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留德学生与中德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中德文化交流学生发言稿(3篇)

中德文化交流学生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中德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参加中德文化交流的学生,向组织此次活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德文化交流,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也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学术研讨、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感受中德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一、德国的历史与文化德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柏林墙、勃兰登堡门、德国国会大厦等历史遗迹,深刻体会到了德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德国博物馆、艺术馆等,欣赏了德国古典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瑰宝,感受到了德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德国历史德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德意志帝国,再到现代德国,德国历经沧桑,见证了欧洲历史的变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2. 德国文化德国文化博大精深,包括音乐、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德国被誉为“音乐之国”,拥有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德国文学也享有盛誉,歌德、席勒等文学巨匠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德国的教育与科技德国的教育体系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此外,德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汽车、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德国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德国科技德国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德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居世界前列,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汽车、化工、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德国企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与德国文化交流作文800字

中国与德国文化交流作文800字

中国与德国文化交流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have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wo vastl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foster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ese exchanges have taken various forms, from art exhibitions and music festivals to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student exchanges.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culture in Germany has been on the rise, with many Germans showing a keen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exploring Chinese cuisine, and understand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s. Similarly, German culture, art, music, and literature have found a growing audience in China.One notable example of this cultural exchang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Germany. These institutes offer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nd cultural programs,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Germans to learn more about China and its culture. In tur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also established partnerships with German universities, facilitating student exchanges and joint research projects.Arts and music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performances have been well-received in Germany, showcasing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Chinese culture. Likewise, German classical music and operas have found appreciation in China.Such cultural exchanges not only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but also pave the way for stronge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y create a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fostering respect and tolerance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In conclusio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re crucial in brid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bilateral relations. These exchanges are a powerful tool for building a more inclusive and harmonious world.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弥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尊重。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一)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一)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1. 孔子学院的设立•孔子学院是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而设立的机构,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多个分支机构。

•在德国,孔子学院的设立为德国人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孔子学院提供中文教学、汉语水平考试以及举办文化活动等,帮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 文化交流艺术节•中德文化交流艺术节是中德两国每年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该活动中,艺术家们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

•通过艺术节的举办,中德两国人民能够互相欣赏对方的文化艺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3. 两国学生交流项目•中德两国的学生交流项目为两国的年轻人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该项目,中国和德国的学生可以互访学习,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打破旧观念和误解,促进了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4. 中德电影合作•中德电影合作是中德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德合拍电影可以将两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生活。

•这样的合作不仅架起了两国电影界的桥梁,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5. 中德文化交流年•中德文化交流年是中德两国用于加强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

•每年,两国会互相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

•通过文化交流年,两国人民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以上是一些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德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德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二)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二)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二)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文学交流•翻译文学作品:中德之间有着丰富的文学交流,通过翻译,德国读者可以欣赏到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如《红楼梦》、《活着》等。

•文学节和交流活动:中德两国经常举办文学节和文学交流活动,作家和学者们可以互相交流创作经验,促进文学交流。

艺术交流•艺术家交流与展览:中德艺术家常常互访,参与双方的艺术展览和创作项目,如德国画家奥古斯特·马克在中国的画展。

•跨文化艺术创作:中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合作创作跨文化的艺术作品,以展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融之美。

电影交流•电影节与影片放映:中德两国举办着多个专门的电影节,例如柏林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中德电影人交流和合作。

•电影合作与拍摄:中德两国的电影制片公司经常合作拍摄电影,如中国电影《战狼2》与德国电影公司合作完成的特效。

教育交流•学生交换项目:中德两国的学生可以相互参与学生交换项目,互相了解对方的教育体系和文化。

•学术研究合作:中德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学术研究合作,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体育交流•运动员交流与合作:中德的体育界经常进行运动员交流和合作,如中国乒乓球队与德国乒乓球队的友谊赛。

•体育赛事与比赛:中德两国互相参与对方国家的体育赛事和比赛,增进了双方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旅游交流•旅游活动与交流团:中德两国举办旅游活动和交流团,使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产。

•旅游宣传与推广:中德两国通过旅游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中德游客互相访问,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

以上是一些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中德两国的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加深友谊,促进相互合作和发展。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中德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方式还有很多,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中德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德文档案中的中国留德第一人

德文档案中的中国留德第一人

德文档案中的中国留德第一人
杜卫华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中国人留学德国这一进程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的,留德的中国人
出于不同的机缘、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遥远的德意志,在德意志的语言和学术训练使他们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当然使者和体验者。

在中国人留学德国史这一研究领域,一直需要确切的历史档案材料。

本文利用德文档案和已公开出版的德语出版物,对中国留学德国先行者的足迹进行了一次重现;依据目前的材料补充论证了中国留学德意志的第一人应该是广东人陈观海。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杜卫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62
【相关文献】
1.中国道德文化第一人——舜帝德育观考证 [J], 雷荣
2.档案中的曾吉轩——“昆明广告第一人”的商标传奇 [J], 艾丽;熊爱桃
3.德文档案中的中国留德第一人 [J], 杜卫华;
4.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J], 李丹丹;赵振
5.即墨市档案局收藏中国奥运第一人宗谱 [J], 薛久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德文化交流发言稿

中德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德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话题。

中德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友谊,文化交流更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中德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我国就与德国有着贸易往来。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德国文化开始传入我国。

尤其是20世纪初,一批德国学者、传教士、商人等来到我国,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双边关系日益密切。

二、中德文化交流的现状1. 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近年来,中德两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

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在德国翻译出版,德国作家、艺术家来华交流,中德文学艺术作品互译,为两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此外,中德两国在电影、戏剧、音乐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 教育领域的交流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

德国高校来华举办讲座、研讨会,我国高校赴德交流学习,为两国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

同时,中德两国政府还签署了一系列教育合作协议,为两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中德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两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德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4. 体育领域的交流中德两国在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我国运动员在德国举办的各类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德国运动员也积极参与我国举办的体育赛事。

此外,中德两国还共同举办足球、篮球等体育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三、加强中德文化交流的意义1. 丰富两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德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两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增进友谊,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2. 推动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

中德文化差异与“留德华”的恩恩怨怨

中德文化差异与“留德华”的恩恩怨怨

中德文化差异与“留德华”的恩恩怨怨燕山大学随着1972年中德建交以及中德关系的迅速升温,德国人文与科学环境逐渐吸引中国人的关注。

相较于美加英等国家的高昂学费,近乎免费的德国大学以及申根签证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学生的青睐,许多在德留学生也戏称自己为“留德华”。

然而文化差异的存在,也让时常让莘莘学子哭笑不得。

“留德华”们最关心的便是德国教育体制的现状。

德国虽然也实行与中国相似的初、中、高等的阶段教育体制,但有一明显差异便是:中国教育体制坚持九年义务教育,而德国五大阶段教育体制则要求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便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明确规划。

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会继续读职业预校(Hauptschule),进入职业专门学校但课业内容主要以职业为主,并早于其他学生进入职场;或实科中学(Realschule),毕业后读高级专业学校并选择职业方向;而选择继续学习的学生则会进入文理中学,进一步学习文化课程,并考取传统大学或科技大学,再选择就业方向。

另外,由于德国联邦各州均可实行自己独立的教育政策,中学制度松散且多样,以至于德国义务全日制中学的教学质量逊于小学教育。

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大学种类变多,学生的选择也更加多样,这吸引了中国家长和学生的注意。

中德文化差异对“留德华”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截然不同的风俗人情导致他们在衣食住行上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住房问题。

德国大学没有围墙,没有独立宿舍,学生公寓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

僧多粥少,申请大学宿舍成了比申请大学更难的事情。

笔者曾作为交换生在慕尼黑大学学习一学年,直到因疫情提前回国,也没有申请到大学宿舍。

一方面是过程相对繁琐,另一方面排队等宿舍也很需要时间,因此像大部分德国学生一样,笔者也与朋友结伴住在WG(Wohngemeinschaft合租公寓),这便引出租房话题。

在中国,租房是房东与租客共同完成的事情,但在德国,租房是上述二者与政府办公室之间的事情。

入租与退租均需办理十分繁琐的手续,稍有不注意便会牵扯到法律问题,影响后续在欧洲地区的学习与工作。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下面将列举一些中德文化交流的例子,以展示两国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1.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德文化交流的象征,致力于推广和教授汉语,在德国各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该机构向德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展示和交流活动。

2.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社群经常组织春节庆祝活动,以向当地人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庆祝活动包括龙舞、舞狮、京剧表演、中国美食等,吸引了德国人的兴趣和参与。

3.文化艺术展览:中德两国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以促进艺术交流和理解。

例如,中国历史文物、书画作品、摄影展等常常在德国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展出,吸引了德国观众的瞩目。

4.电影节与电影合作:德国举办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中国电影常常在该节展出。

中国电影也在德国国内放映,并且与德国影片联合拍摄。

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德文化交流。

5.旅游交流:中国和德国都是旅游胜地,两国人民和游客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德国旅游,而德国游客也纷纷去中国旅游,通过旅游交流,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6.音乐交流:中德两国都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音乐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频繁。

德国音乐家常常到中国演出,而中国音乐家也经常在德国进行巡演。

例如,中国古筝演奏家吴晓平与德国爵士乐队合作的音乐会在德国音乐界引起了轰动。

8.城市友好交流:许多中德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以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城市之间的交流包括教育交流、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通过城市间的交往,促进了两国间的合作和发展。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德关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德关系研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9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5.No.92019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德关系研究杨晓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在近代中外关系中,中德关系是重要而又特殊的双边关系。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中德关系研究,呈现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国思想文化的憧憬、模仿与内化:洋务期间中德的军事交流,不仅有助于德国在华良好形象的构建,而且为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自清末新政起,中国教育近代化深入到制度层面,其学制演变中德国的教育理念贯彻始终;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科玄之争为代表的文化论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战所体现的不仅是对西学的继承,更是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创新性发展。

然而中德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使得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在西化与本土化之间游移不定。

关键词:中德关系;国家形象;教育近代化;科玄之争;本土化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25(2019)09-0089-06在近年来的中德关系研究中,除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持续关注外,学界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思想文化领域。

但相较于中美、中日关系研究而言,中德关系研究依旧相对薄弱。

本文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切入,通过从军事近代化、教育近代化、西学本土化三方面的探讨,凸显近代中德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以及中国的创造性内化反应。

一、以德为师:军改背后的文化效应自1871年德国统一至胶州湾事件之前,寻求自强之路的中国以德为师,对其多有仰慕和幻想。

同时,德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华政策温和,树立了相较他国更为良好的国家形象。

双方各自的现实处境,使得中德得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互利共赢。

故而“一个弱国如何通过计划与努力,快速有效地增强自身实力”叩这一晚清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因德国的崛起有了现实参照。

蔡元培与德国

蔡元培与德国

蔡元培与德国赞'.单滨新史海纵横蔡元培与德国1n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数千上年未有之变局".在此新旧交替的过渡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出国留学,开眼看世界,希冀从西方寻求救亡兴国之道.蔡元培就是这股留学热潮的一分子.他一生6次出国,旅居国外近l2年;其中先后3次赴德国求学,考察,共计5年多,为其认识西方文明,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积累了充足养分."世界学术德最尊"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十五年(1889),21岁的蔡元培考中举人.26岁点为翰林.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后又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爱国学社总理兼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辛亥革命后,历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20世纪初,出国留学或考察蔚然成风,大多是公费官派,所去国又以日本为多,欧洲很少.蔡元培曾于1902年夏到日本游历,但于留日并无兴趣,一心想去德国.1903年6月中旬,因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分裂,蔡元培离开爱国学社,毅然赴青岛学德语,准备赴德留学.次年,他的女儿出生,蔡元培取名"威廉",而后又为1906年出生的儿子取名"柏龄"(柏林).为子女所取的这两个德国式的名字,充分表明蔡元培对赴德求学的向往和决心.出国是为谋救国.蔡元培咬定留德目标,源于他所抱的教育救国理想.在他看来,德国是当时哲学, 教育学最发达的国家,"救国必以学,世界学术德最尊,吾将求学于德".在给学部的留德申请呈文中,蔡元培这样写道:"窃职素有志教育之学,以我国现行教育之制,多仿日本.而日本教育界盛行者,为德国海尔伯脱派.且幼稚园创于德人佛罗比尔.而强迫教育之制,亦以德国行之最先.……欧美各国,无能媲者.爰有游学德国之志,……至少以五年为期.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1906年底,蔡元培获悉清廷将公派几名翰林院编检出国,抱之数年的留德梦想又被激起,他立即从故乡绍兴赶到京城,但当时"愿赴欧美者人数太少, 而政府又拙于经费,悉改派赴日,孑民不愿".蔡元培一直认为"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于是决定放下翰林学士的身份自费赴德.1907年4月,清政府任命孙宝琦为驻德公使,这为蔡元培赴德提供了机会.因为孙宝琦的弟弟孙宝碹与蔡元培是故交,由于孙宝碹的介绍和蔡元培的登门拜访,孙宝琦答应蔡元培在使馆任职员,且每月资助学费白银30两,合42银元.同时,蔡元培还通过挚友张元济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他在德国为该馆着译,每月稿酬100银元.这两笔收入远不能解决蔡元培在德国的费用和国内妻儿的家用,但蔡元培还是抛家别子,于是年6 月随孙宝琦一行前往德国,开始其首次欧洲之行."半佣半丐之生涯''据统计,清末留德学生总计114人,其中官费生史海纵横87名,自费生27名,年龄多数不到25岁.在早期众多的留学生中不乏自费生,蔡元培可谓是不依赖国内家庭支持,"半工半读"的第一个留学生.他当时已近四旬,远比其他留学生年长.蔡元培在德第一年居于柏林,他自己曾以"半佣半丐之生涯"来形容生活之艰辛.为解决旅居经费,蔡元培又在孙宝琦的介绍下,为时在柏林留学的唐绍仪之侄唐宝书等4人做国学家庭教师,月薪100马克(合55银元).在为他人补习国学的同时,蔡元培自己也要请老师补习德语.因为蔡元培虽在青岛时学过德语,但远没过语法关.复杂的文法,拗口的发音,对年近四十的他来说,艰难程度可以想象.蔡元培自述:"我在柏林一年,每日若干时学德语,若干时教国学,若干时为商务编书,若干时应酬同学,实苦应接不暇."蔡元培赴德旨在求知,勤工更是为了俭学,"若长此因循,一无所得而归国,岂不可惜!"为不耽误学业,他决意要改变这样的生活.1908年暑假,蔡元培便申请就读德国最有名的柏林大学,但因不能提供中学毕业证书而无法注册, 于是只好离开柏林,前往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当时已有500年历史的一所名牌大学.该校的康德拉(中文名"孔好古")教授早年曾在北京译学馆任教,十分乐意招收中国学生,蔡元培便由其介绍顺利人学.但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时,蔡元培担心自己年龄太大而不被录取,故而少写5岁,把实岁40写成了35."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与其他人求学不同,蔡元培把在德国的求学称为"游学",而不是"留学",因为他不是为拿某个学历或者学位,目的是汲取知识,开阔眼界.与原来出国计划学习教育学相左的是,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以全面了解西学之精髓,博采诸家学说为宗旨.20世纪初,康德,叔本华,歌德,莱辛等人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在德国大学占据重要地位.蔡元培身居其中,学泛众家.他在莱比锡大学注册的是哲学系,但选修课程众多,呈现跨学科性.从1908年10月到1911年的6个学期里,他选听40多门课程,每学期近7门,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绘画艺术论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在莱比锡大学的老师中,蔡元培最佩服哲学家,二.一二年第一期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德和历史学家兰普莱西,每学期都选修他们开设的课.他称"冯德是一位最博学的学者",其着作"没有一本不是元元本本,分析到最简单的分子,而后循进化的轨道,叙述到最复杂的境界,真所谓博而且精,开后人无数法门的了".兰普莱西是一位史学革新者,他在校内创设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原本只招收三四年级的学生,但当知道蔡元培是"清朝翰林"后破例招他人学.因此1910年至1911 年,蔡元培除听课外,还从事文明史与世界史的研究. 对于何以选择如此众多的新型课程,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解释:"我向来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到德国留学,觉得哲学范围太广,想把研究范围缩小一点,乃专攻实验心理学.我看那些德国人所着美学书,也非常喜欢.因此,我就研究美学.但美学理论,人各一说,尚无定论,欲于美学得一彻底了解,还须从美学史研究下手,要研究美术史,须从未开化民族的美术考察起……"这种因旺盛求知欲所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蔡元培在德国的求学变得十分广博.丰硕的游学成果在德游学期间,是蔡元培潜心治学,辛勤笔耕的黄金期.他凭藉深厚的学术修养,自由摄取各类学术精华,增进了对东西两大文明的认知,促进了中德文化交流,为其后来领导全国性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和学术基础.蔡元培以"爬格子"方式半工半读,编着了《中学修身教科书》,编写了《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这些着作奠定了他在学术,教育界的地位.如《伦理学原理》于1907年出版后,至1921年再版6 次,后编人"汉译世界名着丛书";《中国伦理学史》被称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中学修身教科书》至1921年已再版16次,是民国初期深受国内中学欢迎的教科书.在莱比锡大学期间,蔡元培选读了几门美学课程,业余时间常常参观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学过钢琴和小提琴,看了大量的话剧和小歌剧,对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自写年谱》中回忆:"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地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蔡元培自觉"到四十岁,始专治美学","四十岁"这段时间就是其在德国游学时期.1912年,他首先将美育一词引人中国:"美育的名字,是民国元年劈'撩我从Asthetische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 "美育者,孑民在德国受有极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者也."蔡元培后来主张的"美育为学","德智体美"四育,"以美育代宗教"等,显然萌发形成于德国游学时期.听课之余,蔡元培十分注重研究德国教育制度,翻译了许多德国教育家的着作.他读过着名哲学家, 柏林大学博士包尔生名着《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 该书的绪论部分比较了德国与英国,法国大学的特点,介绍了德国大学所推崇的教学与研究"融合为一",注重纯学术,教授治校等原则.蔡元培认为"颇足参考",便将绪论部分译成中文,以"德意志大学之特色"为题发表于1910年第11期《教育杂志》.陈洪捷教授认为,蔡元培对德国大学教育制度的观察与思考,使他从泛泛的教育救国论者转为学术救国或大学救国论者,为其日后注重高等教育,倾力改造北大提供了动力.蔡元培还利用渊博的国学知识在德国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德文化交流.在兰普莱西的研究所学习时,蔡元培帮助倾心汉学的但采尔翻译有关中国象形文字的资料,两人结下深厚情谊.1924年冬,时任汉堡大学教授,汉堡民族博物馆馆长的但采尔邀请蔡元培去做民族学研究;蔡元培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也邀请但采尔来华并聘其为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蔡元培还与勒杜尔,安采尔,慕思德柏格等德国同学一起,在研究所鉴别中国文物,帮助整理在甘肃楼兰发现的古代文献.康德拉于1920年公布了这批简牍与文书,引起中外学术界的轰动.响应辛亥革命而中断游学蔡元培曾在1904年成立光复会,一度是沪上革命的中坚力量.他身在德国,心存祖国,时常关注国内革命形势.蔡元培从上海友人按期寄来的《中外13 报》,《神州日报》以及与汪康年,陶成章,吴稚晖等人的通信中,知道国内"差不多年年都有惊人的大事".与蔡元培交往最密的是旅居法国的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当时,他们在巴黎设立世界社,创办《世界画报》,《新世纪》,宣传革命,抨击君主立宪主张,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蔡元培经常与他们书信来往,交流思想.由于这段历史,蔡元培后来与吴,李,张三人并称国民党"四元老".蔡元培与国内革命党人也多有联系.1910年,他史海纵横受同乡陶成章托付,将十余册《秋(瑾)女士遗诗》分寄欧洲各国图书馆,以此纪念革命英烈.他还通过书信,竭力调和在日本东京的章太炎与在法国巴黎的吴稚晖之间的误解,维护革命党人的内部团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蔡元培正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参观考察其中学教育,他从德国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之喜而不寐",立即赶回,于lO月18日晚回到莱比锡,次日即赶往柏林. "每日总往同学会,与诸同学购报传观,或筹资发电",声援革命.有一德国朋友问他:"这一次的革命是否可以成功?"蔡元培坚定地说:"必可以成功,因为革命党预备已很久了."未几,汉阳钢铁厂派刘庆恩来德国调查制炮,用炮技术,蔡元培认为新式军火对革命军北上攻打北京城十分有利,于是与刘庆恩一起写信给孙中山,建议筹款10万美金订购德国克虏伯炮厂生产的8尊新式攻城炮.他还在给吴稚晖的信中预测,袁世凯"出山, 意在破坏革命军,而即藉此以自帝".在辛亥事件初期,蔡元培就作此分析,可见其政治观察力之敏锐.蔡元培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前途,为自己身居异邦"不能荷戈行间,稍尽义务"而深深不安.1911年11月中旬,蔡元培接到他的学生,上海革命力量主要领导人陈其美催其回国的电报后,立即中断学习回国,开始其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伟大实践. 也许蔡元培与德国有缘,此后他又两次赴德,但都时间不长.1912年亏月,他因不愿与袁世凯合作而辞职,于11月再次人莱比锡大学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但半年后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参加"二次革命".1924年,蔡元培在欧洲之行中访问了莱比锡大学,在哥尼斯堡大学参加纪念康德诞辰200周年学术会议,在汉堡大学做了几个月的民族学研究.德国的游学和考察对蔡元培影响至深,他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也为世人赞扬.2009年11月,北京大学与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蔡元培——中国的洪堡"展览,把蔡元培与德国着名教育家,政治家,洪堡大学创始者洪堡相类比,体现了德方对蔡元培的崇敬.开幕式上,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柯若朴教授称"蔡元培先生是联系莱比锡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重要纽带",并高度评价其为中德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责任编辑:顾鸿)。

中德文化交流中心为留德华人“铺路”

中德文化交流中心为留德华人“铺路”

中德文化交流中心为留德华人“铺路”众所周知,德国高校毕业生具有国际优质的口碑,越来越多的人对留德抱有很高的期待。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以及中德间良好的发展关系,选择前往德国留学、工作的人士日益增加。

对于踏上德意志这片陌生土地的同胞们来说,身在异国他乡往往会受到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为了初到德国的同胞更好更快的适应当地生活,中德文化交流中心(Kulturbrücke China 简称KBC) 应运而生,中心为旅德留学生和商务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代找住房、酒店预定、接机、市政机关登记、学校/公司注册、保险办理,银行开户、延签等,就连购物、陪看医生等新生可能会面临困难的生活杂事都会顾及到,我们想给予学生们一个“未出国门先有家,身在国外胜似家”的心里感受。

KBC中德文化交流中心由经验丰富的高年级中国留学生组成,致力于为新生解决和处理留学初期的生活和学习多方面问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并适应陌生环境,轻松开启留学生活。

作为连接两国人民的桥梁机构,成立即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尤其是德国当地城市工商管理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这也为KBC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助力。

在这近十年服务中,为留德新生和旅德华人提供了一套细致完整的“一条龙”留德事项管理体系外,还陆续开展了中德青年学生交换、中德职业院校交流以及商务考察等项目,促进中德文化及经济交流。

多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创始人对服务标准“用品质赢取客户信任,用能力完善住房系统”的始终如一,使得KBC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德两国树立了口碑,从而也推动了两国留学市场的稳步发展面对留德之路,家长及德语不好的同学最先担忧的便是住房问题。

在德国,一纸住房合同成为了留德之路的第一块垫脚石,没有住房合同,便没有办法在德国落户,银行开户、保险、上网,甚至手机签约、到学校报到都必须先有住房合同才可以顺利办理。

对于大部分即将前往德国学习、工作的同胞而言,寻找第一手房源信息、迅速与房主取得联系、尽快签署租房合同等,都是应在前往德国前尽早完成的准备工作。

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德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中德交流文化是两个国家之间历史悠久的联系。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中德交流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艺术、音乐、电影、科学、教育和体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为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构建了桥梁。

首先,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国变革期。

在中国,中国围绕着思想、技术、贸易、农业和教育方面的变革,吸引了许多德国学者、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前来中国。

他们对中国的探索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

德国人也在这个时期向中国介绍了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技术,并在医疗、教育和其他领域提供了口碑卓越的服务。

其次,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涉及了各种领域。

艺术和音乐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在文化艺术方面,德国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创造性的艺术港口之一。

最著名的德国文化地标是柏林博物馆岛,其中的费尔迈尔大厅和绝版图书馆收藏了欧洲最重要且珍贵的书籍和手稿。

此外,德国音乐家也因其魅力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重要作曲家是德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人物。

中德之间也有着近十年的音乐交流,这主要集中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上。

再次,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两国人民的交流,也包括了学校、大学和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

在教育方面,德国高等教育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体系之一。

从教育质量、国际排名等角度来看,看到德国国内的大学资料,不由得让你感到羡慕。

德国的大学设施、教师和科研设备都非常出色,因此吸引了很多中国学生前来留学。

此外,在双向交流方面,中国的几所名牌大学也有与德国的大学合作的项目和交流班级。

最后,在体育领域,中德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足球是两国的最爱,德国的足球队也是全世界的重要劲旅之一。

作为旅游目的地之一,德国还有许多体育旅游活动,德国的体育旅游项目有足球比赛观看、奥林匹克博物馆巡览、赛艇观赛等。

总之,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而蓬勃发展。

季羡林:留德十年

季羡林:留德十年

目录分析
再次,目录中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许多细节和故事,这些细节和故事使得读 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留学生涯。例如,“第四章:异国他乡,亦 师亦友”、“第五章:学术研究,不断突破”等等,这些章节通过讲述季羡林先 生与导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中的探索和突破,向读者展示了 他在德国留学生涯中的丰富多彩的一面。
阅读感受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 不仅在语言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还能够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德国的文化和社会 制度。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的艰辛和收获,以及 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
阅读感受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还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人物。他的女房 东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是她却给予了季羡林先生很多帮助和支持。他们的相 处非常融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感。
精彩摘录
“在德国,我深入了解了德国的文化和历史。我发现,德国人民有着强烈的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也是我在中国所缺少的。”
精彩摘录
“在德国,我发现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我开始着手研究一些自己感兴 趣的课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让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也让我更 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追求。”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列表,更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它向读者展示 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的艰辛和努力,也反映了他对于学术和生活的热爱和追 求。通过深入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季羡林:留德十年》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让我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和追 求。”

程天放使德与中德关系(1936—1938)研究

程天放使德与中德关系(1936—1938)研究

程天放使德与中德关系(1936—1938)研究
汪秋菊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09
【摘要】为适应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6月29日正式任命程天放为中国首任驻德大使.但在其正式任期内(1936—1938),中德关系却由高潮走向破裂.这一时期,程天放为维持中德传统友谊,继续争取德国军火与对华合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动,并多次就中日战争问题、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竭力对德交涉.但自1938年初,德国开始调整远东政策,相继承认伪满洲国与召回军事顾问,中德关系开始破裂.作为驻德大使的程天放深感留德已无意义,被迫请辞,而中德关系也以程天放离任为标志进入断交与宣战的阶段.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汪秋菊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1936年—1938年"期间宁波同乡会书画展览情况及分析 [J], 夏敏
2.毛泽东、陈伯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6-1938) [J], 雷蒙德·怀利;林育川;马永康
3.程天放与国立四川大学易长风潮——以《程天放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J], 肖如平
4.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1936至1938年于光远在广州 [J], 袁小伦
5.试论1938~1941年的中德关系 [J], 何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德百年交往:名人们的文化混血

中德百年交往:名人们的文化混血

中德百年交往:名人们的文化混血作者:荆棘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28期中德交往已一百多年。

从蒋百里、傅斯年到季羡林,名人大师们在各自领域的历史长河中,都有着德国文化与精神的浓厚留影。

这或许就是德意志精神影响世界的一个显现。

民国“奇人”蒋百里:留学史里的柏林启蒙中德首次官方接触是在1866年,一名叫张德毅的中国官员访问了汉堡、柏林。

中国官员的出现引起德国居民的好奇,当张德毅在柏林购买国王和王后的画像时,上千人驻足围观,乃至商店老板不得不强行赶走围观人群。

19世纪70年代后,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军事采购。

当时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因其武器装备技术精良、质量过硬和受聘在华工作的德国人的忠于职守,给洋务派官员留下了良好印象。

20世纪初,开始有中国留学生留学德国,1923年,仅柏林的中国留学生就达千人。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906年,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回国的蒋百里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筹建新军,他表示:“世界陆军以德国为最强,我希望能有到德国实习的机会。

”赴德国后,蒋百里在德军第七军充任实习连长,统帅就是举世著名的兴登堡元帅。

有一天,兴登堡召见这位东方学子,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必出一伟大的将才,这或者就应在你的身上吧。

”这事成了当时德国留学界相传的一段佳话。

蒋百里在德国,用心学习军事,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并首次提出了中日持久战思想。

蒋百里是一个职业军人,但他终生热衷文学艺术,当年遍游德国及意大利名胜,为后来撰写译著《文艺复兴史》、《自我的觉醒》等书提供了感性上的资料。

他还精研了西方文学,歌德、莎士比亚、席勒……他把赵尔巽汇来的钱款大多用作购买书籍。

蒋百里是一个具有文化情怀的名士,抗战期间他要求政府把大中学生留在学校里读书,以供长期抗战中的工业生产与科技发展之用。

其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在座者都为之感动。

从傅斯年到季羡林:德国模式的学术之路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他在晚年说过:“在哥廷根,我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指的是梵文的学习。

百年鲁德交流史

百年鲁德交流史

百年鲁德交流史季羡林留德时期与同学合影。

有人说,浙江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山东人是中国的德国人。

这种说法存在讹误之处,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地人性格中的相似之处。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对山东产生巨大影响,至今,山东仍有诸多德国痕迹,两地之间的交往也从未间断。

莫言小说里的“侵略与反侵略”2009年8月,莫言来到法兰克福,在书展上演讲,他用一口德国高压锅作为开篇,讲述文学传播的故事。

就在一年前,莫言出版了长篇小说《檀香刑》。

这部小说,上推一百多年,全面展现了德国在山东留下的深刻痕迹,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每一桩深刻影响山东乃至中国的事件,背后都有德国的痕迹。

此时的山东,笼罩着一股悲情阴云。

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德国,早已对胶州湾觊觎良久。

至少从1869年开始,德国人就有计划地对胶州湾进行调查研究,当年3月,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齐鲁大地上穿梭1165公里,并于1877年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篇名为《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强调了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

这份报告受到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冷落,但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开启了德国“世界政策”进程,胶州湾也成为德国在东亚攫取势力的重要候选地之一。

1898年,德国强租胶澳,整个山东也成为其势力范围。

之后,胶州湾的小渔村附近成为当时远东最繁忙的建筑工地,并以自由港的身份被拉入世界格局中,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按照1897年德国人提出的把胶州湾建设成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模范殖民地”以及“德国人工作成就的永久性展览会”的最初构想,青岛既要成为德军在远东一个牢不可破的桥头堡,也要成为德国商界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

不得不说,德国强租青岛,对山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沿海伸向内陆的铁路,不断革新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檀香刑》中,高密县茂腔祖师孙丙,前妻过世后,与续弦和孩儿开茶馆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中国留德学生与中德文化交流
元 青
在民国时期的中德文化交流史上 ,中国学生赴德留学是一个 颇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不仅在于留德学生人数广大 (在留日、留美、 留法人数后 ,居第 4位 ) ,更在于这个留学群体对传播近代德国和 西方文化、加强推进中德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一 )
中国学生留德 ,始于晚清 ,主要因洋务运动和建立近代海陆军
1 93 9 —
从 1929年至 1938年 ,总共派出 721人留德 ,其人数在留欧生 中仅居留法生之后。 与此同时 ,居留德国学生数也大幅度上扬: 1934年约 400人 , 1936年为 500人 , 1937年为 700人。⑤ 30年代留德学生数的增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提供和驱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和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 ,各项建设事业较前有较大发展 ,留学教育
的需要 ,其时人数少 (最多几十人 ) ,学科单一 (主要学军事及与军
事有关的造船技术 ) ,影响较小。 真正在留德史上形成规模并产生 较大影响 ,还是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的 20年里。 其间 ,一战后的五六年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七八
年 ,可称为留德史上的两段黄金时间。 关于一战以后几年的留德情况 ,我们先看如下简表①:
① 丁建弘: 《视线所窥 ,永是东方— — 中德文化关系》 ,《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 135页。 ② 《我国留德生之状况》 , 1937年 3月 5日《兴介日报》 ,转引自《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
迹》 ,第 85页。 ③ A Gui de to Doctoral Dissertat ion by Chinese S tudents i n Continen tal E urope, 1907—
中国派遣留德学生数亦减少许多。 进入 30年代后 ,留德学生数开始回升 ,进入民国留德史上的 第二个高潮期。 请看下表④: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人数
86
66
84
64
68
61
年份 人数
19 35 1 01
19 36 1 17
19 37 52
1 93 8 22
1961 .转引自《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 第 85 页。
· 239·
理学家王淦昌、何泽慧 , 30年代分别在德国柏林大学和高等工业 大学学习 ,受到德国第一流物理学家的指导 ,为他们后来的核研究 打 下了 良好基 础。后来 成为 中国 著名 地质学 家、 古生 物学 家的 杨钟 健 , 20年代在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 ,在德国学者的指导下 ,撰成 中国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 ,从而把这一学科从德国引进到我 国。 哲学家张君劢 ,五四前后曾得到著名哲学家、西方生命派哲学 重要代表人物奥伊肯的亲传 ,师徒还共同研究 ,合作撰书 ,对张君 劢的学术思想影响甚深。 哲学家张颐、贺麟等人 ,也都受到过当时 德国研究古典哲学大家的指导和点拨。 30至 40年代在哥廷根大 学 学习 梵 文和 比 较语 言 学 的季 羡 林更 是 受到 西 克教 授、 瓦 尔德 施 米特教授等梵学和比较语言学大师们的悉心教诲 ,耳提面命 ,成为 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德国学风 ,一向谨严求实 ,对学生要求较高。 学理工的不仅要 学习理论知识 ,还要在工厂、矿山等地方工作实习 ,边学习边工作 边研究 ; 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则要掌握多门语言 ,也很不易。 尤其要 获得博士学位 ,除主系外 ,还要修习两个副系课程 ,论文要求就更 高。 据季羡林先生讲 ,德国大学对论文要求十分严格 ,看学生的能 力 ,主要是通过论文。 论文题目一般都不大 ,但必须有新东西才能 通过。 而中国留学生大都学习努力 ,刻苦钻研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 欲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因此 ,博士论文通过率还是很高的 ,许多 论文还受到德国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 国学生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赢得德国师生的尊重。 据国民政 府 40年代的调查 ,大部分留德生“均真正埋头苦干 ,多数同学能在 德工作者 ,皆受人相当敬重”①。 也有一些留德的纨绔子弟 ,情形则截然相反了。季羡林先生初 到柏林时 ,就亲见他们游手好闲的情景: 谈话 ,不是怎样去跳舞 ,就 是国内某某人作了科长、司长了 ; 既不用上学听课 ,也用不着说德
类别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总计源自官费生888
13
15
3
127
自费生
112
① 据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 (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 1976年版 )第 442— 443页表 格编制。
· 235·
据表格统计 ,从 1921年至 1925年的 5年里 ,中国派出的赴德 留学生有 239人 ,这个统计数字来源于南京国民政府后来的统计 材料 ,远非此期留德生的全部人数。实际数字恐怕还要多一些。有 人统计 ,仅 1924年的柏林一地 ,就有中国留学生近千人。① 这在中 国留德史上是空前的。 战后留德人数的激增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 ,战后《中德协定》 的签订及中德文化交流的加强 ,使大批学生留德成为可能。 一战 中 ,中国站在协约国一边 ,与德国是敌对国。战后 ,中德两国结束敌 对状态 ,于 1921年 5月 20日签订了新的邦交协定《中德协定》。从 此 ,两国完全处于平等地位 ,德国政府把在华的发展重点转向文化 和经济领域。 留学 ,作为中外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 ,它随国家间关 系变化而变化 ,随政府政策发展而发展。一战后中德关系的变化和 德国对华政策的转向 ,理所当然影响到中国的留德状况。 第二 ,战 后德国通货膨胀极为严重 ,马克大幅度贬值 ,持美元等硬通货的外 国人在德国生活的各种费用较战前大为减少 ,这种状况刺激了外 国学生流向德国。 中国学生大都较穷 ,出于生计考虑 ,他们不得不 随各国物价的变动而更换留学国家。因此 ,当时留学欧美其它国家 的中国学生 ,许多便转到德国留学。② 如林语堂 ,本在美国哈佛大 学学习 ,由于经济原因 , 1920年便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并获 博士学位。 除上述原因外 ,德国的丰富文化、战后重建的热情及成绩 ,也 吸引着大批中国青年把目光投向德国 ,少年中国学会的一批留德 成员就认为 ,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建立在各民族的“了解和同情” 上 ,德国是一个西方文化大国 ,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 ,应“力谋 中德两民族的了解和同情” ,最佳的途径就是留学德国 ,沟通中德
中国留学史》 (天一出版社 1979年版 )第 374页编制。 ⑤ 《我国留德学生之状况》 , 1937年 3月 5日 《兴介日报》 ,转引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
的历史轨迹》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第 84页。
· 237·
也开始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1929年 ,国民政府颁布了《选派留学 生暂时办法大纲》 , 1933年又制订了比较规范的《国外留学规程》 , 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鼓励留学 ,尤其注重理工科学生的派遣。而德 国 在医 学 、化 学、 机械 工 程等 学 科上 的 确在 世 界上 保 持 领先 地 位。 这都促使大批青年学子涌向德国。 第二 ,大力吸收中国留学生是当时德国政府的一种政策。出于 加强德国在华影响的目的 ,德国政府希望有中国学生留德。 1936 年 2月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亲自在国民党中央电台发表讲话 ,介 绍德国的大学情况 ,欢迎中国学生前往留学。① 为此 ,德国还与中 国互换留学生 ,以吸引中国学生前往。 30年代中期留德的季羡林、 乔冠华等人就是作为同德国学术交换处 ( DAAD)的交换研究生赴 德留学的。 这样 ,国民党中央政府从国家建设的角度鼓励留德 ,德国政府 出于加强在华影响的目的欢迎留德 ,两方面结合构成 30年代大批 中国青年留德的主要推动力。 造成 30年代留德人数上升的第三个原因是当时弥漫在青年 学子中的出国“镀金”思想。 这里有两种情况。 对于一般的国内学 子来讲 ,“毕业即失业” ,一个大学毕业生 ,如果没有后门 ,照样找不 到工作。 这是他们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但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 趟 ,镀镀金 ,一回国身价百倍 ,立刻成了“抢手货”。② 对于一些权贵 子弟来讲 ,当然不存在失业问题 ,但出国镀金于将来发展更有好 处。 30年代 ,许多国民党显要的子弟纷纷到德国留学 ,如蒋介石的 儿 子 蒋 纬 国、 戴 季陶 的 儿 子 戴 安 国、 居 正的 儿 子 居 伯 强 以 及 孔 祥 熙、宋子文、商震等的亲属 ,都聚集在柏林 ,便出于此种目的。第四 , “九· 一八”事变后 ,蒋介石着力于军事建设 ,在聘请大批德国军事 顾问训练军队的同时 ,也选派一些现役军官赴德深造 , 如邱清泉、
① 丁 建 弘: 《视线 所窥 ,永 是东方 — — 中德文 化关系 》 , 周一 良主编: 《中外文 化交流 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 第 134页。
② 民国时期许多留学生曾辗转数国留学 , 这种经济原因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 236·
文化。① 如少年中国学会的王光祈 ,对德国战后重建时期 ,“上下兢 兢图存”深感钦佩 ,认为“国内青年有志者 ,宜乘时来德 ,观其复兴 纲要”② ,以便中国仿效。 1925年以后 ,德国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马克回升 ,物价和生 活费用跃居欧洲各国之首 ,加上欧洲的经济危机 ,许多外国学生又 离开德国。中国学生居留德国人数开始大幅度减少: 1925年为 232 人 , 1926年为 214人 , 1927年为 174人 , 1928年为 153人。③ 每年
① 《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第 2卷第 2期 , 1936年 2月。 ② 参阅季羡林《留德十年》 ,东方出版社 1992年版 ,第 7页。
· 238·
周鸿恩、陈介生等人。 这也扩大了当时的留德队伍。 抗日战争爆发后 ,留德教育由盛转衰。不少留德生纷纷辍学归 国 ,而赴德者寥寥无几。 1937年为 52人 , 1938年为 22人 ,德发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赴德留学完全中止。不得已而居留德国的中国 学生战后也陆续撤回。 中国留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如上。 这 些留德 学生 主要 集中 在柏 林、 慕尼黑 、耶 拿、达 姆施 塔特 、布 伦瑞克、汉诺威、哥廷根等城市的大学和工科高等学校学习。 所学 专业主要是医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地质学等理工科 ,极少 部分人学习人文社会科学。 据统计 , 1919年至 1933年间总共有 265名留德学生获得博士学位 ,理工科占了 225名。其中 159名医 学博士 , 49名数理化博士 , 11名工程学博士。而学人文社会科学的 总共只有 40名。①又据 1937年的统计 ,在 700名留德学生中 , 50% 学习化学、机械和电机 , 40% 学习医学和陆军 ,其余只有 10% 学习 文科。② 另据袁同礼的统计 ,自 1907年至 1961年间 ,中国留德学 生共有 732人获得博士学位 ,其中最多的是医学博士 ,其次是数理 化和工程学博士。③ 这种状况是和当时德国上述学科在国际上的 先进地位相符合的 ,也和民国以来知识分子中流行的“科学教育”、 “科学救国”思想相呼应 ,当然也和国民政府注重理工科的留学政 策的驱动相关联。 无论是学理工 ,还是学人文社会科学 ,留德生大都受到德国最 好的教育。 德国许多杰出的学者教授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生平绝 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弟子 ,表现出学术无国界的高尚敬业精 神。 如后来为新中国的核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核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