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25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第25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第25章原文、译文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种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源,源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①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②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①王:三个横分别为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一个竖全部贯通,这是“王”,就是可以参悟天、地、人的人可以称王。

老子所在时代是“王制”社会,王(如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是最高的领导者然后下边分为公(齐桓公、晋文公等)、侯、伯、子、男等爵。

②法:取法,效法。

【译文】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

空寂、安静、深远,一直独立存在着从未改变过,生成我们的世界,可以称为天地之母。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称呼它叫“道”。

我勉强形容它特别大,我形容道非常大,它是万物的源头,它是源头,然后越发展越远,向远方发展下去,无论发展多远,最后都要返回到源头来。

这是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中一共就有四大,四个最重要的事,王是里边其中的一个(老子这是在讲领导者的重要性)。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自然而然一直这样的,是永恒没有变过的。

(其实,最终是人效法于道、天、地,要学习他们的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包容万物的这种品行)【延伸阅读】本章老子又论述了“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都是依“道”而生成、运作的。

“道”寂静无声、虚空无形,独立永恒,循环不止。

日月东升而西落,时令节气,潮涨潮落无不依自然规律而循环往复。

老子还强调了“王”(领导者)的重要性,“王”起的作用非常大,决定整个群族的命运,如果领导者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群族就会遭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方法,老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人法天、地和道,让我们要效法天地道的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包容万物、自己却默默无言,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求回报的这种品行。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天下有道,却走马①以粪。

天下亡道②,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亡适道③,咎④莫大于亡德⑤,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⑥之足,恒足矣!译文天下有道,循道循理循法理物,始制有名,遵循自然法(道法、母法、大法、始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所有人物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天下太平,天下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于耕种粪田,是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亡道,亡道、败德、毁法、乱纪,失道、失理、失法、失度、失政,天下有事,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不足,战马奇缺,母马也被强征为战马,致使母马在郊野战场生下马驹,所以“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犯法)没有大于不适道(趋向大道,循道循理循法,顺应大道,适应自然)的,咎(凶,灾祸,灾殃)没有大于亡德(亡道、失理、弃法)的,祸没有大于不知止的。

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适度有节制的富足,恆富足!注释①走马:良马,善跑的马。

②亡道:脱离大道;违背大道,违背大法,违背道纪,违背道法,违背自然法;违背法则,违背善法,违背法度,违背法律;失道、失理、失法、失度;荒淫失政。

失道:违背大道,违背大法,违背道法,违背自然法,违背法则;失去准则。

失理:违背道理或事理。

失法:违背法律,不遵守法律。

失法离令: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

失度:犹言失去法度;谓失去分寸。

失政:政治混乱。

亡:1)(1)逃离,出走。

亡,逃也。

——《说文》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死。

如:亡人(死人。

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3)抛弃,丢,丢失,丧失。

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有状混成,先天地生①。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②;可以为天地母③。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①状,楚简本为“状”,帛书本,王弼等本为“物”。

②楚简本为“夺穆、独立、不垓gāi”,帛书本为“绣呵穆呵,独立而不垓”,没有“周行而不殆”几个字。

③天地,楚简,王弼本为“天下”,帛书、傅奕本为“天地”。

④“人亦大”,“人居其一”。

人,楚简、帛书本为“王”。

域中,楚简、帛书本为“国中”,今本多为“域中。

品读:本章中,老子对道作了全方位的描述,一是道创造天地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母。

中国文化,道创造了天地万物,与西方文化上帝或神创造天地万物不同的是,在中国,没有给道赋予人格神的意义,道一直保留着哲学上至高无上创造者的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没有下降到人格神,没有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从而阻断了中国诞生真正宗教的通路。

二是道作为哲学上的本体概念,具有三大特性,一方面独立而不改,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超越生死,超越生命的永恒存在。

第二方面,道又在它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之中,不停地移动,行走,天地万物仿佛道搭乘的列车。

道永恒不变,却在更换不同的列车,道创造的天地万物,却在不停地变化着,永恒不变的是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永远不会停止。

第三个方面,道在万物中运行的路线,是圆周运行,道周游六虚,循环往复,走的是一个圆环,因此无始无终,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道的三大特性,正是易的三大特性,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

道的运行,循环往复,即是简易;道超越生死,永恒不变,即不易;道不停地在万物中行走,移动,让万物不停地变化,即变易。

三是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作圆周运行,但道的圆周运行,是大,逝,远,反的顺序。

道从一个圆心,从一个中心开始,同时向球体周边飞奔,道向球体周边运行时,并不会失去最初的那个中心。

读译《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帛书本)

读译《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帛书本)

读译《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帛书本)原文:有物昆成,先天地生①。

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②,可以为天地母③。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④。

吾强为之名曰大⑤。

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⑥。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⑦。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

注释: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有”:甲骨文形,如右手中提着肉,义富有。

“物”:与前同,义物色,选择。

也有主宰,控制义。

“昆”:金文形如二人在太阳下同向右劳动前行。

义有兄弟,后裔;众多,共同。

《说文》:“昆,同也。

”《广韵》:“昆,兄也。

”《尔雅》:“昆,后也。

”《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昆。

”《仪礼·丧服》:“故昆弟之义无分。

”《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

”“天”:指古代天命观的天的主宰观念。

“地”:指地的承载观念。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义即对富有的物色和选择占用,这种人性是人类在漫长和众多的生存斗争中,先后传承累积而成的,是先于天的主宰、地的承载观念生成的。

②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绣”:本义用色线文绣衣物,也指五彩缤纷而华贵。

《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繢》:“五彩备谓之绣。

”《礼记·月令》:“文绣有常。

”《诗·秦风·终南》:“黼衣绣裳。

”“不”:同“丕”义大,广大。

“亥”:有的本子释为“改”,有的释为“王”旁加亥,字库没有,疑为“垓”所誤。

此从“垓”:本义八极之内广大土地。

又义界限,荒远。

《说文》:“垓,兼垓八极地也。

”《国语·周语》:“天子居九垓之田。

”《淮南子·椒真》:“设于无垓坫之田。

”“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义即对财富和富有的物色,求取、占有的欲念,理想,像五彩文绣一样美妙华贵呵,又不无虚幻而悖谬。

但他却是独自成立而有广大荒远的边界。

③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义指天的主宰观念和地的承载观念。

“母”义指像母亲一样是产生这两种观念的前因和基础。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个混然一体的庞然大物,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

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着,周而复始地运行着而不停息,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我不知它的真名,所以勉强叫做“道”。

勉强用“大”来描述他的形态。

大极就是逝,逝极就是远,远极就是反。

所以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人类)也很大。

(意思是说:宇宙、自然先于人类就存在了,他是万事万物的发源。

我们给他命名为“道”。

对他的形态不好描述,所以用“大”来形容)。

宇宙有四大运行体,人类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运行以地为法则,地的运行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以道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为法则。

现代启发老子的这段论述,与今天的宇宙大爆炸推测不谋而合。

大爆炸以后的宇宙,通过很多年周而复始的运动,爆炸尘埃又汇聚形成了横行和行星。

恒星和行星通过周而复始的运行,完成能量汇集,又会爆炸,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超新星。

宇宙之大,到今天还不知道大到什么程度。

尽管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读懂宇宙这本书,但是书中的“道”始终存在。

今天我们只要谈到自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时,人们总喜欢应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其实老子的理论早已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深入人心了。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就是:一切行为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不能无法无天。

很多企业界的同仁,在谈到年轻大学毕业生时,都有一个同感。

有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前来应聘时,站没站像、坐没坐像,连进门如何礼貌的打招呼都不会,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种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学子风范,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

我们不能指责这些年轻人没有礼貌,我们应该问一问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在公司里工作一段时间的年轻人,就变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了呢?还是一个环境问题,如果全公司里都有一种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环境氛围,那么他们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会礼貌待人,偏偏的风度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解析【原创版】目录一、引言:道德经第 25 章的背景和意义二、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及译文1.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2.道德经第 25 章译文三、道德经第 25 章的哲学思想1.道的概念2.人与自然的关系3.道的运行规律四、道德经第 25 章的现实意义1.道的应用2.人类社会的发展3.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五、结论:道德经第 25 章的价值观和启示正文一、引言:道德经第 25 章的背景和意义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道家经典,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每章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

本文将以道德经第 25 章为例,对其全文及译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二、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及译文1.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道德经第 25 章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又因为它无所不包,所以称之为大。

大意味着逝去,逝去意味着遥远,遥远意味着回归。

因此,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

三、道德经第 25 章的哲学思想1.道的概念道德经第 25 章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道是一种混然而成的存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道既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又贯穿于宇宙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2.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道德经第 25 章中,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道的运行,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国学精粹道德经(二十五)

国学精粹道德经(二十五)

国学精粹道德经(二十五)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字面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地球还没有形成以前,也就无所谓“天地”,此时,浩瀚的宇宙早已存在,它就是一个由各种物质结合各自的规律混然一体的庞然大物。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着,始终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着,始终没有改变。

寂:静,没有声音。

寥:静寂,空虚。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周而复始地矢志不渝的没有停止。

天地万物就是在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中产生的。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所以勉强叫做“道”。

勉强用“大”来描述他的形态。

名:说出,描述。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到目光所不能及,就是消逝;从目光中消逝简直就遥不可及,就是遥远的意思;无论有多么遥远,也无法摆脱运行规律的周期性,终将回到出发的原点,这就叫做“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人类)也很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有四大运行体,人类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以要依照地球的运行规律法则来行事;地球是在宇宙的范围内运行的,所以要按照宇宙的运行规律法则行事;宇宙再大也是在道的范围内,所以宇宙要遵从道的法则;道永远也脱离不了自然法则,所以要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

1、通俗理解在地球还没有形成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类,也就无所谓“天地”了。

此时,浩瀚的宇宙早已存在了,它就是一个由各种物质结合各自的规律混然一体的庞然大物。

它默默无闻的独立存在着,但它却不是杂乱无章的,组成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规律可以遵循,而整个宇宙就等于所有组成部分规律的总集合,这个总集合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直接描述道。

《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潇呵漻(liáo)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囿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谢国仲】《老子禅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开篇,老子说“有物”。

此处的“物”与现代哲学所说的唯心唯物的“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代哲学唯物论的“物”,指的是具体的物质;而老子所说的“物”,是泛指,表达一种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存在,天地还没有之前,它就在了。

这个“物”有什么特点呢?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兮寥兮”,很静,很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周行”描述它有自己的体性功能,同时其本体“不改”“不殆”,本体从没有改变、消减过。

这两句话,换成佛陀的语言,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善逝”,实际上都是描述本体从未改变、永恒持久的状态和特征。

而且,这个存在,“可以为天地母”,连天地都是它生出来的。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只能起个名字叫“道”,勉强称之为“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其体性功能的运作,是有周期性的,是一种类似圆周的运动,远去了又回来,形成一圈,叫“反”,事实上是周行的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之由来——自然而然,道之名的由来——表明道的规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之由来——自然而然,道之名的由来——表明道的规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之由来——自然而然,道之名的由来——表明道的规律(一),经文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关键词解析混:模糊地、不知怎么地。

寂:静,指无声无息。

寥:空,指无色无形。

独立:指不受外力的影响。

周行:轮回,指循环往复。

殆:终结。

逝:消逝。

远:指往外扩散。

反:反覆,反转,往相反的方向转化。

“远”为扩散,其反向为聚会;“逝”为消逝,其反向为出现。

域:疆域、国度,泛指宇宙。

(人)法(地):效法,动词。

道法:即道,法为名词。

自然:本来如此,本来就这样。

(三),经文释义有一个东西不知怎么地就形成了,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静无声、空旷无形,独立无依而永不改变,循环往复而永不终结,可以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取字为“道”,勉强取名为“大”。

“大”指的是消亡,消亡指的是扩散,扩散指的是反转而后又会聚、显现,又消亡、扩散……周而复始(即“渊兮”)。

所以道之名为大,天之名为大,地之名为大,王之名也为大(道、天、地、王皆需依此循环往复之规律而为,故皆取名为“大”。

先秦时期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故道、天、地、王的名字分别为: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宇宙中有四个名为大的,而王占其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法则自然而然、本来如此。

There is a thing that somehow came into being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It is silent, empty and invisible, independent and never changing, and it can be called the mother root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I don't know its name, so I choosethe word "Tao" as the style name and barely used the word "Big" as the first name."Big" refers to extinction, extinction refers to diffusion, and diffusion refers to reversal, then convergence, emergence, extinction and diffusion…… It goes round and round.Therefore, the first name of T ao is big, the first name of heaven is big, the first name of earth is big, and the first name of king is big (Tao, heaven, earth, and king all need to follow this circular law, so they are all named "big". In the pre Qin period, when a first name and a style name were called together, the first name should be called after the style name. The full names of Tao,heaven, earth and King were Tao Big, Heaven Big, Earth Big and King Big).There are four things in the universe named big, one of which is the King.Man follows the earth, the earth follows the heaven, and the heaven follows T ao, and Tao is natural, as it should be like that.(四),问题思辨此章是对前边各章的一个总结,讲道的由来——自然而然,道之名的由来——表明道的规律。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天下有道,却走马①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不知道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③莫大于妄得。

故知足④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自觉遵纪守法遵循自然规律处事则事极少而功极多,天下太平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来耕种粪田,故而“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妄作非为目无法纪,社会动乱,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不足,战马奇缺,母马也被强征为战马,致使母马在郊野战场生下马驹,故而“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恶没有比不奉法守道更大的,祸害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咎魅没有比违背法度而肆意索取更大的。

所以,取之有道掌握适度原则适可而止,常保富足。

注释①走马:良马,善跑的马。

②知道:守道,依法,遵循自然法则。

③疚:1)<</span>名>(形声。

字从疒从久,久亦声。

“久”意为“长时间”。

“疒”与“久”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生病”。

本义:久病。

病久。

)2)疚魅。

魅:(1)形声。

字从鬼,从未,未亦声。

“未”意为“枝叶招展,花香袭人”,引申为“外貌讨人喜欢”。

“鬼”指阴间的人。

“鬼”与“未”联合起来表示“外貌讨人喜欢的鬼”。

本义:貌美的鬼。

(2)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3)传说中的鬼怪。

鬼:(形声。

字从鬼,从未,未亦声。

“未”意为“枝叶招展,花香袭人”,引申为“外貌讨人喜欢”。

“鬼”指阴间的人。

“鬼”与“未”联合起来表示“外貌讨人喜欢的鬼”。

本义:貌美的鬼。

鬼:(形声。

字从卑从厶,卑亦声。

“卑”意为“仿真物”、“模拟物”;“厶”指“自我”。

“卑”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我的仿真物”、“自我的模拟物”、“自我的镜像物”。

本义:活人的仿真物。

)说明:古人认为,活人生活在阳间,人死之后就去了阴间,成为鬼。

鬼就是活人的仿真物,是活人死后的影像)主观、妄作胡为、任意妄为的放纵欲望是有害的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说咎莫大于妄得,咎魅没有比违背法度而肆意索取更大的。

《道德经》第25章《数术记遗》古数推译

《道德经》第25章《数术记遗》古数推译

《道德经》第25章《数术记遗》古数推译展开全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帛书】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绣呵,缪(liǎo)呵”,穿针引线,刺绣织成制成绸缎的动作,用方言读更确切。

国:繁体“國”,通“域”,囊括,包含。

昆:通“混”。

逝:替代“筮”,占卜的时候抛开,分散,扩散。

卦象演尽而反,终极而又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遵从。

人法地:人生活在地球上,当然要遵从地球自然规律,不作不死。

地法天:地球位于天体之间,引力相吸相斥,地球要遵从天体运行规律,否则乱跑乱撞会毁灭。

天法道:天体运行遵从道(轨道,规律)。

道法自然:自然规律,自然而然。

无法形容,不自生,不自灭,自然无生无灭,太极而无极,无极而反。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亦大)”,并列,“域中有四大(四象),而人居其一焉”,并不是说天大于地,地大于人,而是伦理遵从关系,为什么人明显小于天地却要说人亦大呢?因为人类思想智慧突出,灵魂不灭(你敢说我是没有灵魂的人?),能总结自然规律。

佛曰一花一世界,人的细胞就是一个世界,似浩瀚宇宙,绝美玄妙。

如果单从物理来说,星系质量大于单个天体,天体质量大于人。

如果从思想上来说,道家阴阳辩证来看是不一样的,佛家亦然讲空。

爱因斯坦临终前烧掉了手稿,说不定一个人的能量转换可以毁天灭地呢,按照目前物理学研究理论上似乎快要跨入玄牝之门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殆:停止,死亡。

道德经二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

道德经二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

道德经二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二十五章,是道家哲学的精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和道德的故事,探讨了道的本质,反映了道家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深刻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以古人把可了解的理性称为道,把不可了解的超越理性称为非常道。

它强调了道之本质,同时也展示了人类认识事物存在深层规律的极限“非常道”,它把现实与理想统一起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道的内在意义。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说明事物的名称和本质的关联:因为名称是一个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本质可能是它的本真属性或形式。

因此,超越名称的意义,才是物质的真正本质。

所以,它提醒读者,在认识道之前,应当先把握对物质的真实本质的理解。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说明,在认识道之前,要先认识无名;认识无名,才能真正认识有名,也是“万物之母”。

它暗示着无名可以作为一个起点,有名可以作为一个终点,这种关系显示了宇宙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阐明了认识道的方式首先要认识无,接着要认识有,以此来观其妙,看清楚自己所在的境地,从而走上正道,明了自己的实践行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阐明了道的本质它是一切“妙”的秘密所在,只有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神本质。

通过分析《道德经》二十五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中心观点认识“无”可以帮助认识“有”;凡事应该从“无”上出发,而“有”则只能作为理解“无”的依据。

它要求我们从本质上把握客观实践,以此来认识道,从而走上正道,并使自身得到完善。

在现代,我们应该持续在思想上、品德上和行动上追求道德真理,以求以道德指引全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与人民幸福。

专家解密老子《道德经》第25章

专家解密老子《道德经》第25章

专家解密老子《道德经》第25章言坤解说《道德经》之5:有物混成(通行本《道德经》第25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返。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原创文章下面分而述之。

【原文1】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

独立而不改。

【解说】有一种客观存在,在宇宙还是混沌茫然没有方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他形成的时间甚至比天地还早哦。

他无音无形,唯寂静和冷寂相伴。

岁月流逝,时光在空旷高远的宇宙中缓缓流淌,他依然特立独行,永恒不改。

【分解】物,客观存在,客观性。

混,混沌,茫然不知。

指宇宙混沌茫然不知的时候。

成,已经存在。

独立,独特性的意思,有别于其他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特性。

不改,指的是这种"独特性"不改。

好比一个人爱开玩笑的特性,从小到老,样貌虽变,但爱开玩笑的特性依然不改。

无音无形又无处不在【原文2】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解说】他就是天地的本源啊!我实在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只能根据他的特性用"道"这个字来标识他的存在,如果非要给他起名,我只能勉强名之为"大"。

【分解】名和字,在古代含义不同。

名,小孩出生三个月,父亲给孩子起名,名是家里人叫的。

字,男子20岁长大成人,根据他的性格或外貌特征起一个别名,叫字;女子的字在出嫁的时候起。

字是成年后给外人叫的。

比如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耳是父亲起的,家里人才可以叫他李耳;聃可以自己起,因为老子耳廓大,往下垂,这个就是"聃"的意思;不是家里人不能叫他李耳,只能叫老子、老聃或者李聃。

结合上下文,"字之曰道"就是:因为我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所以只能根据他的特征起一个字,叫"道"。

精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精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精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

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

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1、物:指“道”。

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

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

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

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引语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

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

“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

它处在寂静、清澈的状态之中。

它独立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力量而改变。

它循环往复地运动不息,可以说它就是生天生地的母亲。

本人不知晓它的名字,就给它起个字叫“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就叫“大”。

它极其博大,无边无际,就消逝在茫茫太空了。

它消逝的地方,极远极远。

由极其远大的地方,就又返回来了。

所以,道,天,地,王也。

国中有这四大,而王只是其中的一个。

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依存于自然。

【启示】
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源于大道,统一于大道。

大道是宇宙的本原、本元。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根本观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道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在天地之前就产生了。

二,它没有名字,老子给它起的名字明“大道”。

四,大道周而复始地运三,大道独立存在。

任何其他力量也改变不了。

所以,才会生天生地生万物。

动不息。

正因为它不停地在运动之中,五,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地方,都存在着四样的东西,这就是道、天、地和人中。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王,不单是指国王,也是指得道的高人。

六,讲述了人与天地大道的关系。

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大道,大道只依存于自然规律。

这里连用了四个“法"字,当效法、依赖讲。

在世界哲学中,只有老子把人与天地并提,也只有中国哲学是讲天人合一-观点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扩展阅读:《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
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