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生命科学学院两种云南特有蝎子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利用Cytb和16S rRNA序列研究多鳞四指马鲅和四指马鲅的种群遗传结构
![利用Cytb和16S rRNA序列研究多鳞四指马鲅和四指马鲅的种群遗传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da157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f.png)
利用Cytb和16S rRNA序列研究多鳞四指马鲅和四指马鲅的种群遗传结构徐志进;章霞;柳敏海;傅荣兵;李伟业;油九菊【期刊名称】《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0)003【摘要】为研究江苏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和台湾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对两个群体的细胞色素b(Cytb)和16S r RNA序列进行了克隆分析。
结果表明:在30个江苏多鳞四指马鲅样本中,检出Cytb单倍型3个,变异位点2个,16S r RNA单倍型1个,变异位点0个;在台湾四指马鲅的30个样本中,检出Cytb单倍型1个,变异位点0个,16S r RNA单倍型1个,变异位点0个;多鳞四指马鲅的Cytb单倍型多样性(H)与核苷酸多样性(Pi)水平均高于四指马鲅,且Tajima'SD、Fu'S Fs中性检验结果皆为负值(P〉0.1),说明江苏多鳞四指马鲅未经历种群扩张现象。
研究表明,尽管多鳞四指马鲅与四指马鲅这两个群体的Cytb和16S r RNA基因存在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但各自的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适于作为这两个种类的鉴别标记。
【总页数】5页(P266-270)【作者】徐志进;章霞;柳敏海;傅荣兵;李伟业;油九菊【作者单位】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4【相关文献】1.利用Cytb和16SrRNA序列研究多鳞四指马鲅和四指马鲅的种群遗传结构 [J], 徐志进;章霞;柳敏海;傅荣兵;李伟业;油九菊2.中国沿海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与四指马鲅(E.tridactylum)形态与遗传位点差异分析 [J], 赵优;庄平;张涛;赵峰3.基于COI序列分析东海区四指马鲅(Eleuther onema tetradactylum)的种群遗传结构 [J], 林少珍;王丹丽;王亚军;严小军4.鱼名漫谈(四):马(鲅)、马鲅、马鲛与马(鲅) [J], 李思忠5.四指马鲅、多鳞四指马鲅种间差异的DNA条形码分析及SCAR标记开发 [J], 杨翌聪;李活;刘锦上;郑佩明;庞德彬;蒙子宁;林浩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蝎生态学研究概况
![中国蝎生态学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54b3bea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3.png)
中国蝎生态学研究概况
赵云龙;吴英亮;朱麟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9(44)8
【摘要】蝎子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随着时代进步,生态环境变化,适合蝎子生存活动的栖息场所越来越少,因此对蝎子的生态学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综合叙述了我国蝎子生态学研究进展,包括各生态因子(温度、水、光、噪声及食物等)对蝎子的影响以及蝎子种群的内部关系等2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根据目前世界各国对蝎目动物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蝎子生态学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总页数】3页(P5-7)
【作者】赵云龙;吴英亮;朱麟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
【相关文献】
1.中国蜘蛛生态学研究概况 [J], 尹长民
2.国内外工业生态学研究概况 [J], 蓝柳凤;姚姜铭
3.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研究概况 [J], 王刚
4.小花棘豆生态学研究概况 [J], 王帅;张玲;陈根元;席琳乔;马春晖
5.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及深化研究的建议 [J], 杨万喜;陈永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ytb基因序列的双齿围沙蚕分子鉴定
![基于Cytb基因序列的双齿围沙蚕分子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abf4298f2af90242a995e598.png)
云南大理白族带绦虫mtDNA-Cytb序列测定及分析
![云南大理白族带绦虫mtDNA-Cytb序列测定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a8bd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1.png)
云南大理白族带绦虫mtDNA-Cytb序列测定及分析罗浪;杨毅梅【摘要】目的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对采自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人体带绦虫标本进行生物多态性的研究.方法从云南大理采集人体带绦虫标本株成虫节片, 抽提虫体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片段,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 经DNAMAN 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白族带绦虫标本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B1,B2,B5,B6)株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B3,B4)株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标本远.结论云南大理(B1,B2,B5,B6)株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B3,B4)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 mtDNA-Cytb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4页(P425-428)【关键词】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分子遗传学标记;聚合酶链反应;序列分析【作者】罗浪;杨毅梅【作者单位】云南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大理,671000;云南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大理,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3带绦虫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绦虫纲、圆叶目、带科、带属〔1〕。
传统的分类认为人体带绦虫有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两种。
猪带绦虫以猪作为中间宿主,牛带绦虫以牛作为中间宿主。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绦虫,其外形与牛带绦虫近似,但是因为人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内脏被感染。
经过近20年来的研究,这种绦虫被命名为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2〕。
云南大理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尤以白族为首,当地白族居民沿袭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喜吃“生皮”、烧烤,生食猪、牛及野生动物的习惯造成了带绦虫病的广泛流行〔3〕。
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e02e4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b.png)
广东农业科学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2):71-80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4.02.007邓明华,莫云容,吕俊恒,赵凯,黄尧瑶,王岩岩,张宏. 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24,51(2):71-80. DENG Minghua, MO Yunrong, LYU Junheng, ZHAO Kai, HUANG Yaoyao, WANG Yanyan, ZHANG Hong. Advances in molecular genetics of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in Capsicum[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2):71-80.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邓明华,莫云容,吕俊恒,赵 凯,黄尧瑶,王岩岩,张 宏(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省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01)摘 要:辣椒(Capsicum spp.)属于茄科辣椒属,作为一种蔬菜和香料作物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栽培。
除作为烹饪食材和香料应用外,辣椒在制药和化妆品领域也有广泛的用途。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天然色素的总称,参与植物许多重要的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光保护、光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等。
类胡萝卜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辣椒果实主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培育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的辣椒品种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其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为培育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的辣椒新品种提供了机会。
该文描述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理作用、类胡萝卜素与辣椒果实颜色、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辣椒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及调控因子、辣椒果实颜色的分子遗传学及与辣椒果实颜色有关的QTL位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贵州野猪(Sus_scrofa)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贵州野猪(Sus_scrofa)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8677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4.png)
高,以致近 年 多 地 发 现 野 猪 活 动 频 繁 。 [17-18] 野 猪 的 遗传多样性对于衡 量 种 群 生 存、环 境 适 应 及 种 群 动 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评估贵州野猪种群的 遗 传 多 样 性,本 试 验 对 贵 州 野 猪 的 11 条 线 粒 体 Cytb 基 因 进 行 PCR 扩 增 和 测 序,以 与 野 猪 亲 缘 关 系较 近 的 爪 哇 野 猪 (Susverrucosus)作 为 外 群,与 GenBank中国内 其 他 9 个 地 区 野 猪 种 群 的 线 粒 体 Cytb 基因进行序列比对、系统 进 化 树 构 建 及 历 史 动 态分析,探究贵州野 猪 种 群 和 其 他 地 区 野 猪 种 群 的 遗 传 差 异 ,以 期 为 贵 州 野 猪 种 群 的 遗 传 多 样 性 保 护 、 种质管理与利用、应 对 种 群 动 态 变 化 等 提 供 重 要 依 据 ,为 遗 传 分 化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showedthehaplotypesofSusscrofain Guizhou wereshared withpopulationsreportedinother region (Hap_1and Hap_10).【Conclusion】ThisstudyconcludedthatSusscrofa population inGuizhou wasexperiencinganexpansionphase,butthepopulationgeneticdiversity waslower thanthepopulationsinotherregioninChina,thegeneticdistanceofintrapopulation wassmall, and moderate comparing with the populations from other region in China.Therefore,the
两种戛蝗与中华剑角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两种戛蝗与中华剑角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b84dd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6.png)
两种戛蝗与中华剑角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蒲力群;霍满鹏;王文强;郑哲民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S1
【摘要】研究了中华剑角蝗(AcridacinereaThunb)、二色
戛蝗[Gonistabicolor(Haan)]和云南戛蝗(GonistayunnanZheng)染色体核型及C带型.玻片制备采用压片法,BSG法C带处理.结果表明,中华剑角蝗染色体数目2n♂=23,分组形式为“1L,9M,1S,X”;两种戛蝗染色体数目2n♂=23,分组形式为“3L,6M,2S,X”.不同处表现在C带核型上,提示C带带型差异在种间区分上具有一定意义.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蒲力群;霍满鹏;王文强;郑哲民
【作者单位】延安医学院医学遗传研究室;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05
【相关文献】
1.广西两种负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J], 邓维安
2.广西宜州市两种竹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网翅蝗科) [J], 韦仕珍
3.广西两种负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锥头蝗科) [J], 邓维安;韦仕珍;郑哲
民
4.两种小车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斑翅蝗科) [J], 韦仕珍;邓维安
5.中国两种波腿蝗(蝗总科:癞蝗科)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J], 李新江;张道川;王文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螺线粒体COXⅠ和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
![香螺线粒体COXⅠ和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540fb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d.png)
摘要:为探明香螺Neptunea Cumingii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种质资源背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黄、渤海海域6个不同地理群体香螺SXI和67"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基因序列长度为1 536 bp,多态性位点141个,共定义COXX单倍型11个,大连市大连湾群体(DL)的单倍型≡I-10变异位点数最多(115个),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大连湾群体的平均核昔酸差异数㈤和遗传多样性指数(Q最高,分别为31. 133和0.021 21,群体间比较结果显示,烟台市八角港群体(YT)与蓬莱市长岛群体(PL)间的片值最低⑵094), 大连湾群体与大连市旅顺盐场群体(LS)间的4值最高(24. 971) ;CY=基因序列全长为1 140 bp,多态性位点34个,共定义单倍型14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大连市獐子岛群体(ZZ)和大连市旅顺盐场群体的4和/值最高,分别为13.444和0.012 36,群体间比较结果显示, 烟台市八角港群体与蓬莱市长岛群体间{值最低(1.395),大连湾群体与旅顺盐场群体间的4值最高(11. 49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不同群体香螺的线粒体αz∏和CYTB基因有显著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变异远大于群体间差异。
研究表明,不同海域香螺未出现明显的群体间差异,且群体内变异远大于群体间差异,不同海域间香螺未达到亚种分化。
关键词: 香螺;CftH基因;67%基因;遗传多样性香螺Neptunea Cumingii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其壳近菱形, 壳质坚硬,颜色为浅褐色,螺层约为7层。
香螺为冷水性大型种类,其肉质鲜美肥嫩,营养丰富,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香螺肉可加工成干制品,也可鲜食,深受人们喜爱,市场价格近120元∕kg,经济价值较高,是非常具有增养殖潜力的螺类。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胎生蜥蜴母本与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胎生蜥蜴母本与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44717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b.png)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胎生蜥蜴母本与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赵丹;刘玉芬;赵文阁;刘鹏【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我国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3个种群共18只母本和67只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对微卫星引物在额尔古纳、库都尔和布尔津种群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0、64和68个,YW16和YW18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最多,额尔古纳和库都尔种群子代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母本,而布尔津种群子代的遗传多样性与母本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该种群的多父权比例低、窝仔数少有关,建议加大对该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力度.【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胎生蜥蜴;微卫星;等位基因【作者】赵丹;刘玉芬;赵文阁;刘鹏【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7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本遗传信息的加入以及染色体分离和重组增强了子代的基因多样化和亲本的遗传互补,使子代产生更大的变异和新的性状,比母本具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和对环境的适应[1-3].目前,应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检测、婚配制度及亲子关系分析、个体识别和物种保护等方面的分子标记较多.其中,微卫星标记技术因为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多态性和杂合性而被广泛使用[4,5].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蜥蜴科,具有卵生-卵胎生双重繁殖方式,我国分布的种群均为卵胎生[6].胎生蜥蜴不同地理种群在形态大小、生活史特征及遗传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变化[7-9].因此,该文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我国胎生蜥蜴不同种群母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基础资料.在2012~2014年的4~5月份,采用徒手法捕捉的方式从新疆布尔津、内蒙古额尔古纳和库都尔等地采集已经交配后的雌性胎生蜥蜴,剪指标记后带回哈尔滨师范大学实验室内室温条件下( 20~25℃)饲养[10,11].当怀孕的雌性胎生蜥蜴腹部明显膨大时,将其单独饲养,直至产下幼体.繁殖结束后,额尔古纳种群6只雌体共产仔蜥25只,库都尔种群6只雌体共产仔蜥24只,布尔津种群6只雌体共产仔蜥18只,总计85只个体.取胎生蜥蜴的尾部肌肉放入无水乙醇中保存并做好标记,确保母本和子代之间能够相互对应.使用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anPrep柱式动物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DNA,将稀释的DNA模板放在-20℃保存.在Genbank上选取11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引物(见表1)[12-14],由哈尔滨博仕生物公司合成后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为模板DNA1.0 μL,上下游引物各0.8 μL,10×PCR Buffer2 μL,dNTP1.6 μL,Taq酶0.2 μL,ddH2O13.6 μL.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最适退火温度30 s,72℃延伸30 s,共30个循环,再72 ℃延伸10 min,4 ℃保温.使用10%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0%聚丙烯酰胺17 mL,5×TBE 10 mL,10%APS 500 μL,TEMED 50 μL,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检测PCR产物.每个产物上样7 μL(含1.5 μL Buffer),在100 V电压下进行电泳.在电泳结束后,用银染法进行染色.首先放入固定液中固定15 min,然后在双蒸水中浸泡3 min,重复3次后放入0.1% AgNO3溶液15 min,再用dd H2O洗脱3次,最后放入显色液中静置,当有条带出现后快速拿出,在蒸馏水中清洗后放入固定液中保存.使用SONY单反照相机DSC-F828对电泳结果拍照记录,电泳图片用Gel-pro analyzer 4.5软件分析,扩增片段的大小与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DNA Marker pBR322进行比较,将相同迁移距离的条带看作同一位点,标记为1,没有出现条带则标记为0,使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母本和子代的基因型[15],并统计等位基因数.应用 Popgene 1.32 软件计算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指数,利用Gervus 3.0软件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在11个微卫星位点中,额尔古纳种群中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其中母本有53个等位基因,子代有66个等位基因,新增17个等位基因,YW16位点的等位基因最多,母本有8个等位基因,子代有9个等位基因,总体有11个等位基因;库都尔种群中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其中母本有50个等位基因,子代有63个等位基因,新增14个等位基因,YW18位点的等位基因最多,母本有8个等位基因,子代有8个等位基因,总体有9个等位基因;布尔津种群中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其中母本有55个等位基因,子代有66个等位基因,新增13个等位基因,YW16位点的等位基因最多,母本有8个等位基因,子代有9个等位基因,总体有9个等位基因(见表2).额尔古纳、库都尔和布尔津3个胎生蜥蜴种群子代11个微卫星位点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s指数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母本,额尔古纳和库都尔2个种群子代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和Nei’s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母本,而布尔津种群子代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和Nei’s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和母本之间无显著差异(见表3).以往的研究表明,胎生蜥蜴雌性具有多次交配的行为,繁殖期在腹面形成多个交配痕[11,16],并在子代中表现出多父权现象[17].雌性选择与多个雄性交配的婚配制度可以使雌性获得更多高质量的配偶,从而提高后代的适合度,使得子代比母本具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2].在本研究中,布尔津种群的平均窝仔数为3.00±0.89只,额尔古纳种群的平均窝仔数为4.17±1.33只,库都尔种群的平均窝仔数为4.00±1.27只,布尔津种群的平均窝仔数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种群.由此推测,与额尔古纳和库都尔种群相比,布尔津种群子代新增的等位基因数少,遗传多样性也没有显著增加,可能与该种群的多父权比例低、窝仔数少有关.胎生蜥蜴是所有蜥蜴中分布最广泛的种类,从西班牙西北部向东横跨整个欧洲,一直延伸到库页岛,向北可达北纬73°,向南可达北纬41°.我国是胎生蜥蜴分布的南部边界,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区.作为胎生蜥蜴的边缘种群,布尔津种群的数量少、分布范围小、遗传多样性水平低[6,18],因此,应加大对该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力度,探讨不同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和起源演化关系.【相关文献】[1] 张宪德. 灰文鸟配偶选择及分子机制研究[D]. 辽宁大学, 2016.[2] 管昊. 基于微卫星技术的白鹭种群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D]. 厦门大学, 2012.[3] 张秀梅, 张东雪, 王亮. 水生动物多次交配繁殖策略与多重父权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6(11): 22-31.[4] 赵丹, 赵文阁, 刘鹏. 我国蜥蜴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 32(3): 83-86.[5] 罗丹.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罗坑自然保护区饲养鳄蜥种群的父权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6] 赵文阁, 刘鹏, 陈辉. 黑龙江省两栖动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7] Bauwens D, Verheyen R F. Variation of reproductive traits in a population of the lizard Lacerta vivipara[J]. Holarctic Ecology, 1987, 10: 120-127.[8] Guillaume Cl P, Heulin B, Pavlinov IY, et al.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the common lizard, Lacerta (Zootoca) vivipara[J]. 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06, 13:1-10.[9] Takeuchi H, Takeuchi M, Hikida T. Extremely low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of Zootoca vivipara (Squamata: Lacertidae) revealed by Mitochondrial DNA[J]. Current Herpetology, 2013, 32:66-70.[10] 宋乔蕊, 扬成, 刘鹏, 等. 人工饲养条件下胎生蜥蜴蜕皮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 2015, 50(3): 366-371.[11] 范玉玲, 扬成, 刘鹏, 等. 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的初步观察[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 31(3): 104-106.[12] Boudjemadi K, Martin O, Simon J C, et al. Development and cross-species comparis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two lizard species, Lacerta vivipara and Podarcis muralis[J]. Molecular Ecology, 1999, 8(3): 518-520.[13] Virginie M S, Murielle R, Colin B, et al. Twelve new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the common lizard, Zootoca vivipara[J].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1, 11: 586-589.[14] Schwartz T S, Olsson M. Microsatellite markers developed for a Swedish population of sand lizard (Lacerta agilis)[J].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08, 9(3): 715-717.[15] 陈友明, 陈校辉, 潘莹, 等. 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及其杂交子代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19(1): 12-18.[16] 李殿伟, 刘鹏, 赵文阁.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交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动物学杂志, 2011, 46(5): 41-47.[17] Laloi D, Richard M, Lecomte J, et al. Multiple paternity in clutches of common lizard Lacerta vivipara: data from microsatellite markers[J]. Molecular Ecology, 2004, 13(3): 719-723.[18] 刘欢. 胎生蜥蜴遗传多样性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云南省5个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与相似性比较研究
![云南省5个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与相似性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69210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5.png)
云南省5个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与相似性比较研究
王革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16(041)002
【摘要】在前人综合科学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多样性分析、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不同地理位置的5个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保护区蝶类种数所占总种数百分比、多样性指数排序均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最高,文山自然保护区最低;分布均匀度以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最高,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最低;相似性系数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最高(0.17),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最低(0.012 5).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王革
【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昆明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9;Q969.432.2;Q16
【相关文献】
1.湖南省4个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与相似性研究 [J], 丁艮凤;刘洋;曾爱平;游兰韶
2.佳木斯市双拥公园不同环境蝶类多样性与相似性 [J], 罗志文;田晔;王杰滢;刘佳兴;纪艳;吕冬云;;;;
3.佳木斯市双拥公园不同环境蝶类多样性与相似性 [J], 罗志文;田晔;王杰滢;刘佳
兴;纪艳;吕冬云
4.扎龙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J], 王岩;杨舒涵;王佳宁;左玉昊;冯铭铭;纪艳
5.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昆虫多样性分析 [J], 徐世才;赵娅茹;刘晶;李思;王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研究(螯肢亚门:蛛形纲)的开题报告
![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研究(螯肢亚门:蛛形纲)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e952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c.png)
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研究(螯肢亚门:蛛形纲)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研究(螯肢亚门:蛛形纲)背景:蝎子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属于螯肢亚门的蛛形纲。
它们的身体呈扁平状,有两对鬼蜮咀,一对脚发达的巨大,以及尾部的毒刺等特征。
蝎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广泛,包括温带、热带和沙漠等不同类型的环境。
它们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关于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的研究较少。
通过对这些地区蝎目物种进行分类学研究,可以为生态系统研究和自然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探索蝎目物种在这些地区的分布与演化规律,并为蝎目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对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物种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和采样;2. 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位的分类学研究,包括外部形态、内部解剖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3. 基于分类学研究结果,构建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分类区系,并探讨蝎目物种的演化规律和系统发育关系;4. 结合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探讨蝎目物种在这些地区的种群分布、生境选择和垂直分布等生态学问题;5. 在保障中国藏滇琼三省区蝎目物种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根据采样地区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当的采样点进行采集,并记录采集地点、时间、海拔、温度等信息,样本经过标本制作和保存;2. 形态学研究: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形态学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器官和组织进行观察和测量;3. 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和扩增样本基因组DNA,并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4. 系统分类学研究:根据形态和分子遗传学等研究结果,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系统分类学分析和构建分类区系;5. 生态学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采集样本,了解蝎目物种在这些地区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结合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对蝎目物种的生态问题进行探讨。
蝎毒素多样性及其遗传基础分析
![蝎毒素多样性及其遗传基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84df00be1e650e52ea99c2.png)
蝎毒素多样性及其遗传基础分析蝎在4亿多年的进化史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毒液系统。
蝎通过毒液系统生产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组分的毒液,用以捕食猎物和防御天敌。
蝎毒液中的蛋白组分被统称为蝎毒素,是毒液的主要活性成分,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物医药的研究,是新药开发和分子设计的重要分子资源库。
蝎毒素在不同科间、属间、种间及种内都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特别是科间多样性尤为显著,但现有的蝎毒素研究主要集中在钳蝎科的少数蝎种上,对非钳蝎科毒液的研究甚少,大量的非钳蝎科毒素正亟待挖掘和研究。
本文通过建立豚蝎科和真蝎科蝎种的毒腺组织cDNA文库,并对其进行转录组学分析,获得了大量新的毒素分子,比较分析了不同的蝎科间和科内的蝎毒素多样性,并基于豚蝎科毒素的进化分析探讨了蝎毒素从钳蝎科到非钳蝎科的动态进化过程。
此外,由于缺乏蝎种的基因组数据,目前无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与研究蝎毒素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本文在部分参与了马氏正钳蝎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氏正钳蝎全基因组数据,分离鉴定了马氏正钳蝎的毒素基因,分析总结了神经毒素基因和防御素基因的组织结构特征及进化起源关系,探讨了蝎毒素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基础。
首先,构建了三脊豚蝎、特里豚蝎和壮真蝎的毒腺组织cDNA文库,并对其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共分离鉴定出284个新毒素分子,其中已知毒素类型分子159个,分为20种类型:钠毒素、a-钾毒素、p-钾毒素、钙毒素、细胞毒性肽、bpp 类似肽、scorpine类似肽、小阳离子抗菌肽、甘氨酸富集肽、长阳离子抗菌肽、酸性肽、Lal类似肽、脂类分解激活肽、8C毒素、tibetain、胰蛋白酶抑制剂类似肽、蝎毒素丝氨酸蛋白酶、溶菌酶、磷脂酶A2和唾液蛋白;另发现未知功能的非典型毒素分子125个,包括豚蝎科特有的毒素类型Chaertoxin1和Chaertoxin2以及真蝎科特有的毒素类型Euscortoxin1。
基于线粒体基因cox1的中国近海褐斑鲬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线粒体基因cox1的中国近海褐斑鲬遗传多样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e96c7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e.png)
收稿日期:2021-02-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802) 作者简介:黄志基(1995—),男,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子生态学。Email:2436880436@qq.com 通信作者:章 群,副研究员。Email:tqzhang@ jnu.edu.cn
群体间分化系数 Fst如表 3所示,群体间 Fst 分布在 -0.02127~0.18929范围内,防城港与 其他地方群体间(Fst:0.08861~0.18929)存在 显著至极显著的中度(0.05<Fst<0.15)到高度 分化(0.15<Fst<0.25),其余群体之间则分化程 度低(-0.02127~0.02749)。基因流 Nm 显示, 防城港与其余群体之间基因交流较低(Nm <4), 其余群体则形成自由交配的组群(表 3)。 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表 4),4个海 域组群间 Fct=0.03839,对应 P=0.50049 ± 0.01656,变异比例为 -3.84%,说明海域组群 间具有较 高 的 同 质 性,未 出 现 明 显 的 海 域 间 结 构,台湾海峡、渤海海峡和开放海域边缘海域性 质差异并非褐斑群体遗传分化的成因;反观琼 州海峡东西两侧群体间的 Fct=0.24412,对应 P=0.15347±0.01115,变异比例占 24.19%, 与 Fst呈现的结果相吻合,说明琼州海峡两侧群体 间的差异 虽 然 较 大,但 并 未 达 到 遗 传 结 构 的 层 次。
经纬度 Longitudeandlatitude 37°15′N、118°51′E 39°02′N、121°57′E 34°45′N、119°25′E 32°05′N、121°36′E 25°29′N、119°47′E 23°02′N、116°33′E 21°34′N、108°28′E
基于COI和Cytb基因的黄腰响蜜
![基于COI和Cytb基因的黄腰响蜜](https://img.taocdn.com/s3/m/14ee8f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4.png)
野生动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2021, 42 (1) : 143-150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野生动物学扌艮http : //ysdw. paperopen, com基于CO/和Cytb 基因的黄腰响蜜鸯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算元青苗V 段玉宝(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昆明,650224)稿件运行过程摘要:收稿日期:2020-03 -18修回日期:2020 - 05 -14发表日期:2021 -02-10关键词:黄腰响蜜鸳;COZ 基因;Cytb 基因; 系统发育; 分歧时间Key words : Yellow-rumped honeyguide ;COI gene ;Cytb gene ;Phylogeny ;Divergence time中图分类号:Q9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0 -1490 (2021) 01 -143 -08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物种分化的过程及原因成为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黄腰响蜜W (Indicator xanthonotus )是中国分布的唯一的响蜜鸳科鸟类,其系统发生关系和分化时间尚不清楚。
本文运用细胞色素c 氧化酶I 亚基(CO?)和细胞色素b(Cytl>)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结合NCBI 获取到的19个物种的C0I 和Cytb 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黄腰响蜜鸯的系统发育及起源 的问题,通过分子定时的方法估算黄腰响蜜鸯的分化时间。
结果表明:黄腰响蜜鸯与响 蜜鸯科其余3个物种聚为一支,是此科中最先分化出来的物种,位于响蜜鸯科分支的基部;黄腰响蜜鸯与鳞喉响蜜鸯(/■ variegatus )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与小响蜜鸯(I. exilis)类群的遗传距离最大;黄腰响蜜鸯的分化时间可以追溯到中新世阶段(时间节点为20. 44 Ma)。
与昆虫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
![与昆虫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544e624a0740be1e650e9a92.png)
2008年与昆虫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金额(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825005 传粉生物学黄双全武汉大学200 30825006 昆虫系统与分类学彩万志中国农业大学200 30825007 蛾类昆虫感受性信息素的分子机理研究黄勇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重点项目30830017蚜虫类昆虫关键生物学特征的适应进化——基于详尽的系统发育重建乔格侠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70 30830022飞蝗两型转变的基因组学研究 康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80自由申请项目30870002我国昆虫螺原体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 于汉寿 南京农业大学 30 30870085白蚁后肠共生微生物由来新木质纤维降解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倪金凤 山东大学 30 30870112菜青虫野田村病毒复制调节机制及b2蛋白功能的研究 胡远扬 武汉大学 30 30870115小菜蛾颗粒体病毒Bacmid构建和f蛋白的功能解析 黎路林 华中师范大学 35 30870268环渤海地区野生传粉蜜蜂与部分蜂种生物学研究 朱朝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2 30870269中国折甲螨类系统分类研究(蜱螨亚纲:甲螨亚目) 陈军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0 30870282双尾纲(Diplura)的单系性及其系统发生研究 栾云霞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2 30870284草间钻头蛛不同地理种群感染Wolbachia的分子检测及与杀虫剂敏感性的关系研究彭宇 湖北大学 8 30870292果蝇剪接体内含子丢失及SOD基因的反转录转座与物种形成及适应辐射关系的研究曾庆韬 湖北大学 32 30870296家蚕在人工驯化过程中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变化 相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3 30870299果蝇变态过程中脂肪体的生理功能及其遗传调控 李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2 30870302东亚飞蝗羧酸酯酶的分子特性及其代谢抗性机制研究 马恩波 山西大学 34 30870319中国金小蜂属系统分类研究(小蜂总科:金小蜂科) 肖晖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2 30870320中国钩蛾科昆虫的分类修订与属级系统发育研究 薛大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2 30870321中国多胚跳小蜂族(膜翅目:跳小蜂科)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张彦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2 30870322青藏高原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进化 任国栋 河北大学 32 30870323中国肩隐翅虫亚族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李利珍 上海师范大学 25 30870324中国盾蚧科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冯纪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4 30870325中国蛾蜡蝉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 王应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0 30870326世界横脊叶蝉亚科系统发育与分类订正研究 张雅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 30870327中国古北区蚜小蜂科分类研究 李成德 东北林业大学 30 30870328中国蝽总科系统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刘国卿 南开大学 32 30870329东北亚地区摇蚊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王新华 南开大学 3030870330中国蝇科秽蝇族分类、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 薛万琦 沈阳师范大学 30 30870331中国长足寄蝇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 张春田 沈阳师范大学 32 30870332高度腐败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昆虫学途径研究 王江峰 广东警官学院 27 30870333藏东南地区蚂蚁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徐正会 西南林学院 30 30870334中国眼蕈蚊科分类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吴鸿 浙江林学院 2932 30870335蜕皮甾体激素调控家蚕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 蒋容静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0 30870336程序性细胞死亡对家蚕变态发育的影响 苗雪霞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2 30870337 microRNA在家蚕蜕皮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杨晓楠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0870338家蚕维生素B6代谢酶PLK、PNPO蛋白及其基因的结构与黄龙全 安徽农业大学 32作用机制研究30870339神经肽NPF对烟夜蛾取食的调控机理 赵章武 中国农业大学 32 30870340葱蝇冬滞育和夏滞育专化基因的比较研究 陈斌 重庆师范大学 32 30870341朱砂叶螨钠通道基因KDR突变及其分子基础 何林 西南大学 8 30870342细胞色素P450 CYP6A2介导的DDT抗性的分子机制 邱星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2 30870343 Bt毒素cry1Ac与棉铃虫中肠受体钙粘蛋白和氨肽酶的互作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32 30870344新杀虫活性化合物杠柳毒素NW的作用靶标定位研究 胡兆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 30870345城镇化对水生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杨莲芳 南京农业大学 32 30870346 RNA 干扰介导抑制中华蜜蜂囊状病毒病的研究 韩日畴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29 30870359中国碧翠凤蝶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吴孝兵 安徽师范大学 35 30870372烟粉虱复合种内同域与异域遗传群之间的生殖互作研究 阮永明 浙江师范大学 3236 30870380植物介导的昆虫RNA干扰机制的研究 毛颖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0870393杀虫药剂对褐飞虱雄虫的生殖效应及其交配传导的再猖獗吴进才 扬州大学 30机制30870394扎龙湿地恢复期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马玲 东北林业大学 2530 30870445花蜜中酚类物质对蜜蜂社会行为和结构的影响 刘方邻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0870460悬铃木方翅网蝽入侵的生态后果评价 李传仁 长江大学 25 30870462中华蜜蜂的濒危机制及其对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马祖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9 30870521 ECP对果蝇长时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汪道涌 东南大学 32 30870526具有光控结构开关的昆虫激肽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董守良 兰州大学 8 30871342果蝇CG12765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俞海菁 云南大学 35 30871444半变异函数与空间协方差模型分析茶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毕守东 安徽农业大学 8空间结构研究3087144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鞘翅目储粮害虫检测与分类识别研究 毛罕平 江苏大学 31 30871450基于光谱信息的果树LAI快速估算模型及实时检测技术 洪添胜 华南农业大学 34 30871490盐胁迫影响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的生理机制及化学调控修段留生 中国农业大学 32复25 30871512水稻产量QTL热点区间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快速聚合 游艾青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30871549大豆抗蚜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标记的研究 武天龙 上海交通大学 28 30871602迁飞过程中空中虫群对大气背景场的适应性行为机制 翟保平 南京农业大学 30 30871631书虱P450基因介导代谢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王进军 西南大学 3230871632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王琛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4 30871633半胱氨酸蛋白酶调节棉铃虫的发育 徐卫华 中山大学 30 30871634蜕皮激素受体对甜菜夜蛾几丁质合成通路的调控研究 张文庆 中山大学 32 30871635寄生菌Cardinium和Wolbachia对叶螨生殖的共同调控机制研究洪晓月 南京农业大学 34 30871636基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RNAi致死体系的研究 李飞 南京农业大学 3230871637气候变暖温度特征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影响及长期趋势情景模拟 马春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830871639棉铃虫成虫趋光后的生殖补偿及内源机制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 3030871640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间化学通讯的寄主植物基因调控及天敌嗅觉识别 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030871641粘虫迁飞与生殖行为发生的两种脑神经肽调控分子基础 江幸福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130871642转座子插入与宿主昆虫P450基因进化适应研究 王建军 扬州大学 30 30871643稻水象甲共生菌Wolbachi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研究蒋明星 浙江大学 32 30871644水稻诱导抗虫反应相关的两个重要MAPK的功能解析 娄永根 浙江大学 40 30871645豇豆花气味在豆野螟交配和产卵行为中的化学调控机理 杜永均 温州医学院 28 30871646丝瓜嫁接苦瓜对斑潜蝇的抗性模式及化学机制 凌冰 华南农业大学 30 30871647蚜虫两个不同法尼烯焦磷酸酯合成酶基因的功能分析 李正西 中国农业大学 36 30871648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Photorhabdus杀虫毒素基因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李梅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8 30871649利用农业景观多样性控制稻飞虱的效应及机理 尤民生 福建农林大学 36 30871656外来入侵害虫水椰八角铁甲寄主适应性及其变异研究 侯有明 福建农林大学 30 30871659 bt杀虫晶体蛋白靶标受体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33 30871660果蔬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高效降解酶Cpde分子改造研究 胡美英 华南农业大学 30 30871661抗性棉蚜过量表达羧酸酯酶基因的RNAi沉默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 37 30871663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杀虫活性物质靶蛋白的分离及结构解析吴文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 30871668影响球孢白僵菌穿透昆虫体壁的BbMPK1 MAPK下游基因研究张永军 西南大学 32 30871670植物花蜜促进寄生蜂控害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李保平 南京农业大学 32 30871671赤眼蜂成功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机制研究 李元喜 南京农业大学 30 30871672苏云金芽胞杆菌、昆虫肠道及其共生菌三者协同增效作用机制喻子牛 华中农业大学 3030871673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虫机理研究 曾凡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230871674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分化与种下变异研究 丛斌 沈阳农业大学 33 30871675寄生蜂携带因子PDVs调控寄主小菜蛾的分子机理 陈学新 浙江大学 33 30871676几种重要虫生真菌中自由基清除剂结构鉴定及其在抗逆性和致病性中作用研究胡丰林 安徽农业大学 8 30871677植物源因素在卷蛾分索赤眼蜂对小菜蛾寄主定位中的作用 何余容 华南农业大学 32 30871678跨越地面阻隔:根结线虫为害与茉莉酸诱导植物对烟粉虱及其寄生蜂的影响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 28 30871680我国葡萄根瘤蚜生物型对葡萄资源的危害及其互作机制研究翟衡 山东农业大学 33 30871825家蚕表皮蛋白及功能研究 何宁佳 西南大学 2530871826家蚕浓核病毒中国株非结构蛋白特性和病毒复制原点分析 姚勤 江苏大学 30 30871827家蚕BmNPV病毒包涵入多角体的分子机理及利用于固定外吴小锋 浙江大学 30源蛋白的研究30 30871829家蚕第二白卵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 张国政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30871830蜜蜂(Apis mellifera) miRNA 的全基因组挖掘及其在级型分胡福良 浙江大学 32化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32 30871831蜜蜂小蜂螨在中国的自然种系构成、分布与流行病学研究 周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30872026松材线虫体表细菌演替及生防潜能研究 韩正敏 南京林业大学 34 30872029核桃青皮杀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 王有年 北京农学院 39 30872030黑翅土白蚁共生真菌木质素降解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莫建初 浙江大学 30 30872031大袋蛾性信息素第二组分鉴定与两组分的合成工艺 赵博光 南京林业大学 29 30872198我国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对登革病毒易感性分子遗传结郑学礼 南方医科大学 32构研究30873377眼斑芫菁人工养殖条件下生物学及斑蝥素生物合成研究 殷幼平 重庆大学 31 40872022 东北中生代晚期传粉昆虫的辐射与虫媒植物的协同演化任东首都师范大学45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30828003昆虫阳离子通道分子生物学和药理研究 董珂 浙江大学 20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800095中国东北中生代晚期异翅目化石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 姚云志 首都师范大学 20 30800104西南地区姬蠊亚科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研究 王宗庆 西南大学 19 30800105紫胶虫的系统发育与地理演化 陈航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1820 30800106中国异长足虻亚科的系统分类研究 王孟卿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0800107松墨天牛交配定位的通讯机制研究 樊建庭 浙江林学院 20 30800108前裂长管茧蜂调控桔小实蝇机制研究 罗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 30800109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味觉神经元编码模式的比较研究 汤清波 河南农业大学 20 30800110白纹伊蚊漆酶型酚氧化酶的性质、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 甘明 中山大学 20 30800111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存在形式及其抗癌效应机制的研究 李晓飞 遵义医学院 2020 30800131诱集植物苘麻对棉田B型烟粉虱种群的生态调控机理 林克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0800134 "水稻-鸭子-害虫-中性昆虫-天敌"系统动态变化机制的研究 秦钟 华南农业大学 18 30800153主要蚜虫专性病原真菌在蚜群中混发的竞争流行机制 陈春 浙江大学 22 30800710谷蛾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及几大重要害虫的快速鉴定 黄国华 湖南农业大学 21 30800718家蝇Toll受体模式及其对抗微生物肽表达调控的机理研究 金丰良 华南农业大学 22 30800719基于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靶标结构的新型农药分子设计 段红霞 中国农业大学 21 30800721利用果蝇为模式研究害虫的遗传防治 林欣大 中国计量学院 1824 30800722 B型和Q型烟粉虱对高温胁迫的生殖与生理响应机制 郭建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0800723二化螟对B t水稻早期抗性的遗传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韩兰芝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20护研究所30800724高CO2浓度下转Bt基因棉花被害虫为害后的诱导抗性研究吴刚 武汉理工大学 1819 30800725甜菜夜蛾嗅觉受体分子克隆及功能研究 修伟明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30800729杀虫活性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结构优化研究 张继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30800737南方小花蝽孤雌生殖的SSR标记认证及其对种群调节作用的研究周兴苗 华中农业大学 1830800803柞蚕mtDNA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 刘彦群 沈阳农业大学 20 30800804家蚕第27、28连锁群突变基因的鉴定及定位 查幸福 西南大学 21 30800805卵黄原蛋白在小峰熊蜂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黄家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2030800806蜜蜂白垩病的病原鉴定与分子诊断技术研究 陈大福 福建农林大学 20 30800957重组蚊浓核病毒杀虫剂的构建及其实验室效果测试 顾金保 南方医科大学 20 30800958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易感性受体基因的获取和功能研究刘美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 30800959大劣按蚊抗疟原虫感染黒化相关分子的筛选与鉴定 王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20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0860005 西南纵向岭谷虫生虫霉菌资源及主要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陈斌云南农业大学26 30860040新疆缨小蜂科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 胡红英 新疆大学 25 30860041肉食螨科系统发育研究 夏斌 南昌大学 25 30860052胡蜂对白木香种子传播的可能性和机理研究 姚成义 南昌大学 24 30860055番石榴实蝇发生、分布及扩散特征研究 叶辉 云南大学 24 30860069 西花蓟马的种群遗传及其对本地蓟马的竞争取代机制研究桂富荣云南农业大学2430860072蜂胶黄酮(Pinobanksin-3-acetate)抗大肠癌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依米提·热合曼新疆大学 2530860164农业景观变化对麦蚜与天敌发生动态影响及模型 贺达汉 宁夏大学 27 30860197银合欢抗异木虱分子标记的研究 蒋昌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25 30860337美洲大蠊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彭芳 大理学院 24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0810303001国际昆虫中肠生物学研讨会 冯启理 华南师范大学 4 30810103906从果蝇眼第一突触回路信息处理和动物行为学方面反映出的选择性注意效应唐世明 北京师范大学 9030810103907东亚飞蝗杀虫剂解毒酶系的分子特性及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马恩波 山西大学 120 30811120038中国和俄罗斯收藏的中生代晚期鞘翅目化石的比较研究 任东 首都师范大学 9 30811120171等节跳科(弹尾纲)种类鉴定和系统分类研究 栾云霞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8专项基金项目30824805《Insect Science》赵云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其他30840021沼螨科系统分类及其功能形态与进化 金道超 贵州大学 9 30840023变态期家蚕翅原基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钟杨生 华南农业大学 9 30840058新型糖基三唑类杀虫剂的合成与导向性研究 徐汉虹 华南农业大学 9 30840065杨树云斑天牛寄主定位机制研究 王满囷 华中农业大学 9*以上内容由祁佳玥摘自/,如有疏漏之处,以该网页为准。
中甸牦牛mtDNA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中甸牦牛mtDNA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2104b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c.png)
中甸牦牛mtDNA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涂世英;宋娜娜;柴志欣;钟金城【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43)010【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中甸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关系,本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中甸牦牛15个个体细胞色素 b 基因(Cytb)全序列,分析多态性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表明,中甸牦牛 Cytb 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140 bp,T、A、G 和 C 含量分别为26.3%、31.8%、13.1%和28.8%;在15个个体中鉴定出3种单倍型,3个变异位点,其中2个转换、1个颠换,单倍型多样性(Hd)为0.2571,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35。
系统进化树中,中甸牦牛首先与野牦牛聚为一类,之后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中甸牦牛与野牦牛和美洲野牛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相似性高,而与其他牛属的遗传相似性相对较低。
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发现,中甸牦牛和野牦牛的遗传距离最近,结合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进一步支持了牦牛和野牦牛划为牛亚科牦牛属的观点。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origin of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Zhongdian yak,we analyzed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15 individuals Cytb gene,its sequence poly-morphism was analyzed,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were 1 140 bp,with nucleotide frequencies of 26.3%,31.8%, 13.1% and 28.8% for T,A,G and C,respectively.Three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of 15 individ-uals,with 3 polymorphic sites,including two conversions,one transversion,haplotype diversity was 0.2571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was 0.00035.Phylogeneticanalysis suggested that Zhongdian yak and Bos mutusc clusteredfirstly,then gathered with Bison bison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high genetic similarity and closer genetic relationship,genetic similarity with other cattle ge-nus was relatively bining with the proof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paleontology,the result supported the point that Bos grunniens and Bos mutus were classified as an alone genus in Bovi-nae.【总页数】8页(P2680-2687)【作者】涂世英;宋娜娜;柴志欣;钟金城【作者单位】云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昆明 650000;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 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 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相关文献】1.中甸牦牛mtDNA ND6和COⅢ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J], 向超;钟金城;陈智华;柴志欣2.中甸牦牛 mtDNA D-Loop 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J], 涂世英;汪琦;柴志欣;钟金城3.基于mtDNACytb基因序列的我国不同水系野生鲇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分析 [J], 徐丹丹;黄燕;曾庆;李斌;彭作刚4.新疆地方绵羊品种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J], 吕雪峰;许艳丽;郑文新;胡昕;赛迪古丽·赛买提;王乐5.赣南地区汉族人群29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J], 张建;白雪;张译文;张成;王郗;莫晓婷;叶健;李生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4个地区高山姬鼠线粒体控制区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云南4个地区高山姬鼠线粒体控制区种群遗传分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8e5d5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9.png)
云南4个地区高山姬鼠线粒体控制区种群遗传分化研究朱万龙;姜文秀;王政昆【摘要】对云南4个种群3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 905 bp 的核苷酸序列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了高山姬鼠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在905 bp D-loop基因的碱基序列中,共发现了57个变异位点(全变异的6.30%),共定义了2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Hap1)为横断山3个种群(中甸、丽江和剑川)所共享,其余22个单倍型均为各个种群所特有.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3.7%,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6.3%.FST统计结果表明,除昆明种群和横断山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昆明种群与横断山种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5页(P1-4,13)【关键词】高山姬鼠;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分化【作者】朱万龙;姜文秀;王政昆【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利用mtDNA多态性分析不仅可以了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还可以探讨遗传结构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它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标记。
线粒体控制区又称为替代环区(displacement loop region,D-loop),是典型的母系遗传[1],是线粒体基因组中最主要的一段非编码区,位于tRNAPro和tRNAPhe基因之间,也是线粒体中碱基序列和长度变异最大的区域,进化速率快[2],不受选择压力影响,适合于检测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3]。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属于姬鼠属,典型的古北界种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及其周围地区[4]。
先前高山姬鼠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研究结果已表明,高山姬鼠存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5],本研究利用粒体控制区进一步研究高山姬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
23种昆虫Cyt 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分子进化研究
![23种昆虫Cyt 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分子进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a9bd5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0.png)
Analysis of Sequence Homology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23 Cyt b Gene Sequences from
Different Insect Strains
作者: 李爱玲
作者机构: 陕西教育学院生命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68-71页
主题词: 昆虫 Cytb基因 序列同源性 分子进化
摘要: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23种昆虫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分子进化树。
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蚕蛾科昆虫间的序列相似性较高,其次是螟蛾科,再次是大蚕蛾科;意大利蜜蜂与其它22种序列的相似性最低,东亚飞蝗与其它22种序列的相似性也较低。
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膜翅目的意大利蜜蜂与作为外群的斑节对虾聚为一支(A群);直翅目的东亚飞蝗与鳞翅目昆虫聚为一支(B群),双翅目昆虫聚为一支(C群)。
苍山地区两种短翅型蝗虫染色体研究
![苍山地区两种短翅型蝗虫染色体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fda1d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d.png)
苍山地区两种短翅型蝗虫染色体研究
杨国辉;毛本勇;欧晓红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3)009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苍山地区两种短翅蝗虫染色体,结果表明: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ginis Zheng et Mao)2 n(♂)=22+XO,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2L+8M+S+X,红胫缺背蝗(Anaptygus rufitibialus Zheng et Mao)染色体数目为2n(♂)=16+XO,常染色体类型为两类,中央着丝点染色体(m,6条)和端着丝点染色体(T,10条);性染色体类型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3L+3M+2S+X;两种短翅蝗虫的减数分裂染色体交叉频率以1位点和2位点的交叉居多.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杨国辉;毛本勇;欧晓红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0;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0;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2
【相关文献】
1.斑腿蝗科两种短翅蝗虫的染色体研究 [J], 柳青;欧晓红
2.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不同配方饵剂对短星翅蝗和宽须蚁蝗的室内生测研究 [J],
张靓;宋丽梅;王广君;王惠萍;江中东;于凤春;班丽萍
3.2种短翅型蝗虫减数分裂比较研究 [J], 杨国辉;王凯;毛本勇;胡兴超
4.滇西苍山地区蝗虫及其生态地理调查研究 [J], 毛本勇
5.斑腿蝗科2种短翅型蝗虫染色体的比较 [J], 张晓明;张建春;常怀艳;柳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立项申请表
推荐学校:云南大学
项目名称:两种云南特有蝎子Cyt b基因遗传
多样性比较研究
项目申报类别:创新训练项目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生物学
申请人:郑雨田
所在学院及年级: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
指导教师:肖蘅
单位和职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填表日期:2013年5月8日
云南省教育厅制
2013年2月
填表说明
1.《申报书》各项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并要求打印或用钢笔填写。
页面不够时可加页,不得破坏后面表格的完整和美观。
对于填写不合要求、内容含糊不清、字迹潦草者,不予受理。
2. 该《申报书》为A4纸,各单位或个人可以从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网站自行下载或翻印,但格式、内容、大小应与原件相同。
一、项目申请人情况
二、拟申报项目情况
三、指导教师简况及对申请人和申报项目的评价
四、申请资助金额和经费预算
(注: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依据项目申请资助金额高低分批次评审遴选,且同一批次不合格项目不再进入下一批次遴选,请各高等学校对经费做合理预算)
五、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