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的整体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语言的整体优化
摘要:课堂导入语让学生“一见钟情”;讲析语要深入剖析,忌枯燥;过渡语
要承上启下;提问语要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评价语应该准确灵活;课堂结束语让学生回味无穷。
关键词:整体优化导入语讲析语过渡语提问语评价语准确灵活
结束语
能够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就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应该掌握;能够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就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应该追求;能够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就是武器,是武器就应该被我们教师精通和使用。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呢?如果我们教师能够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做到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就能迈上这种境界了。怎样才能做到课堂语言的整体优化呢?大家不妨尝试着做到如下几点:
一、导入语——让学生“一见钟情”。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头语,见面语,优秀的课堂导入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它的主要作用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你的这节课中。成功的课堂导入语会让学生对你的课“一见钟情”。有一位教师给学生上作文课,他为了突出观察的重要性,这节课他的导入语用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财主,他十分爱好收集名人字画。有一次他花高价钱买了一幅《斗牛图》视若珍宝,每年都要拿出来晒一次。有一回,一个放牛娃从他的画前路过,看到这幅《斗牛图》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财主问他为什么笑?放牛娃说:“牛斗角时尾巴在屁股上夹得紧紧的,而画上的牛尾巴却支得高高的。”财主从放牛娃的话中知道了自己的画是赝品。这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并且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如果财主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也不会轻易受骗。
有时候,学生沉浸在上节课或者自己的爱好中,如果老师强制地把学生拉回来,学生必定是“口服心不服”,课堂效果也不会好。有一位老师准备讲授沈从文的名篇《边城》。当他拿着课本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学生正在教室里的多媒体上兴冲冲地听音乐,连他到来都没有注意。看到这种情况,这位教师并没有生气,他故意清了清嗓音,使学生安静下来,然后把音乐的声调调低说:“音乐中的世界真美呀,连我都被吸引住了。老师最近也听了一首歌,是黄磊的《等等等等》,大家想不想听呀?”“想听!”同学们顿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老师从网上搜索到这首歌曲播放。当歌曲播放完老师让大家谈谈感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他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的说,从这首歌曲中,他看到了一个朴实的姑娘······老师说:“可是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故事来自于哪里吗?”看同学们纷纷摇头,这位老师接着说:“它来自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这首歌曲就是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这位老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预定的教案,用顺水推舟的导语把学生先引入与课文相关的黄磊的歌曲,用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了一种美丽而有忧伤的氛围,课堂导入水到渠成,使学生对他的课“一见钟情”。
二、讲析语——深入剖析忌枯燥。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某些字词句含义比较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候教
师在讲析过程中必须对这些词句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对重点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学生不理解它的含义,我便对这样的句子深入剖析:“四周围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特别黑暗。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在那个黑暗社会的人民生活会如何呢?”学生回答:“生活在那个黑暗社会里,人民受苦受难,日子不好过,一点自由也没有。”我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所以在那样的黑暗社会里,鲁迅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更是处处受迫害,经常碰壁。”在我的深入剖析下,学生理解了“碰壁”一词的深刻含义。有时候,当老师讲析课文时,学生气氛沉闷,教师要学会幽默、逗趣,用以吸引学生、调节气氛。如一位教师讲《诗经·氓》第三句感到学生气氛沉郁,就故意在讲析句子意思时来个错问:“这‘匪来贸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土匪来贸丝?”学生大笑。老师接着讲:“不是,绝对不是。土匪如果要丝,那就来抢了,还贸什么呢?这‘匪’字,不当土匪讲,它通‘非’,是‘不是’的意思······”几句话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
三、过渡语——要承上启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讲完一部分内容,由此进入下一部分的内容时,就要用上过渡语。好的过渡语既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回忆刚刚学习过的内容,又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完《颐和园》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这样设计过渡语:“作者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望见了佛香阁和排云殿,那么作者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我的前段话总结了上一自然段的内容,后半截话又转入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这种过渡语在我们语文课文的学习中运用相当广泛。
好的过渡语还可以大大加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和流畅感。比如名师李吉林教《穷人》由第一段向第二段的描述:托尔斯泰爷爷的第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海边的一间小屋里。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又冷又黑狂风呼啸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火炉旁边,一边补着破船帆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的情景。当桑娜听到屋外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桑娜又想到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想到这儿,我们的视线也随着桑娜身影的移动到了西蒙家门口······李吉林老师这样的过渡语,在形象概括第一段内容的同时,又点明学习思路,暗示学生应该抓住主人公桑娜的情感变化来品读课文。这样的过渡语,新旧知识衔接很紧,起到“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效果。
四、提问语——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提问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问,提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宜,切不可过难或过易,应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例如两位老师教《周总理的睡衣》某自然段。第一位老师这样提问:“邓妈妈的针线包象征着什么?”有的学生说象征着邓妈妈对周总理的关心;有的学生说象征着针和线;有的学生答象征着周总理······。这位老师本来想让学生说出象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但事与愿违,他提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高于小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后来这位老师只好把答案抄到黑板上让学生背住。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问题,他问学生:“邓妈妈用针线包干什么?”学生回答说给周总理补睡衣。他又问:“邓妈妈和周总理都是革命老前辈、国家领导人,一个补睡衣,一个穿睡衣,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答道:“说明他们的生活艰苦朴素。”老师接着又问:“这针线包上绣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红五星,红五星代表着革命胜利了。革命胜利了,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还要不要呢?”学生说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还得要。这位老师最后才正面提问:“那么这针线包象征着什么呢?”学生齐答象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