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

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

30%。南、北地区在地下水资源量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间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的特点。许多河流发生过3~8a的连丰、连枯期,如黄河在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1943~1951年连续9年丰水。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则达3~6倍。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至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不仅是我国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而且是许多河流发生灾难性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水资源的上述特点,导致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我国水资源特点,有效地加以调控和保护,以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解决21世纪我国水问题的关键。我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与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分布上的差异性,构成了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不匹配的基本特征。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地区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在全国人均水量超过2000m3的13个省区中,南方地区占了10个,而北方地区只有3个;人均水量在1000~2000m3的6个省区中,南、北两方各有3个。在南、北两地区中,北方地区的华北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m3,只有西北区的1/5和东北区的1/3强,不足全国人均的1/4,因此该区目前已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地区的西南区人口不足全国的20%,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6%,全区人均水量高达5722m3,是华北区的10倍。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南方地区耕地水量28695m3/hm2,而北方地区只有9465m3/hm2,前者是后者的3倍。在全国耕地水量不足1500m3/hmm2的15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13个;耕地水量超过30000m3/hm3的11个省区中,北方地区仅有1个;耕地水量为15000~30000m3/hm2的有3个省区,北方地区占了1个。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组合状况很不理想。尤其是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和人口稠密,而水资源占有量低,同时,稠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的污染物,造成有限的水资源质量下降。可见水资源是我国许多地区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应全面深入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和水资源供求发展态势,今后我国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水资源问题。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使目前存在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趋激化。其主要表现为:

a.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恶化;

b.北方地区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c.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将是增加用水量的主要部门。用水量骤增,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的威胁,部门用水矛盾更加尖锐。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在需水量实现零增长之前,全国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亿m3,比目前需水量要增加2000亿m3左右,平均需增加可供水量近100亿m3/a,这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可见任务之艰巨。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演化过程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逐步显露并被人们逐步深化认识的。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水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基本定位;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大修水库,当时主要任务是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以后,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损失代价增大,防洪问题愈加突出,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1998年三江大水,举国为之牵动,七大江河、大城市的防洪问题逐步被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2000年北方大旱,大面积农田受灾,许多城市发生水荒;同时,南方地区水质严重污染,全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真正敲响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警钟。此前,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频繁出现的黄河断流令世人关注,90年代以来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江河湖库多次发生水污染事故和蓝藻暴发,但当时的认识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现象上,没有深入到本质。近年来,一系列水资源问题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开始思考水资源短缺和保护问题,思考水资源保护管理的体系。

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致以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分界线,在此以前水资源保护隐含于传统的流域管理阶段;此后的阶段转向以水资源保护局为管理核心的现代型的流域管理阶段。

在前一阶段,我国流域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流域水土保持,流域综合资源开发和宏观经济布局研究,流域水资源规划、工程开发与管理等,没有将水资源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对流域水土保持、水库大坝和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农业灌溉、水利水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特别重视。从1951年开始,治淮工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