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一、什么是隐喻从古希腊起2000多年来隐喻都以修辞〔rhetoric〕来进展学习,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称作tropes〔转义〕。

隐喻的特点用图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

在这个例句当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实际上长得像狮子,而是基于狮子英勇无畏的文化知识,把阿基里斯形容为狮子意在突出其英勇和勇猛的特质。

这种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隐喻。

二、字面性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字面性的另一种定义是非隐喻性。

这种观点需要我们一直保持不借助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真实”含义,即不包括按照一种想法来表达另一种。

比方句子Achilles is brave,这个句子具有字面意义,句子Achilles is a lion那么没有,因为它使用了隐喻:阿基里斯根据狮子被理解,表现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为拥有狮子一般无所畏惧的典型特质。

这种解释来自我们对狮子的通俗知识,即把狮子当做是英勇的代表和象征。

然而,很难找到一个非隐喻性的方式来考虑或表述某种概念。

例如,试着不通过借助有关空间〔SPACE〕或运动〔MOTION〕的表达来议论时间〔TIME〕。

如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依赖于有关运动或空间的语言,以此来传达表示时间观念的`圣诞节就快降临了。

这些表达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普通日常的交谈方式。

事实上,假如不依赖隐喻性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描绘时间概念的方法。

正如以上这些例句所表现出的,字面意义的非隐喻性定义,即需要我们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似乎与事实不符。

三、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的根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隐喻不单单是传统隐喻观点那样的语言的文体特点,而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性的隐喻。

比方,我们按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对数量〔QUANTITY〕进展认知和表达,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个好的分数。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的运用
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认知理论是一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理解和表达概念时,会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的实物或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隐喻的认知模式。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隐喻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隐喻认知理论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词汇。

例如,当学生学习“ambition”这个词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比喻
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比如说,“ambition就像一艘船,它
可以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
这个词的意思,并且更容易记住它。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隐喻认知理论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例如,当学生学习“diligent”这个词时,教师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词,比如说,“diligent就像一只小老鼠,它总是努
力地在洞里挖洞。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词,
并且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隐喻认知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例如,当学生学习“patience”这个词时,教师可以用
一个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词,比如说,“patience就像一只熊,它可以耐心地等待它想要的东西。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这个词,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隐喻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利用隐喻认知理论,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词汇。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融合着历史曲折及宗教习俗,从早期更贴近自然生活的简单素食,一路发展成汇集多种元素,以不同颜色、特色美味呈现出来的视觉盛宴。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追溯着饮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究着古老的人类裁判观念。

从文学角度来分析,隐喻认知理论让许多历史古代文学慷慨激昂的情感得以广
泛体现,在此背景下,美食的将其化作一番隐喻,外加一层趣味。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隐喻,充满着文学情思,充满着诗情画意,运用饮食意象绘就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联系到古代文人士大多以鹅肉为筵席上的必备美食,其寓意便可以深刻的理解:人生如鹅的鸣唱,乐天精神遥望万里。

古老的文化之美,更可得益于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饕餮的宴席,丰盛
美馔,背后蕴藏着历春夏秋冬绽放智慧色彩的启迪。

因此,美食文化中的隐喻境界可以理解为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缩影,表现出人们希望不断进步、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的一种大胆由衷的期望。

总之,美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将历史活跃转化为食物的文学形式,勾勒出
内心的境界,构筑起一个可以容纳多样文化元素的宽广空间。

通过这种隐喻认知,常常能突出文化的力量,开启一场对历史文化新的理解,并孕育出更深的文化境界。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漫谈隐喻认知理论

漫谈隐喻认知理论

漫谈隐喻认知理论1 隐喻认知理论起源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理论:替代理论、创新理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认知说、语义说、语用说。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认知说,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就此分开,传统隐喻理论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主要描写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词义、句义,是妆饰文字和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

而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隐喻的实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都可用隐喻现象来解释。

2 概念隐喻的发展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

将始源域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c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隐喻认知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用模型来阐述每一个阶段,可表述为下列三种不同的隐喻:(1)隐喻是数学映射(mathematic almapping);(2)隐喻是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3)隐喻是神经连接着其上的许多分管很多信息的神经元就很可能被连带出来,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连通,从而生成不同的新信息。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互不相干,并缺乏经验基础,因此,很难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

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

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互不相干,缺乏体验基础,一般不会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

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

例如,“He is a fox.” “人和狐狸这两个语义域原本并不相干,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将这两者并置,建立了两者的共性,即狡猾,奸诈,从而体现出“始于矛盾,却结于同一”的事实,自然过渡出了隐喻的含义。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种研究语言如何表达概念的独特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以认知的形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

因此,语言的本质被认为是以认知的形式进行交流,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隐喻是一种表达概念的方法,它通过在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联系来表达某种思想,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我们内心里存储的信息获得。

隐喻理论认为,在语言中使用隐喻是对概念的基本理解。

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理解。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使用“he is a lion”来描述一个人,那么此人应该是勇敢,坚强,并有强大的能量。

因此,隐喻是一种通过分析已有信息,以语言表达新的概念的方法。

隐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意思。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中存在的多种隐喻来理解某些被使用者提出的概念。

隐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语言来表达一种概念,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复杂的概念。

隐喻理论也有一定的边界,比如有语言上的差异,隐喻对使用者也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使用者要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素养,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某一概念。

此外,使用者还应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接受不同文化的不同观点和解释,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概念,以及真正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所要传达的概念。

因此,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意义的方法。

它不仅能够提高使用者之间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达概念。

隐喻理论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思想。

隐喻理论的研究将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而使语言更加有力。

《黄帝内经》翻译中认知隐喻理论的运用

《黄帝内经》翻译中认知隐喻理论的运用

《黄帝内经》翻译中认知隐喻理论的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的物理经验中来理解和表达认知,即将一个领域(称为源领域)的概念与另一个领域(称为目标领域)的概念进行类比。

在翻译《黄帝内经》时,可以通过认知隐喻理论将中医中的一些概念映射到与之类似的现象或概念上,使译文更加易于理解。

举个例子,中医中常用到“寒热”、“湿燥”等概念来描述人体的状态。

在翻译时,可以使用认知隐喻理论将这些抽象概念映射到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上,如天气。

比如,可以将“寒热”类比成天气的“寒冷”和“炎热”,将“湿燥”类比成天气的“湿润”和“干燥”。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借助对天气的理解来理解和记忆中医的相关概念。

此外,认知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翻译中医中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比如,中医常用到“阴阳平衡”、“气机顺畅”等概念来描述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翻译时,可以使用认知隐喻理论将这些抽象概念映射到日常生活中的平衡和流畅的经验上。

比如,将“阴阳平衡”类比成物体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将“气机顺畅”类比成交通流畅的状态。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通过对平衡和流畅的认知来理解和应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总之,认知隐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翻译《黄帝内经》时更加准确地传达其中的含义,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应用其中的中医知识。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大学新生爱情概念建构的认知隐喻解析

大学新生爱情概念建构的认知隐喻解析

大学新生爱情概念建构的认知隐喻解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3. 研究方法与步骤 (5)二、文献综述 (5)1. 情爱研究的理论基础 (7)2. 大学生爱情概念的研究现状 (8)3.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9)三、理论框架 (9)1. 认知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10)2. 认知隐喻与情感概念建构的关系 (11)3. 大学生爱情概念建构的认知模型构建 (12)四、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5)3. 观察法 (16)4. 实验法 (17)五、实证分析 (18)1. 数据收集与处理 (20)2. 数据分析与解释 (21)3. 认知隐喻在爱情概念建构中的应用实例 (22)六、讨论 (23)1. 认知隐喻对爱情概念建构的影响 (25)2. 不同个体在爱情概念建构中的认知差异 (25)3. 认知隐喻在爱情教育中的潜在价值 (27)七、结论与展望 (28)1. 研究结论总结 (29)2. 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启示 (30)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并在这段时期遇到了他们的爱情。

大学新生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主体,其爱情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恋爱关系和婚姻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认知隐喻的解析方法,深入探讨大学新生在爱情概念建构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情感现象。

在大学新生的爱情概念建构中,认知隐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爱情概念的隐喻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他们如何将抽象的爱情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爱情观和恋爱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大学新生爱情概念建构的认知隐喻解析:首先,探讨认知隐喻在爱情概念建构中的作用;其次,分析大学生在爱情概念建构过程中常用的隐喻类型;再次,以具体案例为例,阐述认知隐喻在理解大学生爱情观念中的应用;总结认知隐喻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 更注重对语言的认识 和 。 的地位类似于 中国人眼中的“ 。 虎”
理解 , 以已有的知识 为出发点 , 加强对本族语 的利用 。 l 因此 , 在英语 教学中 , 们要善于 分清这些表 达 我 也就是说, 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 l 法里所含有的语用意义, 从而才能正确地理解不同的 人的大脑 中, 是共享一套系统 , 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 ,1 文化色彩所蕴含的不同意义 。隐喻产生于体验 , 是文
的启发 , 在教学上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

I 1 . 隐喻与 文化教 学。 英语 教学应重视交 际能力的 l 培养 , 已是广大教 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共识。文化教 这 - 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如果教学中不重 l 视文化内容, 学生就不能掌握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密切 f 相关的价值观 、 交际规则等 , 从而造成交际障碍。

创造性和活力 , 而后者则认为这是语 言中最活跃 的部 l 狐狸 比喻狡猾等等。 还有不少成语和习语中的隐喻用 分, 因为它 已变成人们 日常思维的一部分 。 I , 法 英语和汉语简直 是不谋而合 , “ 如 火上加 油” ad (d
认知语言学认 为 , 隐喻 , 是用源域 的一个 l e t t a e)“ 天 霹 雳 ” a bl fm t 所谓 就 l o h fm s, 晴 f el u ( o r h t o e 概念去表述 目标域 中的一个概念 。Lkf认为 , ao 隐喻 ll )“ 中楼 阁”cse i t i 。 u , be 空 (a l h a ) ts n e r
《 学 与管理 》 教
2 1 年 6月 2 01 0日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的认知过程
要点一
总结词
隐喻的认知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及理解隐 喻意义的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隐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 的映射以及理解隐喻意义的过程。源域是指用于比喻的事 物或概念,目标域则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在理解隐喻 时,人们会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比较两者 的相似性来理解隐喻的意义。此外,人们还需要考虑语境 、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目录
•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 隐喻的构成要素 • 隐喻的理解与运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应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隐喻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意 义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详细描述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 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 ,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明喻、暗喻、借喻等。明 喻是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如“他像一只 狮子一样勇猛”;暗喻则是暗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如“他是一头狮子”;借喻则是通过借用另一个事物 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事物,如“铁拳”用来形容强硬的态 度。
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总结词
隐喻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隐喻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 异。在一种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无 法理解或使用。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了解不 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以避免误解和 冲突。此外,语言中的隐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价值 观,通过研究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 点。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在语言学领域,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术语叫做“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分步骤探讨认知隐喻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隐喻”和“认知”这两个基本概念。

隐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表示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是指人类接受、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能力。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认知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经验中,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看作一种货币,意味着时间可以用来交换价值。

类似的,还有“爱就是一场战争”、“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情感就像是一条河流”等等。

第三步,我们需要探讨认知隐喻理论的实际应用。

这一理论在各种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教育、广告、政治和文学等。

在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更加易于理解。

在广告中,通过隐喻的比喻,可以让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在政治演讲中,候选人会使用隐喻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中,通过隐喻的运用,写作者可以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认知隐喻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展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理解和应用认知隐喻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本质,为教育、广告、政治和文学等各种领域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是一种有关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的独特观念。

它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理查德·弗拉得和弗兰克·拉金伯格首次提出,他们发现,当我们对抽象、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表达时,有时会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为例。

比如,一种关系可以被描述成一条桥,一个旅行可以被描述成一场旅程,一个选择可以被描述成一条路的分叉点。

这些隐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社会性话语中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技巧。

认知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遭遇抽象和抽象概念时,会把它们抽象地表达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形式。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新的概念知识。

在不熟悉的概念上,利用直观易表达的形象和类比,让读者可以快速的进行学习和接受。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会把某一特定概念类比比作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某一事物,以描绘出抽象概念的概念或形象,如“沉重”可以与“铁门”等比较,“渐变”可以与“太阳落山”对比,等等。

总而言之,认知隐喻理论是人类认知及其表达概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达技术,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得到更快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传达思想的更大的深度和渊博性。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

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

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它与我们的日常交流密不可分。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影响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

因此,研究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隐喻认知的基本理论隐喻认知是指对隐喻的解读过程,在英美语言学研究中被称为隐喻视角(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早期的隐喻理论,主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抽象转移概念。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从一个领域(即类比比喻的“源领域”)中借用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概念。

例如,“他是一个太阳”,将太阳作为源领域,以表现目标领域(即“他”)的热情活力等特征。

但是,这种解释方式无法解释某些抽象语言的隐喻,例如“理论是一张网”,“时间是一条河流”等。

因此,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

他们认为,人类认知基础是通过感官和身体经验形成的,通常使用的抽象概念和词汇是基于我们与环境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

隐喻并不是语言中的附加元素,而是概念之间的映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领域中的概念,通过与其他领域进行类比、映射、转化,来理解另外一个领域中不同的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座山峰”,我们通过借用山峰的特征,来理解爱情中的难以攀登、艰难曲折等特征。

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隐喻,这些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认知过程。

例如,基本隐喻是一种基于身体、空间与时间领域的映射,例如“上下”,“左右”,“进入”等,它们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为常见的隐喻类型。

同时,引申隐喻是在基本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映射,例如“情感是热度”、“时间是空间”等。

而合成隐喻则是在多个隐喻映射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例如“人生是一场旅程”,由“人生是时间”和“时间是旅程”两个隐喻组成。

二、隐喻认知与文化差异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往往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生活的环境、感受到的体验、接受的教育等方面也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间隐喻的映射方式也不同。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索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索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索
隐喻理论是涉及比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外语教学中也能很好地体现隐喻理论。


知隐喻理论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对语
言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首先,认知隐喻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帮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
的年龄、既有知识、学习背景等等,引导学生利用这种理论来理解和体会语言学习的本质。

这可以帮助学生以更新颖的眼光来理解和体验外语的内容,进而有效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
外语的兴趣。

此外,认知隐喻理论还可以帮助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和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多
种形式的语言学习内容编织到隐喻比喻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
认知隐喻理论开发出寓教于乐的课程,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能让学
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将具体内容与语言学习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入。

总之,认知隐喻理论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建立起一个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具丰富性的学习内容,以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
兴趣和动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探索外语的过程中真正享受视觉和感性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本体特征的影响,映射有一定的限制性。
如:独生子是小皇帝。
五、新奇性与生成性
隐喻分为死隐喻和新奇隐喻,一个好的隐喻往往多具有新奇 感,从而使语句表达生动。
如: The wind is a cat. (无声无息、悄然无声、静悄悄、风声和猫叫声相似。) Smile is a knife.
(好坏角度,笑里藏刀、既能伤人又能保护人、很坏、都 可伤人、危险等都能打破一些东西。)(袁,郭,2014)
➢ 跨学科性 与哲学界、语言学界、认知科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 等 的密切联系 传统哲学:否定概念的隐喻, 认为概念只能通过系统意义来 确定,或是通过抽象符号与独立于心智的世界之间纯粹的、 客观的关系来确定。
But,康德在1790年就从认知角度对概念隐喻作出了论述,指 出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用类推(相当于隐喻)间接获得的概 念化表达方法。(毕达哥拉斯、笛卡尔、黑格尔、Derrida等)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distance covered

the progress mad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decisions about which way to go →第十三章Fra bibliotek隐喻认知理论(下)
Outline
➢ 隐喻的特点 ➢ 隐喻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
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A
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B
如:中国古人对“愁”的描写,常用具体的东西作喻。 (P452-P453)
一、跨学科性与普遍性
(1)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2)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自然科学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如:抽象的“电” 用“水”→“电压、电流、电阻”等 爱因斯坦 时间相对论“坐在火炉上两分钟就像是两小时,坐
在漂亮姑娘旁边就像是两分钟。”
在教育学界,很多概念都是以“隐喻”的形式呈现的。
L&J接受了这些观点,强调指出人类大部分推理都是隐喻性 的,哲学运用相对少量的隐喻形成了统一的核心理论。
加以夸张,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不同的。 如:金花茶被称为“植物大熊猫”
列宁:“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 ➢ 统一性
认知主体将本体喻体并置,出现了矛盾意义的碰撞,在化 解矛盾的过程中寻求统一,认识到本体喻体之间在某一点 上的相似关系(喻底),再结合其他因素就可获得语句的 隐喻义,因此一条隐喻往往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 普遍性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行为之中,是人类语言无所不 在的原理。如:
Love is a journey.
Source: journey
Target: love
the travelers

the lovers
the vehicle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the journey
Love is happiness.
Love is sadness.
Love is sad happiness. Love is happy sadness.
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能看到隐喻的新奇之处。
隐喻句子多为肯定句,将既矛盾有统一的本体喻体并置, 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其改成否定句, 其隐喻意义依旧并存(不可撤销性),一样具有隐喻性。
His son is lying on the face of the mat. (on)
很多情况下,很多隐喻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因 此它们也具有无意识性,所以我们经常能自动地或无意识 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
能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具有意识性的。如:《苍蝇赞》
三、矛盾性与统一性
➢ 矛盾性 本体与喻体在本质上常常是不同的,但亦有所相似,将其
如: 传统道德并非万金油 (《扬子晚报》2001年11月7日)
你真不是个东西。
你这个东西。
四、系统性与限制性
➢ 系统性 喻体在向本体映射的过程中,可将其中的一个或数个特
征转移到本体之上。在很多情况下是数个特征成系统地向 本体映射。 如: Argument is war.
将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概念都映射到了“争辩”这 一“舌战”之中。
奥特尼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
二、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L&J在《体验哲学》中指出:当今认知科学中的三个基本观 点,这也构成了体验哲学的基础: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 意识性、概念的隐喻性。
同样他们也认为隐喻具有体验性和无意识性。独立于经验 基础,隐喻就不能被理解,甚至也无法被恰当阐述。
➢ 体验性
隐喻的基本作用:从喻体始源域将某一或部分特征映合到 本体目的域中,这种从喻体向本体的映合也常是以身体经验 为动因的。
例如:出生 爬 目标
“始源—路径—目的地”
➢ 无意识性
Lakoff 提到墨西哥西部的印第安部落隐喻性地用身体部 位来表示空间概念的许多例子。
例如:
The stone is in the table’s belly.
(under)
He is on the head of the hill.
(top)
(5) I ha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6)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 限制性
通过认知和推理,始源域中的一个或部分特征通过映射 被作用到了目标域上,使得目标域获得始源域的某些相关 特征。
choices about what to do
the destination of the journey →
the goals of the relationship
Richards 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 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L&J 所作的调查得出的比例更高: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 式是源于隐喻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