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d74e6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9.png)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经济学基础全套完整版ppt课件完整版
![经济学基础全套完整版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be8d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0.png)
阻碍创新
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垄断 厂商可能缺乏创新动力, 不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 展。
寡头竞争和价格领导模型介绍
寡头竞争特点
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厂商,每个厂商的市场份额都相对较大。
产品可能具有差异性,不同厂商的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可能存在差 异。
研究对象
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 家庭、企业等)的经济行为;宏 观层面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 及其运行规律。
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01
02
03
04
古典经济学
起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 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 强调市场均衡和价格机制。
03
无差异曲线在消费者选择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可以确定消费者在给定预算约束
下的最优商品或服务组合。
消费者选择行为模型
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基本假设
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一致性和传递性;市场是完全竞争 的,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消费者选择行为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假设,可以构建消费者选择行为模型。该模型描述了消费者在给定预算约束下, 如何选择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模型的核心是求解消费者效用最大 化问题,得到最优商品组合的条件。
消费者选择行为模型的应用
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需求曲线的形状、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同时,该模型也为政府制定消费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04
生产者行为理论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6deb5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8.png)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的原理无处不在,从我们购买商品的决策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商品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这就是需求规律。
供给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通常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商品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当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相等时,就达到了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二、弹性理论弹性是用来衡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 1,说明需求富有弹性,价格的小幅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 1,说明需求缺乏弹性,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了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即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量也增加;劣等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负,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量反而减少。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了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一般来说,时间越长,供给价格弹性越大,因为生产者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生产。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追求效用最大化。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出,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
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自己的预算来做出购买决策。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453e7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6.png)
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对人类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离不开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趋向上升;当供给高于需求时,价格趋向下降。
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和数量的波动。
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价值的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
劳动力是人们通过工作和生产创造价值的能力。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设备、工具和资金。
自然资源则是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如土地、水和矿产等。
这些要素的结合被称为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成本。
三、成本与效益在经济学中,成本和效益是进行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本是指为了获取某种东西或追求某种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它可以分为明确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效益则是指从某种行为或决策中获得的好处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人们通常会考虑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寻求最佳的结果。
四、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竞争程度和市场上的企业数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中存在大量小型企业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控制市场。
垄断市场则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存在,具有完全的市场控制力。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垄断特征。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对除相关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厂排放产生的污染。
公共物品则是指一种无法排除人们使用的物品或服务,如公共道路和国防等。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42a13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4.png)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一、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和决策,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科学。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的稀缺性: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和需求,资源总是有限的。
2、选择与决策: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在不同的用途和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以达到最佳效果。
3、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是经济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经济学研究如何在这些环节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一)需求与供给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等。
需求定理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2、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者预期等。
供给定理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向变动关系。
(二)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将商品分为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和单位弹性三种类型。
2、需求收入弹性: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劣等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负。
3、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1、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消费者均衡:指在一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使总效用达到最大的状态。
经济学基础.ppt
![经济学基础.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a6a9b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4.png)
P
D A
P
S B
PE
E
P
D
S
E PE
A
B
P
O
QA QE QB
Q
(a) 供给过剩的情况
O
QA QE QB
Q
(b) 供给不足的情况
图2.9 非均衡情况
二、均衡的变动情况
(一)假定供给不变,需求随着市场变动,会出现两种情况
(1)需求增加:由于需求增加,使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 (2)需求减少:其他因素不变,需求减少会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 量减少。
(c)市场的需求曲线
图2.3 个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需求定理
(一)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替代效应(Substitute Effect)是指用途可以互相替 换的商品,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购买另 一种商品数量的减少,而把这部分钱转用于价格 下降了的商品。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 下降(或提高)引起了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或下 降),从而导致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
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从消费一定量 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某种物 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 足程度。
表3.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冰激凌的消 费量 0 1 2 3 4 5
总效用
0 30 50 60 60 50
第二章 价格理论
需求理论 供给理论 均衡理论 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 求 理 论
一、需求和需求量
(一)需求 经济学的需求(demand)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它反映了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和对应的需求量 之间的关系。 (二)需求量 需求量与需求不同,它是指消费者按照某一特 定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消费的数量。
经济学基础知识(入门级)
![经济学基础知识(入门级)](https://img.taocdn.com/s3/m/f854664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7.png)
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 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均衡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此时的价格 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为均衡数量。
市场结构与价格形成
市场结构
根据生产者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因素,将市 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类型。
政府决策
政府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利益、利益集团、社会舆论等,需要权 衡各种利益诉求。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国家间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各 自需求,国际贸易理论探讨了比较优 势、贸易壁垒等议题。
国际金融
国家间资金流动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 影响,国际金融理论涉及汇率制度选 择、国际资本流动等议题。
04
经济学应用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
当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时,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如垄断、外部性、公共 品等。
政府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行政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如反垄断法、环保 法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公共选择与政府决策
公共选择
公共品和服务的提供需要集体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如何通过民主决策机制 来决定公共资源的分配。
经济学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 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最大化。
经济学的重要性
02
01
03
经济学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制定合 理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战略。
经济学有助于理解市场机制、价格体系和供需关系, 预测经济趋势和变化。
经济学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财务规划和投资理财的指导 ,提高个人经济福祉。
100%
通货膨胀
经济学基础完整
![经济学基础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f82d23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a.png)
经济学基础完整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各种经济主体。
通过对需求、供给、价格、生产、就业等现象的研究,经济学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二、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的学科。
它研究了关于人类如何选择、生产、交换和消费稀缺商品和服务的规律。
经济学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资源分配、货币流通、价格变动、经济增长以及政府干预等。
三、经济学的主要原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应指的是市场上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愿意和能力,而需求则指的是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2.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分配有限资源时,应该将资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3.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进行某项活动所放弃的其他可行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它提醒着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到资源的机会成本,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利于我们的选择。
4.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指当一个人,国家或地区在某种经济活动中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他将具有比其他人,国家或地区更高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得各方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在经济学中,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
固定成本是那些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折旧等。
而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
理解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关系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经济学的主要分支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
它关注的是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等宏观现象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控。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4f99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5.png)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含以下基础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量。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优选择。
二、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它是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对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
4.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物价和经济活动。
三、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追求个人最大化效用。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化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分配。
4. 波动及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不确定性。
了解波动和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b2648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9.png)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d8681a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6.png)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是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它涉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探讨经济体系的总量变化规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收入分配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和市场的行为,探讨个体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如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竞争理论、投资理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如贸易政策、贸易差别、贸易调节等。
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如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机构等。
经济学的基础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d927d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5.png)
经济学的基础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数学基础: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这些数学工具是经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2.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3.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
4. 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结构和变迁,包括市场机制、产权制度、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等。
5. 计量经济学: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包括模型的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6. 统计学: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对于经济学研究非常重要。
7. 经济学说史:介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经济学派的产生背景、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等。
8. 财政学:研究政府财政收支、税收制度、政府债务等问题。
9. 货币银行学: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
10.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问题。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3846b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6.png)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人、组织和国家等经济主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2. 经济学的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生产包括生产者的行为和生产方式,分配包括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消费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3. 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产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学科,包括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问题。
它探讨宏观经济中的经济波动与对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方法与效果。
3.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和总投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学科,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2.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买卖商品和劳务的地方,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寡占市场等。
3. 弹性的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在价格变动时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供给弹性包括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
四、生产者行为的理论1. 生产函数与边际生产力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输入用于生产可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增加程度。
2. 生产成本与产出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出包括总产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dff3fd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2.png)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理论教学)
第一部分习题
一、填空题(10*3=30分)
1.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
2.在商品市场上,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
少,国民收入减少。
3.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对应关
系。
4._流动性陷阱_____是指由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在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
货币的需求弹性无穷大。
5.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变动。
6.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一条垂直于横抽的线。
7.经济周期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8.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9.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0.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活动、贴现率政策、准备率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10*3=30分)
1.下列哪一种效应使物价水平的变动对投资产生反方向的影响(B )
1.财富效应
2.利率效应
3.汇率效应
4.乘数效应
2.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不变时,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会引起( C )
1.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不变
3.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4.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减少会引起( D )
1.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2.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3.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4.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4.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 B )
1.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提高
2.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提高
3.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4.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降低
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 C )
1.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2.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3.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4.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6.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 )
1.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2.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
3.提高准备率
4.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7.经济增长的源泉有(ACD )。
1.资本
2.土地
3.劳动
4.技术进步
5.汇率变化
1.下列哪一种效应使物价水平的变动对投资产生反方向的影响(B )
A.财富效应
B.利率效应
C.汇率效应
D.乘数效应
1.表示通货膨胀的指数通常有:( BCD )。
A. 遗憾指数
B. 消费价格指数
C. 生产价格指数
D.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E. 工资变动指数
1.从财政政策看,公债在经济活动中有三个重要的功能:( BCD )。
A. 作为私人财务投资信用可靠的工具
B. 平衡国际收支
C. 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工具
D. 平衡政府预算
三、判断正误题(5*2=10分)
1.政府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发行债券时,主要是直接将公债卖给个人或企业。
( ×)
2.物价上升时,财富效应使实际财产增加,总需求增加。
(×)
3.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只要达到了其中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
4.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重要。
(√)
5.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 ×)
四、计算题(10*3=30)
1.假定某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按规定要留准备金15万元,请计算:
(1)准备率为多少?
(2)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3)如果准备增至25万元,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解:准备率r=准备金÷存款总额×100%=15÷100×100%=15%
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的货币量D=最初存款总额÷准备率=R÷r=100÷15%=666.67(万元)
如果准备金增至25万元,准备率r=25÷100×100%=25%,则
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的货币量D=最初存款总额÷准备率=R÷r=100÷25%=400(万元)
2.当自发总支出增加80亿元时,国民收入增加200亿元,计算这时的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解: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边际消费倾向MPC,因为乘数a=1÷(1―边际消费倾向MPC),所以边际消费倾向MPC=1―(1÷乘数a)
边际消费倾向MPC=1―(1÷2.5)=0.6
边际储蓄倾向MPS=1―边际消费倾向MPC=1-0.6=0.4
3.国民收入为1500亿元时,储蓄为500亿元;国民收入增加为2000亿元时,储蓄为800
亿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乘数。
解:
增加的消费⊿C (2000-800)-(1500-500)
边际消费倾向MPC===0.4 增加的收入⊿Y 2000 -1500
1
∵乘数a=
1-边际消费倾向MPC
∴乘数a=1÷(1-0.4) =1.67
∵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储蓄倾向MPS=1
∴边际储蓄倾向MPS=1―边际消费倾向MPC=1―0.4=0.6。