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家学说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符号填在选题后的括号中。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项不是钱乙“五脏所主”的内容(E)

A心主惊B肝主风C脾主困D肺主喘E肾主寒

2.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的医家是(E)

A张卿子B张锡驹C张路玉D方有执E成无己

3.刘河间的“亢害承制论”认为金极(B)

A似土B似火C似水 D似木E似金

4. 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E)

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壅盛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

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

5.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的最多的莫如(A)

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

6.喻昌“逆流挽舟”治痢用下列哪首方剂(D)

A黄芩芍药汤B芍药汤C白头翁汤D人参败毒散E葛根芩连汤

7.叶桂认为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补任脉的首选药物是(B)

A鳖甲B龟板C鹿角胶 D枸杞子E以上都不是

8.徐大椿研究《伤寒论》所属的派系是(A)

A以方类证B以法类证C错简重订D分经审证E维护旧论

9.提出“温病忌汗”的医家是(C)

A余师愚B叶天士C吴瑭D王士雄E薛雪

10.张锡纯治疗大气下陷,所创制的名方是(A)

A升陷汤B补中益气汤C升麻葛根汤 D桔梗汤 E当归补血汤

二、多项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以上答案,并将答案的符号填在选题后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10分)

1.刘完素治疗表证兼有内热证候的表里两解之剂是(AC)。

A防风通圣散B白虎汤C凉膈散D三一承气汤 E黄连解毒汤

2. 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

A气火失调B气血不足C脾肾亏损D升降失常 E阴阳失调

3.朱丹溪认为,诱发相火妄动的原因有(BCDE)

A 外感风寒B情欲无涯C房劳过度D饮食厚味 E情志过激

4.温病学派成熟阶段的代表性医家是(BDE)

A余师愚B叶天士C薛雪D吴瑭E王士雄

5.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的方法有(ACE)

A甘药培中B调理肝脾C血肉填精D滋补肝肾 E中下兼顾

1.温补学派:指明代以薛己、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李中梓等人为代表人物的医学流派,在学术上侧重探讨水火肾命,治疗主张温养补虚。

2.吐血三要法: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3.真阴之脏:指命门,命门内藏先天元阴元阳,故称真阴之脏。

4.逆流挽舟法:喻昌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之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如失于表外邪入里日久者,也可引邪出于外,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剂人参败毒散。

5.引经报使:指某一味药物能引导一群药物走向一定的脏腑经络,如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行等。

四、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膏药的功用,一是拔,一是截。

2.唐宗海说:“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3.戴思恭继承了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气属阳动作火论、血属阴难成易亏论的观点。

4.自宋以还,脾肾两脏日益为医家所重视。李中梓集各家之说,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5.王清任活血逐瘀代表方剂中,治妇女少腹积块的代表方剂是少腹逐瘀汤。

1. 简述张元素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

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2分)而张氏的枳术丸中白术用量重于枳实,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即“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2分)“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方中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则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枳术丸充分体现了张氏养正积自除的主导思想。(1分)

2.简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2分)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1分)既然风湿燥寒于火热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皆可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2分)

3. 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之间的异同。

答:如果与景岳学说相比,朱氏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2分)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2分)张氏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朱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为害,张景岳则论阳气虚衰致病。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1分)

4. 简述吴师机外治法中膏药的用药特点。

答:吴师机常用的外治法有两种:三焦分治和膏药运用。膏药运用,有通治之膏,也有专主之膏。(1分)通治之膏分三焦,治上焦风热及内外热证,用清阳膏;(1分)治中焦郁积用金仙膏为多;(1分)治下焦寒湿用散阴膏。(1分)专主之膏治疗专病。(1分)

5. 简述薛己的温养补虚三法。

答:朝夕互补法:阳虚者,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加减肾气丸;(1.5分)阴虚者,朝用四物汤加参术,夕用加减肾气丸;(1.5分)真阴虚者,朝用八味地黄丸,夕用补中益气汤。(2分)

6. 请说出伤寒学派宋以前八大家中的任意五位医家及其代表著作。

答:王叔和《脉经》(1分)孙思邈《千金翼方》(1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分)韩祗和《伤寒微旨论》(1分)朱肱《南洋活人书》(1分)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分)许叔微《伤寒九十论》(1分)郭雍《伤寒补亡论》(1分)

六问答题(请详细论述下列各题。共30分,每题10分)

1. 试述唐宗海治疗血证的用药宜忌。

答:治疗血证唐宗海提出忌汗,禁吐,主下,宜和四项用药宜忌。(2分)忌汗:汗血同源,唐氏认为辛刚发汗的药物会扰动阳气,耗伤真阴,造成血随气越。因此即使兼有表证,非汗不可,也不宜径投麻桂羌独,须用敛散之法。(2分)禁吐:失血之人,严禁用吐法,失血之人其气上逆,复吐之是助其逆势。血家最忌动气,不但病时忌吐,即已愈后,另有杂证,亦不得轻用吐药,往往因吐便发血证。(2分)主下:认为血证属气盛火旺者较多,“正宜下之,以折其势”下法既可降气泻火,又可存阴,故最宜使用。(2分)宜和:唐氏认为和法是“血证之第一良法”。和即调和之义。解表、通里、补阴、泻阳、逐瘀、泻水等皆可随证兼用,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2分)

2. 试述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

答: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胃气。(3分)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入,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因此升降出入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枢纽。(3分)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入的关键是脾的升阳不精,只有脾气升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面。(4分)

3. 简述叶桂奇经辨证用药的主要内容。

答:叶氏指出,奇经用药,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他认为:“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因而奇经为病,多与肝肾久损有关,(3分)而见有奇经八脉失司不固的病证,叶氏强调以调补肝肾为总的治法,但其用药又有特点。(3分)正如叶氏所说:“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潜法,潜阳坚阴,用知柏苦寒沉着,未通奇经。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所以叶氏填补奇经,多选择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龟板、鳖甲、淡菜等。(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