道德模范奖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提高他们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文明礼仪周、友爱守纪周、关爱环境周等。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道德知识,增强对良好品德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四、开设品德课程开设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将品德教育融入到课程中,通过专门的课程来教授道德知识和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品德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能力。
五、家校合作,形成良好教育氛围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品德教育的相关活动,如家长讲座、家访等,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同时,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向家长发送家校联动的品德教育资源,提供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指导。
六、师生互动,注重示范引导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教师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
小学教学中的学生品德培养与发展
![小学教学中的学生品德培养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08f9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b.png)
小学教学中的学生品德培养与发展学生品德培养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教学中学生品德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律品质学生的自律品质对于其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规定学习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学习任务的设置,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主动性。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和进行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小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与沟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互相尊重和倾听的能力,让他们明白团队的力量,并激发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三、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支持。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关怀与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教会他们正确处理情绪。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并乐于助人。
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实际案例分享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通过赞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手工制作、课外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
第五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第五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1d65c476eeaeaad1f330f2.png)
第五节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包括四种基本的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知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极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它们就成为道德动机。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2)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3)伦理的道德情感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到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考题再现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知解析:B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儿童的品德发展四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结果来判断对错。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dde239eefdc8d377ee3201.png)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从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稚嫩性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表现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
人们常说,儿童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语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反映出儿童思想的纯洁无瑕和可塑性强的特点。
这为儿童思想和道德行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儿童的本能的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思想,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成长所必须,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
正因为个体社会化重要,每个个体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预示了发展的方向和范围。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人不能,也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
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主体本身的状态常常会反作用于社会规范的吸纳程度。
由此看来,对于思想比较单纯幼稚的个体--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会很容易,老师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就不难成为事实。
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发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长反而逐渐下降”。
说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运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思想,通过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与儿童道德发展特点相匹配的。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完整版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0e023e312b3169a551a43c.png)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从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稚嫩性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表现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
人们常说,儿童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语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反映出儿童思想的纯洁无瑕和可塑性强的特点。
这为儿童思想和道德行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儿童的本能的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思想,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成长所必须,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
正因为个体社会化重要,每个个体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预示了发展的方向和范围。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人不能,也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
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主体本身的状态常常会反作用于社会规范的吸纳程度。
由此看来,对于思想比较单纯幼稚的个体--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会很容易,老师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就不难成为事实。
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发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长反而逐渐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人
们可以主观地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
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 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也可以违反
规则。
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 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
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
通过一系列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
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
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经历了一个前道德前段和两个道 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 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 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儿童自身生理发展的成 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步形成了对规则、法律 等的道德概念的理解,他们会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道德 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当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他们便 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前进了一步,由此一步一步走向道 德成熟。
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 程。通常而言,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
依从
个体并非真心 愿意,而是出于 外在的奖励或惩 罚而遵守道德规 范。其道德行为 会随着外部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认同
个体在认识、情 感和行为上与规范 保持一致,从而自 愿地遵守规范。这 一阶段的个体能自 觉、主动、一贯性 地表现出道德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
听完上述的对偶故事——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 他们认为应当要惩罚约翰,因为他打碎了15只杯 子,比亨利的一只杯子要严重多了。
在惩罚方式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采用抵 罪式的惩罚,即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措施与
行为之间没有关联。
比如,忘记拿面包的孩子,如何惩罚?
家长就罚他不能骑木马,或者打骂一顿。
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 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200美 元),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倍(2000美元)。病 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1000美 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 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 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
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相信内在的公正,也就 是简单的因果报应,他们认为一旦违反了社会 规则就难免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
比如,一个人在经过一片果园时,偷摘了苹果, 接着在经过一座腐朽的木桥时,掉进了河里。儿童
会认为“掉进河里”就是对偷摘苹果的惩罚,即使
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观察和访谈,考查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 如询问儿童“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都必
须遵守吗?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吗?”
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行为责任的判定。
向儿童讲述两个相似的犯错故事,询问儿童对故
事中主人公错误责任的认识。
故事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 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 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 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 只杯子都撞碎了。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
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
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
应该受惩罚吗?
肯定要受到惩罚,因为他违反了规则,不论他的理 由有多么正当。
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
动机来判断对错。
比如:对偶故事中的亨利更坏,因为他是偷吃果酱, 动机不良;而约翰虽然打破了15只杯子,但他是
无意的。
在惩罚措施方面,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认识到惩 罚的本质意义,会采用回报式惩罚,即根据错 误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犯错者意识 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减少错误的行为。
比如:忘记帮妈妈拿面包的行为,是在妈妈需 要帮助时没有提供帮助,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 罚措施,即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拒绝,让其意 识到错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犯错。
故事B
有一天,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在母亲外出时, 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 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 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Q:“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为什么”?
故事
母亲让孩子拿午餐用的面包,这个孩子没有
去拿,结果午餐时没有足够的面包可吃。
Q:如何惩罚?—— 第二天不许骑木马? 或者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拒绝帮助?
信奉
个体已经深 刻地认识到规 范本身的价值, 将规范内化, 作为个人的价 值体系的一部 分。
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通常从品德的四个心理成分来
探讨儿童的道德发展。这四个成分分别是:
认知成分——儿童是如何获得是非观念的,以及他 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推理,从而做出道德决策的。 情感成分——儿童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 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儿童道德思想或行动 的情感因素。 行为成分——反映了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 德规则诱惑时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 方式。 意志成分——儿童是如何抵御诱惑,调节自己的道 德行为,使之符合外界或内心的道德标准。
小学生品德发展
钟晓琳
首都师大初教院
lark856@
第三讲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点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
了解道德品质发展的四个方面(道德的认知、 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成分); 掌握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 发展的理论; 从整体上描述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 和行为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