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
手术讲解模板: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讲解模板: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https://img.taocdn.com/s3/m/5352fd9c79563c1ec4da717a.png)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概述:
严重的全组鼻窦炎已明显减少,因此在临 床上开展的手术应以功能性为主,这一手 术的推广应用明显改善了鼻窦炎,鼻息肉 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已取代上颌窦根 治术,鼻内筛窦手术等传统手术。根治性 手术多用于多发性和复发性息肉等。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步骤: (6)找到上颌窦自然开口并扩大,清理 上颌窦内病变。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注意事项: 注意卫生。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术后处理: 1.手术后酌情填塞中鼻道,填塞材料有膨 涨海绵、可吸收止血菱、明胶海绵和油纱 条。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概述:
开口和蝶窦开口,清理额隐窝,开放额窦 开口,使筛窦术腔与额窦、上颌窦、蝶窦 和中鼻道形成一个开放的窦口--鼻道通气 引流系统,保留鼻腔和鼻窦的正常和(或) 可逆的黏膜,尽可能保留中鼻甲,以长期 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和纤毛的传输 功能,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病变自行恢复, 而不必做传统的根治性黏
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 (Fess)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科室:耳鼻喉科 部位:鼻 麻醉:局麻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概述: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鼻腔、鼻窦中最常 见的疾病,二者互为因果。手术方式的选 择也因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1997年海口会议将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分 为:Ⅰ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1期:单鼻 窦炎;2期:多鼻窦炎;3期:全组鼻窦炎。 Ⅱ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1期:单鼻窦 炎伴单发性鼻息肉;
鼻内窥镜手术进展及手术配合
![鼻内窥镜手术进展及手术配合](https://img.taocdn.com/s3/m/268de7f7b90d6c85ed3ac666.png)
鼻内窥镜手术进展及手术配合国外内窥镜使用开始于19世纪中叶。
1841年法国医师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对腔隙进行观察。
其后间接喉镜、后鼻镜、前鼻镜相继开发出来。
1879年德国医师使用具有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胱镜,开创了医学史中使用内窥镜的先例,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改良。
1901年首次用经过改良的膀胱镜对鼻腔和鼻窦进行内窥镜检查。
1925年美国学者用改善了光学性能的内窥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颌窦进行了观察,创造了鼻窦检查一词。
7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耳鼻咽喉学者纷纷强调使用内窥镜的必要性。
我国鼻内窥镜外科创立于8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于鼻部疾病的诊断工作。
90年代以来,南方的许庚和北方的韩德民先后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并向全国推广。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越来越成熟,相关领域的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手术器械方面出现了鼻窦电动手术刀,它改变了“抓”“撕”的手术方法,一边切割病变组织也一边吸引,更好地保留粘膜组织,减少了创伤,简化了器械,减少了器械“进”“出”的动作,避免了出血多时术野不清的问题。
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较,电视监视下的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损伤范围小,损伤组织少,克服了传统手术的操作盲目性,病灶清除彻底正确的粘膜取舍和结构重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手术采用平卧位,同时使用镇痛镇静剂,相对坐位而言,病员感觉舒适和安全。
通过监视器可多人同时观看,有利于上级医生指导和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巡回护士对手术过程的了解和熟悉,使配合更加熟练。
现将手术配合过程总结如下。
1 术前准备1.1 患者准备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病人,了解其心理状况及要求。
简要介绍鼻内窥镜手术的过程及优点,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反应和解决办法。
了解患者的各种检查情况,简介手术室的环境及设施,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手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 物品准备1.2.1 仪器设备准备监视系统图象存储系统、视频转换器、强力冷光源等。
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历程概论
![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历程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6da3fb0975f46526d3e115.png)
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历程概论【摘要】内窥镜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本文将以耳鼻喉内窥镜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为起点,分析耳鼻喉内窥镜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发展过程、趋势,总结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从而预测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得耳鼻喉内窥镜技术能够在耳鼻喉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作用。
【关键词】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状况;应用效果内窥镜技术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并且在胃肠、骨科、妇产科等疾病中广泛使用,建立在内窥镜技术的衍生物也比较多,常见的有:泌尿镜、支气管镜和胸腔镜等。
而内窥镜技术在耳鼻喉疾病中早有使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技术更多的只在狭小的范围内使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内窥镜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鼻喉内窥镜技术(nasal endscopic surgery,NES)作为“微侵袭(创)鼻喉外科”领域的重要分支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最有前途的发展技术[1]。
本文将以耳鼻喉内窥镜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为起点,分析耳鼻喉内窥镜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发展过程、趋势,回顾、总结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从而有效预测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现综述如下。
1 耳鼻喉内窥镜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耳鼻内窥镜系统组成部分较多,也相对比较复杂,常见的组成部分有:监视系统、控制及图像处理系统、操作部分、插入部分等几部分,采用耳鼻内窥镜进行相关诊断或者手术时,为了保证清晰的手术视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监视系统显示屏进行观察或者手术操作,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口进行观察或者手术操作(电子内窥镜除外),这主要取决于每一个医护人员的习惯。
但是如果需要实现拍录、吸引或者其他辅助功能,则必须要通过控制及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操作。
耳鼻喉内窥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等结构,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直接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检查,提高了鼻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减轻了检查过程对病人带来的痛苦。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通用课件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5491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b.png)
通过手术清除病变组织,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促进鼻窦生理功 能的恢复,缓解症窦手术采用鼻腔外侧切开术,创伤较大, 术后恢复较慢。
鼻内窥镜技术引入
20世纪80年代,德国医生Messerklinger首先提出 鼻内窥镜技术的概念,随后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推广和应用。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彻底 清除病变组织,恢复鼻腔 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效果
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 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非 常满意。
成功案例二:鼻息肉摘除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62岁,患有鼻息 肉,出现鼻塞、流涕等症 状,影响日常生活。
治疗方案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摘除鼻 息肉,缓解鼻塞等症状。
治疗效果
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 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鼻等行为。
03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优势与风险
手术优势
精准度高
鼻内窥镜手术通过高清晰度、 广角视野的观察,能够更精确 地定位病变部位,减少对周围
组织的损伤。
创伤小
鼻内窥镜手术通过鼻腔进行, 无需在面部做切口,术后恢复 较快,疤痕小。
恢复效果好
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感 较轻,患者恢复较快,可早期 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新技术研发
多学科合作
加强耳鼻喉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 关学科的合作,形成综合治疗团队, 提高治疗效果。
研发新的手术设备、材料和药物,提 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5
典型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慢性鼻窦炎治疗
01
02
03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45岁,长期患有 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方案
微创化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鼻内窥 镜鼻窦手术将更加微创,减少 手术创伤,降低术后恢复时间 。
《内窥镜发展史》课件
![《内窥镜发展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376cb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4.png)
内窥镜还可以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在 制造过程中,通过内窥镜可以直接观 察产品内部结构,确保产品质量符合 标准。
其他领域
考古学
在考古学领域,内窥镜可用于观察文 物内部结构,为文物鉴定和研究提供 重要依据。
环保领域
在环保领域,内窥镜可用于观察河流 、湖泊等水域的污染情况,为污染治 理提供帮助。
古代内窥镜概念的影响
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后来的内窥镜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 路和灵感。
近代内窥镜的探索
近代内窥镜的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制造能够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的工具。最早的尝试可能是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 Francesco Maria Grimaldi使用简单的管道来观察膀胱和尿道。
《内窥镜发展史》 ppt课件
目录
• 内窥镜的起源 • 内窥镜的发展历程 • 内窥镜的应用领域 • 内窥镜的未来展望 • 内窥镜的相关知识
01 内窥镜的起源
古代内窥镜概念
古代内窥镜概念
在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内窥镜,但人们已经开始 探索通过观察体内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例如,中医的脉诊和 舌诊,以及某些宗教或文化中的神圣仪式,如印度瑜伽中的 灵视等。
部结构。
内窥镜通常由镜身、透镜、光源、光导纤维等组成, 其中透镜是内窥镜的核心部件,能够将光线聚焦在目
标上,并将图像传输到外部设备上。
内窥镜的工作原理还包括图像处理技术,如数字信号 处理、图像增强等,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内窥镜的种类与选择
内窥镜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消化道内窥镜、呼吸道内窥镜、 泌尿道内窥镜等。
在选择内窥镜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检查部 位、病变类型、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
手术讲解模板: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讲解模板: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https://img.taocdn.com/s3/m/5352fd9c79563c1ec4da717a.png)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术后处理: 2.24~48h后取出填塞物。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术后处理: 3.酌情应用抗生素。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术后处理: 4.术后1~2d清理鼻腔1次。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术后处理: 5.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呋喃西林麻黄麻黄 碱滴鼻液滴鼻5~6次/d,共5~7d。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概述:
一套连贯的手术程序,是一个系统工程。 根据鼻窦病变的程度,手术范围可大可小。 对炎症局限,病变比较轻的病例,手术可 以只涉及1~2个鼻窦;对病变广泛,复杂 的病例,手术可以涉及全组鼻窦。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概述: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Messerklinger开 创了经鼻内镜手术的新领域,即通过各种 角度的内镜观察并彻底清除鼻窦内隐蔽部 位的病变,迈出了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 肉的重要一步。他提出,鼻窦炎起源于窦 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包括钩突、筛泡、半月裂和筛漏
手术步骤: (4)后组筛窦切除术(打开中鼻甲基 板)。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步骤: (5)蝶窦切开术。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步骤: (6)开放额窦。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手术步骤:
2.从后向前进路 首由Wigand所倡用,故 又称为Wigand手术。常用于既往接受过手 术,鼻腔正常解剖标志丧失,如中鼻甲缺 失,钩突残缺等,或鼻息肉,鼻窦炎病变 严重者。
手术资料:功能性鼻内窥镜检查(Fess)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https://img.taocdn.com/s3/m/7dd414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a.png)
01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概述
定义与背景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是一种利用内窥镜技术进行的微创手术, 旨在清除鼻窦炎症、纠正鼻腔解剖变异、恢复鼻窦通气和引 流,从而达到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的目的。
内窥镜技术的引入为鼻窦手术提供了更直观、精确的操作方 式,使得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成为现代鼻窦炎治疗的 重要方法之一。
并发症发生率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 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 高,对患者的影响较小。
患者体验与满意度调查
疼痛感受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疼痛感受 较轻,患者普遍能够接受。
手术时间
该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较短,减 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不便。
术后恢复时间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后恢复时间 较短,患者能够较快地恢复正常生 活和工作。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解剖变异等。
手术禁忌症
急性炎症期、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鼻腔解剖变异严重等。
手术优点与风险
手术优点
微创、出血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
手术风险
损伤鼻腔结构、术后感染、复发等。
02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历史 与发展
早期鼻窦手术
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手术器械的改进
同时,手术器械也不断改进,如电动切割器、激光器等新型设备的出现,使手术效果更好、创伤更小 。
现代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推广
手术适应症的扩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鼻内 窥镜鼻窦手术的适应症不断扩大,涵盖了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肿物等病变。
VS
规范化培训与普及
各大医院和医学中心纷纷开展鼻内窥镜鼻 窦手术培训,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使这 项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https://img.taocdn.com/s3/m/319aaa3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01.png)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 生素、激素等药物, 促进鼻腔粘膜修复。
清洗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鼻腔粘膜。
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善建议
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 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有助于伤口愈合。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和复查安排
术后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和复查 ,以便医生了解恢复情况。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
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影像学 检查,如CT、MRI等。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出血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
01
术前评估凝血功能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 查,确保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以 降低手术出血风险。
02
术中精细操作
03
术后止血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精细操作 ,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减少术中 出血。
05 手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异常情况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 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注意观察鼻腔出血情况,如有大 量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对于疼痛、发热等症状,按医嘱 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鼻腔清洗和药物使用指导
术后鼻腔清洗至关重 要,可有效清除鼻腔 内的分泌物和结痂, 防止感染。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中价值
CT扫描
CT扫描是评估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鼻腔和鼻窦的解剖结 构、病变范围和骨质破坏情况。
MRI检查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鼻窦炎或肿瘤,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信息和 病变范围。
麻醉方式选择及注意事项
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手术范围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 或全身麻醉。
第十五节 鼻内窥镜技术
![第十五节 鼻内窥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9659bc789eb172ded63b755.png)
历史沿革
现代鼻内镜外科
内涵: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 内涵: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 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 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 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 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手术. 内容:1.电视监视下的鼻内镜手术 电视监视下的鼻内镜手术; 内容:1.电视监视下的鼻内镜手术; 2.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3.正确的黏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正确的黏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正确的黏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4.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知识点链接
3)鼻-眼相关外科: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 孔术,手术简捷,避免了面部切开和内眦韧带损伤. 以往视神经减压手术的径路多经鼻侧切开进行,手 术中常需结扎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在内镜下行 视神经减压术体现了内镜手术直视和精确的优势. 4)头颈肿瘤外科: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头颈 肿瘤, 主要是鼻咽血管纤维瘤和鼻窦骨化纤维瘤等.
历史沿革
上颌窦根治术对上颌窦形态学的影响
手术前
手术后2 手术后2年
历史沿革
Stammberger
Kennedy
历史沿革 我国鼻内镜现状
80年代末 80年代末 广州 中山大学 许 庚教授 北京 同仁医院 韩德民教授 先后将该技术引入国内并在国内广泛开展
历史沿革
许庚教授 韩德民教授
历史沿革
1995年 在广州制定95-FESS标准 1997年 在海口制定97-FESS标准 制定慢性鼻窦炎诊断,分期和疗 效评定标准
鼻内镜手术学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879年 Nitze(德国) 研制膀胱镜 年 (德国) 1901年 Hirshman将膀胱镜应用于鼻腔鼻窦检查 年 将膀胱镜应用于鼻腔鼻窦检查 Caldwell(美国)和Luc(法国)各自创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美国) 法国) 美国 法国 手术——Caldwell-luc手术 手术 手术 1925年 Maltz经犬齿窝检查上颌窦 年 经犬齿窝检查上颌窦 Messeklinger(奥地利)首先开展鼻内镜手术(NES) 奥地利)首先开展鼻内镜手术( 奥地利 85年代 Stammberger和Kennedy鼻内镜规范和广泛开 年代 和 鼻内镜规范和广泛开 展,推出FESS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推出
《内窥镜发展史》课件
![《内窥镜发展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7bc7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5.png)
应用领域:医疗、工业、科 研等领域
发展趋势:智能化、微型化、 多功能化
其他类型的内窥镜
硬式内窥镜:用于检查人体内部器官,如胃镜、肠镜等 软式内窥镜:用于检查人体内部软组织,如膀胱镜、阴道镜等 电子内窥镜:通过电子成像技术,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胶囊内窥镜:患者吞服胶囊,胶囊在体内拍摄图像,用于检查肠道等部位
古代内窥镜的概念源于中医 的“五运六内窥镜的初始形态
1806年,德 国医生 Philipp
Bozzini发明 了第一个内
窥镜
1853年,法 国医生Jean-
Pierre Bonnet发明 了第一个用 于临床的内
窥镜
1861年,德 国医生Adolf
Kussmaul 发明了第一 个用于胃部 检查的内窥
05
内窥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内窥镜在消化系统诊断中的应用
胃镜:用于检查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肠镜:用于检查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息肉等 胆道镜:用于检查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胰腺镜:用于检查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 十二指肠镜:用于检查十二指肠疾病,如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 食管镜:用于检查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等
科研领域:用于 观察微观世界, 如细胞、分子等
安全领域:用于 检查危险物品, 如炸弹、毒品等
内窥镜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19世纪初,德国医生首次使用内窥镜进行手术 19世纪末,内窥镜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 20世纪初,内窥镜技术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 20世纪中叶,内窥镜技术开始向微创方向发展 21世纪初,内窥镜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内窥镜技术在机器人手术、3D打印等领域取得突
06
内窥镜的优点与局限性
内窥镜的优点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18101a04a1b0717ed5dddc.png)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历史:传统的鼻窦手术已经延续一百连年,由于鼻腔和鼻窦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另外鼻窦手术部位深,视觉系统的设备一直没有冲破,鼻窦手术长期没有重大的改良。
除对少数部份轻症病人实施保守性手术之外,对病情较重的病人常常采纳根治性的方式,即切除大部份中鼻甲,并刮除全数窦内粘膜,用今世的观点以为这是一类破坏性的手术。
1966年由德国Storz厂依照英国Hopkins柱状镜理论,并结合冷光源系统试制而成望远型硬直鼻内窥镜,它具有视野宽、导光能力强等优势。
七十年代初,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erklinger开辟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新领域,即通过各类角度的鼻内窥镜能够完全清除窦内隐患部位的病变,迈出了手术治愈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第一步。
八十年代初我国鼻科专家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喉科赵绰然教授第一将鼻内窥镜手术技术引入我国,并应用于临床。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优势: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大体起点是:在完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作为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粘膜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大体条件来治愈鼻窦炎、鼻息肉。
因此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医治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新方式,具有痛楚小、操作精细、观看准确、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式,把以往根治性或破坏性手术改变成功能性手术。
我科自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共开展鼻内窥镜手术497例其护理体会如下:1术前护理鼻内窥镜手术前,常规给病人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目的是改善病人的手术条件,病人应严格依照医嘱坚持用药。
另外手术前至少2周内不要服用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物,幸免在术中或术后容易出血。
协助做好各项常规检查,比如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项目;胸片,心电图,鼻部CT等;排除手术禁忌证。
术前指导病人练习张口呼吸、床上利用便器,幸免术后因不适应卧床小便而引发排尿困难;对复发性鼻息肉行全蝶筛窦切除者,出血性鼻息肉或内翻性乳突状瘤者必需做好输血预备。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介绍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b50334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7.png)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介绍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介绍:鼻窦炎、鼻息肉是鼻科临床中的多发病,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严重,近来此种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此疾病治疗比较困难其主要特点在于病变常常复发,不易彻底治愈。
其中有许多原因,例如急性期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者一般的常规方法无力控制病变,致使病变迁延存在并反复发作。
对于慢性鼻窦炎来说,治疗就更加困难,粘膜肥厚,变性,息肉增生,纤维化或纤维束性变以及因此造成的通气和引流障碍,往往不是药物能够治疗的,这时候就要借助手术方法我们`搜集整理。
传统的鼻窦手术已经延续一百多年,由于鼻腔和鼻窦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另外鼻窦手术部位深,视觉系统的设备一直没有突破,鼻窦手术长期没有重大的改进。
除对少数部分轻症病人实施保守性手术以外,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经常采用根治性的方法,即切除大部分中鼻甲,并刮除全部窦内粘膜,用当代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类破坏性的手术。
1966年由德国Storz厂根据英国Hopkins 柱状镜理论,并结合冷光源系统试制而成望远型硬直鼻内窥镜,它具有视野宽、导光能力强等优点。
七十年代初,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er klinger开创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新领域,即通过各种角度的鼻内窥镜可以彻底清除窦内隐患部位的病变,迈出了手术治愈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第一步。
八十年代初我国鼻科专家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喉科赵绰然教授首先将鼻内窥镜手术技术引入我国,并应用于临床,是中国鼻内窥镜手术的开拓者,对鼻科学的临床解剖及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鼻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基本出发点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作为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粘膜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来治愈鼻窦炎、鼻息肉。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这项技术发展成为今天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和探索实验,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喉科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主任,主治医师并引进了美国、德国、日本等数套先进鼻窦内窥镜,高分辨率视录像系统,全自动鼻窦手术切割器等手术设备,已完成6000例鼻窦内窥镜检查及2000例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使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较传统手术明显提高。
中国鼻内窥镜手术进展ppt课件
![中国鼻内窥镜手术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ff11e04028915f804dc2ed.png)
中山大学项目实施计划和主攻方向
●根据鼻窦炎粘膜病变性质和特征,确立三种手术方式 并证明其可行性 ●根据中国鼻窦炎特征制定符合国情的综合性治疗原则 ●探索侧颅底、颅内区域手术 ●开发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局部冲洗液 ●建立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网站 ●建立面向全国的计算机远程会诊中心 ●继续以培训班、接收进修、学术会议、外出会诊、邀 请讲座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广鼻内窥镜手术
5.内窥镜颅底区域手术
1994-2002 许庚 李源 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78 前颅底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鼻内型脑膜脑彭出切除修补术 侵入颅内蝶筛囊肿切除 垂体瘤和鞍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切除术 中颅底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侧颅底、翼腭窝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中颅窝、岩尖、鞍旁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合计:108 1996 张开文 桥小脑角手术(35例) 1996 韩德民 颅底嗅母细胞瘤切除术(5例)
1995年,全国首届鼻内窥镜学术会议
FESS-95 广州标准
。
1995 韩德民 李源 许庚 邀请国内20名专家制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疗评定标准
1996-2000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深入发展
1996 韩德民
1996 舒 畅 1996 韩德民 1996 李 源 1997 许 庚 1997 CJO 1999 许 庚 1999 韩德民 2001 韩德民
三.开展内窥镜鼻眼相关手术、鼻颅底 手术,赶超国际先进临床技术水平
1、微创手术的广阔前景 2、我国临床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 3、可推广项目的主攻目标 4、限制性技术的主攻目标 5、可探索项目的主攻目标 6、存在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一.鼻内窥镜手术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
1、鼻内窥镜检查与鼻腔手术 2、内窥镜鼻窦手术 3、内窥镜鼻咽部手术 4、内窥镜鼻眼相关手术 5、内窥镜鼻颅底手术
内窥镜发展史
![内窥镜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67800df16fc700aba68fc25.png)
内窥镜的发展史人类探索自身体内奥秘的兴趣丝毫不亚于探索周围环境奥秘的兴趣,内窥镜就是人类窥视自身体内器官的重要工具。
古希腊名医,有着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0)曾描述过一种直肠诊视器,该诊视器与我们今天所用的器械十分相似。
类似的诊视器还发现于庞培遗迹(Pompeii,意大利古都,公元79年火山爆发,全城淹没),这些诊视器曾被用于窥视阴道与子宫颈,检查直肠,并用于检视耳、鼻内。
当时进行这些检查时利用的是自然光线。
内窥镜的真正发展还是起于近代,一般可将其发展阶段分为:硬管式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超声与电子内窥镜等阶段。
一、硬管式内窥镜硬管式内窥镜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开放式硬管内窥镜阶段与含有光学系统的硬管内窥镜阶段。
1.开放式硬管内窥镜 1806年德国法兰克福的Bozzini制造了一种以蜡烛为光源的用于观察膀胱与直肠内部的器械,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他将其称为"LICHTLEITER",虽然“LICHTLEITER',从没用于人体,Bozzini仍被誉为第一个内窥镜的发明人。
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理解这种检查方法,Bozzini也因他的“好奇心”受到维也纳医学院的处罚。
第一次将"LICHTLEITER”运用于人体的是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因此他被许多人誉为“内窥镜之父”,他的“LICHTLEITER"是以烧煤油和松节油的灯为光源,灯的上方带有烟囱,并用透镜将光线聚集以增加亮度,可想而知灼伤是进行这种检查时的主要并发症。
虽然这种内窥镜可以到达胃,但光线太暗,所以“LICHTLEITER”主要用于检查泌尿系方面的疾病。
1868年,Desormeaux和Segelar第一次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内窥镜”一词。
也是在1868年,Bevan用食管镜取出食管异物。
次年Pantaleoni借助子宫镜在一老妇人子宫内发现一息肉并用化学试剂进行烧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发展简史
1870 年,P Bossini发明耳镜之后,人们纷纷寻找检查人体各腔道的方法。
据Spiess所言,前鼻镜常规使用始于1868年,至今仍为鼻科所必备。
但对于鼻腔深在腔隙检查,它还是远远不够的。
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方法。
1879年,Nitze设计出第一个膀胱镜,而Hirshman则于1901年首次用改进的膀胱镜进行鼻科检查并获成功。
1925年,美国纽约鼻科大夫Maltz将其深入到鼻窦,并称之为鼻窦镜(Sinuscopy)。
这一系列探索,由于诸如照明昏暗、镜体笨重等原因,在当时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
正如Zarniko在1925年所说:“它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一必要的诊治工具,还不如说是一玩具而已。
”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Hopkins予以极大的改进,尤其是照明的改善,配以不同视角和不同弯度相对应的器械,使内窥镜逐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1954年,Heermann开始将它与显微镜结合起来,在尽可能清除病灶方面有了一大进步。
但所述种种方法,其指导思想都是认为鼻窦内病变为不可逆,需彻底清除。
传统的柯氏手术也一样。
Luc-Caldwell手术,也叫根治术(radical antrostomy)是上世纪90年代由法国 HenriInc和美国人George W. Caldwell创立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其缺点:损伤组织多,病变鼻窦炎性组织尽可能清除,且需下鼻道开窗,破坏了正常鼻腔纤毛运动功能;有一定复发率,术后症状不能改善或复发,其原因现在认为是一些深在关键部位的病变被忽视未能清除引起;术后病人常有如面颊部不适及该术特有的不适感觉等等。
恰如Stammberger 1987年研究指出,7根治术后,患者常因疲痕形成,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口闭塞再次形成形态和功能异常的鼻窦粘膜,而且,术腔的粘膜纤毛运动仍向自然窦口,下鼻道窗口引流意义不大。
正是这些问题激发学者们去探索更好的方法。
W. Messerkinge: 教授,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创始人,为奥地利人。
他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上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后来集中于鼻、鼻窦方面。
通过大量的活体观察、尸体解剖和临床研究,尤其是他系统地研究了鼻、鼻窦解剖生理,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及手术,得出如下结论:(1)绝大部份鼻窦炎是鼻源性的,(2)鼻窦炎反复发作原因在于鼻腔外侧壁的病灶影响鼻通气引流功能,而病灶部位多在前中筛-中道区域。
Nautrum 1965年首次称该部位为鼻窦-窦口复合体 (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新概念自鼻内窥镜广泛开展后才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并被普遍接受。
它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筛漏斗、筛额窦开口等。
越来越多文献指出OMC的病变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关键作用。
(3)OMC的病灶十分有限或十分轻微,但引起的症状往往较重,而不一定表现出鼻窦炎的典型的鼻塞、流脓涕和头痛三联征,往往表现为其中一个症状。
Stammberge:观察指出,临床上一些病人诉鼻部不适,前鼻镜检查和常规鼻窦X 片无异常发现,但通过内窥镜检查及CT检查往往发现存在OMC病变。
"(4)在鼻内窥下围绕OMC将病灶清除干净后,鼻窦纤毛运动和通气引流功能恢复,病人鼻窦炎症粘膜即可转归正常,症状消失,勿需将鼻窦粘膜剥离干净。
这样,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技术诞生了--
Messerklinger Technique。
仅清除OMC病变,不触动鼻窦内粘膜。
在大量的实
践基础上,Messerklinger将该技术写成书,1975年付印,但可惜当时人们未认识到这一技术的重大意义,未予出版。
1978年在美国出版。
该书有360张内窥镜彩色照片和380幅鼻内解剖和病理图。
资料翔实,但出版时无人注意。
正如ENT杂志主编Jack L.Pulec所言:“人们有一种抵抗新观念的本性。
50年代的自体鼓膜移植从受人拒绝,受人嘲笑到怀疑、到最终被普遍接受,也说明了这点,而功能性内窥镜手术也遭同样命运。
历史证明,50年代鼓膜自体移植术开创了耳科手术新纪元。
那么现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也同样是鼻科手术史上的一次革命。
该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则离不开Messerklinger的学生 Stammberger 和美国医生H. Kennedy等人的努力。
1982年,德国Karl Storz公司研制的电视内窥镜技术马上被 Stammberger所应用,并就此将鼻内窥镜技术推上一个新台阶。
在1984年美国Las. Vegas举行的Storz公司展销会及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上,Stammberger结合自已的经验,展示了Messerklinger的手术录像等资料,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
同年,在南斯拉夫会议上遇见Kennedy,两人一拍即合。
Kennedy为美国著名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的耳鼻喉大夫,他已有多年的鼻显微手术和相关动物实验经验,他马上被欧洲的内窥镜技术深深地吸引了。
他二次去奥地利的Graz,亲自观看Messerklinger及Stammberger行内窥镜手术,并多次去Erlangen, Fulda等地分别观看Wigand 教授和Draf教授的内窥镜手术。
Wigand创立的 Wigand's Technique为功能性内窥镜代表方法之一。
它是从鼻腔由后向前操作,适用于有过鼻腔手术史者,而Messerklinger's Technique则是由前向后开放鼻窦,适用于慢性或复发性鼻窦炎。
Draf教授擅长于鼻内窥镜与显微手术的结合。
Kennedy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动物实验,很快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在同医院工作的神经放射专家Zinreich合作下、研究了大量病例。
正是 Zinreich教授,开创了用鼻腔冠状位CT这一能够获得清晰的鼻腔解剖图像的方法,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客观依据。
1985年,Kennedy正式发表文章提出了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这个名词(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
因手术目的是清除有限的病变组织,建立正常的鼻腔通气引流功能,故称之为功能性手术。
在1985年美国Miami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及Storz公司的展销会上,FESS再次成为热点。
一直在沉寂中的FESS引起轰动,人们似乎恍然大悟,纷纷仿效。
于是在同年,Kennedy在Stammberger和Zinreich二教授协助下,在美国东部城市Baltimore 举办了第一期FESS讲座,大获成功。
FESS迅速传遍美国,继而全球。
后有关文献报道不断出现。
随着熟练程度增加,疗效日益提高,并发症逐渐下降。
最近,报道疗效高达97.5%,并发症仅为1. 29%。
很快,FESS代替了传统的柯氏术。
当然,熟悉的解剖知识(包括对鼻窦解剖变异的充分认识)、术前仔细的CT阅片和内窥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FESS热的掀起,学者们深感有必要对鼻腔鼻窦的解剖生理尤其是鼻腔外侧壁(如OMC等)进行重新认识;大量的基础研究又反过来促进了FESS的发展和完善。
鼻内筛窦手术,这在20世纪初被著名鼻科学家Mosher认为是外科手术中最危险的也是最易致病人于死地的手术,在现代FESS技术下俯首称臣了。
FESS的不断完善,也大大扩大了它的适应症。
从单单治疗复发性或慢性鼻窦炎到脑脊液鼻漏、视神经减压、鼻腔鼻窦肿瘤的切除以及蝶窦区域的手术。
1993年,美国费城举行的国际鼻窦进展专题讨论会上,充分讨论了这点。
FESS 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内也已有不少文章报道,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如激光的应用、电灼术的应用等,内窥镜技术将日臻完善,变得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
FESS终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