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的观点,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观点及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微观粒子与物质的量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PPT 课件;2. 准备实验器械:托盘天平、砝码、烧杯、滴管、试管、胶头滴管;3. 准备教学材料:氯化钠、水、蔗糖等常见物质;4. 准备学生材料: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数量及有关计算。

2. 提问: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区别?(二)新课教学1. 物质的量基本观点教学(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以摩尔为单位时,一摩尔物质所含基本单元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 强调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不是个数。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钻研中的应用。

2. 摩尔质量教学(1)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物质的质量与摩尔体积的比值。

(2) 导出摩尔质量观点并总结有关摩尔质量的规律。

(3) 学生实验:用托盘天平称量颗粒状固体物质及用量筒测密度。

通过实验稳固有关化学计量方面的计算能力。

3.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1) 在一定条件下,一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叫气体摩尔体积。

指出气体摩尔体积必须强调在标准状况下,即$25^{\circ}C、101kPa$时。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 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观点可推出有关气体体积的几个规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学(1) 阿伏加德罗常数观点产生的条件及符号。

(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干系。

(3) 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教学。

物质的量定义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定义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定义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体现了物质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在学习这个概念时,应该明确其定义、单位以及与其他重要概念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量是什么,学习其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和其他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的关系;3. 了解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

了解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分子数;3. 物质的量和其他概念的关系:质量、物质、分子、元素、化学式;4. 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2. 讨论式教学,与学生讨论物质的量与其他重要概念的关系;3. 实验演示,展示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4.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物质的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量概念,与学生分享物质的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药物制剂等;2. 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即一定数量的物质中的粒子数;3. 着重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分子数;4. 与学生讨论物质的量与质量、物质、分子、元素、化学式等概念的关系,并进行实例分析;5. 实验演示:展示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例如配制浓度固定的溶液;6. 分组探究:让学生分组,调查物质的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分享学习成果和见解。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考试、实验成绩和小组探究报告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讨论,收集教学反馈,改进课程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益处。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与应用, 利用物质的量将宏观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联系起来,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2.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 建立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黑板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 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 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 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一张纸, 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 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即: 聚少成多, 聚微成宏。

生活中一些物品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PPT)[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 如电脑用“台”, 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 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 如大米, 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那么我们怎么去计量微观粒子呢?需要用集合体的形式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n(2)单位: 摩尔,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同长度, 质量, 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2.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3、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 数+单位+微粒名称设问: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 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问题1:我们需要100支粉笔, 同学们要去数100支粉笔吗?100支粉笔我们可以取两盒粉笔, 一盒是50支。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物质的组成、质量、体积等相关物理量。

3. 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运用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课件、教案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配比、饮料的制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和计算物质的组成。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含有的基本单位数目的一种物理量。

3. 讲解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介绍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如连续性、离散性、守恒性等。

4. 讲解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解释摩尔的定义和与其他计量单位的关系。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和描述。

五、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总结物质的量的关键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的其他计量单位:除了摩尔之外,还有阿伏伽德罗常数、分子量、质量分数等计量单位,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等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意义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5. 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的换算、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

5. 练习: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关系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应用:进一步探讨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介绍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等。

3. 物质的量与其他量的关系:探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的关系。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1)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物理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mol)。
2.摩尔的定义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包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集体。
(2)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2×10^23 mol^-1。
6.总结与拓展
-对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
1.教材与教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相关教辅材料。
-通过回顾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引入物质的量的主题。
2.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案例分析
-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中的应用案例。
4.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活动。
5.探究与讨论
-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总结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数,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方程式、溶液浓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1)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的数量,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及其换算。

- 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

-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如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

3.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应用。

4.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它与质量、体积有什么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中,如何更精确地描述物质的多少?(二)新课讲解1. 物质的量的概念:- 解释物质的量的定义,即物质所含粒子的数量。

- 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及其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 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解释其意义。

- 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物质的量转换为物质的粒子数。

3.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摩尔质量。

- 介绍摩尔浓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摩尔浓度。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给出一些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物质的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成绩: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以物质的量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场景的描述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例如,我们在烘焙蛋糕时,为了保证蛋糕的口感和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配方和比例使用原料。

那么,如何确定使用多少的原料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即物质的量是物质中粒子的数量。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一个宏观上的观念,表示的是物质中存在的粒子数目。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并解释1摩尔的含义。

3. 计算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以化学方程式为例,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计算的基本原理。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4. 应用实例(1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以及利用物质的量计算反应的产物和剩余物质的数量。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例如,物质的量在化学工程、药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这些领域中起到的作用。

6. 小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课件和教案。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其次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洁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学问,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熟悉。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忙学生把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根底。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把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熟悉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力量目标:提高规律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学问进展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信任科学、敬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把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1)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当进展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实行比照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比照指出化学反响中存在的一样状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根本物理量和单位的比照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忙学生通过比照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比照(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详细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留意的问题并帮忙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本节学问。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很快把握学生的状况,更能让学生准时地熟识所学学问。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2. 熟练掌握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涉及化学计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教学话题,通过提问、讨论让学生引起兴趣,并对“物质的量”做简单介绍。

2. 知识讲解(1)什么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指物质中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数量。

用“n”表示。

(2)如何测定物质的量?常见的测量物质的量的方法有质量法、体积法和化学计量法。

(3)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步:①确定所给物质的种类及其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所需要计算的物质的种类及其量。

③根据所需要计算的物质的种类和量,利用相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4)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计算;②体积与物质的量的计算;③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计算。

3. 应用与拓展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PPT课件辅助讲解;2. 问题导入式授课;3. 示范演示式授课;4. 课堂讨论式授课。

六、教学评价1. 个人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采取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 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记录、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计量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入式授课、示范演示式授课和课堂讨论式授课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我也有一些欠缺,如个别内容过于生硬,需要加入更多的情感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多少的物理量。

2.熟练掌握物质的量单位的换算。

3.能够运用摩尔的概念解决与物质的量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箱,试管,天平,试剂瓶,流水枪等。

教学素材:物质的量相关的实例、图片等。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普通教室。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探究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明确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和分子的概念,并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铺垫。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物质的量有关的问题?”二、概念讲解与讨论(15分钟)1.教师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和单位“摩尔”。

2.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摩尔是如何定义的?为什么需要有摩尔这个单位?”3.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存在与应用的意义。

三、例题解析(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引导学生运用摩尔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尝试解答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解析。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摩尔的概念,并理解物质的量单位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

3.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探究。

1.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例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例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对比。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物质的量相关的拓展问题,并展示出更多有关物质的数量和质量的实例。

2.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七、小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查漏补缺。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反思,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足之处。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 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氧原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水分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氯离子约为6.02×1023个[讲述]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通过例题演示物质的量单位的 换算方法
物质的量相关计算
讲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质量、 气体体积等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 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加强学生 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实验演示与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演示物质的量在 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 验结果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物质 的量的理解和应用
逐步树立“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常 用的物理量的观念,并明确树立“物质 的量”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认,了解引入物质的量 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物质的 量与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 溶液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开发设计涉及物质的量的化学实验,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跨学科资源整合策略
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在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引入 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如质量、 体积等,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
知识联系。
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物质的量的计算过程中,融入数 学的比例计算、单位换算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跨学科应用 能力。
化学大师
在线视频课程网站,包含 物质的量等相关知识点的 讲解和实例演示,适合学 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化学之家论坛
化学教育领域的专业论坛, 可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教学资源,也可为学 生解答疑难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contents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化学中的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摩尔的概念。

学生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愿意动手操作,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化学实验,使用适当的仪器和仪器进行定量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教学设计方案1.学习内容: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2.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3.学习时长:2-3课时4.学习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介绍实验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化学实验中,我们为什么需要使用物质的量的概念?”第二步:讲授(30分钟)1.理论知识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物质的量和摩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物质的量可以准确描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用量和生成物的生成量,有助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第三步:实验操作(60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要求学生使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操作进行实验。

比如,制备氯化铜晶体。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氯化铜溶液,计算摩尔用量;2.按计算的摩尔用量制备氯化铜晶体;3.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氯化铜晶体。

第四步:实验结果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第五步:课堂总结(15分钟)让学生总结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强调实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三、教学评估方案1.自我评价: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流程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

2.互评与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老师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建议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案例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杨维佳
一、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可以利用情境式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再根据“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物质的量是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比较抽象,以高一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要完全理解,并懂得运用比较困难。

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挖掘化学知识,并能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比来理解记忆新知识,且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而在此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摩尔的含义,以及物质的量、物质粒子数、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间的关系;
2、了解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3、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掌握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感受科学的内在美。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摩尔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3、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间的关系;
4、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难点:摩尔这一概念的意义。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虚拟现实、动画模拟、巧妙设问,引导点拨、发现规律。

学法
自主探索、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n 三、粒子数N、NA、n的关系
定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 N=NA×n
单位:摩尔 mol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 注意:①用于微观粒子
定义:1mol物质所含的粒子数。

②指明粒子名称
单位:mol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