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氨氯地平的问世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氨氯地平的问世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氨氯地平的问世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氨氯地平的问世过程。上世纪80年代,辉瑞公司研发中心以硝苯地平为模板及对照药物,参考了所有其它各种CCB类药物(尼卡地平,非洛地平,地尔硫卓等)的化学,生理学优点特性, 进行了分子构造的改良与测试。氨氯地平以近100%的生物利用度, 30小时的半衰期, 良好的亲脂、亲水性能, 高达25L/Kg的表观分布容积全面胜出。

经过改良后,我们发现氨氯地平分子结构比较独特。原因在于:与第一代二氢吡啶类CCB 硝苯地平相比,在分子结构上有两点显著差别,即氯离子取代了硝基,并且在二氢吡啶环的侧链上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氨基侧链。

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分子侧链带正电荷,因此可在带负电荷的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缓慢移行,并缓慢地与钙通道受体结合与解离。这种分子结构的优化,使得氨氯地平能够持久地发挥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钙通道的作用

在日内瓦汽车展上,一辆世界上行驶速度最快、最昂贵的汽车面世。这辆布加迪·威龙(BugattiVeyron)超级跑车的功率达1001马力,是世界上马力最高的汽车,它的16缸引擎位于车中部,紧K驾驶室,它的排量也达8.0升。这辆超级跑车的时速可以达252英里(405公里/时),这个速度比麦拉伦F1赛车(McLarenF1,原先世界上最快的汽车)的速度还要快10英里/时。它的价格也是世界之最,贵达70万英镑(在中国预计价格不低于2000万人民币),堪称车中之王。

ESC2007、JNC7和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均指出,降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这也要求我们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给患者带来的事件获益。

我们将所有研究按患者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研究。前者包括ALLHAT,VALUE,ASCOT,ACCOMPLISH等;后者包括ALLHAT冠心病亚组,PREVENT,CAMELOT,IDNT等研究。

●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

最丰富的CCB

●那么为什么氨氯地平在循证医学中一直无法被超越呢?为什么在权威指南中

它是最具有影响力的CCB呢?

●这份声明发表于著名期刊Circulation。声明就降压药物的类效应问题进行了清晰的

阐述。声明指出“ACEI/ARB/利尿剂存在类效应,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副反应存在一致性;同样明确的是,β阻滞剂和CCB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不同药物差异很大”。也就是说,这篇权威的申明第一次明确指出CCB之间是不存在类效应的。

●这是对27项临床研究的回归分析,显示了血压改变与冠心病事件相对风险的关系。

降压未带来相应获益区表示,与对照药相比,CCB组血压降低幅度更大,但冠心病事件风险未降低。

●INSIGHT、ACTION研究中硝苯地平控释片不符合降压带来冠心病事件风险下降的

获益规律。

●蓝色方块为络活喜研究,均符合降压带来冠心病事件风险下降的获益规律。

LA MER(中文名海蓝之谜),是美国雅诗兰黛集团旗下顶级化妆品品牌,其核心产品是海蓝之谜面霜化妆品和海蓝之谜眼霜化妆品。谜一般的美丽神话直到现在,人们仍无法用逻辑科学来合理解释LAMER面霜的神奇效果。但每张用过面霜的脸庞成了它最好的宣传者。使用后,肌肤马上能明显变得柔嫩紧实,细纹减少。较深的皱纹与粗大毛孔也能轻易得到改善,甚至最干燥及过敏性肌肤也能回复到健康的自然状态。1965年至今,这“一瓶小小的奇迹”所创造的护肤神话,因许多显赫人物的忠实追随而更增添了传奇色彩: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瑞纳、朱丽娅-罗伯茨、小甜甜布兰妮、布莱德-彼特、珍妮佛-洛佩兹……为它倾倒的钻石级拥护者不在少数。LAMER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面霜——500毫升装的LAMER海蓝之谜面霜,价值人民币14000元。这种特别容量的面霜不定期在各个市场限量发售。2004

年,才进入中国市场两个月的LAMER首次限量发售60瓶500毫升装面霜,没想到在2天内就被订购一空。人们如此狂热的追随,正因LAMER奇迹般的修护能量实在无法言喻,惟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看到美丽神话如何在现实世界上演。最贵的产品是一组三支以首饰盒盛载的稀有海藻精华the essence,仅21天份量,售价两万多人民币!全球均凭私人邀请函发售,不但限量,且仅限La Mer最尊贵的超级VIP客户。

ALLHAT 研究是全世界最大的高血压研究,VALUE是CCB和ARB头对头的比较研究,ASCOT研究是欧洲最大的高血压研究,这三个研究均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做为研究用药。通过这三个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均能取得很好的降压效果,降压幅度都很大!ALLHAT研究基线血压是146.2/83.9mmHg, 苯磺酸氨氯地平组SBP和DBP分别降低了11.5/9.3mmHg;VALEU研究中基线血压是154.8/87.6mmHg, 苯磺酸氨氯地平组SBP 和DBP分别降低了17.3/9.9mmHg;ASCOT-BPLA研究中基线血压是164.1/94.8mmHg,苯磺酸氨氯地平组降低SBP和DBP分别降低了17.3/9.9mmHg。同时由于三个研究观察时间均长达4-6年,因此也充分反应苯磺酸氨氯地平可以长期持久控制血压。此外这三个研究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效果优于ACEI,ARB及B阻滞剂,并且能够长期持久控制血压,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同其他长效CCB相比,如非洛地平缓释片,研究表明,只有苯磺酸氨氯地平?同时显著降低清晨收缩压、舒张压上升速度。

清晨血压升高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清晨也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苯磺酸氨氯地平?通过控制清晨血压,可以更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说明书 【不良反应】 本品的安全性在美国等国外的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涉及患者超过11000名。总体而言,患者对于使用本品每日剂量达10mg范围内均有较好的耐受性。本品治疗过程中报道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到中度。在本品10mg(N=1730)直接与安慰剂(N=1250)对照临床研究中,氨氯地平组由于不良反应停药的仅有1.5%,对比安慰剂组(约1%)没有显著性的差别。昀常见的副作用为头疼和水肿。与剂量相关的副作用发生率(%)如下 其他不良反应与剂量的相关性不确定,但是在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发生率超过1%的包括: 安慰剂对照研究 一些显示与药物和剂量相关,且在女性中发生率比男性高的不良反应显示如下:

在临床对照研究,开放研究或上市后应用中,患者下列事件的发生率<1%但是>0.1%,其相关性尚不确定,在此列出以提醒医生关注: 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房颤〕,心动过缓,胸痛,低血压,外周局部缺血,晕厥,心动过速,体位性头晕,体位性低血压,血管炎。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感觉迟钝,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异常,震颤,眩晕。 肠胃系统:食欲减退、便秘、消化不良**,吞咽困难,腹泻,肠胃胀气,胰腺炎、呕吐,牙龈增生。 全身:过敏性反应,乏力**,背痛。热潮红。全身不适,疼痛,僵直,体重增加,体重下降。肌骨骼系统:关节痛,关节病,肌肉痛性痉挛**,肌痛。 精神病学:性功能障碍〔男性**和女性〕,失眠,神经质,抑郁,梦境异常,焦虑,人格障碍。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鼻衄。 **在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这些事件的发生率小于1%,但是在所有多剂量的研究中,这些副反应的发生率在1%至2%。 感觉异常:视觉异常,结膜炎,复视,眼痛,耳鸣。 泌尿系统:尿频,排尿障碍,夜尿 自主神经系统:口干,多汗。 营养代谢:高血搪,口渴。 造血系统:白细胞减少,紫癜,血小板减少。 下列事件发生率<1%:心衰,心律不齐,早搏,皮肤变色,尊麻疹,皮肤千澡,脱发,皮炎,肌无力,颤搐,共济失调,肌张力过强,偏头痛,皮肤发凉,i感淡漠,兴奋,健忘,胃炎,食欲增加,稀便,咳嗽,鼻炎,排尿困难,多尿,嗅觉障碍,味觉障碍,视觉调解异常以及眼干。 其他偶发的不良反应很难与合用药物的作用或伴随疾病相区分,如心肌便死或心绞痛。 常规试验室检测数据在氨氯地平治疗中并没有临床显著性的变化。血钾,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尿素氮或肌酐均没有临床相关变化。 在CAMELOT及PREVENT研究中(见【临床试验】),其不良反应与前面报告的相似(见上)。外周性水肿是的常见的不良事件。以下上市后应用中发生的事件罕有报道,与药物的

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

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肾病患者86 例,将患者分为: 治疗组( Ⅰ组) 43 例, 对照组( Ⅱ组) 43 例。治疗组同时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日一次口服,贝那普利80mg日一次口服; 对照组给予降血压、保护心脏等一般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血压、尿微量白蛋白(UAE)、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血肌酐( SCr) 、血尿素氮( BUN)等指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尿UAE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尿UAE显著降低( P< 0.01)。治疗组及对照组的血压、BUN、SCr 、TC、TG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与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在良好的控制血压同时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肾病早期的尿蛋白,达到保护肾脏的目的。 【Abstract】Objective Our goal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commonly used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amlodipine, and 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Benazepril on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 We selected 86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for microalbuminuria. These 86 patients with microalbuminu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 amlodipine and benazepril,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 the general treatment including control blood pressure and protecting the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疗效观察

? 临床研究 ? 185 虑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要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参考文献 [1] 杨敏,房殿春,李兆申,等.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脏 感觉过敏与P 物质表达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7):? 603-606. [2] 雷俊梅,吴卫兰.应用匹维溴铵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21-22. [3] 张志明,吴志金,黄启聪.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 病108例[J].中国药业,2012,21(5):81-82.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出血等导致血栓不完全阻塞冠脉所致,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1] 。尼可地尔是钾离子通道阻断药。本文观察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血压均<180/110mmHg 。同时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对实验药物过敏或者有禁忌证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68.4±6.1)岁;对照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59岁,最大为78岁,平均年龄为(67.1±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片,每次75mg ,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次50mg ,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片每天20mg ,晚上服用。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每天2.5~10mg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 ,每天3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两组在治疗期间,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程度,记录缺血性ST 段心电图改变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情况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中缺血性ST 段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疗效标准分为三个级别,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不在发作或者发作次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疗效观察 杨晋孝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片,每次75mg ,每天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次50mg ,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片每天20mg ,晚上服用。对照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每天2.5~10mg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 ,每天3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6,P =0.000<0.01)。结论?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尼可地尔;比索洛尔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2-0185-02 数较治疗前减少80%以上,心电图缺血性ST 段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有显著改善,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80%,心电图缺血性ST 段减少0.1mV 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没有显著改变,心电图缺血性ST 也没有改善,为无效。统计分析时将显效及有效记为总有效,计算总有效率。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著(χ2=43.796, P =0.000<0.01)。 表1?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52871077.8观察组45376295.6合计 90 65 13 12 86.7 注:χ2=43.796,P =0.000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很容易发展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不稳定型心绞痛常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表现,一年内AMI 发生率可达12%~13%,病死率达3%~18%。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同时还应用他汀类等[2]。 尼可地尔是属于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其化学结构属于硝酸盐类,其临床作用于硝酸酯类药物相似,但有不同于硝酸酯类。尼可地尔能够使钾离子从细胞内的流出量增多,引起细胞膜超极化,使动作电位时间缩短,从而有利于抑制钙离子流入,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具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常规药物氨氯地平治疗。结果持续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单独服用氨氯地平相比,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标签:氨氯地平;贝那普利;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缺血性心脏病。此病病因尚不明确,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联合冠心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现有的单药治疗效果有限,所以不同类型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受到广泛重视[2]。本院特对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开展了专项研究工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高血压联合患者中选择60例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层为45~85岁,平均76岁,其中男37例,女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所有对象无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且分组后两组就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可予以客观统计学对比。 1.2方法治疗组采取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血压、血尿、血糖及心电图,记录之后评判比较临床疗效。 1.3评价标准显著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已至正常范围,无缺血现象。有效:舒张压下降0.05表示为无差异性。 2 结果 服用药物12个月后,分别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体比较见表1。 通过12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为83.33 %,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缺血性心脏病。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冠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英文说明书

HIGHLIGHTS OF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These highlights do not include all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use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safely and effectively. See full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for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Initial U.S. Approval: 1987 INDICATIONS AND USAGE 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are a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and may be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hypertensive and antiangin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 ) 1.1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 1.2 ?Chronic Stable Angina ?Vasospastic Angina (Prinzmetal's or Variant Angina)?Angiographically Documen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out heart failure or an ejection fraction < 40%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Adult recommended starting dose: 5 mg once daily with maximum dose 10 mg once daily. ( ) 2.1 ?Small, fragile, or elderly patients, or patients with hepatic insufficiency may be started on 2.5 mg once daily. ( ) 2.1 ?Pediatric starting dose: 2.5 mg to 5 mg once daily. ( ) 2.2 : Doses in excess of 5 mg daily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pediatric patients. ( ) Important Limitation2.2 DOSAGE FORMS AND STRENGTHS ? 2.5 mg, 5 mg, and 10 mg Tablets ( ) 3 CONTRAINDICATIONS ?Known sensitivity to amlodipine ( ) 4 WARNINGS AND PRECAUTIONS ?Symptomatic hypotension is possible,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ortic stenosi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gradual onset of action, acute hypotension is unlikely. ( ) 5.1 ?Worsening angina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develop after starting or increasing the dose of amlodipine,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 5.2 ?Titrate slowly when administering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to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c impairment. ( ) 5.4 ADVERSE REACTIONS Most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are headache and edema which occurred in a dose related manner. Other adverse experiences not dose related but reported with an incidence >1% are headache, fatigue, nausea, abdominal pain, and somnolence. ( ) 6 To report SUSPECTED ADVERSE REACTIONS, contact Qualitest Pharmaceuticals at 1-800-444-4011 or FDA at 1-800-FDA-1088 or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5239494.html,/medwatch. To report SUSPECTED ADVERSE REACTIONS, contact at or FDA at 1-800-FDA-1088 or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5239494.html,/medwatch USE IN SPECIFIC POPULATIONS ?Pregnancy: Use only if the potential benefit justifies the potential risk. ( ) 8.1 ?Nursing: Discontinue when administering amlodipine. ( ) 8.3?Pediatric: Effect on patients less than 6 years old is not known. ( ) 8.4?Geriatric: Start dosing at the low end of the dose range, due to the greater frequency of decreased hepatic, renal, or cardiac function and of concomitant disease or other drug therapy. ( ) 8.5 Revised: 05/2010 FULL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CONTENTS * 1 INDICATIONS AND USAGE 2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3 DOSAGE FORMS AND STRENGTHS 4 CONTRAINDICATIONS 5 WARNINGS AND PRECAUTIONS 6 ADVERSE REACTIONS 7 DRUG INTERACTIONS 7.10 Drug/Laboratory Test Interactions 8 USE IN SPECIFIC POPULATIONS 8.1 Pregnancy 8.3 Nursing Mothers 8.4 Pediatric Use 8.5 Geriatric Use 10 OVERDOSAGE 11 DESCRIPTION 12 CLINICAL PHARMACOLOGY 12.1 Mechanism of Action 12.2 Pharmacodynamics 12.3 Pharmacokinetics and Metabolism 12.4 Pediatric Patients 13 NONCLINICAL TOXICOLOGY 13.1 Carcinogenesis, Mutagenesis, Impairment of Fertility 14 CLINICAL STUDIES AMLODIPINE 5MG TABLET * Sections or subsections omitted from the full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are not listed

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与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的对比

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与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6-11-02T15:09:44.633Z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作者:库尔班江·吐尔逊1 买买提吐尔洪·吐尔逊2 [导读] 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新疆 83006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一科副主任医师新疆维吾尔 830001 摘要:目的对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实验组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对比2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仅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的总有效率(78.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相关治疗之后,其心脏彩超各项指标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心脏彩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缬沙坦;比索洛尔;螺内酯【中图分类号】R5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319-0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患者心室长期压力、原发性心肌病变,使得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正常的心排出量,由此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体征以及症状。慢性心力衰竭又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最终会演变为慢性心力衰竭[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心肌舒张功能以及收缩功能出现障碍,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对患者心功能以及心脏彩超情况的影响作分析,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且不存在精神异常以及智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 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在60.5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9±3.69)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21,年龄在61岁-8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92±3.73)岁。 对比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之间可进行良好的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仅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治疗。即缬沙坦起始治疗靶计量为每天80毫克,之后逐渐增加缬沙坦的治疗靶计量。比索洛尔起始治疗靶计量为1.25毫克/次,患者每天接受治疗1次,之后根据患者治疗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比索洛尔的治疗靶计量,直至每次治疗靶计量为10毫克。 实验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螺内酯治疗,螺内酯每天治疗靶计量为20毫克。 1.3 观察指标 对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相关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即显效:患者的心功能进步大于等于2级,且患者的不良体征和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之后,其心功能进步1级,患者的不良体征和对照组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心功能、不良体征和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同时对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脏彩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LVEF(左心射血分数)、SV(每搏量)、FS (左室短轴缩短率)等。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仅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00%。实验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同时研究组给予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对比分析兩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1%(58/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4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标签:高血压糖尿病;氨氯地平;贝那普利 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高血压[1]。该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该病发生后对于患者健康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观察可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老年人本身体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而笔者分析,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对患者血压进行控制,对肾功能损害进行逆转。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均不不甚理想,同时,当前临床上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预后较差[2-3]。相关研究指出,采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该病效果良好,因而笔者就此展开研究,本研究以122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排除依从性较差者。将12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1例患者,男32例,女29例;年龄33~65岁,平均(47.6±3.5)岁;病程2~15年,平均(7.2±1.3)年。对照组61例患者,男31例,女30例;年龄33~65岁,平均(47.5±3.4)岁;病程2~15年,平均(7.4±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胰岛素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物、

替米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舒张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舒张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初发或治疗效果不佳的32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年龄35~55岁,平均(43.3±6.5)岁,予替米沙坦片比索洛尔片治疗8周,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及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变化。结果:治疗前舒张压(106.9±4.7)mm Hg,治疗后舒张压(88.0±5.3)mm Hg,舒张压下降了(18.9±6.7)mm Hg,而收缩压只下降了(10.9±3.7)mm Hg。治疗前心率(89.6±3.7)次/min,治疗后心率(73.2±4.2)次/min,较治疗前下降了(16.6±5.7)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misartan combined with bisoprolol treatment in young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ethod:Selected 32 cases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in early or poor treatment for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aged from 35 to 55 years,mean ages were (43.3±6.5)years,were given telmisartan tablets and bisoprolol treatment for 8 weeks,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liver function,kidney function,blood sugar,blood fat and blood uric acid.Result: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106.9±4.7)mm Hg before treatment,it was (88.0±5.3)mm Hg after treatment;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ropped by(18.9±6.7)mm Hg,bu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ropped by only (10.9±3.7)mm Hg.Heart rate was (89.6±3.7)beats/min,yet it was (73.2±4.2)beats/min after treatment,which dropped by (16.6±5.7)beats/min compared with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blood pressure,liver function,kidney function,blood sugar,blood fat and blood uric acid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Conclusion:Telmisartan combined with bisoprolol treatment for young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is satisfactory results,and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Hypertension;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Telmisartan;Bisoprolol;Adverse reaction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者趋于年轻化,门诊就诊病例中3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逐年骤增,其中尤以单纯性舒张压增高者多见,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c hypertension,IDH)是一种在中青年人群中好发的高血压病亚型,以舒张压升高为其特点,文献[1]报道其发病率达26.2%,男性多于女性[2],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甚明确,可能与肥胖、烟酒、饮食结构、尿酸水平糖耐量异常、交感兴奋等易患因素相关[3]。IDH对于靶器官的损害及预后较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和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systolic diastolic hypetension,SDH)轻,但引起脑卒中的比例相近,且如不加以控制,一部分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SDH和ISH的比例较高,并且舒张压水平与脑卒中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应予以重视。很多中青年的单纯舒张期高血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28T17:25:02.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梁卫芳 [导读] 进一步增强了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的理想方法。 江苏省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邮编226121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到我科就诊的5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贝那普利组(A组)、氨氯地平组(B组)和联合用药组(C组),贝那普利组(A组)18例患者,氨氯地平组(B组)18例患者,联合用药组(C组19例患者。贝那普利组单纯给予贝那普利治疗,氨氯地平组单纯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贝那普利组(A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例数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氨氯地平组(B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例数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用药组(C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例数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贝那普利组与氨氯地平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使用贝那普利或氨氯地平,是一种较为理想、安全的高血压治疗方法。 关键词贝那普利;氨氯地平;高血压 高血压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可引发多种器官发生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高血压患者的大脑、心脏及肾脏常常受累而发生损伤,增加了患者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的几率,是致残致死的高危因素之一[1]。目前,高血压临床治疗以服用药物控制血压升高为主,通过平稳降低血压,减少肾功能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高血压的关键和重点[2]。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分析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到我科就诊的5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贝那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贝那普利组(A组)18例患者,氨氯地平组(B组)18例患者,联合用药组(C组19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7—76岁,平均年龄(61.3±4.8)岁;疾病分级:1级28例,2级例13级14例;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3]。入选标准: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值,140 mmHg ≤收缩压≤180 mmHg,90 mmHg ≤舒张压≤110 mm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精神障碍疾病;就诊前2周内服用过降压药物及含钾类药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钙离子拮抗剂有禁忌者、药物过敏体质、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1.2.1 贝那普利组单纯给予贝那普利片治疗(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每日清晨服用10mg,若疗效不理想,可增至20mg/d,分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1.2.2 氨氯地平组单纯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日清晨服用5mg,若疗效不理想,可增至,10mg/d,分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1.2.3 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片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具体服药剂量、给药方式及疗程与贝那普利组、氨氯地平组相同。 所有患者每天监测血压、心率,密切关注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1.3观察指标[4] 测量并记录3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显效: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舒张压下降幅度≥20mmHg,收缩压下降幅度≥ 30mmHg。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得到改善,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收缩压下降幅度≥ 30mmHg。无效: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贝那普利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例数4例,占比为22.22%;有效例数10例,占比为55.56%;无效例数4例,占比为22.22%;治疗总有效例数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氨氯地平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例数5例,占比为27.78%;有效例数10例,占比为55.56%;无效例数3例,占比为16.67%;治疗总有效例数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例数12例,占比为63.16%;有效例数6例,占比为31.58%;无效例数1例,占比为5.26%;治疗总有效例数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好于贝那普利组及氨氯地平组,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贝那普利组与氨氯地平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高血压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可引发多种器官发生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高血压患者的大脑、心脏及肾脏常常受累而发生损伤,增加了患者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的几率,是致残致死的高危因素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络活喜 通用名称: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英文名称: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化学名称为:乙基甲基(氨乙氧甲基)(氯苯基)二氢甲基吡啶二羧酸酯苯磺酸盐. 【适应症】 ()高血压(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心绞痛:尤其自发性心绞痛(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 【用法用量】 通常口服起始剂量为,每日一次,最大不超过,每日一次.瘦小者、体质虚弱者、老年患者或肝功能受损者从,每日一次开始用药;合用其它抗高血压药者也从此剂量开始用药.用药剂量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期应不少于天,以便医生充分评估患者对该剂量地反应.但在临床有保障地前提下,可以加快调整速度.治疗心绞痛地推荐剂量是,老年患者或肝功能受损者需减量. 【不良反应】 本品在日地剂量范围内有良好地耐受性,大多数不良反应是轻中度地.本品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地仅为,与安慰剂没有明显差别(约).最常见地不良反应是头痛和水肿.发生率>地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如下:水肿、头晕、潮红和心悸.与剂量关系不明确,但发生率超过地不良反应如下:头痛、疲倦、恶心、腹痛和嗜睡.以上不良反应中,水肿、潮红、心悸和嗜睡在

女性中地发生率超过男性.以下不良事件发生率? 但> ,与药物地因果关系不明确:一般:过敏反应,虚弱,背痛,潮热,不适,疼痛,僵硬,体重增加;心血管: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房颤),胸痛,低血压,外周缺血,昏厥,体位性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和脉管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感觉减退,外周神经病,感觉异常,震颤,眩晕;胃肠道:厌食症,便秘,消化不良,吞咽困难,腹泻,胃胀气,胰腺炎,呕吐,牙龈增生;骨骼肌系统:关节痛,关节炎,肌肉痛性痉挛,肌痛;精神:性功能障碍,失眠,紧张,抑郁,梦魇,焦虑,人格解体;皮肤及附属物:血管性水肿,红斑,搔痒,皮疹,斑丘疹;特殊感觉:视觉异常,结膜炎,复视,眼痛,耳鸣;泌尿系统:尿频,排尿障碍,夜尿;自主神经系统:口干,盗汗;代谢和营养:高血糖,口渴;造血系统:白细胞减少症,紫癜,血小板减少症.以下不良事件地发生率? :心衰,脉搏不规则,期外收缩,皮肤变色,风疹,皮肤干燥,皮肤炎,脱发,肌肉无力,颤搐,共济失调,张力过高,偏头痛,皮肤冷湿,淡漠,激动,健忘,胃炎,食欲增加,稀便,咳嗽,鼻炎,排尿困难,多尿,嗅觉到错,味觉颠倒,视觉调节失常,眼干燥症.其它偶发反应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则不能分辨是药物作用还是疾病状态.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没有明显变化,未发现血钾、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尿酸、血尿素氮或肌酐出现有意义地变化.药物上市后,用药人群中偶有男性乳腺发育地报道,但与药物地因果关系不明;部分病例中黄疸和肝酶升高(常伴有胆汁淤积和肝炎)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禁忌】 对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过敏者. 【注意事项】 .心绞痛和或心肌梗死:罕见.有严重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地患者,在开始应用钙通道拮抗剂治疗或加量时,会出现心绞痛发作频率、时程和或严重性上升,或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及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及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01-15T13:56:51.0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包苑杰 [导读] 老年性高血压一般是指年龄超过65岁,血压值连续性或非同日超过3次高于标准血压诊断值。 包苑杰 (上海市北站医院上海 200070) 【摘要】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及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方法: 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n=53)、对照2组(n=55)及观察组(n=54),对照1组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2组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予两药联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1组总有效率77.4%,对照2组总有效率74.5%,观察组总有效率90.7%,与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改善情况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与单药使用比较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氨氯地平贝那普利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118-02 老年性高血压一般是指年龄超过65岁,血压值连续性或非同日超过3次高于标准血压诊断值,收缩压≥140mmHg(18.6KPa),舒张压≥90mmHg(12KPa),往往脂肪及糖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心脑肾以及视网膜等会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若未及时治疗往往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病人明显增多。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不仅有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到预防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2]。 本文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及两药联合治疗,观察其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对1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查体、查血脂、血糖、肌酐、心电图、颈超、超声心动图、头颅CT等,按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即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排除有严重心脑肾等功能障碍性疾病、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及对贝那普利或氨氯地平等类似药物过敏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1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5.8)岁,病程2-10年。对照2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6.0)岁,病程3-9年。观察组,54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63-76岁,平均年龄(68±5.5)岁,病程3-11年。所有高血压分级:1级61例,2级81例,3级20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162例患者均为初始治疗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2周,治疗前7天服用安慰剂,每天测血压2次(上午8-10时及下午15-17时,静坐15min后用标准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右臂坐位血压,连续3次,取其平均值),7天的血压均值为治疗前基础血压,3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商品名:络活喜)5mg、贝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10mg、氨氯地平5mg+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上午7时口服,治疗期间每周至少测血压3次,于治疗最后1周每天测量2次的血压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疗效、伴随症状及不良反应,观察疗程为12周。 1.3. 观察指标: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测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达到正常范围或下降≥20mmHg,但未达正常或收缩压下降≥4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达到正常范围或下降≥10mmHg且<20mmHg,但未达正常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显效+有效=总有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P<0.05或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各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前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4%、74.5%、90.7%,经χ2检验,对照1组和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表2。 2.3. 三组不良反应:三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电图治疗前后比较无异常变化,对照1组出现头痛3例,面红1例(占7.5%),对照2组出现轻微干咳2例,嗜睡1例,头晕1例(占7.3%),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头晕2例(占7.4%),三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mmHg,x-±s) 3 讨论 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40%~60%,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因素[3]。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表现为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大,且易引起各靶器官的损害,同时各脏器的功能减退,致使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差,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