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课题名称】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新闻体制、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2、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3、受众细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受众细分,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发展水平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新闻制度的存在与国家的理念,主要是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如报刊四种理论当中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媒体绝对不能受政治控制,新闻媒体应该多元化,应该让公众辨别,经济独立。。。背后与政治三权分立,政治需要制衡、平衡,人生而平等、自由等自然法则相关。我们如何看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业及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新闻业面貌与英国、美国、日本等的不同,不只是新闻业上的问题。教材当中说的新闻体制很重要一点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家说说看。教材149-150页。新闻体制其实就是……。大家结合中国新闻事业来看,理解新闻体制定义。政治体制与媒介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新闻改革除了报道上改革以外,制度上改革势必变牵扯政治改革,会牵扯一系列观念的问题。大家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新闻体制是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这里再强调下,希望大家理解我国的新闻体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目前,美国、欧洲这种市场新闻业,完全靠市场驱动的情况,政府很难改变。

中西方新闻媒介体制不同的原因分析

1. 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产生报刊的历史背景要从唐朝开元年间说起,当时报刊产生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封建统治王朝的私利,为了宣传政令,在思想上统领臣民,并不是为了营利。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民间小报的出现是不被容纳的,即使是非法小报的出现也改变不了刊登朝廷政事和宣传封建统治政令的根本现状,仍然是官报的变相版本,最终也被禁止发行。而翻开中国近代史,最初中文报刊的发行也是西方传教士的杰作,他们为了宣传西方殖民主义的观念,达到侵华的目的而办报。中国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的这种现状也决定了这种报刊属于宗教性质。而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办报高潮以及思想启蒙运动,又或是国共两党对立时期,报刊都是源于宣传政治思想,政治鼓动而产生的。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报刊被定义为政治武器,所谓“耳目喉舌”论。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报刊的性质就顺理成章的被确定为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从头到尾就具有某种政治色彩,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纵观西方历史长河,“记者”这种职业的产生孕育着后来报刊的出现。起初是因为需要谋生和赚取酬金的人们在发行着具有信息价值的手抄报。在15-16世纪的欧洲,很多地方贸易频繁,出现了很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商业城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商情信息”就造就了“手抄报纸”,“新闻书简”和“单页印刷报纸”等,这种产物产生的动机完全是来自于营利。西方各国初期的近代报纸,都曾经历了长短不一的政党,政论报纸发展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处于在野党或反对党地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报人、记者,又在拼命为争得更大的新闻自由而抗争,在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相继完成后,金融资本逐步形成,这为兴办报纸提供了资金,不少报纸通过银行借贷确立经营基础。当时,跌路的兴建加快了报纸的大量运输;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加刺激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造纸业,印刷业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也出版和采访报道等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质、技术手段。到了西方近代报纸发展后期,其版面内容都和资

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许多报纸为了增加广告收入,取得雄厚的经营实力,迎合读者,也开始大量发行廉价报纸和刊登低级趣味的内容。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为西方商业性报纸经营体制奠定了基础。

2. 新闻理论传统不同

我国新闻事业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喉舌”的烙印。近代,国人自办报刊也摆脱不了这种理论传统的的痕迹。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报纸是“耳目喉舌”,进行思想启蒙教育。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报纸是“舆论之母”,宣传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营造群众的舆论环境。这种喉舌论的理论传统在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也愈演愈烈。进入中国现代报刊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苏联报刊的宣传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就更加坚定了国家领导人对报刊的定位,坚定了上传下达的党报理念。甚至把国家的政治方针、政策等更加深入的贯彻到了报刊的宣传作用当中。

西方近代报业向现代报业转化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激烈斗争。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著名政论家和诗人约翰?弥尔顿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他的出版自由的主张,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非常大,并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西方各国近、现代报纸争取更大新闻自由权利的斗争。而在这一个长期复杂的斗争过程中,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理论传统得到了确立,新闻事业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从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来看

(一)私营媒介——西方国家报纸、电视台、电台,以美国为代表

这种传媒业通常由出资者私人或垄断资本所控制,政府不直接干预其新闻传播与经营管理活动。其创办经费少数为独资形式,多数为股份制形式。日常经费来源主要靠广告及其它经营收人。创办者和经营者创办和经营传媒业主要是出于赢利目的。其经营完全按企业性质,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属于商业经济型体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多数传媒业均属此类所有制形式。像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英国的《泰晤士报》等。

(二)公营媒介——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大部分国家教育电台、电视台都是。西方目前没有公营报纸。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英国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

BBC虽然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但其管理却是由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负责,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其独立性。监管委员以公众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他们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斯、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国女皇委任。

监管委员会下辖执行委员会,由16个不同部门主管组成,负责BBC日常营运工作,委员会主席为行政总裁,并兼任总编辑。BBC目前经营8条电视频道,10条广播频道,及直接由英国政府出资经营以43种语言作全球广播。BBC在新闻界最为人乐道的是其严格的要求,所有制作人都要恪守BBC的工作规章:节目制作人准则,该准则对编辑和采访业务的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

英国的每个家庭(除了老年人和少数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费用由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承担)或企业都必须购买一年限的电视执照,以确保BBC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以“教育、通告和娱乐”大众。费用由政府设定。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经费来源,BBC不包含任何商业广告;理论上讲,节目制作人不受到任何商业利益驱使,但事实上还是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如在政治上,政府可以以改变接收执照费来施压;同时他们还必须面对来自其他商业电视台的竞争。多年来,BBC还获得来自英国政府的特别拨款:例如BBC全球服务的部分经费就来自英国外交部。近年来,BBC也通过商业活动赚钱,如出售曾经播出过的节目等。

BBC2003年的收入包括:

第一,执照费收入:26.59亿英镑。

第二,47亿英镑来自于BBC商业控股公司。

第三,2.37亿英镑来自于BBC全球服务,其中主要是政府拨款(2.01亿),其他还有1610万来自用户的订购费,以及660万来自其他收入来源。

(三)国营媒介——社会主义国家,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等为代表。

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

在全国设有31个国内记者站,并与50家地方电视台建立了完善的直播联盟体系。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站点数量已达70个,包括2个海外分台,数量在全球电视媒体中位居首位,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传播格局。其网络媒体是中国网络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共拥有职工近万名。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央视国际网络”为中国六大新闻网站之一。《中国电视报》平均期发行量达300多万份,居全国同类报刊之首。《电视研究》是全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电视专业理论刊物。由中央电视台独资经营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是以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为主,兼营电视技术服务、调查咨询、广告代理等业务,并广泛涉及实业投资和资本运作的大型集团公司,也是经国家批准的唯一经营电视节目版权国际交易的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36个国家并拥有145家公司的节目营销网络,在全国多个城市或地区有不同规模的影视节目基地。2003年年收入达100亿元,名列全国新闻媒体之首。

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与30年来经济变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之前学过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需求的强烈导致媒体发生变化,如我国报纸的扩版,最早是4版或8版,90年代初开始新闻扩版,广州日报12版,新闻晚报16版。掀起中国报业扩版高潮。为什么要扩版?经济发展,行业细化,内容丰富报纸版面不够用。现在汽车、电子产品、房地产、教育……信息生产与需求越来越多。报纸版面多少牵扯到报纸经济实力,版面越多成本越高,费用靠广告支撑。常常讲,把新闻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第二,生产力发展与需求多元化密切联系。如报纸扩版,频道多样化,报纸种类多样化。不同人群需要不同报纸。90-06年,电视台广告收入400多亿,报纸300多亿,广播不到100亿。金融风波对媒体有很重要的影响。第三,生产力水平与新闻传播的手段紧密联系。不仅是说新闻机构有没有经济实力改变传播手段,更在于新闻传播手段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闻事业通常也随之发达起来。

威尼斯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

比较而言,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扩版工作做的早一些,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报纸扩版晚一些。在经济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扩版在报社发展中具有非常出色的启动器、助推器作用。

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双十一案例

一、报纸的特点

优点:1、记录性好,便于反复阅读、深入研究、长期保存。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剪报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从1949年10月起开始的报刊剪辑工作,剪辑资料的来源为全国性的、以及省、自治区、主要城市的报纸、国内主要综合性期刊和中央及各省理论性刊物。剪报资料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17个大类进行分类并设立了专题。人大将逐步对资料进行全文扫描,目前已经完成教育、经济和法律类目下的29万余篇剪报资料的全文扫描,通过题名、著者、报刊名称、专题、索取号、日期来进行检索,在校园网IP范围内,通过原文下载查看全文。提供读者利用。

2、选择性好,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按内容。

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运用宏观、微观,可以写现象、本质,可以写外表、内心……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

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

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组织

1、编辑:负责编排每段新闻摆放的位置及拟定标题,审阅内文,甚至调配记者工作;

2、记者:采访,拍摄,撰稿;

3、校对:审查错别字;

4、印刷及发行。

二、广播的特点

KDKA广播电台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广播电台成立时,其所有工作人员均是西屋公司职员,并且全部为志愿工作者(西屋公司从那时直到现在仍然拥有KDKA电台)。他们从第一次播出后,每晚约8:00开始广播。播出内容有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等。在两年时间里,美国有了500家电台和约150万台收音机,美国每一个大都市都有了自己的电台。

四、互联网的特点:

1、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报纸广告只能保留一天,电台、电视台广告甚至只保留几十秒,几秒,Internet上发布的商业信息一般是以月或年为单位。一旦信息进入Internet,这些信息就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 天不间断地展现在网上,以供人们随时随地查询。

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报刊、广播还是灯箱海报,都不能跨越地区限制,只能对某一特定地区产生影响。但任何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Internet 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讲Internet是最具有全球影响的高科技媒体。

3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的交互性

影象、动画、声音、文字;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写文章、搞研究、查资料,找客户、建市场、信息流、物流……。

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它不同于电视、电台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用户可以获取他们认为有用的信息,厂商也可以随时得到宝贵的用户反馈信息。以往用户对于传统媒体的广告,大多是被动接受,不易产生效果。但在Internet上,大多数来访问网上站点的人都是怀有兴趣和目的来查询的,成交的可能性极高。

不足:1、受众必须具有网络新闻接受的终端设备。2、目前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不及前三种传播媒体。

五、通讯社

通讯社开始是向报社提供新闻稿,现在也向广播、电视台提供新闻稿。但通讯社只能满足各新闻单位的共同需要,各新闻单位的特殊需要还要靠各新闻媒体自己去采访。

第四节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早期的报纸类型比较单一,随着受众需求不断丰富,受众市场不断细分,媒介的类型也不断发展变化。

一、广播电台频道专业化:

1、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综合阶段,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什么节目都有,叫综合电台;后来出现系列电台,如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接着全国都搞经济电台;后来出现了更细化的专业台,如北京音乐台,北京交通台等,是满足特定受众的一种媒介服务;目前最明显的趋势是走向类型化的道路。

2、现状:各地的广播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有300多个电台,近2000套节目,竞争已经日趋激烈。电台的经营者越来越看重电台的频率及节目的包装与宣传,户外直播室、大型联欢SHOW等户外活动屡见不鲜,使听众对电台、节目,以及主持人的认识更深,听众的选择面更广,据不完全统计,只收听一个电台/频率的听众不到10%,经常收听电台在三个以上的超过30%。

从本次2005年全国无主调研的数据中,我们以六大城市数据为例,娱乐、文艺以及音乐类型频道都排在了前列,也大大证明了人们在收听广播的潜在需求。

在全国六大城市当中,有三大城市交通频道平均收听率以及平均占有率数据排名第一。

1986年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标志着专业电台的开始,自此以后,音乐台、交通台、文艺台、新闻台、农村台等专业性电台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相继开播。

二、电视广播相继出现,并且电视出现电视频道专业化。

1、发展历程:

在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领头羊当属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是央视开办的最早的对象性节目。1984年,少儿栏目《天地之间》开播,每两周播出一次。栏目定位准确,受众是9-14岁的少年儿童,主要播放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自然科学知识,少年儿童的小创作等等。1985年央视二套创办经济类栏目《经济生活》,到1987年,央视二套节目首次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以经济宣传为主,初步具备专业频道特质。1992年,第四套节目正式开播,以新闻和娱乐为主。到93年底,央视已经开办四套节目,一套以新闻为主,二套以文体为主,三套以经济为主,四套面向海外华侨国外观众。95年,体育频道开播,文艺频道,电影频道,少儿农业军事科技综合频道试播。

99年,国内第一个新闻专业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应运而生。湖南长沙电视台推出全国首家以女性为定位的频道。加大频道专业化进程。央视01年大调整,新开戏曲频道,科教频道,完善频道专业化改革。02年,海南卫视改版为旅游卫视,打破了卫视频道中综合频道大一统局面,引发省级卫视频道定位思考。03年央视新闻频道、少儿频道开播,频道专业化再掀波澜。

三、报纸分类

5、以出版时间分

晚报在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①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除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 还大量采集、发布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及时发表群众的意见、要求;深入市民家庭,密切联系群众。

②注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提供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做读者衣食住行的参谋;为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娱乐服务。

③晚报送到读者手中已在傍晚,读者阅读心理与读晨报有所不同,所以晚报注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有人情味和可读性,重视读者共同兴趣。

④注意新闻时间性,体现“报晚信息早”的特色。

⑤强调办好副刊。

(3)周报—深度报道为主

四、目前我国的报纸类型:

一、晚报、都市报

晚报是指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如:《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天津晚报》等。世界上最早的晚报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1616年德国法兰克福城出版的法兰克福晚报是晚报的先驱。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报纸,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信息量增加和读者及时了解外界新情况的迫切需要,把每天出版的晨报—晚报体系,发展成为几个小时即出版一期的“时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两度出现创办晚报的热潮。第1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先后创办《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天津晚报》等,连同1946年创刊、上海解放后继续出版的《新民报晚刊》( 1958年改名《新民晚报》)共有13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部被迫停刊。第2次热潮出现在80年代初期。到1988年11月,全国已有晚报40家,其中发行量在160万份以上的有上海《新民晚报》和广州《羊城晚报》。

与早报区别:

早报,也叫晨报,是早上发行的,一般稿件截至于前一天下午4点之前,排版之后稿件在凌晨2点之前印出来,5点左右各报刊点可得到最新的早报,有什么重大新闻出了新进展可以及时进行改动处理。

晚报一般是下午2点左右出来的,是报道从前一天上午到本天上午的事,由于时间有些事是本天的新闻,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一般晚报时效性比之早报差一点。

华西都市报

市民生活版: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大板块,是生活要闻和市场经济新闻,这是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里面也包括党和政府的政策、会议等活动内容,但这些内容也是选择和老百姓的生活直接相关的、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比如物价政策、菜篮子工程、社会治安等等。第二个板块是社会新闻和社会新闻热点报道。第三板块,是文化体育和

国内外发生的其他大事。

经济生活版:做到两个出发、两个服务。两个出发,即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出发,而不是从企业出发、从生产者出发,不能搞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报道;两个服务,为市民读者服务,为消费者服务。报纸要为企业服务,但不是以直接报道企业产品的方式来服务。为企业服务是用另外两种方式:一是报道某类商品的市场新闻、市场信息,间接地为生产这类商品的厂家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广告服务,拿钱登广告。

文化娱乐版:要把电视方面的文章做好。特别是吸引人的热门电视剧,要从演员介绍、剧情发展、轰动情况、分析评论等各个方面进行报道,让市民看电视离不开你。第二是要对夜总会、歌舞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场所服务性新闻性的东西进行报道。第三是要搞好文艺演出、歌星影星人物报道。

体育新闻版:一是搞好重大赛事的报道;二是在无赛事期间,争取全国报纸和体育部门的特约记者来稿,建立自己的体育新闻供稿网络。

国际新闻版: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国际新闻,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进行精编;二是国际副刊,介绍世界各地的知识,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文摘版:荟萃全国各地媒体的知识和信息精华,加强同读者的贴近性,并尽快形成自己的风格。

专业性报纸

目前中国正规出版的报纸共有1926种,其中专业类报纸958种,占中国报纸种类数量的49.7%;平均期发行量超过了全国各类报纸总发行量的50%。可见,专业报纸无论是在中国。

第五节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申报早期很像文学作品,战争出现后,慢慢的转变为新闻文体。文体变迁实际上是社会需求的变化,1918年出现了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报纸版面有限,太长的话需要从后面删起,重要的放在前面。现在网络里面通过链接来看更多内容,网络标题吸引眼球有一定道理,网络有他的点击率。新闻要快速报道,同时又便于受众阅读。新闻变化的背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

一、报纸的新闻文体

特点

真实准确

真实性是消息最基本的特征。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用确凿的事实来教育影响读者,绝不允许虚构和添枝加叶。无论是构成消息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还是所引用的背景材料、数字,都要完全真实、准确可靠。

讲究时效

消息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实效性强是消息又一突出特点。它必须迅速及时地把最新的事实报告给读者,延误了的信息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短小精粹

消息要用较小的篇幅,简练的文字来叙述事实、传达信息,要求内容集中,言简意丰且往往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既将主要内容概括在开头的导语之中。

报道突发热点事件的成功范例《拉萨发生暴力事件》1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全球首发,成功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拉萨突发暴力事件后,新华社突破中国媒体在类似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沉默的惯例,于当日17时12分42秒在全球率先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展开昼夜不间断滚动报道,抢占了第一个国际舆论制高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BBC、CNN等西方主要媒体立即中断正常发稿,以急稿、快讯等形式全文滚动转发新华社英文稿件。此稿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在事发当晚就率先向全球详细揭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为我国政府妥善处置这一事件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正是因为拉萨事件报道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产生了有效影响,中央授权新华社在以后发生类似突发事件时可自主进行对外报道。主动出击,迫使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降低渲染调门。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后,新华社牢牢把握话语权,连夜组织记者深入现场采访,通过这篇包括了店铺被焚、无辜群众被打等大量细节的独家报道,及时披露了事件真相,让“和平示威”等谣言不攻自破,令一些一贯偏袒达赖的西方媒体对其“和平使者”形象产生了质疑。达赖当晚也慌忙作出反应,极力否认与暴力有关联。这样的效果在以往的涉藏舆论交锋中是极其罕见的。把握分寸,写作精良,赢得外媒赞誉。稿件运用贴近海外受众思维习惯的手法,用事实说话,以细节取胜,同时又准确把握基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人心的暴力场景,而且客观地反映了政府保持极大克制、全力营救受困群众等事实,不动声色地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英国《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时说:“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表了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最为详细的新闻报道。”

采编过程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新华社西藏分社首当其冲,受到暴徒攻击,但分社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奔波于暴力现场,千方百计采集第一手素材。新华社领导坐镇指挥,后方编辑在前方记者电话口述的基础上,直接用英文撰写稿件,确保了报道的时效和质量。稿件还针对达赖集团和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散布的“中国镇压和平示威”等谣言,有的放矢地突出不法分子的种种暴行,并在第一时间披露达赖集团是幕后黑手的事实,一举击中达赖要害。

社会效果

这篇稿件通过及时、客观、生动的报道,为中国政府对拉萨暴力事件的定性作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对国际舆论产生了积极导向作用。稿件被西方主流媒体大篇幅转发,其中的一些细节被这些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译成中文刊登,迫使一些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调整调门,开始出现于我有利的变化。它还为中国媒体进行类似突发热点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

写作特点:跳跃行文法,将新闻事件中对表现主题一切无关、次要的材料统统截去,把包含信息的片段场景,让人动情的画面,巧妙剪辑组合。全文约990字,由4个思想性大段,17个自然段组成,大多数为一个短句一个自然段,最长的自然段两个短句,77个字。同时,思想段与思想段之间,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时空思路文笔大幅度跳跃,但意连神聚。

新闻背景:九江段四号闸附近决堤30米

1998年8月7日下午2时左右,九江长江大堤4、5号门口七里湖地段出现险情,到3点钟,大堤决开一个30米的口子,洪水以7米的落差扑向九江市。在距决口处东面约10公里龙开河地段,在决堤不到一小时之内,约一万人聚集于此,修建九江第二道防线,4、5号闸口如不能堵住,整个九江将陷入水中。决口时的九江,云集了国内外108家新闻媒体的数百名记者,可谓高手如林,强手如云,在此情况下,记者贺延光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报道此新闻,为《中国青年报》赢得荣誉。

1998年8月7日下午13时,长江九江段4号与5号闸之间决堤30米左右。是时,《中国青年报》在九江采访的只有记者贺延光,当时他正在要去灾民安置点拍照的路上,听说决口,

立即调转车头直奔4号闸。在冲锋舟上,一边拍决口现场,一边用手机向北京报告现场实况。编辑部接信息后,立即处理,在头版头条刊发《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这是九江决口后见诸媒体的首篇报道。该文后一举夺得全国洪水报道一等奖、第九届(1998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两项大奖。

作者小介:贺延光,《中国青年报》资深摄影记者,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奖。他所发的《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荣获1998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拍摄的《九江决口》获得摄影二等奖。

到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之后,美联社正式将快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提出凡属特别重大的新闻应首先使用这种体裁。如路透社对快讯,条件允许的时候应做到新闻要素比较齐全但不报背景不进行现场描写,只简练报道新闻事实。特急快讯可以没有电头发稿地点和发稿人,一般只有不超过10个英文单词的一句话。新华社80年代中期要求驻外记者对于重大突发事件须在半小时内发出快讯,总分社与总社编辑部应在半小时内处理完毕发出。

快讯案例:49字金日成前往那个机场迎接巴特蒙赫来访

针对之前报道金日成“遇刺身亡”谣言写的,赶在朝中社对外发稿前,向全世界发布,各大通讯社纷纷引用。获当年好新闻评选,消息一等奖。

通讯:24新闻奖特别奖:“三北”造林记

《“三北”造林记》以雄奇的构思、充沛的情感、多变的手法、飞扬的文采,再现了这一慷慨悲壮的历程,写出了一部改造环境的史诗、一部顽强生存的史诗、一部心灵成长的史诗、一部精神发展的史诗。

这篇通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对牛玉琴、石光银、白春兰、王有德等众多造林英雄,写成功也写失败,写快乐也写痛苦,写希望也写幻灭,写坚韧也写软弱。他们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时代特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这个群体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充满勇气和智慧,他们的人生故事、命运跌宕与大漠绿洲一起构成了气势恢宏的绿色交响曲。

此稿从哲理高度生发出了深邃的思想,以蓑羽鹤形象为比喻,提炼出了“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的三北造林精神。稿件对人心灵世界的探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升华,发人深省,引人遐思。

采编过程

在一个半月的采访中,记者以战斗节奏,接触了三北地区8个省份的造林人,行程约3万公里,抓到了一大批动人心魄的人物故事。他们践行“走转改”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每天从清晨工作到午夜。茫茫大漠,偏僻丛林,贫困山区、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都留下了采访团队的足迹。

在此基础上,记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精心写作,反复打磨,九易其稿,终竟全功。

社会效果

这次报道被1380家中外媒体刊载,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媒体用户和读者认为,新华社记者深入一线,艰苦跋涉,扎根基层,倾情讴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英雄群像和三北人民追逐“中国梦”的时代精神,这种社会责任感值得尊敬和学习,时代需要这种振奋人心的作品来唤起民众的精神力量。

三北造林英雄的故事,感动了大批网友,他们纷纷留言表达心声:“子孙后代将永远铭记这些植树英雄的功劳!”

广大林业职工认为,新华社记者走进了三北人的内心。这篇通讯揭示出了造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展现了从与自然抗争演化为对话与交融的升华过程。这道出了造林人想说的话,也给林业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三北”造林记》集成报道亮相YouTube 网站后,两天内点击量突破四万次,众多欧美网友在评论中以“伟大”“了不起”等词语表达对故事主人公的钦佩,在海外舆论场触发广泛热

议,激起正能量。

24新闻奖一等奖(44件)为何金门供水总差“最后一公里”

分析:作品首次全景式地聚焦了“大陆向金门供水”这一两岸交流合作的大事件,材料翔实,叙述语言准确简练,段落层次分明,把两岸合作供水的这一符合两岸民众利益的事件放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了一次多棱镜式的透视与分析,给读者一个全面的事件了解和信息满足。作品深刻触及一个在两岸交流中弱化政治议题、务实面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探索,很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24新闻奖一等奖(44件)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

分析: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校舍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的关注焦点。这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关中国校舍坍塌问题的再次讨论。灾难面前,给校舍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既是对孩子们的生命之托,也是对国家形象的间接承诺。如何保障校舍安全,这不仅是法制和政策建设的构成内容,同时也指向我们时代有关社会公共服务的观念转变问题。

这篇评论具有非常重要的观点价值和时代意义,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并诠释了把校舍建设成“第一避难所”这一长期被忽视的观念。这是国际上目前普遍推崇和践行的一种公共服务观念,即“学校建设必须推行更高标准的安全指数和抗震要求,一旦发生灾难,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更是立即成为人们避难的中心”。

在评述逻辑上,这篇评论站在高位,角度独特,借助校舍安全来思考学校在公用服务领域的功能识别和重新定位问题。相关论述并非空泛呼吁,而是言之有物,句句到位。在国内外资料的深度挖掘和纵横比较基础上,特别强调案例和细节的合理使用,既强化了论证的科学性,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宏观设计和微观举措。

在国内,这篇评论系统介绍并阐释了“把校舍建设成第一避难所”这一“国际常识”,具有观念开拓意义。在雅安地震大事件背景下,由于观点本身新颖独到,这篇评论引发了舆论的集体认同,成为应对校舍安全问题的集体共识,因而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效果。人民网、凤凰网、中新网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央视《东方时空》、东方卫视《看东方》等节目特别强调了这一观点。

评论写作的专业性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教师将这篇评论作为评论写作的教学范本。经作者同意,评论拟入选北大出版社《新闻采写》教材。

鉴于这篇评论的观点价值和时代意义,尤其是学校功能定位上的观念启蒙意义,作为中国教育报专栏评论家,作者获得教育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教育好声音”和“2013年度锐评”。

社论或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的立场、态度和观点。编后语、编者按:三言两语,或借题发挥,或一针见血地点明事件的要害,或对新闻作补充性的说明。

3、杂交品种:指新闻、言论、文学、历史有机地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批边缘文体。(1)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如电影中特写镜头,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段,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段,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

(2)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事件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基本上是就事论事,

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于新闻述评。

主要特点: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述评结合,夹叙夹议。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基本要求:述与评要事理交融;论要精辟,观点要正确,深刻;评要自然亲切。

案例:

分析: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法警背起生病被告

消息的作者不仅以生动的笔触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具体的现场描述,还多侧面地进行解读;不仅让人看到了法警的形象和职业道德的进步,更从中领悟到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正在贯彻落实。这篇获奖消息,仅有700多字,共7个自然段,而其中的基本新闻事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北京西城法院正常开庭时,一位法警背着一名戴着手铐行走不便的被告,爬楼出庭,让原本乱

哄哄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可以说,这一新闻事实是瞬间发生的,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瞬间”的偶然,而是着力于深入开掘这一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着力于说明“偶然”中的“必然”:具体地描述当事人———那位法警及他所背过的女被告当时的感受;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的与此有关的我国司法界的一系列变化;最后又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一位厅长,对此现象所包含的重要意义做了进一步阐释。

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与背景材料的解释、铺垫,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感受到,我国司法制度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从而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我国司法制度对人权和人格的尊重。

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国庆放长假,消费掀热浪赏析99年国庆节放了第一个7天长期假,作者凭着假日期间的所见所闻,走访了旅游交通商贸等部门,就如何启动消费这一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主题进行了探讨,认定假日经济必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这篇独家新闻比其他媒体的假日消费报道棋高一着,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加花边全文刊登,北青报等20多家报纸都采用了此稿。首次提出假日消费,假日经济的概念。例:24二等奖“一号文件”:一个村庄的“金矿”——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十年发展印记

一、主题大,切口小。围绕新世纪以来连续十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这一重大主题,采用“解剖麻雀”的手法,脉络清晰地呈现一个行政村的十年发展变化,折射我国“三农”政策实施的成就。文章发表之际,正是当年“一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春季农业生产进入高潮之时,向外界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用好、用足、用活“一号文件”各项政策,对于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二、采访深,地气足。报道的采访对象众多,事件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无论是人物、事件,都具有广泛代表性。善于捕捉采访对象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通过平实、通俗的群众语言,生动反映出十年来农民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文章在选材上,既有成就的彰显,也有问题的探讨,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微观的广西农村,字里行间充满乡土气息。

三、形式新,文风好。文章在布局上,以十年“一号文件”主题为主线,采用编年体倒叙的方式,形式新颖。在写作上,打破通讯“三段论”窠臼,全文分为十部分,以片段式的场景,镜头式的语言,讲故事,有情节,见人物,摆事例,节奏明快,行文流畅,内容丰满而不累赘,人物众多但不凌乱。

学生午餐费,咋变成老师泡脚盆

这是一篇深入揭露中小学生伙食费长期遭到严重侵占的调查性报道。通过对南京10多所中小学明查暗访,报道用大量第一手事实说话:学校里学生吃的午餐质次价高;学校把25%左右的学生餐费变成老师的福利,三条巷小学还为老师网购高档泡脚盆;专家分析报告证实学生餐“营养不足突出”;主管部门负责人则解释“还没有对学生伙食营养质量进行监管”。层层深入, 严谨有力,直指问题核心。不止于揭露,还体现出建设性舆论监督的特点:报道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呼吁:应立即制止侵占餐费行为,统一制定午餐食谱,规范实施,让学生吃饱、吃好。从而直接推动了有关问题查处,促进南京及江苏省众多中小学校学生餐营养质量改善。

该作特点是实,通过大量的现场场景、账目数据、典型事例、独家素材细节呈现事实,揭示问题。作品力量也来自这种真实、扎实。文风质朴,语言凝炼,并善用个性化语言,如学生讲在校午餐是“我们只有汤喝,老师却在啃排骨”,冲击力较强。

三、电视的新闻文体

24特等奖:习近平春节前夕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表达美好的新春祝福

电视新闻消息中央电视台2月 5 日19 时03 分(时长)6分39秒

作品评介

该新闻纪实性强、富有表现力,很好地运用了电视表现手法,表现了总书记扎实的工作

作风和亲民的形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是一篇电视新闻佳作。

采编过程

2013年2月2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甘肃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表达美好的新春祝福。此次活动是春节前总书记深入基层,慰问干部群众,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为做好这次报道,报道团队精心策划、实地察看,对每个考察点的机位设置、镜头表现都进行了设计。新闻开篇运用多景别、多角度的镜头展现西部贫困山区险峻荒凉的特征,伴着漫天黄土飞扬,总书记乘坐的车辆在盘山道上蜿蜒前行,村路上总书记一脚踏下黄土腾起……这些有表现力的画面使观众身临其境。通过捕捉总书记与老乡真诚牵手、从缸中舀水品尝、为社区老人端饭等生动细节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纪实性画面增加新闻的可视性;多处有效运用背景声增强了现场感。每个考察点,通过多角度多机位的镜头拍摄和有机剪辑,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延展性……本片无论在拍摄上还是编辑上都突出了新闻的纪实感。

社会效果

新闻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舆论认为本片真实地展现了习近平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心系群众的亲民务实风格,也把群众对总书记的拥护和爱戴表现得淋漓尽致。

24一等奖:《廉价蒲草“编”出亿元淘宝村》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2013年11月12日18时10分4分0秒电视长消息

分析:节目以农民网商为题材,通过年轻大学生回村创业的经历及老年人对网络的观念转变,展示了电子商务在湾头村落地生根的独特现象。记者观察角度新颖,采访深入自然,细节生动,剪辑得当。

记者于“双十一”之际赶赴山东博兴湾头村,实地寻访原材料产地麻大湖,拍摄草柳编产品的制作过程。从零点开始完整的记录了农民网商销售、打包、发货的忙碌场景,全面探访了淘宝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的社会背景下,湾头村的淘宝模式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手艺,又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对淘宝村这种农村发展新模式的关注。

现场新闻直播——与重大新闻、重要比赛同步播出。

24一等奖:电视直播:太空新旅天宫授课

新闻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时长57分44秒

播出时间2013年 6 月20 日10 时00 分

简介:

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任务中设置“太空授课”环节,也是中央电视台首次作为参事单位参与报道的航天任务。运用电视媒体最直观的表达方式,直播报道团队完美呈现了这次天地对话,并在失重环境记录航天员王亚平老师讲授的精彩绝伦的物理课。全国6000多万师生通过电视直播收看了我国此次首次太空授课的全过程,直播报道团队也就此完成了我国距离最遥远、授课难度最大的科普授课活动。

直播特别节目透过小球、陀螺、水球等实验,向地面上的学生们集中展示了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加深孩子们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生动理解,同时通过天地对话系统,首次实现了航天员在线讲解、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了中国新闻直播历史上距离最远、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天地直播。此次太空授课直播特别节目不仅在于全程展示授课过程,在策划实施之初,特别节目就特

别邀请科普专家现场实地展开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启发青少年智力与激发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

太空授课直播节目推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国际视通对外发布我台直播信号,直播信号被5家港台用户使用48次。对外发布相关新闻素材被英国广播公司、欧洲新闻电视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88家用户使用224次。此外,全球发布系统中共有8家用户下载相关素材4条,下载次数21次。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的相关直播视频受到网民广泛关注,相关博文被转载转发数千次,评论回复1000余条,成为当天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二等奖电视直播:SNG卫星连线: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新闻现场直播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节目时长49分40秒

播出时间2013年4月20日12时20分

简介:

“420”庐山地震发生后,成都电视台新闻中心sng团队是全球第一家进入震区的媒体,选送节目为2013年4月20日早上至下午灾后7小时的特别直播。sng团队发回的全球第一段关于芦山震后情况的直播报道,及时迅速的传递了芦山的视频画面。同时,sng 直播团队兵分两路,女主持人和摄像深入震中宝盛乡后带回的直播报道。

内容涵盖:1.震后芦山县城的救援情况;2.从庐山到宝盛乡道路损毁严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了解道路险情。3.宝盛乡震后成为孤岛空军建立临时停机坪,积极救援情况。4.被困宝盛乡群众的姓名、伤情最新情况通报。5.进驻芦山省道、国道最新路况。

该段直播及时、生动,并在大灾难选题面前强化了党和国家的关怀。记者深入重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带回的报道更替先出成都电视台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展示了一线新闻战士的风采。

第六节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

世界各国新闻教育很晚才开始,因为初创时期从业人员少,不需要成批生产,同时,新闻事业是一门新兴事业,凡事先有术后又学。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在英文系开办新闻专业课

1908年开办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标志着中国新闻教育开端。

一、美国新闻教育

1912年多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办之时,美国有30多所大学或学院开设新闻学课程。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450多所大学院、系设有新闻学课程。1969年的2313所高等学院中有1148所院校开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课程,其中四年制学校719所(办新闻系或专业的212所),二年制的学校429所(办新闻系或专业的77所)。70年代,全美国50个州和一个特区中的各个大学里,都有了新闻学院或新闻系。平均每州5所新闻学院、系,最多的是加州,共有21所。目前美国约有300所高等院校设有四年制的新闻或传播学院(系)。当前,新闻学、大众传播学在美国已成为热门学科,攻读新闻和大众传播专业的学生现已超过10万人。

美国的新闻学院、系中设立多种多样的专业,最普通的,几乎是一般新闻学院、系都有的专业是新闻——评论专业,其次较普遍的专业有广播电视、新闻摄影、广告、杂志、公共关系专业。设立较少而比较特殊的专业有新闻技术、图片宣传、口语传播、电影摄影、电视录像、印刷、城市采访、印刷管理与技术、录音工业管理、发行、农业新

闻学、国内经济新闻、科学技术写作、新闻学教学等专业。

课程数量

现在绝大多数四年制院系专业课程大致占总学时的25—30%。其余时间用来选修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般院系都办有杂志,不少有电视台。

美国新闻教育强调学生应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大学新闻系都在前两年集中进行基础教学,给学生以广泛的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直到第三年才开始新闻专业教学。一般大学新闻系的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是1:3,即专业课占25%,基础课总量占全课程的75%,其基础课程大体上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统计学等。这些课程有必修的,也有选修的,还有跨系的。

美国大学规定,学生学完一二年级课程以后才确定专业,专业的确定由师生双方决定,教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专业。美国新闻院校挑选学生十分严格,其中,学生是否具有新闻工作的素质,是教师选择学生的重要标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兴趣、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被视为最基本的条件。在教师看来,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是无法完成有关国际、科学、经济、社会报道的训练的,也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密苏里新闻学院对学生的敏感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十分突出,每个被选入新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这一专门的考察。这已成为该校的传统。

美国高校很重视排名,新闻院校中也有一批收费标准高、教学严格、研究成果丰硕的著名学府。这些学校不仅在美国新闻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世界新闻教育界也有相当影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曾对全美340所新闻院系排名,结果如下:第一名: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第二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第三名: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第四名:锡拉丘兹大学;第五名:威斯唐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英国: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产业革命中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师带徒的方法,新闻业作为英国的大众产业之一,也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1952年成立的国家新闻记者培训委员会专门就新闻教育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英国新闻记者的教育和培训要由当地新闻界独立完成。

在伦敦出版的全国性大报,绝大部分记者、编辑从事新闻工作的生涯都开始于地方报纸,只有《金融时报》有少数记者直接来自牛津、剑桥等高等学府。路透社也直接招收一些大学毕业生。但不论是地方报刊的记者、编辑或是大学生,他们都要参加全国性报刊或通讯社的工作,都需要首先提出申请,然后经过口试,业务考核等,合格后才被录用。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和训练新人的任务就由那些拥有地方报纸的报业集团承担起来。目前,除汤姆森报业集团、威斯敏斯特报业集团等设有自己的训练中心外,各地方报团还联合组成“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理事会”,负责统筹全国新闻记者的职业考核并为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和监督地方报纸新闻记者的培训。

新闻记者要参加培训,可以参加在职的业余课程学习。英格兰和威尔干的7所由国家新闻记者培训委员会认可的非综合性院校提供为期一年的全日制学习。1990年以来,

官方规定:如果要获得新闻职业资格,必须首先参加为期一年的全日制在职培训,然后要通过由国家新闻记者培训委员会组织的考试。英国的广播、电视记者一般由报纸记者转来,其他人员要进入广播电视界也要接受相关的培训。

负责培训的有关综合性院校设置了新闻专业课程,新闻教育分两类实施。一类为短期训练。参加学习的是经过地方报馆考试录用并已开始实习期的人员。一类是为期一年的学习班。从新闻专业学习结束,还不能马上申请考核,而是要在地方报纸工作一段时间才能申请。根据规定,需一年半至两年半时间。经过考核取得的职业合格证是谋求地方报馆或全国性报馆职务的重要依据。

考核的内容有速记(一分钟一百字)、新闻法、政治结构以及下列新闻业务部分:

1、一次性采访,写出一条400—500字的新闻。采访写稿必须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

2、将一份模拟的政府报告在一个小时内摘要出300字。

3、把一篇讲话的记录在一小时内编出一条400—500字的消息。

4、书面回答有关新闻实践的大量问题。

法国:

法国实施新闻教育的院校不多。法国的《新闻通讯》杂志1995年列举了全国14所进行新闻教育院校,但其中只有半数得到法兰西记者协会的认可。在这些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巴黎新闻记者信息中心。

法国新闻课程的设置与新闻传媒的实际需要结合紧密。巴黎新闻记者信息中心提供两年制的专业课程。第一学年,学生要完成编辑与排版技术,广播、通讯社等文字传媒与广电传媒的课程,要完成为时两个月的实习任务。第二学年,学生要完成广播、电视、通讯社的相关课程。完成这些新闻专业课程的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有关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体育等课程。教学方法,除了讲授之外,还组织学生召开研讨会,写作大量评论性文章。

中国的新闻教育:

中国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初叶,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从1920年到1929年间,全国有12所大学相继创设新闻学系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其中,1924年创办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和1929年创办的复旦大学新闻系,设置最完备,发展历史最长。1949年各校新闻系在校学生共计460多人。

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创办新闻教育事业。1946年到1949年,先后办有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北联合大学新闻系、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新华社新闻训练班等。为革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新闻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合并或撤消了一些建国前创办的新闻院系,新建一批新闻教育单位:北京新闻学校(1949年国家新闻总暑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3年院系调整后增设)、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1954年开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5年成立)。高校新闻教育经过调整和改革,实行理论与业务并重的方针,为培养合格的人才进行全面系统的新闻教育。

1958年后,新闻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江西大学、杭州大学、西安政法学院、广州暨南大学等10多所院校相继设立新闻系科专业。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广播、电视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文革中,新闻教育事业几近停顿,1978年开始恢复并逐渐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于1978年成立,到1982年全国高校新闻学系科专业发展到16个,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规模。1984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成立。到1996年底,经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设有新闻类的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55所,专业点88个,全国大约有120多个新闻专业教学点。

中国目前50多万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专业毕业生3万,只占5%,95%从业人员生活系其他专业毕业或无大专文凭。这95%的人员要接受包括新闻专业的继续教育,5%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也要继续深造,现有的新闻教育规模与实力还远远不够。

中西新闻教育对比

(一)培养目标

苏联、中国、德、日培养的是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美国培养的是实用型的新闻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保证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美国人认为好记者的标准有三条:首先对人对社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服务社会的热情;其次是要有过人的语言能力,它是记者最重要的本事;第三是要具备在规定时间里及时、准确、出色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简单说,中国的新闻教育重在传授知识,美国等国的新闻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力。

(二)课程设置

西方国家突出通识教育和新闻技能的传授。美国印第安纳大部分新闻学院规定,新闻专业的毕业要求是学生修满120学分,其中非专业课学习时间必须占到90学分,为此新闻学院为学生开设130门以上的课程,供大家选修。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许多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可以有所涉猎。教师认为,新闻系学生应该做一个“杂家”,什么都懂,但不是“专家”,对什么都是知道大概,不精深。

中国新闻教育对课程设置的优先考虑是理论文化类学科,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如人大的新闻系课程,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与经济、法律基础知识,大学生品德修养6门课计23学分,外语、数学、现代汉语等15门基础课77学分,加上任选课3学分,计80学分。而新闻专业课只占54学分。实习四个月。

据中国一所大学新闻系调查,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后,90%的毕业生大约要用一年时间,才能独立工作。

新闻单位反映,大多数新闻专业毕业生有后劲,独立工作几年后潜力可以得到发挥,这得益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的扎实广泛的理论文化知识,以及参加工作后由于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断吸取新的知识。这一点。显然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一个优点。

思考与练习:

一、判断题

1、世界上第一种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2、新闻教育事业最早出现在美国。1878年,密苏里大学英语系开设新闻专业课。1908年和1912年,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成立新闻学院。()

3、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4、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5、互联网拥有超文本、大容量、开放性的传播内容。()

6、通讯社开始是向报社提供新闻稿,现在也向广播、电视台提供新闻稿。但通讯社只能满足各新闻单位的共同需要,各新闻单位的特殊需要还要靠各新闻媒体自己去采访。()

7、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通讯社分别: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

2、通讯社

三、简答题

1、2、简述报纸媒介的特点。3、简述广播媒介的特点。

4、简述电视媒介的特点。

5、美国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主要分成哪几种?

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2、通讯社并不直接向大众发布新闻,它仅仅向各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或称新闻原坯,经各新闻单位采用才公诸于世。

三、简答题

1、

2、报纸是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这就决定了报纸媒介的长处:1、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2、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反复挑选内容来读;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的描绘到本质的揭示,从人的外表到人的内心的活动,都可以跃然纸上。短处:1、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性差;2、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如电视、广播广泛;3、文字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3、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这就决定了广播的长处: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电波的速度为每秒钟30万公里,这使广播可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同步报道;

2、渗透性好。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可以无限发行;

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感染力强。广播的语言和音响生动活泼,具有文字无法代替的感染力。广播媒介的不足:1、一瞬即过,受众难以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受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2、受众必须按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4、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图象和声音为媒介。这就决定了电视媒介的长处:除具备广播媒介的一切优点外,还有以下独特的长处:1、强烈的现场感;2、亲切感;3、简洁明了。除具有广播所具有的缺陷外,还有以下突出的不足:1、长于报道外在的看得见的动态新闻,而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2、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还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5、美国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主要分成以下几种:(1)纯新闻——又称客观报道,迅速

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2)解释性新闻——又称新闻分析。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3)调查性报道——有些称“揭丑报道”。它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4)特稿——捕捉读者的爱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的描述。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二章 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泰晤士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 答:《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威、消息灵通可靠的报纸,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Daily Universal Register),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该报自称办报方针为“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但在政治倾向上,它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的喉舌,在重大的国内外问题上,反映官方意图。《泰晤士报》报道严肃,内容详尽。它重视国际国内大事报道,对重要文件刊登详尽。它也重视言论,社论版一边刊登社论,一边刊登读者评论。该报每天40版左右,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二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版面比较清晰、紧凑,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2.《北极星报》[华中师大2007年研;北大2005年研] 答:《北极星报》是英国宪章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工人报纸,1837年11月11日创刊于英国北方城市利兹,英文,创办人和主编是菲·奥康瑙尔。最初是一家地方性的宪章派周报,但很快发展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工人报纸,最高销数达到1.09万份。1844年11月,该报从利兹迁到伦敦出版,成为宪章派左翼实际上的中央机关报。该报报道面很宽,注重时效,文字激昂。40年代起,宪章运动新一代的左翼领袖乔·哈尼、厄·琼斯亦成为该报的编辑。从1843年起,恩格斯是该报的通讯员。1847年,《北极星报》和马克思、恩格斯编辑的《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以及法国的《改革报》,结成了进步报刊同盟。随着英国宪章运动的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六章 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六章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路透社(REUTERS)[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保罗·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2.哈瓦斯通讯社[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 答: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同时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该社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12月创立于巴黎。巴黎几十家报纸以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了它的订户。哈瓦斯社的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为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初期曾依靠快马传送,1837年开始使用信鸽,1845年该社在国内线上开始用电报传送新闻,70年代该社通过海底电缆把新闻业务扩展到了拉丁美洲。进入20世纪,哈瓦斯社的业务继续发展,但是2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哈瓦斯通讯社的财政趋于恶化,于是越来越依靠政府补助维持,新闻播发日益明显地体现官方意向,被人们视为半官方的通讯社。1940年德军侵占法国,哈瓦斯社随之瓦解。 3.中东通讯社[人大2007年研] 答: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共和国唯一的官方通讯社,外文简称MENA,简称中东社。是

中东和阿拉伯地区成立最早的通讯社,总社在开罗。1956年由埃及两大日报和两大出版社筹资成立,1960年收归国有。1980年由埃及协商委员会遴选该社董事会主席和两名主编。国内有26个分社。国外有15个分社和记者站,大多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各国。每天用阿拉伯、英、法3种文字发稿。着重报道埃及、中东、非洲和不结盟国家的事务。设有图片部和电视新闻部,向国内外提供或交换图片和电视新闻。还为中东和非洲国家的通讯社培训人员。 4.沃尔夫通讯社[北大2012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 答:沃尔夫通讯社是指德国第一家通讯社,建立于1849年,创办人是贝纳德·瓦尔夫,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初期主要利用电报收集和发布股票行情和经济信息,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后来逐步增发政治新闻和其它非经济信息,成为德国报刊重要的新闻供应者。1859年起,沃尔夫通讯社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签订新闻稿交换合约,成为19世纪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1870年,路透社、哈瓦斯社和沃尔沃夫社以及美联社签订三社四边协议,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沃尔沃夫社负责的地区包括德国、奥地利、北欧、俄国、巴尔干等地。一战后降格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将它接管,改组为德国通讯社。 5.美联社[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 答: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简称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闻采访机构之一。总部在纽约。1848年创立于芝加哥,前身为港口新闻联合社,由当时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纸组合而成,1875年更名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经过改组,使用现名。最初按其章程规定,稿

新闻学习——英国媒体怎样报道社会新闻

英国媒体怎样报道社会新闻 作者:朱俊清周朱迪 奥利弗?威兹(Oliver Wates)在路透社从事了21年新闻工作,曾经驻拉丁美洲、西南亚和莫斯科,参加过很多国际和英国国内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担任汤姆森培训机构专职培训师的奥利弗?威兹在汤姆森社会新闻培训班上 向中国学员介绍了英国媒体对于社会新闻的理念和操作实践。 社会新闻—低级别的政治新闻 英国媒体对于“社会新闻”的概念比较宽泛,他们认为社会新闻是指不与重大的政治或经济话题直接相关、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低级别政治新闻”。首先,社会新闻可以被理解为政治新闻,因为其关注的社会性事件的解决往往依靠权力主体机关的政策决策;其次,相对于较高级别的政治新闻,如国家总统选举、议会和内阁相关新闻等,“社会新闻”关注大众社会和普通民众,具有地区性和社会公共性特点,其报道的事件往往关系社会公众的直接切身利益。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英国的社会新闻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上揭露社会问题的,由此带来一个对社会新闻报道者角色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日常报道中同样存在,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据奥利弗?威兹介绍,在英国,“记者的职责不是解决问题,如果因为报道所反映的问题获得解决,那对记者来说是额外的奖赏。”奥利弗?威兹一再强调,“记者的工作是新闻报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讨论,至于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专家和政府。” 记者发散性思维的利用 相比其他新闻,社会新闻涵盖面更广,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社会新闻记者不仅仅要关注和了解这一事件本身,更要有宽广的思路考虑事件以外的其他联系和潜在影响,它们可能比事件本身更有报道价值和意义。在当今传媒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获得好的独家选题越来越困难,各个媒体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发散思维做好报道策划,建立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联系,从而扩充报道内容,形成独家报道。这是英国媒体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有效手法。 英国媒体所倡导的记者发散性思维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而是在客观认识事实基础上对事件必要且准确的合理推断、联想。在具体社会新闻报道中,这种发散性思维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纵向时间为依据,记者对于某一事件的持续性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跟进事件后续进展,并积极寻找新的关注点,从而拓展事件本身的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作者:谭英王悠悠缑博赵士文李庆风摘要本文引用文化生态平衡的概念,选取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两个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考量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地区文化生态的干预状况及影响,并将对农电视文化传播的导向、节目的定位和议程设置等做一些探讨。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态电视文化传播干预议程设置本文引入文化生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电视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考量电视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状况,从维护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克服农村文化生态危机、发挥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及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概况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古代的新闻传播 1.原始新闻传播 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出于共谋生存的需要,相互之间就有种种简单的信息交流。这是一种蒙昧状态下的十分原始的信息传播,是前语言时期的信息传播。 2.口语新闻传播 (1)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2)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传播的具体方式不断丰富,日趋多样。新闻性最强的口头传播,往往出现在战争或其他重大事变中。

(3)在口头语言成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同时,人类成员还保留着种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逐步采取标记、声光、图式等多种手段辅助新闻信息的传播。 ①标记传播 这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递信息,例如实物借代、结绳记事等。 ②声光传播 这是指借助声光信号来传递信息,例如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声光传播的距离比较远,排列组合有较多的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更加复杂。 ③图式传播 这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它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通常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3.手写新闻传播 (1)随着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①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字大部分由表形向表意、表音演进,衍生出各种字母文字,而且形体日益简化,书写日益便利。 ②早期的书写工具是各种简陋的自然材料。人工造纸的技术则起源于中国。这一技术后来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文字书写,就有了手写的新闻传播,这种传播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距离更远、留存的时间更长久。 (3)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

英国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排名TOP8.doc

英国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排名TOP8 英国有着世界最为优秀的传媒院校,多个学校的传媒专业都已久负盛名。这一切,使传媒专业成为英国本土前途最光明的专业之一。和来看看英国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排名TOP8。 1、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始建于1848年,位于仅次于美国纽约的第二大经济中心-伦敦金融城内,是最早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其新闻传播专业及艺术类专业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英国新闻传播业、创意文化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伦敦城市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设置广泛,包括新闻数字媒体、电影电视、传媒与通讯相关专业,其教职员工不但普遍毕业于牛津等顶尖名校,还具有英国的主流媒体中担任要职的经历,这种“指导型”与“讲授型”结合的教师团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上都能接受最专业的教育。同时,伦敦城市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环境与主流媒体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步,采用“新闻采编室”等设施,模拟真实的新闻媒体公司的项目运作。 伦敦城市大学一直与英国以及欧洲的媒体行业保持相当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最直接的行业发展信息,大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英国顶尖新闻媒体机构工作,广泛就职于:路透社、BBC、CNN、卫报、泰晤士报和法新社等全球著名媒体或网络公司。 申请要求:学术成绩80分以上,雅思7分,单项不低于6.0 2、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简称KCL或 King’s) 伦敦国王学院是英国著名的综合型大学,也是伦敦大学联盟的创校学院之一。伦敦国王学院至今已培养出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伦敦国王学院拥有众多专业,其中传媒专业当属伦敦国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欧洲篇 第六章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1.“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包含了些什么内容? 答:(1)“出版自由”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手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制度。1644年,约翰·弥尔顿因出版书籍引起国会愤怒,被传至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他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11月,弥尔顿故意不征求书刊检察机构的同意,印刷了这篇演讲词,以示对书刊检查制度的蔑视,这就是著名的政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平均派领袖约翰·利尔本1645年提出:出版自由是英国人民的天生权利。 (2)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内容 ①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 ②谴责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他的论点的基础的假定是,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必须让人们不受限制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他认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能够战胜谬误而存在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概念。 ③政府不应该参加战斗,也不应该协助其中的一方。虽然虚假的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真实的意见终会通过吸引新力量来保护自己,并通过自我修正的过程战胜其他意见而保留

下来。 ④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谈到作为这种限制的基础的一般性原则。 2.简述约翰·洛克其人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思考。 答: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人。受家庭熏陶及学校教育的影响,洛克形成了同情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倾向。他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辉格党的领袖艾希利的秘书、顾问和私人代表,深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 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有: (1)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础,但离开思想、意愿、意志,就无所谓自由。只有人能凭头脑中的思想自由地说话或保持沉默,才算获得了言论或保持安宁的自由。 (2)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在不同的见解中保持和平、履行人类的职责和培养友谊,对所有人有益。 3.丹尼尔·笛福在英国新闻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答: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1)创办杂志《评论》 1703年,他因发表反对托利党迫害非国教徒的文章被逮捕,后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精)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而言,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最辉煌的世纪。人类在20世纪所展示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强、手段之高,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获得的发展之快、进步之大、成绩之巨,不但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及,而且是以往任何世纪加起来的总和亦所不及。 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恶的一面,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演。 在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仅超过以往科技发现和发明的总和,而且科技的进展无论就其范围、速度和应用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习惯,甚至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整个面貌。从掌握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原子弹,到能够克隆人的生物技术,这一切表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这个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肯定也给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史实归类: 一、西学东渐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中国,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传教士又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19世纪40—60年代,学西方工艺技术;70年代学西方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理论);90年代学西方社会科学(注重西学体系,对西方文化有完整的认识)和政治制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西方思想文化(心理) 1844年《望厦条约》,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医院,建教堂;《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激起中国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两次中国化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为基本内容,企图培养顺民;日语被定为必修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二、新闻传媒 商周的邮驿传递制度 烽火传递边塞军情 林则徐在广东设驿馆,使广东一时“海外图说毕集”,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有介绍西方世界知识的书籍《康輶纪行》《瀛环志略》 《资政新篇》中的各省设新闻官,办保险事业,办新式学校,设投票箱公众选官,办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新闻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四、最早的新闻事业—报业产生的三个阶段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机构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性活动。”——郑保卫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事业要经常性的进行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事业面对的受众人数众多,构成复杂。 ?新闻事业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⑴语言媒介(口头新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 典型事例:“马拉松的故事” ⑵信号媒介——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消息。 典型事例:“烽火戏诸侯”;鼓锣示警。 ⑶文字媒介 手写的书信、军报、官文书、唐朝的进奏院状、露布、牌报等。 ⑷印刷媒介 邸报、小报、《京报》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专门机构。 ?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新闻活动规模小,传播速度慢。 ?新闻传播基本上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定向传播,不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收集和传递新闻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新闻传播活动,没有产生真正的新闻事业。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95.11维新派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社团“强学会”12.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文》 1896.8.9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8.12保皇派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其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1900.1.5革命派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1902.2.8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 1903.4革命家邹容写了一个小册子《革命军》《苏报》连续发表,震怒清廷,著名的《苏报》案发生P21 1905.8.20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11.26《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后《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P16 1907.4.2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报纸同时,于右任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办了《民呼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 1911.1.3詹大悲创办《大江报》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创办了影响较大的报刊《大汉报》《中国民国公报》 1912史量才接办《申报》在各方面进行改革P73 1913葵丑报灾P34

外国新闻史 英国部分重点

一、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报纸发展 背景:1、空前强大、专制的王权存在;2、君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3、超经济的社会强力控制行为 (一)、印刷术的传入——威廉·卡克斯顿 1)1476年在伦敦开办英国第一家印刷所,“英国印刷术的先驱”; 2)1480年发行传单宗教书作广告,被称为是“英国广告的创始人”; 3)1481年出版第一本图解的英文百科全书《世界镜鉴》,从法文和拉丁文翻译而来。 (二)、印刷新闻书的诞生 1)“英国第一位报人”巴特:1605年,开始出版不定期的新闻书;1624年创办《每周新闻续编》,连续出版23期以上,标志着英国报业的又一进步;1641年参加第一家报道国会新闻的《国会新闻》的编辑工作。 2)1621年,出版商尼古拉斯·波恩和马斯·埃克斯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英语news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开来。 (三)、封建王朝的出版管制 1)亨利八世是第一个下令管制出版业的英国国王。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须经事先许可方能出版。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1557年,玛丽女王成立。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能从事印刷出版。 3)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颁布“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0年,在54年间成为英国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纸发展 (一)、革命爆发初期(1640—1649) 1)1641年,“星法院”条令正式被取消,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 2)1643年,恢复特许制度,并规定国会有管理出版的最高权力。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管制措施主要有:1、恢复特许制度;2、成立出版监察委员会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3、所有印刷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 3)这一时期出现的另类对立报刊:(新时代与皇室之间的斗争在新闻战线上的反映) ?国会派报刊(多数):1641年《国会纪闻》汤姆斯,第一家专门报道国会新闻的周刊。主 办人塞缪尔·派克被称为“英国第一大记者”。 ?保皇派报刊:《信使报》。 (二)、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49-1658) 报业的发展低潮。克伦威尔为巩固统治,采取严厉的手段管制出版,采取军事独裁。只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日译报》等。 1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造的新闻之最有: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1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自第2卷起因其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有重名之嫌而改名为《新青年》,之后闻名于世。 二、填空题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英国新闻传播史

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英国报刊的发展 .早期报纸萌芽 中世纪开始有手抄新闻出现,并出现本册式的新闻书,是雏形现代新闻媒介,从荷兰传入。年英国出现印刷机,年起历任国王实行出版管制,包括:皇家特许制;皇家出版法庭。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报刊:出版商伯特,作为特许的皇家出版公司成员,出版英最早印刷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荷兰新闻书的贩卖人。 《每周新闻》:年创于伦敦,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出版商鲍尔尼与阿切尔经由国王特许出版,全称为《来自意大利、德国、匈牙利的每周新闻》,“”作为新闻第一次被用于刊名,每期二十页,外观似荷兰新闻书,内容按政府规定,只报导国外新闻,无国内政治新闻。 .英国大革命——光荣革命时期 政治动荡,新闻政策变化快,皇家特许制和星法院被取消,出版得到自由,出现专门报导国会消息的刊物,出现较多报刊。但由于革命反复,新闻传播业也受到影响,出版自由理论无法得到彻底执行;党报时期体现不明显。 《国会活动纪要》:年托马斯创,首家报导国内政治新闻的报刊; 《国会辩论每日纪要》,记载每日国会主要辩论事项的周或旬刊,至年持续出版。 《牛津公报》:创办于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是在“特许制法令”下出版的官报,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单页两面印刷,全是新闻,没有评论,主要内容是官方发布的信息,出至期时迁回伦敦,易名为《伦敦公报》,至今出版,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公共广告者》:奈德海姆创,支持克伦威尔的报人,年办《公共广告者》,英第一家全广告报刊,广告报的始祖。 政党报刊:国会派——《英国信使》: 保皇派——《宫廷信使》《公民信使》 克伦威尔——《政治信使报》《公众情报者》,奈德海姆主编。 .资产阶级革命后至世纪初的报业发展 新闻政策,知识税的建立与废除;废除禁止报导评论政治新闻;使用煽动与诽谤罪压制新闻媒介的传统被削弱。工业革命推动报业产业化,传播业“稳步、全面发展”。 十八世纪上半叶 政党报刊时 )津贴报刊:托—《评论》;辉—英首家日报《每日新闻》,后合并于《每日公报》 .大众报刊阶段 )初期(——世纪末)便士报是英国报刊大众化的起点,模仿美国风格,初期成功的典范是《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英国廉价报纸的先驱,斯雷创于年,不久转给债权人利维,成为便士报。报纸注重采写第一手新闻,刊登特约作者的文章,以大众化的形式推出新闻和评论。其子劳森是该报的主要缔造者,接手报务后,采用美国式的编辑方式,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扩大报导面,聘请高水平的记者作家参加报纸工作,根据读者特点采写新闻;此外积级投身于社会改革和爱国运动,奉告自由主义而不激进,宣称促进社会和大英帝国的进步,使《每日电讯报》发行量达到万份,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形成英国特色的大众报刊阶段(末——初)英国传统风格、美国大众风格与现实英国大众兴趣相结合,代表:《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每日镜报》 )当代英国新型大众化报刊阶段(世纪年代后)大众报纸富于视觉冲击,内容煸情,代表:<世界新闻报>:创于年,集中报导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和黄色新闻,图文并茂冲击视觉,发展迅速,发行量达万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